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1,(10)
正腰椎融合术一直以来是治疗严重退行性腰椎疾患的金标准,传统的后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以及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7]。近些年来,随着腰椎侧方椎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的发展,因其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植骨面积大、融合率高、住院时间短、术后神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8-15]。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胸部恶性肿瘤胸腔镜手术后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胸部恶性肿瘤胸腔镜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67例患者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胸部恶性肿瘤胸腔镜手术后未发生肺栓塞的67例患者作为未发生组。收集两组性别、年龄、病理分期、D-二聚体(DD)、氧分压(PO2)白细胞(WBC)、术后卧床时间等信息,分析手术后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发生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年龄、DD水平、PO2水平、WBC水平、有无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有无深静脉血栓是胸部恶性肿瘤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DD高表达、PO2低表达、WBC高表达、合并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3 d、合并深静脉血栓是胸部恶性肿瘤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P<0.05);67例胸部恶性肿瘤胸腔镜手术后发生肺栓塞患者,在确诊1 h内均及时予以抗凝治疗,临床症状逐渐缓解,血气水平恢复症状,复查肺动脉CTA显示原肺动脉栓子消失,无出血现象。结论 胸部恶性肿... 相似文献
3.
4.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胃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术后并发症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临床实践发现一些胃癌患者术后会发生胆囊结石或胆囊炎,有的甚至需二次手术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胃癌术后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尚无统一定论,较为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神经因素、胃切除范围、消化道激素、消化道重建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等。同样对于胃癌术后胆囊结石的预防尚无统一定论,其中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的胆囊切除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目前最新的预防措施做一综述,希望能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5,(6)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的危险因素,为防治该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全年江苏省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的312例原发性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5.7%。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后肺功能不全、术后输血2个变量是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后肺功能不全为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对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行肺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肺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32.45%(61/188)。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吸烟史、心律失常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术后肺不张等是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对存在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高危肺癌患者,术前应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戒烟;术中充分给氧,尽量减少对心肺的牵拉及挤压;术后加强心电监护、有效地镇痛,从而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对 2 0 0 0年 6月~ 2 0 0 3年 6月期间的肺癌手术患者进行调查 ,并对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术后余肺预计值FEV1<1L、术中低血压持续超过 10分钟、年龄超过 6 5岁和新辅助化疗是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高龄、术前化疗及术后余肺预计值FEV1<1L的患者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术中保持麻醉平稳、选择合适的术式 ,术后常规镇痛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对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防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5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食管癌手术患者资料,对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超过60岁、FEV1/FVC<70%、术中失血超过600ml、术前半量放疗是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结论对于高龄、术前放疗及术前肺功能下降的患者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术式,术后常规镇痛。 相似文献
9.
游离皮瓣移植已成为头颈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无疑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仍有一些危险因素可能导致游离皮瓣移植失败,本文就引起头颈部游离皮瓣移植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能有效地降低或避免肺癌术后的肺栓塞并发症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方法新方案包括:全肺者肺动脉处理术式改变;改变术中、术后输液径路;术后放弃所有止、凝血药物的使用;术后24h开始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早期下床活动;比较新治疗方案实施前后为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结果实施新治疗方案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84%(9/316),肺栓塞发生6例,发生率为1.8%,死亡4例率;实施新治疗方案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为0(0/169)(P〈0.05)。结论预防性治疗方案可以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声门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喉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 月至2018 年3 月在我院接受首次手术治疗的声门癌患者172例病例资料,根据病变范围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肿瘤的TNM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手术类型以及是否侵犯前联合等因素,与术后复发情况一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复发率12.21%。T1b期复发率最高20.0%(9/45),各分期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是否累及前联合、切缘病理及病理分化程度在术后复发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M分期、不同手术方式、肿瘤浸润深度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的复发率无相关性(P>0.05),而TNM分期、手术方式、是否累及前联合、切缘病理及术后病理分化程度均为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是否侵犯前联合、切缘病理及术后病理分化程度为喉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NM分期、手术方式均为肿瘤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胸部肿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79例胸部肿瘤患术后心电监护72小时以上,发生心律失常l14例。分析心律失常与无心律失常组间8项指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合并高血压、肺功能中度以上减退、糖尿病患以及手术时间>5小时以上,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显增加;同时具二项以上合并症较一项合并症术后发生率差异显(P<0.01);肺、食管、贲门肿瘤术后的发生率无显差异(P>0.05)。结论 高龄、肺功能较差、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手术时间长,均可使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加,而与不同肿瘤即肺、食管、贲门癌及其术式无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诱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为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期间在肿瘤医院住院予以肺癌手术的患者419例进行调查,对肺癌术后心律失常可能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吸烟、老年(≥65岁)、肺气肿病史、术中心包损伤、全肺切除的手术方式、术后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并发症(肺不张、液气胸)和术后镇痛均与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术前积极治疗心肺并发症,改善心肺功能;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及预防处理,这样可减少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颈椎前路手术入路自从1958年被Smith和Robinson报道以来~([1]),因其安全有效,成为目前治疗各类颈椎疾患(创伤、退行性变、肿瘤、炎症等)最常用的手术方式。随着临床报道逐渐增加,吞咽困难成为颈椎前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1.7%~79.0%之间~([2-11]),甚至有部分患者产生长期吞咽困难或者在术后早期发生严重吞咽困难。面对如此之高的发生率,了解其危险因素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囊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手术治疗的58例胆囊癌患者。分析22个有关病人、肿瘤及手术操作相关的独立因素,因变量为术后感染性并发症。Binary 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与因变量相关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总体术后并发症为32.8%(19/58),58例中14例(24.1%)出现了感染性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提示黄疸、低蛋白血症和术中输血与感染性并发症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黄疸和术中4单位以上输血对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具一定影响,但无显著性(OR值和95%c1分别为8.004、7.782和0.886-72.278、0.914~66.283),而体重减轻和低蛋白血症则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显著相关(OR值和95%CI分别为9.609、40.257和1.269-72.253、3.901-415.438)。结论体重减轻和低蛋白血症是影响胆囊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主要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18.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因PDAC行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57)和未复发组(n=3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DAC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可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分析发现复发组的男性患者和合并高血压病史的例数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单核细胞计数(monocyte count,MO)、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phil count,BA)、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肿瘤切缘、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方面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PDA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MO、BA、GGT、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P<0.05)。结论:影响PDA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MO、BA、GGT、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对高危患者尽可能地控制血压、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可降低术后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患者恶性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在我院施行食管癌切除并行食管重建手术患者的资料。对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病灶部位、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间、病灶最深浸润深度、手术医生职称、病理类型、输血、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数目、淋巴结转移度、病理分期、手术径路、术后白蛋白、术后血红蛋白、吻合口瘘、切口感染情况与食管癌术后恶性狭窄的关系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出现恶性狭窄13例(6.6%)。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度是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度≥0.5的食管癌患者术后易发生恶性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腹膜后肿瘤术后发生尿瘘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尿瘘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2014-0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膜后肿瘤手术的530例患者,术后随访2~6个月,期间发生尿瘘29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而总结预防和处理尿瘘并发症的经验。结果530例患者中有29例发生尿瘘,其中输尿管瘘25例,膀胱瘘4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生尿瘘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中术区放疗史是最大的危险因素(OR=80.973),其次是肿瘤最大直径(OR=58.258);术前血白蛋白水平(OR=0.021)是最大的保护因素,其次是输尿管支架置入术(OR=0.054)。25例输尿管瘘患者均先行超声引导下肾盂造瘘术,充分转流尿液。有5例经肾盂造瘘引流术后自愈,2例引流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死亡,8例输尿管瘘再行经皮下隧道肾盂膀胱导管引流术后治愈,其余10例输尿管瘘患者接受再次开腹部手术治疗后愈合。4例膀胱瘘患者行留置尿管及膀胱冲洗治疗,其中3例自行愈合,1例再行膀胱造瘘术后自行愈合。结论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因术区放疗史、肿瘤较大、术前血白蛋白水平低和未放置输尿管支架者,易发生尿瘘;发生尿瘘患者经肾盂造瘘、膀胱造瘘、留置尿管以及皮下隧道肾盂膀胱导管引流术和开腹手术,均可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