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角度股四头肌等速肌力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73 例, 随机分为 3 组, 0°~30°组 25 例、 31°~60°组 24 例和 61°~90°组 24 例, 进行 2 个月的股四头肌等速肌力训练。记录治疗前、 后每例膝关节的等速肌力测定值; 采用 IKS 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治疗后, 3 组等速肌力测定值均较治疗前增加, 0°~30°组的 IK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 (P<0.05); 31°~60°组及 61°~90°组治疗前后 IK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 IKS 评分与 0°~30°组等速肌力测定值呈正相关 (P<0.05)。结论 在膝关节屈曲 0°~30°范围内进行股四头肌等速训练可有效增强肌力, 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评价中表面肌电的意义。方法:选取某院脑卒中病人及康复医学科与神经科门诊吞咽功能正常病人各32例,观察组行康复医学科常规药物及吞咽功能训练,并用表面肌电图行吞咽功能评价。结果:洼田饮水试验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吞咽功能评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3组肌群吞咽时程3次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结论: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评估中,sEMG为无创、简单检查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究等速肌力康复对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下肢肌力及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收治的80例接受TKA的骨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速肌力组(n=40)、常规训练组(n=40),常规训练组TKA术后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等速肌力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康复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评价2组患者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伸屈肌肌力变化,并根据其干预3个月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其康复效果。结果 2组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患肢关节活动度较干预前上升,VAS评分较干预前下降;等速肌力组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关节活动度高于常规训练组,其VAS评分低于后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膝关节屈肌、伸肌峰力矩、总功、单次最大做功量均较干预前升高,等速肌力组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膝关节屈肌、伸肌峰力矩、总功、单次最大做功量均高于常规训练组同期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3个... 相似文献
5.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6,(2)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分析投弹运动过程中参与肌群的特点。方法将电极贴于腹直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腘绳肌、臀大肌、竖脊肌、斜方肌、背阔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曲肌、腕伸肌、胸大肌肌腹处,得出各个肌肉主要发力区间时间和RMS值。结果通过表面肌电信号图结合录像分析,得出各个肌群的发力大小与发力区间。结论各个肌群随着投弹动作的发生协调发力,每个肌肉都有其特定的时相和大小,这为建立标准投弹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指南》2019,(30)
目的探讨肌电检测下刺激特定腧穴对提高瘫痪肌力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肢体瘫痪患者伴有下肢股后肌群瘫痪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50例,两组均予药物基础治疗,包块抗凝、改善循环、稳定血压、改善供血、稳定血脂等,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手法治疗,研究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予普通针刺、电针、红外线治疗,通过肌电图检测及肌力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瘫痪肌力的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提高情况,评价临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结果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瘫痪肌力改善明显。在治疗总有效率、肌电图评分、肌力改善方面,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肌力恢复有明显疗效,能明显改善肢体功能,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及二者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功能障碍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手法组、电针结合手法组三组,每组20例。电针组选患侧肢体的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两组穴位进行针刺并通以疏密波脉冲电流,手法组用神经发育疗法的相关技术对患者进行踝背屈的主被动训练治疗,结合组进行电针和手法的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一天和治疗结束后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 FMA-L)评定、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 AROM)测量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sEMG)检测。结果三组患者FMA-L、踝关节AROM及胫前肌sEMG治疗后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结合组比其它两组疗效更好, FMA-L、sE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治疗都能改善偏瘫足下垂患者的运动功能、踝关节的AROM和胫前肌的sEMG,而电针与康复训练手法结合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模式静止状态下表面肌电特点,并探讨肌肉痉挛肌电变化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上肢出现屈肌痉挛模式男性患者15例,男性健康志愿者15例.采用表面肌电图记录休息状态下患侧胸大肌、三角肌中部表面肌电振幅.结果 患侧胸大肌均方根(RMS)均值[(8.289±5.378) μV]明显高于健侧[(5.045±1.299) μ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于正常人左侧[(4.666±0.882)μV]与右侧[(4.606±0.789)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角肌中部肌电RMS最大值[(23.484±11.721)μV]与正常人左侧[(13.692±2.481) μV]与右侧[(14.019±2.717)μV]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侧[(15.001±2.935)μV]相比,P< 0.05,与胸大肌[(18.895±8.029)μv]最大值相比,P<0.05.结论 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患者患侧胸大肌RMS平均值大于外展肌群三角肌中部,外展肌群三角肌中部表面肌电RMS最大值高于内收肌群胸大肌RMS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点穴对痉挛型小儿脑瘫胫骨前肌、腓肠肌肌张力影响的临床观察,为进一步规范和扩大其在治疗脑瘫患儿临床应用提供更确切的依据.方法: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点穴治疗.结果:经过3月治疗,2组患儿的踝背屈角度快角、下肢痉挛程度分级、主动背屈踝关节时的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图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或P<0.001).结论:点穴疗法可以作为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一项重要辅助治疗方法,表面肌电图可以作为小儿脑瘫康复疗效的一项重要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股四头肌肌构筑特征和肌梭分布,测定神经入肌点,为股四头肌的临床肌移植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解剖并观察测量20具尸体股四头肌的肌构筑学特征,并以髂前上棘为骨性标志,定位股四头肌神经入肌点;用组织学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股四头肌肌梭分布。结果:股四头肌是由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4块肌组成,肌质量分别为(158.7±10.5)g、(351.5±66.8)g、(521.9±72.6)g和(303.1±44.5)g;肌长分别为(30.2±2.0)cm、(31.5±2.7)cm、(31.0±3.2)cm和(28.8±2.8)cm;肌纤维长分别为(6.7±1.8)cm、(9.2±2.0)cm、(8.8±1.6)cm和(9.0±1.5)cm;羽状角分别为(17.1±2.3)°、(18.6±2.3)°、(15.5±2.8)°和(10.5±1.6)°;生理横切面积分别为(22.4±3.1)cm2、(34.6±4.3)cm2、(53.8±5.8)cm2和(32.5±4.6)cm2;平均肌梭密度分别为19.38个/g、21.93个/g、20.18个/g和18.64个/g。神经入肌点分别为股直肌有2个神经入肌点分别距髂前上棘(10.23±0.97)cm和(14.48±1.12)cm;股内侧肌的神经入肌点为(9.85±1.28)cm;股外侧肌有2个分别为(11.88±1.34)cm和(13.98±2.55)cm;股中间肌的神经入肌点为(9.23±1.65)cm。结论:股四头肌的4块肌均属于羽肌,是伸膝关节的产力肌;股四头肌肌构筑学特点反映了其在肌体中的功能;股四头肌不同肌块之间以及同一肌各部之间密度不等,各肌的上部均比其中、下部肌梭密度高;股四头肌的神经入肌点均集中在股前上部第2区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股四头肌康复训练治疗髌骨软化症(C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CP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给予以电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49例仅给予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20次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积分改善情况和股四头肌角(Q角)大小.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5次后、10次后、15次后、20次后疼痛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疼痛积分降低更显著(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Q角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Q角减小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结合股四头肌康复训练治疗CP较单纯电针治疗疗效更佳,缓解疼痛持续作用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股四头肌康复训练治疗髌骨软化症(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CP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给予以电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49例仅给予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20次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疼痛积分改善情况和股四头肌角(Q角)大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5次后、10次后、15次后、20次后疼痛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疼痛积分降低更显著(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Q角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Q角减小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股四头肌康复训练治疗CP较单纯电针治疗疗效更佳,缓解疼痛持续作用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4.
DJ Lawrence 《Focus on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Therapies》2011,16(3):246-247
Arroyo‐Morales M, Fernandez‐Lao C, Ariza‐Garcia A, Toro‐Velasco C, Winters M, Diaz‐Rodriguez L, Cantarero‐Villanueva I, Huijbregts P, Fernandez‐De‐Las‐Penas C. 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preperformance massage before isokinetic exercise. J Strength Cond Res 2010; 25: 481–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临床表型(骨骼肌萎缩组和非萎缩组)COPD,其下肢骨骼肌β-烯醇化酶蛋白及m RNA表达情况。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手术诊疗的37例病人股四头肌标本,正常对照组11例、COPD患者26例,根据患者体质指数(BMI)、去脂肪指数结果,将COPD患者分为骨骼肌萎缩组(萎缩组)和骨骼肌非萎缩组(非萎缩组),萎缩组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71.6±11.6)岁;非萎缩组14例:男6例,女8例,平均(72.4±8.8)岁。对照组男6例,女5例,平均(71.0±4.0)岁。利用蛋白质印迹法定量测定病人股四头肌β-烯醇化酶蛋白浓度,然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人股四头肌β-烯醇化酶m RNA转录水平,分析比较三组病人股四头肌中β-烯醇化酶m 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差异。结果萎缩组、非萎缩组、正常对照组中β-烯醇化酶蛋白及m RNA表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萎缩组β-烯醇化酶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1.000±0.072)(P值0.0005),萎缩组β-烯醇化酶蛋白表达(1.200±0.078)高于非萎缩组(1.030±0.075)(P值0.0001)。非萎缩组β-烯醇化酶m 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1.000±0.115)(P值0.0087),萎缩组β-烯醇化酶m RNA表达(2.600±0.947)高于非萎缩组(1.39±0.529)(P值0.0001)。萎缩组及非萎缩组中β-烯醇化酶蛋白浓度及β-烯醇化酶m RNA表达水平一致升高,但两组中β-烯醇化酶蛋白浓度与β-烯醇化酶m RNA表达比例关系不一致。结论 COPD骨骼肌萎缩组和COPD骨骼肌非萎缩组,其下肢骨骼肌β-烯醇化酶的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产后定时按摩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孕妇196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即予以产妇缩官素10U及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产妇定时子宫按摩。观察两组产妇产后2、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后2h出血量为(243.21±56.32)ml,产后24h出血量为(314.28±43.51)ml;对照组产后2h出血量为(281.47±60.28)ml,产后24h出血量为(367.93±37.20)ml;两组产后2、24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进行子宫按摩可明显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并能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是临床上预防产后出血十分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疗法辅助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经确诊为患肩周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1例。对照组肩周炎患者的治疗方法选用中医医师进行临床推拿和西药结合治疗,治疗期间要辅助系统肩关节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肩周炎患者的治疗方案是采用对照组推拿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针灸结合治疗。对82例病例进行跟踪随访30 d。对比两组方案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功能改善积分以及随访30 d以后的随访评分。结果观察组针灸推拿联合治疗肩周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3.1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即功能改善积分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推拿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恢复快,远期疗效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我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观察组在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末运用尼莫地平法评价临床症候的改善效果;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干预后患者四肢疼痛、四肢发凉、肢软无力、感觉减退、肢软麻木、肌肉萎缩临床症候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中药沐足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候,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