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对10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肺外并发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过程进行了分析。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13.93%,心肌损害占14.93%,肝脏损害占9.45%,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占8.46%,过敏性紫癜占3.98%,关节病变占1.00%,粒细胞减少症占0.50%。结论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并发肺外多系统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常见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萍  鞠秀丽 《新医学》2011,42(2):96-99,101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年龄分布、骨髓细胞学改变及血小板、肝功能、心肌酶和免疫功能的临床变化特点。方法:将60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设为观察组,并分为婴儿组和儿童组,另选取58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也分为婴儿组和儿童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AL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1岁以下患儿占所有患儿的63%,其中又以6~8月龄最多,占35%;②骨髓常呈增生活跃或减低,易于见到异型淋巴细胞;③观察组的婴儿组血小板、AL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IgM、CD8^+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观察组婴儿组的IgG、CD3^+、CD4^+、CD4^+/CD8^+低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P〈0.05或0.01);④观察组的儿童组血小板、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IgM、CD8^+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观察组的儿童组IgG、CD3^+、CD4^+、CD4^+/CD8^+低于对照组的同龄组(P〈0.05或0.01);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血小板、肝功能、心肌酶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可能与病毒感染以及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生儿血小板减小症的发病因素中感染因素占51.7%,居首位;窒息占31.7%,居第2位.结论 感染、窒息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最主要因素,本病预后与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相关,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相关.轻度血小板减少症预后良好,病因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的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儿科门诊或住院期间初诊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年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占就诊总病人的20.24%(8624/42608),具有消化系统症状的MP患儿占MP感染总人数的9.91%(860/8624),其中以消化系统为首发表现的MP占9.3%(80/860);3岁以下患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3岁及以上则主要表现为单纯纳差、呕吐或纳差伴呕吐。【结论】儿科就诊病人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比例高,并常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其中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者容易引起误诊误治,检测MpIgM有助于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感染后血小板减少症21例临床分析时朋玲本文收集了我院1990年1月~1995年10月儿科住院病例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35例,其中有明确原发感染性疾病者21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3例,女8例。早产儿11例(占52%),足月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31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发病占83.69%;男女发病比例为1.88:1。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四种类型:a、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同时减少(54.68%);b、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增高〉75%,中性粒细胞数减少(25.98%);c、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数可减少或正常(13.29%);d、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数正常(6.04%)。③病程第1周内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占77.64%。白细胞总数减少者75.83%在1周内恢复,而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一周内恢复者仅占59.52%。(垒)伴发疾病中呼吸道疾病占82.18%,幼儿急疹次之占5.44%。⑤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结论①男性婴幼儿、学龄前期患儿为高发人群。②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多发。③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类型与淋巴细胞有很大关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3):264-264
答:常见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母亲血型是Rh阴性,胎儿Rh阳性;或母子ABO血型不合)、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肾综合征和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20%病人)。  相似文献   

8.
敷脐止泻散系我院儿科名老中医郭锦章主任的经验方,为我科内病外治法之一。以其价廉、简便、安全、效佳深受广大患儿家长欢迎,现就临床观察150例婴幼儿腹泻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性别:男86例,占57.3%;女64例,占42.6%。年龄:4个月~3岁;其中4~6个月15例、占10%,7~12个月85例,占56.7%,1~3岁50例,占33.3%。临床情况:病程:3大~2个月,平均5.42天;便次每日5~3次106例,10次以上者44例,多为黄色稀水便挟有奶瓣或少许粘液。伴发热21例、呕吐16例、轻度脱水23例。辨证分型:属风寒型62例,寒湿型47例,脾虚…  相似文献   

9.
1014例患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患儿医院感染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014例患儿医院感染的原因,以及医院感染发生部位构成比、住院时间、患儿年龄、接触史等因素与医院感染的关系。结果1014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291例,发生率29%,其中呼吸道感染276例,占94.8%(上呼吸道213例,占73.2%;下呼吸道63例,占21.6%),其次为消化道感染22例,占7.6%;患儿年龄〈1岁者感染率44.6%,1~3岁者感染率37.8%,〉3岁者感染率27.5%;有感染接触史的患儿感染率31.6%,高于无感染接触史者(9.1%);上述各组的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无明显相关。结论患儿年龄、有无感染接触史、住院环境及自身营养状况等影响医院感染发生率,而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卡泊芬净治疗白血病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例白血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疑为侵袭性真菌感染,使用卡泊芬净首次剂量70mg·m^-2·d^-1,维持剂量50mg·m^-2·d^-1。其中4例合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2mg·m^-1·d^-1;持续治疗15~40d;观察用药前后不同时间患儿临床症状、体征,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胸部CT的变化。结果卡泊芬净治疗I临床总有效率为88.8%,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1%,联合用药的起效快,疗程短。结论卡泊芬净治疗9例患儿有效率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白血病患儿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1.
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儿科门诊第二位的常见病。我们于1992年1月至1994年12月3年间对832例儿科门诊及部分住院急性腹泻患儿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仅就经粪便细菌培养和轮状病毒检测证实的248例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82例,女66例。年龄20天~13岁,其中3岁以下233例,占94.0%。就诊时母乳喂养115例(46.4%),混合喂养25例(10.1%),人工喂养5例(2.0%),普食103例(41.5%)。发病季节:2~4月31例(12.5%),5~7月幻例(32.7%),8~10月90例(36.3%),11~1月46例(18.5%…  相似文献   

1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对 10 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肺外并发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过程进行了分析。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占13 93% ,心肌损害占 14 93% ,肝脏损害占 9 4 5 %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占 8 4 6 % ,过敏性紫癜占3 98% ,关节病变占 1 0 0 % ,粒细胞减少症占 0 5 0 %。结论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并发肺外多系统的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59例IT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59例ITP患儿以年龄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多见(63%);其临床表现单一,均表现为皮肤密集针尖样出血点;发病前有感染和(或)预防接种史47例(80%);均有血小板减少,25×10^9/L以下34例,占58%;行血小板抗体检查40例,正常9例(22%),升高31例(78%),其中血小板相关抗体IgG升高23例(58%);微小病毒B19。抗体阳性26例。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血小板严重减少的患儿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2002年以来临床确诊收治的VitD中毒患儿30例,经诊治痊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个月以内5例,占16.7%;6个月-2岁15例,占50.0%:2-4岁7例,占23.3%;4—6岁3例,占10.0%。发病患儿均为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处收治的佝偻病、缺钙患儿,均应用VitD30—60万u每周一次口服,5例未按时服用,服用剂量为240—1020万u不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01-2007—07收治的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80例临床资料。结果: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与感染、药物、放射线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特点有发热、精神萎靡、乏力、贫血、皮疹等多种表现。结论: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以病毒感染为主,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EB病毒(EBV)感染症状及相关疾病诊断情况,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并探讨EBV感染临床多样性机制。方法:对本院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EBV-VCA-IgM阳性的105例EBV感染患儿的症状、疾病诊断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BV感染患儿起病症状不一,以发热多见(71.4%).其它依次为咳嗽(24.8%)、皮疹(12.4%)、淋巴结肿大(17.1%)、眼睑水肿(8.6%)、咽炎(14.3%)、惊厥(1.9%)、肉眼血尿(0.9%)等,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引起疾病多种多样,但以呼吸道感染最多见(46.3%),其次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7%)、病毒性脑炎(5.7%)、川崎病(4.8%)、过敏性紫癜(1.9%)、类风湿性关节炎(1.9%)、系统性红斑狼疮(0.9%)、噬血细胞综合征(0.9%)、病毒性心肌炎(0.9%)、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0.9%)等。结论:儿童EBV感染症状多样,累及系统多,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及早作相应的检查才能减少误诊率,并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的发病、临床特征及其诊断治疗。方法:对300例慢性胃炎患儿的内镜表现、临床特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原因调查,65.7%偏食、不规律饮食;40.3%饮食缺乏蛋白质;30.3%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慢性扁桃腺炎或鼻炎16.3%;经常服用解热镇痛药3.7%。临床表现:300例患儿中,上中腹间断痛86.3%;食欲不振、恶心66%;腹部饱胀、反酸48.3%;乏力消瘦15.7%;头晕失眠贫血8%。胃镜所见:黏膜充血水肿36,7%;花斑样改变30.3%;胃窦黏膜病变为主占37.3%;以胃体炎为主者占总数的23.7%。结论: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及HP感染在胃炎发病中占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 M )的临床特点与病原体感染多样性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211例确诊为IM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分为≤3岁组,3~6岁组,6~13岁组。结果 年龄≤3岁占63.9%,3~6岁占24.2%,6~13岁占11.9%;单种病原体感染96例占45.5%,混合病原体感染108例占51.2%,有7例占3.3%未找到病原体,混合感染患儿症状更多更重,经抗病毒及联合治疗,所有患儿好转出院。结论 IM中年龄≤3岁患儿多见,EB病毒是IM患儿最常见的病原体,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占多数,其病情更重,对混合感染患儿联合用药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贫血病因、探讨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贫血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7例贫血待查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187例贫血患者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随年龄段的增长而增长,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58.8%。有159例(85.0%)患者确诊了病因:其中缺铁性贫血40例(21.4%);慢性病贫血26例(13.9%);急性白血病21例(11.2%);巨幼贫21例(11.2%);多发性骨髓瘤11例(5.9%);感染性贫血1】例(5.9%);血小板减少7例(3.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2.1%);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1.6%);溶血性贫血3例(1.6%);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例(1.6%);脾功能亢进3例(1.6%);淋巴瘤2例(1.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1.0%);纯红再障2例(1.O%);骨髓纤维化1例(0.5%)。不明原因28例(15.0%)。结论骨髓细胞学检查对贫血的确诊、贫血类型的确定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韦善求  莫武宁 《检验医学》2011,26(6):394-397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NB)骨髓侵犯的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对19例经骨髓涂片拟诊并最后确诊的NB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19例患儿中,年龄〈5岁者占78.9%。主要临床表现为中、重度贫血、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血涂片见中晚幼红细胞或晚幼粒细胞。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极度活跃占78.9%,其中NB细胞占30%~87%,可见到不同形态及不同分化阶段的NB细胞,以原始未分化阶段为主,73.7%的病例骨髓涂片中NB细胞团呈典型Homerwrigth假菊形排列。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在骨髓涂片中找到NB细胞并呈假菊形排列的NB细胞团,对NB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病理活检、影像学及生物化学检查可确诊。形态不典型者还需结合细胞表型或免疫组化等检查协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