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性气管切开在肺叶切除术后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肺叶切除术后连续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2d,仍有大量呼吸道分泌物且咳嗽排痰不畅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是否切开气管分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31例)和非预防性气管切开组(20例)。观察两组术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术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预防性气管切开组[25.8%(8/31)比40.0%(8/20)、19.4%(6/31)比35.0%(7,20)、38.7%(12/31)比50.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肺叶切除术后连续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2d,仍有大量呼吸道分泌物且咳嗽排痰不畅的患者,预防性气管切开可预防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并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6月-2014年11月期间ICU收治的80例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和7.5%,总满意度分别为和85%和95%,两组数据对照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效果显著,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有利于缩短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时间,并且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以及医院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对大面积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气管切开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观察组行气管切开后早期应用微量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痰痴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行微量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湿化效果达到生理性需要,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人工呼吸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组50例,给予气管综合护理;对照组50例,给予一般护理。结果试验组拨管时间是(23.88±6.32)d,对照组为(28.65±7.43)d;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8%,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8.0%,试验组无气管息肉发生,对照组气管息肉发生率为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有效的气管切开术后综合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7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中52例早期气管切开(时间≤2h),21例未早期切开或延迟切开(〉2h)。比较两者的预后情况。结果52例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死亡17例,病死率32.69%,未经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12例,病死率57.10%。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估计近期不能清醒,呼吸道有梗阻,肺部痰多不易排出及合并胸部外伤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可减少肺部感染,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干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方法,针对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临床干预措施(使用可冲洗气管套管、把握气管套管拔除指征、积极的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灌洗治疗、合理营养支持和代谢调理、振动排痰机排痰)。结果观察组(实施临床干预)肺部感染率为55.56%(35/63),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6.33±2.71)d;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未实施临床干预)肺部感染率为72.31%(47/65),平均感染控制时间为(8.44±3.14)d;两组肺部感染率与感染控制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显著性(分别Χ^2=3.89,P〈0.05;t=3.19,P〈0.01)。结论经临床干预后,有效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率,并缩短了肺部感染控制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防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0例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型颅脑损伤需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选择可冲洗套管,对照组选择常规套管,实验组定期对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两组分别于气管切开后48h、7d、14d同步行咽试予、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学检测。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22.5%,对照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45.0%;肺部感染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优势菌符合率为63.0%。结论 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的移行是导致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引流气囊上滞留物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行气管切开,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强化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其治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5.5±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强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对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治疗,随机将7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实施传统护理,余下35例实施呼吸道护理干预设作观察组,对比两组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31.43%)明显低于对照组(57.14%),两组感染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气管切开后配合呼吸道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保证患者临床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按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24例,两组其他治疗措施相同。观察两组患者伤后第1、2、3、5、7天血白细胞(WBC)数、血氧饱和度(SpO2)、昏迷时间、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治疗组伤后3d内SpO2下降8例,对照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昏迷时间(10.13±2.84)d,对照组(14.94±4.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肺部感染10例,对照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一周内肺部感染2例,对照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第2,3,5,7天血W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预后不良8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早期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能改善肺通气、换气功能,并防治肺部感染,对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肺部感染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年龄、意识障碍、球麻痹、基础心肺疾病等是脑梗死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1].一旦发生肺部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还增加了患者病死率[2].对于意识障碍排痰困难或不能自主排痰的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需行气管切开,以保证气道通畅、利于排痰,有助于感染的控制[3].气管切开后需要精心护理以减少和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4].目前对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研究报道少见,2017年3月10号我科收治一例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清理脑血管后遗症并发肺部感染且行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深部痰液,预防及控制病人肺部感染,对15例气管切开患者采取了应用一次性密闭式吸痰管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期气管切开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控制率、控制时间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研究早期气管切开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3年进行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颅脑损伤后24h内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在损伤后>24h行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感染率、控制率、控制时间及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为31.67%,对照组为86.67%;19例早期气管切开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得到控制16例,控制率为84.21%,对照组5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肺部感染患者得到控制25例,控制率为48.08%;肺部感染控制时间治疗组患者平均为(7.3±2.9)d,对照组为(14.4±4.5)d,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治疗组为13.33%、对照组为45.00%,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明显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结论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应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影响,为更好的救治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于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实行早期气管切开,对照组患者实行晚期气管切开,对两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在手术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对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估(GCS评分)并比较,同时检查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6.47%、23.54%;术前两组患者PaO_2、PaCO_2和SaO_2数据及格拉斯哥昏迷评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改善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有效率为65.52%;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也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过程中,应掌握好气管切开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影响,为更好的救治患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于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气管切开时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实行早期气管切开,对照组患者实行晚期气管切开,对两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在手术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对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估(GCS评分)并比较,同时检查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菌,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6.47%、23.54%;术前两组患者PaO_2、PaCO_2和SaO_2数据及格拉斯哥昏迷评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改善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有效率为65.52%;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也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过程中,应掌握好气管切开时机。  相似文献   

16.
黄彬  谢逢春  黄静 《现代保健》2011,(30):148-14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ICU病房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38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流行病学、病原菌及耐药性、易感因素,从而寻找防治措施。结果ICU病房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73.1%,其次是兰氏阳性球菌,占17.3%,真菌占9.6%。昏迷、卧床、年龄、胃内容物返流误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激素大量应用等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有效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治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经手术治疗者,开颅术后≤24h行气管切开患者68例,另急诊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未行气管切开或切开时间>24h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以三代头孢及半合成青霉素静滴预防感染,出现肺部感染者均行痰液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结果68例出现肺部感染,其中实验组35例有20例控制,感染控制时间4~11(平均7.1)d;对照组53例,有21例控制,感染控制时间9~21(平均16.9)d;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早期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和控制感染平均时间均显著低于未行早期气管切开患者(P<0.01),而感染控制率明显高于未早期切开者(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治疗方案,旨在改善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100例重症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给予抗感染治疗、雾化吸入、吸痰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灌洗疗法,观察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治疗两周后通过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7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6株占83.9%,革兰阴性菌28株占16.1%,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4.1%和20.1%;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肺部啰音、痰液培养结果、病灶吸收状况均得以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实施支气管灌洗疗法可以显著提升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公明 《现代预防医学》2015,(15):2863-2865
摘要:目的 了解烧伤病人肺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临床控制危险因素、有效防控院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烧伤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中,经诊断为肺部院内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任何部位院内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烧伤面积、是否发生呼吸道吸入性损伤、是否进行气管切开、休克期情况等内容,对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运用二分类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较有关因素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性别外,其他因素均与肺部感染具有关联性(P<0.05)。在单因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年龄、烧伤面积、呼吸道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是烧伤病人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较大(OR=4.516)、烧伤面积大(OR=6.389)、发生呼吸道吸入性损伤(OR=7.368)、接受过气管切开(OR=7.837)是烧伤病人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年龄、大面积烧伤、并发呼吸道吸入性损伤、接受气管切开能够增加烧伤病人院内肺部感染的风险,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是降低感染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探讨少量饮水并辅以腹部按摩对预防重症胰腺炎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4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2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方法;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除传统护理方法外,并采取早期少量饮水、腹部按摩。观察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20例观察组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有2例(10.0%)并发肺部感染,20例对照组的患者有5例(25.0%)并发肺部感染。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取早期少量饮水并辅以腹部按摩,能够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