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小肝癌(micro-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MHCC)1.5/3.0T MR动态增强扫描强化模式,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提高对MHCC的认识。方法收集整理肝癌治疗后复发及慢性肝病背景定期复查发现、病理及临床诊断MHCC患者共115例(127个癌灶),总结分析其强化特征。结果纳入统计的100例(112个癌灶)MHCC中,动态增强"快进快出"病灶数占67.9%(76/112),"快进慢出"病灶数占32.1%(36/112),延迟期可见假包膜强化占27.7%(31/112),延迟期高信号病灶占8.0%(9/112);未纳入统计的另15例均为前瞻性收集有类似延迟期高信号表现的病灶。结论 MHCC MR动态增强强化模式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肝脏》2017,(6)
目的了解微小肝癌的MR特点,提高对微小肝癌的认识和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整理慢性肝病背景患者病理及临床诊断的微小肝癌共50例(55癌灶),分析其MR平扫及动态增强各序列图像表现及复查变化。结果各序列表现比较:DWI高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为96.4%(53/55);T2 WI高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为76.4%(42/55);T1 WI低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为67.3%(37/55);双回波含脂质成分病灶数所占比例为14.5%(8/55);动态增强"快进快出"病灶数所占比例为67.3%(37/55);"快进慢出"病灶数所占比例为32.7%(18/55);延迟期有假包膜强化病灶数所占比例为29.1%(16/55)。DWI与T2 WI高信号病灶数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所有病例2个月~2.5年内复查增大。结论高场MR为目前微小肝癌最好的检查方法,应作为慢性肝病患者定期复查首选的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MRI)三维容积内插屏气检查(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检出率,并评价其在小肝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61例小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平扫及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在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各个时相的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评价各平扫及增强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价值.结果 6l例患者手术共发现66个病灶,49个病灶见假包膜形成.T1加权成像(T1WI)发现病灶43个(65.15%),19个(38.78%)见假包膜.T2加权成像(T2WI)发现病灶53个(80.30%).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共发现65个病灶(98.48%),35个(71.43%)见假包膜.3种不同序列对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4.197,尸<0.05).平扫(T1WI+T2WI)与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的定性准确率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66,P<0.05).结论 3.0T MRI 3D-VIBE序列动态增强扫描的扫描速度快,可清楚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实质期等各个时相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发现平扫所不能发现的小病灶,而且可以通过绘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协助诊断.对肝癌癌灶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氩氦刀治疗肝细胞癌早期疗效的MRI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早期疗效的MRI特征。方法应用氩氦刀治疗53例HCC患者的59个病灶,并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的MRI图像,评价早期疗效,探讨肿瘤完全坏死和残留的MRI特点。结果治疗后59个病灶中41个(69.5%)完全坏死,18个(30.5%)肿瘤残留。术后3~7d(A组)、4~6周(B组)及12~15周(C组)复查MRI评估疗效,疗效评估诊断(完全坏死/肿瘤残留)分别为36/23、39/20、40/19,3组疗效评估结果一致。氩氦刀治疗后早期(A组)T1加权像(T1weightedimage,T1WI)消融区低信号、瘤结节高信号及瘤周0.5cm消融边界为肿瘤坏死完全的可靠征象,T2加权像(T1weightedimage,T2WI)消融区呈环形且厚度均匀的高信号为炎性反应。T2WI消融区局灶性高信号及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仍是诊断肿瘤残留的"金标准"。结论 MRI评价氩氦刀治疗HCC的早期疗效具有及时、准确、特异性高、无辐射的优点,术后3~7d即可进行早期评价。T1W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T2WI信号及增强扫描仍是评价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评估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的120例HCC患者,收治时间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MRI对患者进行观察,对比治疗前、后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弥散加权成像(DWI)、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的信号特点。结果经过治疗,完全缓解(CR)26例、部分缓解(PR)51例、疾病稳定(SD)30例、疾病进展(PD)13例,治疗有效患者77例、无效患者43例。有效患者在治疗前的ADC值与无效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有效患者的ADC值显著地高于无效患者(P0.05);治疗有效的HCC患者T1WI信号、T2WI信号及DWI信号特征与无效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以动态观察TACE联合RFA治疗HCC患者的临床疗效,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增强MR扫描参数在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06例,对106例患者各病灶进行动态增强MR扫描,测量患者病灶最大上升斜率(MSI)、信号增强率(SER)、正性增强积分(PEI)、最大下降斜率(MSD)和峰值(PV)情况,比较不同病灶动态增强MR扫描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细胞癌、转移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脓肿、血管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SI、SER、PEI、MSD及PV各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MSI、PEI、MSD、PV值明显高于肝细胞癌、转移瘤、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脓肿(P0.05);局灶性结节增生在各类肝脏占位性病变中SER值明显高于转移瘤、肝脓肿、血管瘤(P0.05);86.48%肝细胞癌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Ⅰ型与Ⅱ型,63.63%转移瘤及55.55%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Ⅱ型,77.77%的肝脓肿、66.66%的血管瘤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Ⅲ型,80.00%的局灶性结节增生其曲线类型主要分布于Ⅱ型。结论肝脏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曲线类型、量化参数存在差异性,结合两者可提高疾病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肝癌MR信号特征与手术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随访观察2010年12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手术切除初发小肝癌且于术前1周至1月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选取术后复查MR发现肝脏新发癌灶或随访时间大于36个月复查MR肝脏无新发癌灶病例26例,测量并计算术前MR T1 WI、T2 WI、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病变信号值与相邻肝背景信号值的比值。结果 26例患者中9例无瘤生存期≥36个月,10例12个月≤无瘤生存期36个月,7例无瘤生存期12个月。无瘤生存期≥36个月组和12个月≤无瘤生存期36个月组间T2 WI序列病灶信号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1 WI序列、DWI序列和动态增强扫描各期病变信号特征与不同无瘤生存期组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肝癌MR信号特征可用于手术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用磁共振 (MR)轧喷酸葡胺 (Gd DTPA)增强扫描对脑囊尾蚴病退变期定性和定位诊断的价值。 方法  6 9例行MR增强扫描诊断为退变期脑囊尾蚴病患者 ,并经手术或血清特异性囊尾蚴抗体检测证实 ,对比分析其MR平扫与增强扫描。 结果  6 9例患者经MR平扫呈单发或多发 ,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 ,经MR增强扫描后T1加权像呈在大片低信号中见小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强化后的病灶直径最大不超过 2 2mm ,平均直径 8.1mm。其中 4例患者MR平扫呈单发病灶而经MR增强扫描后呈多发强化。 结论 退变期脑囊尾蚴病MR增强扫描有较典型的表现 ,且可明确病灶的数目、部位及受累范围 ,能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微小肝癌是否含脂及假包膜MR信号特征与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随访观察2011年2月至2016年11月初发微小肝癌手术切除且术前1个月内进行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病例,选取复查发现肝癌复发或随访时间大于30个月复查无复发灶34例,按照术后复发时间分为30个月组、10~30个月组和10个月组,分析病例术前MR检查图像,用双回波序列判断是否含脂,并观察病变假包膜信号特征。结果 34例患者中15例复发时间30个月,12例复发时间10~30个月,7例复发时间10个月。复发时间10个月组病灶均不含脂质,30个月组和复发时间10~30个月组病灶10例含脂,17例不含脂;复发时间10个月组病变假包膜表现为短、等、长T1和短、等T2,无长T2信号表现,复发时间10~30个月组病灶假包膜可表现为短、等、长T1和短、等、长T2信号。结论微小肝癌MR检查双回波序列显示病变含脂和假包膜长T2信号提示手术切除术后无瘤生存期较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CT/MRI融合成像技术对肝癌射频消融术(RFA)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90例患者共109个病灶,在RFA术中采用超声-CT/MRI融合成像技术评估消融范围及指导补针。以术后3个月内的增强CT或MRI、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超声-CT/MRI融合成像技术对评估RFA疗效的准确性,并随访术后局部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结果 (1)109个病灶中有3个单发病灶因图像融合不成功而采用常规超声造影评估,消融术后均未补针,术后复查增强CT或MRI示2个病灶有肿瘤残留,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2)余下106个病灶消融术后经融合成像技术评估,23个病灶符合补针条件,补针率21.7%,术后经金标准证实完全消融率为100%,融合成像技术评估RFA效果的准确性为100%。(3)术后随访(14.7±1.6)个月,达到消融安全边界者的复发率为0%(0/81),未达到安全边界者及采用常规超声造影评估者的复发率为7.8%(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CT/MRI融合成像技术可成功应用于多数肝癌患者,能准确评估消融是否到位,提高完全消融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快速广泛复发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射频消融后肝内肿瘤快速广泛复发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方法:1999-12/2006-03我院接受经皮射频消融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926例,术后30-45 d内CT、MRI及AFP复查,并进行随访,分析10个可能影响肿瘤射频后快速复发的变量,包括肝功能Chuk-Pugh分级、肿瘤数目、大小、部位、生长方式、AFP值、肿瘤分化程度、有无门脉癌栓、射频治疗系统类型(或电极针类型)以及术前有无实施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结果:874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记录.54例患者初始治疗后获得局部完全坏死,但术后30-45 d首次复查即发生肝内肿瘤快速广泛复发.射频消融后肿瘤广泛快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为肿瘤类型(OR=2.647, P<0.001)、门脉癌栓(OR=1.341,P<0.001)、肿瘤部位(OR=0.197,P=0.006)和射频前有无进行TACE(OR=1.512,P=0.042).结论:位于主要门脉分支处、浸润性生长及术前存在血管侵袭是射频消融后肿瘤快速广泛复发的影响因素,这些类型的肝细胞癌患者射频消融前更应实施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总结,评价超声造影(CEUS)在射频消融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肝转移癌中应用的优点。方法采用超声造影辅助诊断定位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2~12月肝转移癌灶12例,癌灶直径12 mm~45 mm,每个病灶通过超声造影诊断定位进行RFA 1~2次,术后通过超声造影及增强CT评价疗效。结果11例病灶术后1月后复查,示全部消融,1例较大病灶治疗后有部分残余,行再次射频,1月后复查病灶坏死。结论超声造影应用于RFA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肝转移癌发现早,诊断早,定位准确,效果好,操作简便易行,微创无严重并发症,进一步提高了超声引导下RFA的准确率和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李友学 《肝脏》2020,(2):175-177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造影(D-3D-CEUS)诊断肝癌消融治疗后残留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74例(病灶99个),所有患者均于射频消融治疗后1个月进行增强CT与D-3D-CEUS检查评估肿瘤残留情况。以穿刺活检结果或临床随访结果为最终诊断结果,计算增强CT与D-3D-CEUS诊断病灶残留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74例患者99个病灶中,最终诊断结果为88个(88.89%)病灶为完全消融,11个(11.11%)病灶为局部残留。D-3D-CEUS共诊断出87个(87.88%)完全消融病灶,12个(12.12%)局部残留病灶。增强CT共诊断出84个(84.85%)完全消融病灶、15个(15.15%)局部残留病灶。D-3D-CEUS与增强CT诊断肝癌消融治疗后病灶残留的敏感度(95.45%vs 93.18%)、特异度(72.73%vs 81.82%)与准确率(92.93%vs 91.9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3D-CEUS与增强CT诊断肝癌消融治疗后残留病灶均具有较高价值,而D-3D-CEUS与增强CT相比可立体显示整个肿瘤边缘血流动态灌注,获得更多有价值信息,且无电离辐射、不影响肾功能、过敏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分析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CT影像改变.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因肺部恶性肿瘤于本院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患者226例,共计消融瘤灶233个,分析评价治疗后瘤灶的CT影像改变.患者中原发性肺癌201例,肺转移癌25例.接受射频消融的瘤灶直径最小1.00 cm,最大10.60 cm,平均(4.36±2.45)cm.平均随访时间13.61个月(范围1~30个月).CT影像改变的评价由3名影像科医生和3名胸外科医生共同完成.结果 最常见的CT表现是治疗后立即出现消融瘤灶周围肺组织内磨玻璃样改变,共有215例患者(95.13%,215/226)发生,多在1个月内吸收;191患者(84.51%,191/226)治疗后瘤灶立即出现增大,127例患者(56.19%,127/226)消融瘤灶内多发小空泡形成;51例患者(22.57%,51/226)空洞形成;121例患者(65.05%,121/186)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胸部CT扫描提示病灶有增大;66例(46.15%,66/143)、57例(50.89%,57/112)患者分别在术后3、6个月CT复查时病灶缩小.结论 射频消融瘤灶周围的磨玻璃样改变、空洞及多发小空泡形成,以及胸膜改变是射频消融治疗后最常见的CT所见.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内病灶多表现为增大,治疗后6个月病灶缩小.CT是射频术后评估疗效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FNH患者及肝细胞癌患者各30例,均接受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肝细胞癌与FNH大小及分布情况,比较肝细胞癌与FNH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征。结果 1 FNH位于肝包膜下16例(53.33%),显著高于肝细胞癌(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细胞癌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内部可显示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及高密度出血。FNH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其中心显示星芒状低密度区。肝细胞癌及FNH呈快进快出强化,FNH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域于延迟期强化。与肝细胞癌比较,FNH存在中心瘢痕的比例更高,伴有门静脉癌栓及肝硬化的比例更低,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FNH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后针道转移危险因素及消融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4例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发生针道转移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与肿瘤介入治疗中心行消融术再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评价危险因素、消融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例患者肝内肿瘤病灶均临近肝包膜,低分化肝细胞癌2例,中分化肝细胞癌1例,高分化肝细胞癌1例。消融术后发生针道转移时间间隔为3. 6~14. 3个月,针道转移病灶数目均为单发,3例位于前腹壁,1例位于右侧侧腹壁。后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治疗3例,射频消融术治疗1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发热及暂时性疼痛加重,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复查增强CT显示3例患者转移灶完全消融,随访2~19个月无复发。1例患者局部病灶残余,但疼痛症状较前明显缓解,随访3个月残余灶无明显增大。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血清AFP及异常凝血酶原值均明显下降。结论消融治疗尤其是氩氦刀消融术治疗腹壁针道转移灶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耐受性好的优势,对于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或不愿意行外科手术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颅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0例原发性颅脑淋巴瘤病人的3.0T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等多模态影像资料,分析各序列图像上病灶主要征象及参数值,评价多模态MRI对原发性颅脑淋巴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30例病人共检出45个病灶,其中单发22例,多发8例,主要分布于深部近中线脑白质处。MRI平扫病灶在T1加权像(T1WI)上呈低或稍低信号,在T2加权像(T2WI)上28个病灶呈稍高信号,10个呈等信号,7个呈混杂稍高信号。DWI上6例扩散受限呈高信号,23例扩散稍受限呈稍高信号,1例扩散不受限呈等信号,肿瘤实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0.612±0.085)×10-3 mm2/s,显著低于正常脑实质(0.706±0.041)×10-3 mm2/s(P<0.001)。15例病人共26个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与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诊断的ACI患者98例,均行MRI常规序列与SWI扫描。观察MRI不同序列脑微出血影像学特点并记录脑微出血病灶检出情况。结果 T1加权像显示脑微出血为类圆形低或等信号;T2加权像显示脑微出血为环形、类圆形稍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显示脑微出血为不同点状低信号;SWI显示脑微出血为条状、点状、环形或类圆形低信号,边缘清晰,周围未见严重水肿,并提示磁敏感效应。T1加权像检出脑微出血病灶9个,T2加权像检出脑微出血病灶17个,扩散加权成像检出脑微出血病灶73个,SWI检出脑微出血病灶117个。SWI检出脑微出血病灶数量最多,脑微出血病灶主要累及基底核,为50个(占42.7%)。结论与MRI常规序列相比,SWI对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前后的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探讨DCE-MRI及DWI在中晚期肝细胞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免疫治疗的100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均行DCE-MRI及DWI扫描,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分析DCE-MRI及DWI表现与免疫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00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63例,生存37例,总生存率为37%,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MRI特征表现:肿块边缘不规则;病灶边缘呈“快进快出”型强化;较大的病灶,往往信号不均匀,表明有坏死、液化、出血或钙化存在;DWI扩散受限。生存组与死亡组在肿瘤数目、肿块边缘、有无“快进快出”型强化、内部坏死及DWI扩散受限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块边缘不规则、有“快进快出”型强化、有内部坏死及DWI扩散受限是影响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免疫治疗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晚期肝细胞癌的DCE-MRI...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超声在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超声技术在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7-09/2008-04我院对15例肝癌患者的20个肝内肿瘤实施了腹腔镜超声引导下RFA治疗, 肿瘤直径2.5-7.3(平均4.5) cm. HBV(+)10例, HCV(+)1例, 合并有不同程度肝硬化11例,胆囊结石9例. 其中1个癌灶12例, 2个癌灶1例,3个癌灶2例. 术后采用超声检查及螺旋CT增强扫描评价RFA疗效.结果: 12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胆囊切除术, 单个肿瘤平均射频治疗时间40.2±12.3 min, 平均总手术时间98.7±28.5 min, 平均总出血量145.3±82.8mL. 患者术中、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术后随访4-12 mo, 4例射频治疗部位复发, 1例发现肝内新病灶, 均采用经皮射频消融进行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第3次定期复查时, CT诊断原发性肝癌复发, 外科医生建议行肝移植术, 其余13例随访至今均存活.结论: 在RFA治疗肝癌过程中, 腹腔镜超声引导技术已成为协助外科医生顺利完成手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