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目的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探讨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差异,从而了解其对疾病的诊断价值,并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等进行评估。方法对我院40例健康体检人员及160例住院患者的血浆D-Dimer定量检测,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疾病组与健康体检者血浆D-Dimer的差异性。结果结果显示疾病组与体检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临床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血浆D-Dimer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机体可能处于纤溶活性增高状态,应予以重视,结合临床进行进一步的必要检查。对相关疾病的诊断、进程的追踪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白血病(AL)患者多伴有凝血和纤溶的异常。血浆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可灵敏地反映体内的凝血和纤溶状态。本文检测了56例AL患者血浆D-dimer水平,以探讨AL患者凝血与纤溶状态变化与AL疾病状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在病程第1、3、7天外周血液中DD含量变化,并与30例健康儿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程第1天患儿血浆DD含量为(0.560±0.174)m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程第3天DD持续升高为(0.950±0.216)mg/L,第7天趋于下降(0.316±0.153)mg/L.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动态检测血浆DD含量变化有助于了解病脑的演变过程,为及早进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医药指南》2017,(35)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应用血浆D-二聚体检验判断病情、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接收的19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另取我院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血液检测,对比组间及组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复发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比对照组、初治期、缓解期高,且初治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对照组、缓解期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缓解期与对照组无对比差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期ANLL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ALL患者高(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缓解期与ALL患者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病情、疗效判断可以血浆D-二聚体检验结果作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为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心肌梗死患者30例进行临床观察,分别采取全自动血凝仪对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患者在急性期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于疾病的疗效观察及预后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许淑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24):3522
目的 探讨分析热性惊厥患儿感染类型,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有参考价值的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76例热性惊厥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咽拭子呼吸道病原体抗原和(或)血清呼吸道病原体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分析不同感染类型与热性惊厥发作类型等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χ2检验。结果 176例热性惊厥患儿中,男112例(63.6%),女64例(36.4%);中位年龄2岁7个月(4个月~6岁)。19.3%(34/176)患儿白细胞计数(WBC)>15.0 ×109/L、12.5%(22/176)患儿CRP >40 mg/L、36.9%(65/176)患儿PCT >0.5 μg/L,同时满足以上任意2项患儿仅8.5%(15/176),同时满足以上3项患儿仅1.7%(3/176)。呼吸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58.5%(103/176),各呼吸道病原体在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热性惊厥患儿联合应用WBC、CRP、PCT、呼吸道病原学可早期判别感染类型,可以比较准确、敏感反映患儿病情变化,对指导热性惊厥患儿诊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变化以及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实验组,并同期抽取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Clauss法以及乳胶免疫比浊法对两组对象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为严重,则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越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显著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70-7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对照组20例的DD和FG含量。结果①D-二聚体(DD):AMI组(196.92±106.88)μg/L,UAP组(152.91±62.76)μg/L,与健康对照组(68.56±32.88)μg/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SAP组(113.86±52.05)μ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②纤维蛋白原(FG):AMI组(3.68±1.06)g/L,UAP组(3.08±0.49)g/L,与健康对照组(2.23±0.33)g/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SAP组(2.77±0.38)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的联合检测对CHD的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人组5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8例。分别测定健康人组及APL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APL患者治疗前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高(P<0.05);通过化疗2周部分缓解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但是仍高于正常参考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的血浆D-二聚体是提示APL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有价值的重要实验指标;临床监测血浆D-二聚体对AP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槐杞黄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槐杞黄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例数=50)给予常规治疗加槐杞黄颗粒,对照组(例数=50)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优于对照组(78.0%)(P=0.021);实验组免疫球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D4+、CD3+、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可增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力,提高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性质小儿热性惊厥(FC)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儿科住院部收治的81例小儿热性惊厥者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基本性质不同分为单纯性FC(SFC)组(43例),以及复杂性FC(CFC)组(38例),所有患儿行脑电图检查,比较SFC、CFC患儿惊厥发作时临床特点,同时观察两组患儿脑电图情况。结果 CFC组较SFC组患儿发作时体温低、发作次数多、持续时间长,P 0.05;CFC组异常脑电、临界脑电为26.3%、34.2%高于SFC组11.6%、20.9%,P 0.05。结论小儿FC患者发作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其中SFC者脑电图异常率较低,脑损伤轻微,而CFC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脑损伤较严重,临床需要及时积极给予神经功能保护、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儿热性惊厥的动态脑电图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120例,采用动态脑电图进行检查。结果动态脑电图检査的异常率为68.3%,发作次数≤3次的脑电图异常率(23.1%)低于发作次数跃3次的异常率(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时间≤5 min的脑电图异常率(37.8%)低于持续时间跃5 min的异常率(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时体温≤38.5℃的脑电图异常率(84.5%)高于持续时间跃38.5℃的异常率(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脑电图的异常率与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体温等有关,对高热惊厥患儿应及早进行动态脑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热惊厥 (以下简称 FC)对儿童智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 1∶ 1配对法对 6 6例 FC儿童的智力发育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FC患儿中绝大多数 (87.88% )的智商 (IQ)在正常范围 (≥ 70 ) ,但与配对组儿童比较 ,平均 IQ低于配对组。FC的首发年龄越小对 IQ影响越大。智力缺陷 (IQ<70 )儿童的 FC的反复发作 (≥ 3次 )率明显高于其他患儿。结论 :FC对儿童智能的影响不可忽视 ,预防 3岁以内儿童 FC的发生和控制 FC频繁发作对保护儿童智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获取羧甲淀粉钠口服液(CMS-Na)治疗和预防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临床效果。方法:特选取195名RRI患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进行相同条件的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羧甲淀粉钠口服液。临床诊断结果表明,治疗组显效率77%,有效率19%,总有效率96%,对照组显效率50.53%,有效率26.32%,总有效率76.84%。结论:羧甲淀粉钠口服液对治疗及预防儿童RRI有较好疗效,既可促进急性期呼吸道感染恢复,缩短治疗时间,还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RR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所占比率,探讨呼吸道病原体联检的临床价值。方法采集656名呼吸道感染小儿的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九种非典型病原体:嗜肺军团菌血清I型(LP1)、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QFR)、肺炎衣原体(CPn)、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A)、乙型流感病毒(INFB)和副流感病毒(PLVs)。结果 656例小儿患者中,总的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率为33.23%,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MP(12.96%),中等感染率为ADV,RSV,INFA、INFB和PLVs,它们的感染率分别为5.49%,3.35%,3.81%,2.74%和2.90%。感染率最小的病原群体为LP1、QFR和CPn,它们的感染率分别只有0.76%,0.30%和0.91%。结论非典型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对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确诊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方法对9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进行肺炎支原体监测并与92例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两组采用颗粒凝聚法测定MP—IgM抗体。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43例(46.74%),普通呼吸道感染者肺炎支原体MP—IgM阳性12例(13.04%),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临床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与血电解质变化的关系。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89例呼吸道感染合并惊厥和80例单纯呼吸道感染患儿分别进行血电解质测定。观察血清钾、钠、钙、镁含量与惊厥发作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钠、钙、镁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性;观察组患儿血清钾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中,一次热程中惊厥发作≥2次者,血钠、钙、镁水平与惊厥发作1次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热性惊厥的发作与血清钠、钙、镁含量关系密切,而与血清钾含量无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傅国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3):11-12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早期退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92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6例。2组均采用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病毒唑注射液治疗;试验组使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6%高于对照组的90.4%,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早期退热,治疗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8例高热惊厥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常规行小儿高热惊厥急救处理及护理,观察组给予患儿综合性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44/46),对照组为80.95%(34/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平均惊厥持续时间(4.73±2.13) min、退热时间(3.14±0.98)d、原发疾病控制时间(5.28±1.36)d、住院时间(6.13±1.78)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92±2.65)min、(4.57±1.38)d、(6.92±2.67)d、(8.67±2.19)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83%,45/46)显著高于对照组(80.95%,34/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保证小儿高热惊厥临床护理效果,有利于临床症状改善及临床疗效提升,患儿预后良好,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