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干预预防新生儿ABO溶血病并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方法 将64例确诊为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干预组在出现黄疸但未达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时,予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对照组在血清胆红素超过220.6~256μmol/L时予光疗;比较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黄疸程度与换血率、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住院期间总胆红素峰值等.结果 干预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5例,中重度黄疸2例,未用换血疗法,未发生胆红素脑病,胆红素平均峰值198.5±48.6μmol/L;而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17例,中重度黄疸14例,6例用换血疗法,未发生胆红素脑病,胆红素平均峰值389.6±86.3μmol/L,早期综合干预预防作用显著(P<0.05).结论 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可有效控制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溶血过程,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减轻新生儿黄疸的程度,避免换血治疗.  相似文献   

2.
出生1周内正常足月新生儿1168例经皮胆红素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出生1周内正常足月新生儿经皮测胆红素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出生1周内116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其父母均为本地区居民,利用经皮胆红素测试仪测定各研究对象同一部位的皮肤生后1周内不同时间点的胆红素值.结果 本组新生儿经皮测胆红素值在生后迅速上升,并于生后114 h达最高峰,均值为(265.6±91.1)μmol/L,第95百分位数值为320.7 μmol/L,随后缓慢下降.1168例新生儿中,共有511例患儿经皮测胆红素值超过220.6 μmol/L,占43.8%,入院进行光疗等干预措施者389例,其余122例患儿,经皮测胆红素值220.6~327.8 μmol/L,家属拒绝进行光疗等干预措施,但经监测无胆红素脑病发生.结论 本地区足月新生儿总胆红素峰值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高限.对早期新生儿黄疸进行监测和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脐血胆红素对预测新生儿后续黄疸发生情况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测定脐血胆红素浓度在早期预测新生儿黄疸中的价值。方法采集186例足月新生儿脐血,测定胆红素浓度,分组观察黄疸发生率情况。结果脐血胆红素浓度分别为≤30umol/L、30~40umol/L、40~50umol/L、≥50umol/L时,发生病理性黄疸8例(12.31%)、12例(21.05%)、20例(46.51%)、18例(85.71%)。结论脐血胆红素测定能够早期预测新生儿黄疸,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黄疸对婴儿神经系统发育远期影响及早期干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在未致胆红素性脑病之前所致CNS损伤及对神经系统发育的远期影响 .了解胆红素对CNS损伤与日龄及浓度之间的关系 ,并针对CNS损伤进行早期治疗、干预 ,以减轻或避免胆红素对CNS损伤及神经系统的远期影响 .方法 :对 4 70例新生儿黄疸和 30例足月正常儿在新生儿期第 6~ 7d采用NBNA评分 ,然后分别在 1、 3、 6、 12月采用Amiel-Tison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神经系统发育的监测 .结果 :出生后 7d内血中胆红素浓度≥ 171μmol/L的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明显大于生后 7d内胆红素 <171μmol/L的婴儿 ,P <0 0 1.结论 :新生儿黄疸对CNS损伤及神经系统发育的远期影响与婴儿日龄及胆红素浓度有关 ,与黄疸持续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早产儿血中胆红素对CNS损伤及发育的远期影响的阈值低于足月儿 ;早期发现治疗、干预能减轻或避免胆红素对CNS损伤及神经系统发育的远期影响 .  相似文献   

5.
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黄疸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元月至 2 0 0 2年 4月 ,应用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黄疸 5 6例 ,取得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0 8例新生儿黄疸干预指标 ,均符合2 0 0 0年 9月全国新生儿黄疸与感染学术会议 (广州 )建议的足月儿和早产儿推荐干预方案[1] 。 10 8例中 ,男 5 6例 ,女 5 2例 ,足月儿 6 6例 ,早产儿 4 2例。 3~d 34例 ,6~d 4 6例 ,10~15d 2 8例。血清总胆红素≥ 2 0 5 .2mmol/L 6 5例 ,≥ 2 5 6 .5mmol/L 38例 ,≥ 30 0mmol/L 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5 6例 ,对照组 5 2例。 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  相似文献   

6.
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方法 以2007~2009年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足月儿31例为观察组,2007~2009年新生儿黄疸无胆红素脑病足月儿31例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血清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B/A)、出生体重、开始治疗时间等与胆红素脑病的关系.结果 开始治疗时间>48h、足月小样儿、血清胆红素、B/A比值>0.5均与胆红素脑病密切相关.结论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于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108例足月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按住院时间分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患儿基础上加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干预2d后血清胆红素浓度、黄疸消退时间及经皮黄疸指数测定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远高于对照组的82.14%,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干预2 d后血清胆红素浓度、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108.34±18.11)μmmol/L、(24.98±1.92) h,明显低(短)于对照组的(158.13±19.32)μmmol/L、(74.85±16.72)h,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日龄2 d、3 d、4 d、5 d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临床疗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缩短黄疸消退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监测出生1周内正常足月新生儿经皮测胆红素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出生1周内1168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其父母均为本地区居民,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各研究对象同一部位的皮肤生后1周内不同时间点的胆红素值。结果 本组新生儿经皮测胆红素值在生后迅速上升,并于生后114 h达最高峰,均值为(265.6±91.1)?mol/L,第95百分位数值为320.7?mol/L,随后缓慢下降。1168例新生儿中,共有511例患儿经皮测胆红素值超过220.6?mol/L,占43.8%,入院进行光疗等干预措施者389例,其余122例患儿,经皮测胆红素值在220.6~327.8?mol/L之间,家属拒绝进行光疗等干预措施,但经监测无胆红素脑病发生。结论 本地区足月新生儿总胆红素峰值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高限,对早期新生儿黄疸进行监测和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早期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预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1、3、5天采静脉血测胆红素.结果 随出生后24 h血胆红素浓度增高,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增加,需要干预治疗的病例亦增多.结论 早期监测血胆红素水平,可预测新生儿黄疸及黄疸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脐血胆红素值对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意义。方法对本院24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测定脐血胆红素值,监测每日经皮胆红素值(TCB),将新生儿按脐血胆红素浓度分<30μmol/L;30~40μmol/L;40~50μmol/L;>50μmol/L,共4组。比较4组新生儿TCB值及病理性黄疸例数,对脐血胆红素浓度预测新生儿黄疽进行分析。比较黄疸组新生儿和非黄疸组新生儿临床特征。结果随着脐血胆红素水平的升高,各组新生儿TCB、TSB值增高,病理性黄疸例数增高,脐血胆红索浓度用于预测新生儿黄疽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黄疽组新生儿脐血胆红素值显著高于非黄疸组(χ2=45.28,P<0.01)。经皮胆红素值与脐血胆红素值有高度相关性,(r=+0.871,P<0.01)。结论脐血胆红素能够对新生儿生前已具潜在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予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吴怀楚  蔡颖  吴曙粤 《广西医学》2012,34(5):554-55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退黄洗液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病理性黄疸新生儿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治疗组口服苯巴比妥+新生儿退黄洗液药浴4 d;对照组口服苯巴比妥+加味茵陈汤治疗4 d,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有光疗指标的转蓝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光疗率及未行光疗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 治疗组光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去除光疗因素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有效,可降低胆红素水平,达到缩短病程、预防核黄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乔雅莲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1970-197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病之一,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及巩膜的黄染,新生儿期间接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可能引起部分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导致远期智力低下、听力损害及神经异常,因而积极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发生具有积极意义,现将我科自2004年10月成立以来至2008年2月收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67例相关因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所有患儿均为以黄胆为主诉入院或在住院期间出现黄疸的新生儿。男性161例,女性106例,男女之比1.53∶1,住院年龄为1h~42d,其中<2d21例,3d~7d108例,8d~14d60例,>14d78例。黄疸出现时间<2d30例,2d~7d115例,>7d122例。早产儿81例,足月儿186例。1.2方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见文献[1],即总血清胆红素水平:24h>103μmol/L,48h>154μmol/L,72h>205μmol/L,72h>257μmol/L,总血清胆红素检测采用重氮法,血清胆红素<257μmol/L为轻度高胆,257μmol/L-342μmol/L为中度高胆,>342μmo...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对77例病理性黄疸患儿应用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5天.结果:治疗前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分组为255~277mol/L和134~205.2mol/L,治疗后有明显的下降,皮肤黄染逐渐消退,未有核黄疸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较单纯西药治疗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速度快,皮肤黄疸消退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为其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于2009年1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1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依次为围产因素、感染因素、母乳性黄疸、溶血因素.结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加强围生期保健、早期干预、治疗可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薛继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1):350-351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蓝光治疗的护理,最大限度减少该病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的损害.方法在新生儿黄疸患儿原发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蓝光照射治疗,并总结期间的护理心得.结果 3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经3 d~5 d的蓝光照射治疗、护理,血清胆红素浓度降至正常,防止了胆红素脑病并发症的发生并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做好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患儿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6.
早期抚触与药浴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春燕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1):999-1000
目的比较早期抚触与药浴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足月正常新生儿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早期抚触组治疗在新生儿游泳后进行,由专业护士依次抚触新生儿的头面部、胸廓、腹部、四肢、背部;药浴干预组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行药浴。2组治疗时间均为7 d,比较2组经皮测胆红素(TCB)值动态变化、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及新生儿黄疸持续时间及胎便排出情况。结果早期抚触组第1天、第2天TCB值与药浴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黄疸持续时间及胎便排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抚触与药浴干预治疗新生儿黄疸均无副作用,对新生儿黄疸有效,可降低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达到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目的 ,临床应用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黄疸210例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病例分析来探讨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从而达到早期诊断和干预病理性黄疸,以免造成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方法 对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近2年来收治的21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入院后测定血清胆红素.结果 本组新生儿胆红素测定结果 <205.2mmol/L31例(14.76%),205.3~256.5mmol/L 125例(59.52%),>256.5mmol/L 54例(25.71%).其中败血症20例(9.52%)、肺炎51例(24.29%)、化脑5例(2.38%)、NEC 3例(1.43%)、尿路感染9例(4.29%)、头颅血肿11例(5.24%)、颅内出血11例(5.24%)、窒息41例(19.52%)、溶血症12例(5.71%)、先天性胆道畸形1例(0.48%)、红细胞增多症6例(2.86%)、母乳性黄疸35例(16.67%)、生理性黄疸5例(2.38%).结论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较多,感染为主要因素,临床上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郑丹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1):1282-1283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粘膜及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病理性黄疸及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黄疸的干预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新生儿黄疸早期的干预,旨在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本文将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成登菊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8):927-928
目的观察出生1周内新生儿黄疸的动态变化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20例生后24 h内入院的新生儿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每日进行同一部位的皮肤测定,根据新生儿不同病情对超过胆红素值安全范围的或每日黄疸指数增加明显的及时给予光疗或药物治疗。结果 120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黄疸104例,发生率为86.67%;发生病理性黄疸11例,发生率为9.17%;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对于可能发生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进行监测和早期干预治疗,可大幅度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从而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茵栀黄颗粒、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新生儿黄疸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为茵栀黄注射液组53例和茵栀黄颗粒组59例,测定患儿肝功能,观察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下降水平.结果 茵栀黄注射液组治疗3d及5d胆红素下降幅度分别为(105.7±48.4)umol/L和(150.7±30.3umol/L,茵栀黄颗粒组治疗3d及5d胆红素下降分别为(119.6±45.8)umol/L和(139.6±35.6)u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茵栀黄颗粒与茵栀黄注射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无明显差异,可以用口服制剂代替注射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