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表观遗传学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仅基因修饰的改变导致了基因表型的可遗传变化,具有可遗传性、可逆性等特性,并受到后天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则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影响着子代的先天禀赋与生长发育,与遗传物质关系密切;而脾之精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其功能易受环境、饮食影响,且先天之本的肾与后天之本的脾存在“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可逆关系,该理论包含了表观遗传学相关内容。从表观遗传学相关理论机制去探讨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理论本质,将促进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为深入研究肾与脾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肾为先天之本”的认识发生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发生学方法,对“肾为先天之本”理论进行了认识发生学剖析,提出水崇拜为基础的“水生万物”思想是“肾为先天之本”理论的认识根源。“水生万物”观点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而在当时人类思维中以“互渗律”为主导的认知方式实现了从“水生万物”到“水生人”、“肾主水”,到“肾为先天之本”的认识过渡。在此认知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实际,后世“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观点具有了内涵上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肾耳相关”与“肾脑相关”论的现代科学方法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耳相关”与“肾脑相关”论的现代科学方法验证朱世明,牛金萍,陈克忠,朱家雁一、中医“肾”与耳和脑的理论概述及其实践意义祖国医学有关“肾”的理论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基本形成。“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为阴阳水火之宅,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肾主骨,可见肾在人体脏腑器官中的重要地位。而西医肾移植患者及捐肾者捐肾后长期存活给中医的“。肾为先天之本”经典理论却带来了质疑和思考。本文详细阐述了广义中医肾与狭义西医肾的区别,并应用演绎法探讨了中医肾与移植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中梓首先明确提出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后世一直沿用,但对肾为先天之本的解释存在分歧,本文以肾为先天之本为线索,通过梳理历史上对肾为先天之本的解释,进行分析比较;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对肾为先天之本的内涵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6.
一、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为何分布在膀胱经背腰部第一条经行线上? 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1、祖国医学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腰者肾之府,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肾又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身即全身,包括五脏六腑,故肾与五脏六腑有生与被生之关系,所以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在膀胱经之经行线上;而分布又在背腰部,则为脏腑相应体表之故。 2、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肾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收藏着脏  相似文献   

7.
“肾为先天之本”理论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为先天之本”是中医学肾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 ,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中医学“肾为先天之本”观点本身存在明显的悖论 ,严重阻碍了中医学肾藏象理论的研究。为了给“肾为先天之本”以正确定义 ,我们从相关概念入手 ,对此作一探讨。1 先天之精不同于生殖之精关于先天之精与生殖之精的关系问题 ,中医学理论中比较公认的看法是 :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对此我们持有不同认识。因为 ,生殖之精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父母的生殖之精”与“自身的生殖之精”之分。先天之内涵 ,亦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之前 ,也可以说是新的生命蕴…  相似文献   

8.
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金匮要略》载肾气丸减去桂附而成,用治肾怯诸症,为补阴的基础方。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六节藏像论》曰”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的谓之肾阴,当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时,出  相似文献   

9.
浅谈肾血瘀阻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藏精,为人身生命之根,先天之本。故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认为肾“少有余”而“常不足”,对肾实证很少论及。前人曾有谈及“肾阳有余证”和“肾阴有余证”,然笔者近年来通过运用活血化瘀理论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实践,认为在肾病中,肾血瘀阻是肾实证中的常见之证。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而主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肾为藏精之脏,生殖之本,天癸之源。男性不育,虽病因复杂,但总不外脏腑功能失调及寒热虚实变化。然“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男子之精气不足,则水亏其源,火衰其本,可致不射精或阳萎而不育;封藏失职,可致遗精早泄而不育。足见男性不育,肾为根本。本人根据上述机理,拟温肾助阳、益肾填精、滋肾降火三法,治疗男性不育,取得良好效果。今不揣浅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概说祖国医学极重视脾肾的作用,认为人体由肾精而资生,生命活动靠肾精与脾胃之气的滋养来维持。《内径》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作了进一步论述:“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婴形未成,……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日先天之本在肾。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径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而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子六  相似文献   

12.
从维生素D的代谢来认识“肾主骨”的生理机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认为肾的生理功能:主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主骨、生髓,以使骨骼健壮,精力充沛,听力乃肾气所充。肾的生理功能极为重要,故古人称肾为“先天之本”,实为生命之根。肾的生理功能之一——“肾主骨”,这  相似文献   

13.
侯平玺教授以健脾补肾为治疗肿瘤的立法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①中医基本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有伤,则后天之气不足,亦不能充养先天之气,脾肾亏虚,机体功能失调,则易产生恶性肿瘤;②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恶性肿瘤具有侵袭与转移的特性,其疾病进展过程会大量消耗人体的营养物质,无形中损害了人体的消化功能,也就是中医讲的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医学的“五脏”中,肾居重要地位,认为肾是“先天之本”和“生命之根”。在中医临证中很重视肾的作用,在许多慢性病中多出现“肾虚”,即所谓“病久伤肾”。有人更强调指出“久病肾中求”。采用“补肾”疗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近年来,  相似文献   

15.
八纲及脏腑辩证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脏象学说中“肾”,在分析、推理疾病发生、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及命门火,为气之根”,“久病及肾”,以及治则上的“治病必求于本”,均与“肾”有密切关系。中医学根据“肾”的功能改变,归纳成“肾阳虚”,“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气不固”等  相似文献   

16.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先兆流产的病因病机多为肾气亏虚,气血不足,冲任不固,而致胎失所系、胎失所养。因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而主生殖;“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本在肾”;肾气旺盛,精血充沛,任通冲盛,两精相搏则合而成孕。若先天不足,即使两精相合,亦有胎元不固之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医学元气的实质及肾先天之本的意义。方法 从中医传统元气观点出发,结合现代生物学、细胞学、中药药理学等理论,从细胞水平综研阐明。结果 中医学元气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与细胞的生理特征和病理变化有其本质的联系,由此发现肾对本体不俱有“先天之本”的意义。结论 元气的实质是构成人体生命基本单位的细胞的物质结构和生命特征及遗传信息;肾“先天之本”的意义,只是对子代而言;补肾疗法用以我种病症的实质是由于方药俱高选择性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世界逐渐走向老龄化社会,全世界对此十分关注。近年来.抗衰老方面的研究及老年病防治研究渐成为热门话题。传统医学认为.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肾,如何增强肾功能,使其恢复活力,是防止衰老的关键所在,同时.亦与气血的改变分不开。现将这两方面在衰老中的作用进行阐述。1衰老的机理1.1肾虚血瘀与衰老 肾为先天之本.为生命之物质基础.内寓元阴、元阳,元阴为诸阴之本,元阳为诸阳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八八天癸竭.槽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现代医学认为.人到3O~…  相似文献   

19.
魏攀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104-105
从肾主封藏与肝主疏泄的肝疏肾藏调控机制论述妇女生理病理,认为独倡肾为先天之本或女子以肝为先天皆有失偏颇,女子应以肝肾为两先天。  相似文献   

20.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以肾虚为先,迁延不愈而多脏受累.从中医传统理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殖”“肾藏真阴而寓元阳”“肾为五脏六腑之根”“久病及肾”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提出肾虚乃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之始、生殖障碍之本、临床多态表现之根、疾病进展之源、漫长病程之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