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自成书之后,原文几经整理,第15条原文在各版本中偏离较大,有学者在坚持宋版原文的基础上,认为文中的"气上冲"为冲气上逆所致,桂枝汤在此处即为平冲降逆。笔者通过比较各版本的差异,系统梳理、分析此条中的"气上冲"和桂枝汤,最终得出此条可能在北宋校订时有所改动或将前人的批注误认为原文,同时笔者在结合相关原文的论述后,认为"气上冲"应为干呕之症,桂枝汤的功用在此条主要为安胃止呕,疏散太阳之邪,既体现了辛、酸、甘除逆,也正切合本条"气上冲"为干呕的病机。  相似文献   

2.
田瑞曼 《河南中医》2012,32(2):134-135
《伤寒论》第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对于本条中的“里有寒”,历代医家颇多疑惑,错讹说较多,均需改动原文来自圆其说.笔者认为若从医理认识此条,并无疑问,仲景此处之“寒”并非与“热”对应之“寒”,而是指邪气,此“寒”字正是仲景重视医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为"经方之祖",黄连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173条,此条是全文仅有的一条关于黄连汤方的信息。本方虽然原文信息论述较少,但其临床意义非常高,与半夏泻心汤等方剂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也有自身独特之处。对黄连汤就此条原文加以总结,包括病机、治法、组方、药物功效及药对,类方对比。  相似文献   

4.
一、主之:主,主持也。凡原文中见“……主之”者,皆以此证对此方,可信任施用,无须顾忌,含有非用此方不可之意。这种用语,《伤寒论》中所用最多。如原文第12条(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选读》序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年7月版,下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此条系补述太阳中风证脉证的原文,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因太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第34条的原文是:“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我认为此条的方证不相吻合,疑是传抄之  相似文献   

6.
结脉一、《灵枢》《难经》《伤寒论》之结脉《灵枢·始终篇》说:"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有结动之名而未言其象.后世以《难经》之文为释,未知果当其意否?《难经·十八难》说:"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此言在正常脉搏中,时有一歇止之象,此一歇止,在不定至数中见到.《难经》并未言至数之迟数,至《伤寒论》中乃提到迟数,《辨脉法》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此条言缓数,则缓有迟缓之意,与《伤寒论》中风脉缓作为宽缓之义不同.此条明白指出缓而有止歇者为结脉,为阴盛之病脉,后世大多根据此条.1.《伤寒论》中有二种不同的结脉:《伤寒论》中另有一条,提到两种不同的结  相似文献   

7.
读了《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刘联群同志的大作《‘有’疑为‘冇’》(以下简称‘刘文’)之后,深受启发。刘文认为《伤寒论》第176条经文中之两个“有”字均应为“冇(没有)”字,所以此条“表有热,里有寒”应为“表没有热,里没有寒”。“里没有寒”,古今医家言之已详。惟刘文认为“表有热”应为“表没有热”则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兹就刘文所引《伤寒论》有关经文,逐条分论如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原文注释研究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运用中医术语研究成果与理论方法,将《伤寒论》的名词和术语进行区分研究,指出《伤寒论》原文所载语词归入名词范畴,而应用于《伤寒论》理论研究,但不见于《伤寒论》原文者,称为术语.此外,诠释学作为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将"伤寒"在不同时期的定义进行诠释学"视域融合",不仅可以清晰明确名词术语的概念与内涵,同时有助于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第 35 9条见于厥阴病篇 ,原文曰 :“伤寒本自寒下 ,医复吐下之 ,寒格。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陆渊雷曾说“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对于此条条文及其方证病机的解释 ,历来更是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该条进行考辨、分析 ,俾条文前后文理贯通 ,医理圆融 ,方证相符。不当之处 ,祈请高明赐教。1 历代伤寒注家学者的见解中医高校五版《伤寒论讲义》在第 35 9条释义中说 :“伤寒本自寒下 ,一般解释为本自虚寒下利 ,果然如此 ,就不应当治用吐下 ,即使误用吐下 ,也应该吐泻具甚 ,而不应单纯发生‘…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第321条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选读》注曰:“少阴虚寒下利,多为稀薄清冷,或下利清谷,其气腥,……本条之自利,所下皆青黑色污水,其气臭秽,口干舌燥,知非虚寒。”本条之证系热结旁流为人所共识,关键为如何识别旁流之证。以字面论,“色纯青”之“青”有二解。《说文》:“篝(青本字),东方色也。”《中华大字典》:“草色曰青。”皆指草木之色。另一解指黑色。此条之“青”字是否当以黑色解,尚须研究。此条之证多在罹热病二三十日后方才出现,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第176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由于本条“里有寒”三字与脉治不符,历代医家争议颇多.杨韵伯《伤寒来苏集》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场主之.”黄元御《伤寒悬解》改原文为:“伤寒,脉浮滑,此里有热,表有寒也,白虎场主之.”现行中医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则认为应系:“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而肖氏[’J则撰文认为当以桂林古本《伤寒论》“伤寒,脉浮滑,此以里有热,表无寒,白虎场主之”为准.细绎以上各论,似均不能表达件太原旨.…  相似文献   

12.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该方具有温经散寒、益气养血通脉之功,主治厥阴伤寒。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笔者临床将此方用于寒湿凝滞型痛经的治疗多获佳效。  相似文献   

13.
苏世屏的著作《伤寒论原文真义》受明清维护旧论派思潮的影响,继承维护旧论派的学说。其维护旧论,重视文法,反对删改移易,用六经气化学说解释《伤寒论》,明辨气化与形质,创新性地提出寒与风的关系,体现了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对《伤寒论》的发挥,丰富了岭南伤寒学派。  相似文献   

14.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原文第351条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第352条曰:"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中医学认为,本方治疗病机属于血虚受寒,表现为:四肢末端发冷,脉细或沉细之冻疮、血栓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氏病、妇女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附件炎、小儿麻痹症、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股、腿、足疼痛,腰肌劳损等诸多疾病。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所著述的《伤寒论》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伤寒论》第176条是关于白虎汤的适应证一段条文,其原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本条中"表有热、里有寒"的注解上,历代医家对本条经文有各种不同意见,认为此原文字有误。作者认为学习经典应该反复研究、前后联系、举一反三。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第29条,历来注家认识不一。以"一首三尾"句式释之,认为本条所论实即风温病或阳明病服桂枝汤之后的三种转归及其救逆之法。文中并评述了部分注家在此条注释上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103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条原文是《伤寒论》中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历代注家对此论证纷纭,颇不一致,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但见一证便是”的“一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25条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本条除“脉洪大”外,其理已为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柯琴《伤寒来苏集》、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基本阐明。但是有人却认为“大汗出、脉洪大”为白虎证,故“与桂枝汤如前法”当为“与白虎汤”之误。所谓《桂林古本伤寒论》甚至迳直将原文改作“与白虎汤”。《中医药学报》1983年1期“伤寒论问答”还认为其“极为合理”,而“主张仍用桂枝汤者皆附会之谈”。这显然是误解了此条“脉洪大”之故。其实,本条“脉洪大”是与发汗不当而漏汗或大汗阳虚津伤之脉微细相对而言,并  相似文献   

19.
何赛萍 《河南中医》2012,32(12):1573-1574
《伤寒论》既有中医经典文简意深的特点,又存在着较多难点、疑点.怎样理解《伤寒论》原文的含义,真正掌握经典著作的精髓,是《伤寒论》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而将图表应用于《伤寒论》教学中,不仅能使复杂的原文层次清晰,易于理解,还能鉴别相似证候,同时可以帮助归纳记忆,实为《伤寒论》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原文由当归、桂枝(去皮)、芍药、细辛各三两,甘草(炙)、通草各二两,大枣二十五枚组成。本方养血散寒,温经通脉。临床多用于厥阴伤寒,血脉凝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