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程序性死亡与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序性死亡是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一种细胞主动死亡形式,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发育和内环境的稳定以及在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者对程序性死亡的特征、基因调控、影响因子及其在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程序性死亡在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行展望。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25-127)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肿瘤化疗药物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细胞系HXO-RB44的诱导凋亡作用,建立该细胞系的细胞凋亡模型,作为今后研究化疗药物诱导RB细胞凋亡机理的工作基础。方法 将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氨甲喋呤、环磷酰胺、噻替派、米托蒽醌、阿克拉霉素、吡喃阿霉素、顺铂、卡铂、丝裂霉素、足叶乙甙第十二种化疗药物分别以10^-9、10^-8、10^-7、10^-6、10^- 相似文献
7.
三尖杉酯碱用于青光眼术后高眼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尖杉酯碱用于青光眼术后高眼压临床观察河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王淑芬外滤手术至今仍是治疗青光眼普遍采用方法之一,尽管在手术技巧上有许多改进,但仍有许多失败的病例。最常见的是术眼滤过不充分,法过功能差.一般认为是由于虹膜、睫状体、晶体或玻璃体阻塞滤过... 相似文献
8.
高三尖杉酯碱脂质体及高三尖杉酯碱
注射液对兔滤过术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ingtonine,HHT)脂质体及高三尖杉酯碱注射液对兔滤过术后抗瘢痕形成的疗效及毒性。方法对40只家兔双眼行巩膜后唇咬切术,自术后次日起,第1组结膜下注射HHT脂质体,第2组结膜下注射空白脂质体(对照组),第3组结膜下注射低剂量HHT注射液,第4组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第5组结膜下注射高剂量HHT注射液。结果2个对照组的滤过泡在术后7天失败,低剂量HHT组的滤过泡在术后9天失败,HHT脂质体组的滤过泡在术后12天失败,高剂量HHT组的滤过泡在术后15天失败。术后5~10天,高剂量HHT组的巩膜瘘道阻塞率为375%,其余4组的阻塞率均为1000%;术后15~30天,5组的巩膜瘘道阻塞率均为1000%。高剂量HHT组中630%的眼出现中至重度角膜水肿及角膜血管翳。结论对兔眼滤过术后应用HHT脂质体和低剂量HHT注射液不能明显提高兔眼滤过术的成功率。应用高剂量HHT注射液可暂时提高兔眼滤过术的成功率,但副作用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高三尖杉酯碱对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对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影响。方法18个具有较差预后的青光眼滤过手术,分别于手术当日、术后第2、4、6、8、10天,结膜下注射0.5ml(0.015mg)的中药提取物高三尖杉酯碱。选择类似的31例青光眼滤过手术作为对照。平均随访3个月。结果用药组和对照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8.89%、61.29%,其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实验剂量的的高三尖杉酯碱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增生的抑制及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50%细胞生长抑制率时HHT的药物浓度,并用此浓度作用于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观察RPE细胞的Ki-67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HHT抑制培养的人色素上皮细胞的增生与药物剂量成正比,50%细胞生长抑制率时HHT的药物浓度约为4.77mg/L,Ki-67阳性细胞率在对照组和HHT组分别为89.1%和33.8%(P<0.01),两组中阳性细胞核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60.7±5.7和29.6±7.8(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示HHT组G1期细胞比例由72.14%增至83.95%,G2-M期细胞比例由15.46%下降至3.18%。结论HHT可抑制RPE细胞的增生。HHT作用后RPE细胞中G0-G1期细胞增多,G2-M期细胞明显减少,HHT对G2-M期细胞有杀伤作用。HHT有望成为防治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发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一种新药。 相似文献
11.
耐长春新碱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获得性多药耐药现象,探讨其产生机制。方法:利用长春新碱(vincristree,VCR)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HXO-RB44细胞在体外进行浓度递增法逐步诱导实验,建立一株耐长春新碱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亚株HXO—RB/VCR。并对其细胞生长,药物含量,药物敏感性与放射性敏感性进行检测。
结果:该耐药细胞株HXO—RB/VCR细胞对长春酰胺、丝裂霉素C、阿霉素、足叶乙甙、顺铂、卡铂等有交叉耐受,对卡氮芥、氟尿嘧啶无明显抗药性,而对氨甲喋呤的敏感性反而增加。对60 Coγ射线有轻度耐受性。细胞内药物含量测定显示:耐药细胞内长春新碱浓度明显低于敏感细胞,钙通道阻断剂异博定可使细胞内VCR浓度增加,部分逆转其耐药性。
结论:VCR可诱导视网膜母细胞瘤产生多药耐药和轻度放射耐受,获得性多药耐药作用可被异博定逆转。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6-9)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母细胞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的增殖活性与RB组织学分型和浸润能力的关系。
方法:应用链霉亲和物素蛋白-生物素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法)对48例RB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进行分析。
结果:12例分化型RB组织平均PCNA标记指数(labelling index,L1)明显低于36例未分化型(P<0.05);22例视神经浸润组RB组织平均PCNA LI明显高于26例视神经未浸润(P<0.05)。表明PCNA LI与RB组织学分型及浸润能力相关。
结论:测定PCNALI对于判断RB的组织学特性和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0-11)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系HXO-Rb44进行顺铂(DDP)、阿霉素(ADM)和长春新碱(VCR)分别联合放射线对该细胞系杀伤效应的研究。结果提示,这三种药物在低剂量时,都可增强放射线对RB细胞的杀伤作用;高剂量时,则主要表现为两种方法的协同作用。DDP、ADM两种药物,在放射线照射前后运用无明显差别;VCR于照射前运用,效果明显优于照射后运用。DDP和ADM是通过抑制细胞的潜在致死损伤和亚致死损伤的修复,增加放疗效果,VCR只抑制细胞的潜在致死损伤的修复,起放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视网膜母细胞瘤SO-Rb 50细胞生长及分化的作用.方法 为实验研究.将不同浓度的ATRA作用于SO-Rb 50细胞,绘制生长曲线;MTT法检测ATRA的IC50值;流式细胞仪测定用药前后的细胞周期;用药前及用药后20 d观察活体细胞和HE染色后的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0、1×10-7、1×10-6、1×10-5mol/L的ATRA作用于SO-Rb 50细胞后细胞生长曲线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逐渐变得低平;ATRA作用于细胞的IC50值约为14.05 μmol/L;用1×10=3mol/L的ATRA作用细胞后,G0/G1期细胞从用药前的56.5%升至用药后的66.6%~81.O%,S期细胞则从33.1%降至22.3%~15.9%.细胞在包被0.25%多聚赖氨酸溶液的载玻片上可贴壁牛长,用药后细胞生长集落明显减小,20 d后部分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胞核与胞质比值减小,并伸出细长或较短的突起;用药前NSE、Vimentin、GFAP染色分别旱中等阳性、强阳性和弱阳性;用药20 d后三者染色分别呈强阳性、强阳性和中等阳性.结论 ATRA对SO-Rb 50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使细胞停滞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ATRA可诱导SO-Rb 50细胞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方向分化.(中华眼科杂志,2008,44:549-553) 相似文献
15.
三个Rb基因突变嵌合体家系分子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遗传型RB是一种单基因疾病,由定位在13q14的Rb基因突变所致。大多数遗传性RB表现出典型的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作者分析三个遗传性RB家系RB外显不全及表型传递规律变异的原因。
方法:RELPs和VNTRs作单体型分析,SSCP及直接DNA序列分析检测Rb基因点突变。
结果:Rb基因突充嵌合体是造成某些Rb基因突变携带者不发病以及家庭成员中RB表型遗传不符合孟德尔规则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直接检测致病性的Rb基因突变才能准确判断携带者,估计患病风险。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37-40) 相似文献
16.
10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突变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RB患者肿瘤及体细胞内Rb基因的存在状态、细微结构、Rb基因突变的特征、起源与传递。
方法;DNA分子杂交、SSCP分析、DNA序列测定。结果:108例RB肿瘤标本中80例(?4%)存在Rb基因点突变,其中44例为纯合型,20例有二个独立发生的杂合型点突变,16例只检出一个杂合型点突变。通过对比分析RB患者肿瘤与白细胞DNA、RB患者家庭成员白细胞DNARlo基因的结构,揭示了Rb基因点突变的起源与遗传特征。
结论:Rb基因是与RB肿瘤形成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因。RB肿瘤发生需二次突变事件导致Rb基因的二个等位基因失活,第一次突变事件突出表现为点突变;第二次突变事件主要是LOH,其次是点突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12-16) 相似文献
17.
RB患者肿瘤及体细胞中Rb基因点突变谱及其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RB患者肿瘤及体细胞巾Rb基因点突变的频率,特征及其在肿瘤遗传易感性的传递及肿瘤形成机制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SSCP分析及直接DNA序列分析。
结果:在302例经Southern blotting杂交证实无明显Rb基因缺失或重排的RB患者的肿瘤或外周血白细胞DNA中共发现187个Rb基因点突变。
结沦:Rb基因点突变几乎随机分布在整个编码区,常常导致氨基酸密码突变为终止密码,阅读框架移位或mRNA拼接异常,产生缩短丁的或缺乏某个外显子编码氨基酸的蛋白质。并以半个碱基取代占绝大多数。缺失或插入突变通常是一个或二个碱基的微小病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240-243)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细胞膜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其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集50例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及18例RB患者(RB组)外周血,培养、诱导扩增DC。采用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对照组与RB组DC抗原呈递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两组DC细胞膜表面分子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CD54及CD80的表达水平。制备25%(A组)、50%(B组)和75%(C组)的RB细胞上清液,培养对照组DC。培养后第10天,FCM检测不同浓度组DC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MLR检测显示,随刺激细胞数目增多,DC抗原呈递能力逐渐增强。对照组DC抗原呈递能力较RB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RB组DC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CD54及CD80的表达分别为12.14±2.52、34.89±5.12、10.93±3.1和7.33±2.20、25.28±4.54、7.89±3.75;RB组DC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3.96,2.59;P<0.05)。A、B、C组DC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表达分别为9.95±2.55、6.48±1.82、3.11±1.47;CD54表达分别为34.75±4.92、21.25±3.44、15.41±3.52;CD80表达分别为9.15±2.18、5.05±2.01、2.90±1.10。与RB细胞培养上清液培养前比较,其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并随着上清液浓度的增高,其下降程度更为明显(F=8.96,13.62,20.72;P<0.05)。结论 RB患者外周血中DC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较正常健康者低,DC细胞功能缺陷与其细胞膜分子表达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苦参碱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生长与端粒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苦参碱(Ma)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母细胞瘤HXO-Rb4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的人HXO—Rb44细胞经不同浓度的Ma作用后,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状况;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流式细胞技术及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形态学变化;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一定浓度范围内Ma可抑制HXO—Rb44细胞的生长(P〈0.01),24h内呈浓度依赖性。0.4mmol/LMa作用12h,可观察到HXO—Rb44细胞凋亡的形态改变,细胞凋亡率开始增加(P〈0.01),端粒酶活性下降(P〈0.01),两者在48h内均呈时间依赖性,并具有一定相关性(r=-0.961,P〈0.01)。结论Ma可抑制HXO—Rb44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端粒酶活性下降可能是Ma诱发HXO—Rb44细胞凋亡机制之一,提示Ma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