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时间窗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医院急诊收治的6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分为观察组(3 h内接受溶栓)和对照组(3-6 h接受溶栓),检测心肌细胞坏死指标及心室舒缩功能指标,并分析与溶栓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TnT、LDH及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溶栓时间呈正相关,E峰、E/A值、LVEF及LVEDD均高于对照组,且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治疗时间越短,治疗后心肌细胞坏死越少、心室功能恢复越好,临床价值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关伟 《现代保健》2009,(11):72-73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开通急性心肌梗死闭塞冠脉的最佳时间。方法42例AMI患者2h之内溶栓9例,2—6h内溶栓26例,7—12h之内溶栓7例,观察不同溶栓时间再通率的差别。结果2h内和2~6h组溶栓再通例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648),但两组再通例数均分别显著性高于7~12h溶栓组(P=0.009,P=0.005)。结论早期(6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诊溶栓后心电图抬高ST段的回降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中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35例AMI急诊溶栓后ST段的回降幅度进行分级分组 (平均回降幅度A组≤ 30 %,B组 31 %~ 6 9%,C组≥ 70 %) ,比较各组发病后第 2周和第 3个月心绞痛发作和心功能情况。结果 溶栓后 2h心电图ST段回降幅度越大 ,患者发病第 2周和第 3个月的心绞痛发生率越低。心肌梗死后 2周和 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 ,C组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 ,B组第 3个月射血分数也高于A组 (P <0 .0 5 )。结论 对AMI溶栓后心电图ST段回降的幅度进行分级 ,可能有益于急诊溶栓患者中远期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的剂量化治疗效果.方法 将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分为0~6h溶栓组、6~12h溶栓组和12~24 h溶栓组,给予不同剂量的溶栓治疗后,观察神经功能、精神状态及治疗相关指标.结果 0~6h溶栓组、6~12h溶栓组的CSS评分、NIHSS评分及神智恢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均低于12 ~ 24 h溶栓组,MMSE评分均高于12~24 h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0~6h溶栓组与6~12 h溶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可由6h放宽到12 h,在不同的时间窗内应给以不同的溶栓剂量,能够取得相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心内科收治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28例为溶栓组,另选同期住院未行溶栓治疗的380例患者为对照组。溶栓组根据溶栓开始时间距发病时间〈6h为A组,6~24h为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溶栓组加用尿激酶治疗。观察各组胸痛缓解时间、心电图、心肌酶学改变以及出血等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溶栓各组除发生轻微的一般出血外,未见严重并发症。溶栓组再通率61.4%(A组再通率72.2%,B组再通率42.9%),对照组再通率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组病死率8.77%,对照组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溶栓治疗效果与溶栓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al-3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及瑞舒伐他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依诺肝素等药物。A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qn,B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qn。患者入院PCI术前,治疗后1周、4周测定Gal-3、NT-pro BNP浓度。入院治疗后24 h、1周、4周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Gal-3水平较PCI术前明显升高(P〈0.05),NT-pro BNP水平较PCI术前明显降低(P〈0.05),LVEF较入院24 h升高(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Gal-3、NT-pro BNP水平均较治疗后1周明显降低(P〈0.05),LVEF较治疗后1周明显升高(P〈0.05),B组变化更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Gal-3与NT-pro BNP呈正相关(r=0.72,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761,P〈0.05)。结论:AMI患者Gal-3水平与心功能变化呈负相关,可以反映AMI患者的心功能情况;长期大剂量口服瑞舒伐他汀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急诊溶栓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 h内急性前壁心梗患者50例,其中采用r-tPA急诊溶栓24例,急诊PCI术26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1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比较发病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数值.结果: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时间PCI组短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发心梗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猝死率PCI组优于溶栓组(P<0.05).1个月LVED及LVEF值PCI组明显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前壁心梗6 h内急诊行PCI术预后优于急诊溶栓,建议首选PCI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的剂量化治疗效果。方法将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分为06 h溶栓组、66 h溶栓组、612 h溶栓组和1212 h溶栓组和1224 h溶栓组,给予不同剂量的溶栓治疗后,观察神经功能、精神状态及治疗相关指标。结果 024 h溶栓组,给予不同剂量的溶栓治疗后,观察神经功能、精神状态及治疗相关指标。结果 06 h溶栓组、66 h溶栓组、612 h溶栓组的CSS评分、NIHSS评分及神智恢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均低于1212 h溶栓组的CSS评分、NIHSS评分及神智恢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均低于1224 h溶栓组,MMSE评分均高于1224 h溶栓组,MMSE评分均高于1224 h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024 h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06 h溶栓组与66 h溶栓组与612 h溶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可由6 h放宽到12 h,在不同的时间窗内应给以不同的溶栓剂量,能够取得相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术后apelin水平的变化,探讨apelin与近期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AMI组),分别采集急诊PCI术前和术后24 h的肘静脉血5 ml测定血浆apelin水平,根据术后24小时apelin水平是否升高≥50%为标准,分为明显升高组(A组)和无明显升高组(B组),随访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心脏彩超,同时选取冠脉造影阴性者20例(NC组)采集肘静脉血5 ml测定血浆apelin水平。结果:A组、B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NC组高于A、B组PCI术前apelin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NC组高于A组、B组PCI术后24小时ape-lin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 0. 01)。PCI术前A、B两组apelin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PCI术后24小时A、B两组apelin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PCI术后24小时A、B两组apelin水平高于PCI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随访术后3个月心脏彩超,A组LVEF、E/A高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LVDd、FS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术后apelin水平变化与患者近期心功能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电图T波倒置、血浆中BNP的水平变化与左室重构之间的关系,探讨T波倒置、BNP对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4例,溶栓治疗后持续24h监测心电图,A组(溶栓治疗后24小时出现T波倒置,n=38)与B组(溶栓治疗后24小时T波仍直立,n=16)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并随访复查急性心肌梗死后2~3天及第3个月超声心动图。结果溶栓治疗后BNP水平,A组明显小于B组;A组内治疗前后BNP比较,治疗后明显减小;B组治疗后BNP水平明显增加。A组患者溶栓治疗后2~3天及3个月时LVED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B组患者溶栓治疗后3个月时LVEDD明显增大,B组左室重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早期T波倒置和BNP水平降低对于预测左室重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左心功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COPD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肺功能指标及心功能参数,比较合并肺心病及不合并肺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分析心功能参数及临床资料相关性。结果肺心病组患者年龄、COPD病程及合并高血压比例显著高于非肺心病患者(P0.05);肺心病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_1)、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标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E/A)等心功能参数指标均显著低于非肺心病组(P0.05);相关性分析示,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与LVEDD、E/A等心功能指标呈负相关(P0.05);FEV_1与LVEDD、LVEF、E/A等心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FEV_1/FVC与LVEDD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FEV_1为LVEDD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高血压为心功能E/A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及肺功能下降为影响COPD患者左心功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未经溶栓治疗的患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根据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将131例未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分为4组进行对比分析。A组:梗死前24h内有心绞痛,B组:梗死前7d内有心绞痛。C组: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7d。D组:梗死前无心绞痛发作。结果:CK和CK-MB峰值浓度A组均低于D组(P<0.05);B组、C组也低于D组(P<0.05)。左室收缩功能,A组LVEF高于D组(P<0.01),且B组、C组LVEF也高于D组(P<0.05)。A组梗死后心源性休克、左心功能衰竭,室壁瘤、死亡率均低于其他组,四总的发生率A组显低于D组(34.1%比53.3%,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梗死后心脏有保护作用,梗死前24h之内心绞痛发作有减少梗死后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夏欣  戴海鹰 《现代保健》2009,(36):20-2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网子(rhG—CSF)治疗。结果治疗组总再通率、溶栓开始时间〈6h的再通率、溶栓开始时间6—12h的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并发症情况发生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强调早期溶栓,溶栓后采用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能有效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时机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EMI)患者心功能康复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NS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患者发病6 h内行急诊PCI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发病6~12 h行PCI介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康复情况和临床预后。结果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1周相比,两组患者LVEF水平明显提高,LVEDV和LVESV水平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LVEF水平明显较高,LVEDV和LVESV水平明显较低(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血清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TMPG心肌灌注分级差异显著(P0. 05),但两组的TIMI血流分级无明显差异(P0. 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 50%(P0. 05)。结论与发病6~12 h治疗相比,发病6 h内行介入治疗的NSEMI患者心功能改善更加明显,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和T波演变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72例,按术后1hST段是否回落≥50%和24hT波是否倒置各分为两组。术后1h ST段回落≥50%组48例,〈50%组24例,发病后24hT波倒置组50例,未倒置组22例。随访6个月,分别于1个月和6个月时测量心功能。用三维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末内径(LVD),用多普勒心肌组织显像技术(DTI)测量并计算Em/Am。比较左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个月时ST段早期凹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m/Am值分别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而LVD无明显差异(P〉0.05)。6个月时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m/Am值均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D值小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1h内ST段早期回落和24hT波早期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时间点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该院内科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时间点不同分为早期溶栓组(〈4 h)42例,和中晚期溶栓组(4-12 h)48例,两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观察患者血管再通率及心功能Killip≥3级例数,比较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时间溶栓后的疗效。结果早期溶栓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9%,远远高于中晚期组患者的67%,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溶栓组患者心功能Killip≥3级例数为2例,好于中晚期组的4例,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越早使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再灌注时间与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左心功能、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2018年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资料,依据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12 h组、24 h组、72 h组,每组各20例。对比各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与左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再灌注时间与心室重构、左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12 h组患者心室重构指标与左心功能指标均优于24 h组,24 h组均优于72 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再灌注时间与左心功能指标、心室重构均具有中度相关性(P0. 05)。结论再灌注时间与Q波型心梗患者的左心功能、心室重构间具有明确相关性,再灌注时间越短患者左心功能越理想,心室重构程度越轻。  相似文献   

19.
林春霞  李皆 《现代保健》2009,(30):119-119
目的观察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1)溶栓时间与溶栓成功的关系。方法溶栓适应证的ST段抬高的AMI病例68例,给予国产尿激酶100~150万U溶栓,肠溶阿司匹林0.3g口服;尿激酶溶栓6h后,给予肝素5000U肌注,2次/d。结果静脉溶栓治疗2h以内再通13例(再通率72.2%);3~6h以内再通21例(再通牢91.3%);7~12h以内再通7例(再通率38.9%);13~24h再通0例(再通牢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溶栓治疗,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20.
何顺德  张胜 《现代保健》2009,(32):82-83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的溶栓和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常规药物对症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疗效和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82例,再通率68.3%,其中发病6h以内溶栓再通率为85.7%(48/56),发病6~20h溶栓再通率53.1%(34/6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再通组,急性心衰发生率7.1%,心绞痛发生率3.6%,病死率3.6%;未通组急性心衰发生率18.8%,心绞痛发生率12.5%,病死率17.9%。两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常规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可有效促进心肌功能恢复,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无条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医院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