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7年支架置入术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以来,成功解决了单纯PTCA术的急性血管弹性回缩导致再狭窄的问题,但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s,BMS)仍然有约30%的再狭窄率,而药物洗脱支架,特别是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药物支架的出现,将再狭窄率进一步降至10%以内,随后关于DES与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研究显示:雷帕霉素和紫杉醇作为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剂,在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同时,也抑制了内皮细胞增殖,从而可能导致支架内血栓甚至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本文将对DES再狭窄与支架血栓可能存在的原因和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发生早期支架内血栓(EST)的危险因素。方法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08—2018年行DES置入的患者共有20 518例,回顾性选取97例明确EST患者为EST组,按照年龄、性别和危险因素相近似的原则,选取194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围术期资料,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ST的危险因素。结果 DES置入术后EST的发生率为0.5%(107/20 518),病死率为23.4%(25/107)。291例患者中,男性127例(43.6%),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68.1±8.2)岁。两组的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高纤维蛋白原、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30 mm、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及使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均有显著差异(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三酰甘油血症、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枚支架串联、支架长度≥30 mm、未应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高压后扩张是EST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其中直径≤2.75 mm的小血管病变是最强的预测因素(OR=6.37,95%CI:2.51~11.86)。结论 EST有多种危险因素,需规范介入操作及加强围术期抗栓治疗,尤其是小血管及弥漫病变需要多枚支架串联的患者,应选用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且行高压后扩张,防止支架贴壁不良,减少ES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关于“药物洗脱支架”和“涂层支架”的名词解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药物洗脱支架 (drugelutingstent)也可称之为药物释放支架 ,通过包被于金属支架表面的聚合物携带药物 ,当支架置入血管内病变部位后 ,药物自聚合物涂层中通过洗脱方式有控制地释放至心血管壁组织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目前上市的药物洗脱支架有雷帕霉素 (rapamycin)洗脱支架和紫杉醇 (paclitaxel)洗脱支架 ,均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而预防支架内再狭窄。涂层支架 (coatedstent)通过不同方式将某些金属、药物或聚合物包被在金属支架表面 ,从而改变其表面特性 ,减少血栓形成、减轻平滑肌细胞增生反应或增加X线下的可视性。曾经使用过的涂层…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其研发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显著降低了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风险,但同时,其可能增加极晚期支架血栓的安全性问题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目前的证据显示,不同的药物洗脱支架之间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存在差异,不同的支架设计可带来不同的临床疗效。如何通过对支架平台、抗增殖药物以及多聚物涂层技术的不断改进,发展出更加优异和安全的药物洗脱支架系统,是未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于完全闭塞病变(CTO)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的疗效是介入医生关注的重点,有研究显示,DES能够显著降低CTO患者6个月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但是,CTO置入DES的长期疗效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对国人自身冠状动脉第一次进行介入治疗的病变减少再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为在 2个中心进行的开放、前瞻性研究。入选标准包括对单一病变 (2 5mm≤靶病变直径≤ 3 0mm)进行治疗 ,长度≤ 30mm ,至少TIMI 1级血流。排除标准包括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开口部病变、左室射血分数≤ 2 5 %、完全闭塞病变 (TIMI 0级 )以及分叉病变侧支直径≥ 2 5mm者。术后 1、3和 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 ,术后 6个月造影随访 ,核心试验室 (纽约心血管研究基金会 )进行QCA分析。结果  4 1例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男性 30例 (占 73 2 % ) ,平均年龄 (5 8 6± 11 0 )岁 ,合并糖尿病患者 12例 (占 2 9 3% )。基础冠状动脉造影示参考血管直径(2 5 8± 0 35 )mm ,最小管腔直径 (MLD) (0 77± 0 33)mm ,直径狭窄 (DS % )为 (6 9 77± 12 16 ) % ,病变长度 (14 2 7± 3 72 )mm。支架置入后 ,MLD支架内 (2 4 4± 0 2 8)mm ,节段内 (2 15± 0 38)mm ;DS %支架内 (8 5 8± 9 18) % ,节段内 (19 92± 9 99) %。 6个月造影随访 ,MLD支架内 (2 4 7±0 32 )mm ,节段内 (2 0 6± 0 38)mm ;DS %支架内 (6 6 9± 10 5 3) % ,节段内 (2 2 5 9± 10 2 1) % ;晚期管腔丧失支架内为 ( 0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与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资料表明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相比并不引起更多的早、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但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药物洗脱支架明显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和靶病变的再次血运重建率,其有效性仍优于金属裸支架,尤其对于糖尿病等再狭窄高危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支架非常重要。现综述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与药物洗脱支架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再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药物涂层支架较金属裸支架可以明显降低再狭窄率,但随着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药物支架术后亦有10%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具体机制不明,主要与介入手术操作和涂层药物、支架本身等有关,多发生支架内局限性狭窄,亦有弥漫病变,最佳治疗手段尚存在争议,再次药物支架置入及血管内放射治疗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接受DES置入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ST的81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并按年龄、性别匹配同期未出现ST的患者243例(1∶3)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支架内血栓形成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ES置入术后ST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OR=120.078,95%CI=1.386~10404.459,P=0.035)、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OR=14.085,95%CI=2.215~89.573,P=0.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OR=19.985,95%CI=2.945~135.630,P=0.002)、空腹血糖(OR=1.977,95%CI=1.281~3.053,P=0.002)。结论:研究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首发为急性心肌梗死、LVEF<50%、空腹血糖升高是DES置入术后发生S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Park  DW  Park  SW  Park  KH  苗丽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1):154-155
本研究通过一项大规模的冠状动脉介入临床试验,旨在明确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韩国首尔“亚洲医学中心”2003年2月~2004年10月成功行DES置入术的1911例病人。其中1545例病人(2045处病变)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366例病入(563处病变)置入紫杉醇洗脱支架。支架内血栓形成指术后存在下列任何一种情况:血管造影证实支架闭塞;无法解释的心源性猝死;不能归因于其他冠状动脉病变的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分为急性(术后24h内)、亚急性(1~30d)、迟发性(>30d)。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指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在分支处病变应用“crush”支架技术置入雷帕霉素或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后的远期疗效。背景:当前认为,对分支处病变处理最好的方法是在主干血管置入裸金属支架或药物洗脱支架,侧支血管应用球囊扩张,但当侧支血管病变广泛也需置入支架时这种方法则具有限制性。应用“crush”支架技术在分支处病变置入2枚药物洗脱支架,以确保最优支架覆盖和药物释放能达到侧支血管入口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尽管“crush”支架技术的近期疗效是令人振奋的,但中远期疗效仍不确定。方法:选择2002~2004年181例接受“crush”支架技术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根…  相似文献   

12.
目的: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操作者经验的积累,支架置入技术的提高和术前、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的改进,已使大的冠状动脉(直径≥3.0 m m )置入支架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闭塞的危险性明显降低,但是在小血管中(直径< 3.0 m m )置入支架是否也有同样好的结果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旨在检验在小血管中置入支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我们在79 例病人的83 支小冠状动脉中置入了84 个支架,采用的支架置入技术为支架置入后用稍大一点或相同大小的非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术前、术后予以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抵克力得)联合治疗。  结果:成功的支架置入使病变直径狭窄从(79.07±15.59)% 降至(- 0.38±7.17)% ,无支架内血栓形成,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6 例病人在6 个月的临床随访中,大部分病人(89.0% )仍保持无症状;在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中,支架内再狭窄率为29.6% 。  结论:在直径< 3.0 m m 的小冠状动脉中置入支架手术成功率高,有明显的即刻血管腔扩大,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并有可接受的再狭窄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正确评价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评价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疗效@陈纪林!100037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研究室  相似文献   

14.
2008年2月17日,Biosensors International Group公司宣布,其生产的BioMatrix药物洗脱支架自上月在欧洲上市以来,成功置入第1例欧洲患者。2月13-15日在意大利召开的Joint Interventional Meeting实况转播了该手术经过。BioMatri。冠脉支架系统联合采用可降解聚乳酸(PLA)涂层和专利生产的大环内酯类免疫抑制剂,于2008年1月通过欧洲批准上市。  相似文献   

15.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血栓形成二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DES)的临床应用使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因而有望提高PCI的长期疗效[1],但是DES置入术后急性/亚急性和后期血栓形成已陆续有报道[2]。我们报告2例DES置入后的亚急性和后期血栓形成病例,以引起临床注意。2002年11月至2004年1月选择符合下列标准的患者置入DES。选择标准除了PCI的一般适应证及患者本人同意外,至少还包括下列一项:①同时合并糖尿病;②多支病变,或长段病变,或弥漫性病变,或小血管(直径<3mm)病变;③仅存单支血管的病变;④慢性闭塞性病变;⑤再狭窄病变。15个月…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并评价混合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和裸金属支架治疗多处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我院2011年2月~2015年7月间产生的冠状动脉支架内置手术病例报告中随机选择498例,按照支架置种类进行分组,采用混合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与裸金属支架治疗的21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仅采用裸金属支架治疗的28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病例报告中患者治疗后的远期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详细分析评价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具体情况、患者术后随访率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具备可比性(P<0.05)。观察组的最高支架扩张压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值<0.05)。观察组的再狭窄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值<0.05)。结论:将混合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和裸金属支架方法应用在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其疗效优于仅采用裸金属支架治疗,安全性较高,可有效降低再狭窄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与应用裸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我院2006—2011年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随访结果,比较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与裸支架的再狭窄率。结果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患者的再狭窄率为8%,应用裸支架患者的再狭窄率为2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洗脱支架较裸支架具有更低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早期(≤1年)、晚期(>1年)支架内再狭窄病变(ISR)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因ISR接受DES置入治疗并完成临床随访的患者资料,根据DES术后发生ISR的时间是否大于1年分为早期ISR组与晚期组。比较两组组患者术后1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MI)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结果 早期ISR组入选患者80例,晚期ISR组入选患者124例。早期ISR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对63.7%,P<0.01);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病变部位、病变类型、病变长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ISR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晚期ISR组(30%对15.3%,P<0.01),其中早期ISR组TLR明显高于晚期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对12.1%,P<0.01)。结论 DES治疗ISR患者安全有效,但治疗早期ISR组病变TLR发生率高于晚期ISR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和裸金属支架(BMS)2年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了2004-04至2006-10在我院行择期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565例。入选患者分为DES组(n=1317)和BMS组(n=248例)。随访资料包括术后30天、1年和2年的死亡、心肌梗死、血栓、靶病变血运重建和靶血管血运重建。本研究比较了DES和BMS两组间各种临床事件累积发生率的差异,同时通过倾向性评分调整后的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两组术后2年的临床随访结果。结果:DES和BMS两组患者术后2年出现学术研究联合会(ARC)定义的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ES组术后30天明确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BMS组(0.08%比0.81%,P=0.016)。术后2年与BMS相比,DES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3.88%比10.89%;风险比0.159(95%可信区间:0.151~0.444),P0.0001]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48%比11.69%;风险比0.383(95%可信区间:0.232~0.633),P0.0001]的风险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与置入BMS相比,使用DES可以显著降低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但是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和血栓形成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比较不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非选择性病变中即真实世界中(real-world)不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DES注册研究,在病变的入选标准上无特殊限制,自2001-12至2008-12共计1135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了DES治疗,其中使用雷帕霉素DES(Cypher或Cypher Select支架,美国Cordis公司)3915例(Cypher组),使用紫杉醇DES(TAXUS或TAXUS liberty支架,美国波士顿科技公司)2202例(TAXUS组),使用国产雷帕霉素DES(Fire-bird,中国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5235例(Fireblrd组).在上述三种不同的DES中,完成1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8626例,其中Cypher组为3012例、TAXUS组为1518例、Firebird组为4096例,完成2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5993例,各组例数分别为2187例、1159例、2647例.完成3年临床随访总例数为3378例,各组例数分别为1596例、860例、922例.所有患者PCI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至少9个月.结果:1年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晚期血栓发生率在Cypher组、TAXUS组以及Firebird组各自为1.20%,1.25%和0.81%;2年临床随访显示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三组分别为1.51%、1.70%、1.02%;3年临床随访显示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三组分别1.88、1.86%、1.30%.3组之间各年度比较,其晚期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3组中均可发现,从第一年至第三年间,每年晚期血栓发生率呈递增现象.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以上3种DES治疗冠心病无选择性病变均有良好的临床远期疗效,但每年晚期血栓发生率呈递增现象仍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并提示对于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或置入较多支架的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应延长至1年或更长时间为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