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扁平足又叫做足弓塌陷,是指足内侧纵弓平坦,负重力线不正常,导致足部疲乏或疼痛。但扁平足的危害远不止疼痛那么简单,它既会导致运动受限,还会引起踝、膝、髋等关节的连锁反应。当出现以下“信号”时,大家就要小心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关节镜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作用。方法观察60例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的疗效,本研究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随机均分对照组与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对照,分析关节镜治疗价值,比较两组关节稳定性、踝关节功能、踝-后足评分及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关节稳定性、踝关节功能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1、6、12个月的踝-后足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距骨前移距离远低于对照组;经随访后一年,观察组28例患者完全恢复正常,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镜治疗运动创伤性踝关节炎安全可行,有利于关节功能稳定,对踝关节功能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方小养  苏丽丽  陈传帮  郑跃  李海燕 《江苏医药》2021,47(5):471-474,478
目的 探讨踝足弹力绷带结合Bobath技术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住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在对照组基础上,踝足弹力绷带组加用踝足弹力绷带缠绕后进行常规步行训练,联合治疗组加用踝足弹力绷带缠绕后再进行Bobath训练,包括Bobath床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压包扎法对跟骨骨折行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接收的36例单足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外侧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观察组采用加压包扎法处理切口,对照组单纯采用引流管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踝与后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不同切口处理方案实施后,观察组踝与后足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83.33%,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44.44%,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在接受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采用加压包扎法处理切口,能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后外侧、后内测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伴踝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4例三踝骨折伴踝关节脱位患者,取后外侧入路行外踝、后踝骨折钛板内固定,后踝骨折偏内侧则取后内侧入路行钛板内固定,取内侧入路行内踝骨折钢板或螺钉内固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4个月,平均随访(17.42±3.82)个月,随访率100%。所有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所有骨折经X线检查均骨性愈合,且内固定物位置形态良好,无松动、脱出、变形、断裂等情况。根据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踝关节功能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优19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1.67%。结论应用后外侧、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伴踝关节脱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较好的恢复踝关节功能,安全性较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案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70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术后2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踝-后足功能和疼痛强度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效果、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PPI评分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t=3.25、3.51、5.46、5.56、10.21、16.26,P <0.01)。观察组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达优率均为41.1%(23/56),高于对照组的23.2%(13/56)和21.4%(12/56);并发症发生率5.4%(3/56),低于对照组的21.4%(12/56),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2=4.09、5.03、6.24,P <0.05)。结论 经腓骨后外侧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在脑瘫患儿足外翻步态矫正中的作用,为肌内效贴在改善脑瘫患儿足外翻畸形提供定量、客观的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符合标准的脑瘫患儿,伴单足或双足外翻畸形、独立行走 2m,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肌内效贴加上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每组30例。肌内效贴单次贴扎维持2d,3~4次/周,共治疗12周。采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定量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立位及动态行走时足外翻程度。结果 接受不同方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足前掌内侧缘、足弓内侧缘足弓内侧缘占全掌压力百分比例低于对照组(P 0.05),足前掌外侧缘、足弓外侧缘和足跟占全掌压力百分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此外,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着地时相、前掌接触时相占支撑期百分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实验组患者整足接触时相低于对照组(P 0.05),离地时相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MFCS分级差异经Mann-Whuitney U秩和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肌内效贴能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足外翻畸形,为脑瘫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具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68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均分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34例则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依次为91.18%、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76.47%,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HSS评分、ROM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柱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方式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骨折复位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研究扁平足合并近端跖腱膜炎致跟痛症的相关性。方法双侧合并跖腱膜炎跟痛症的扁平足患者20例, X线片上测量跟骨倾斜角(CP)、距骨第一跖骨(MA)、跟骨骨刺增生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测量的轻重度侧的MA、CP、跟骨骨刺增生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MA、CP、跟骨增生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回归分析结果跟骨增生程度与CP无统计学相关性,与MA有统计学相关性,提示跟骨增生程度与足弓形态的改变有相关性,与跟骨外翻角度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内侧足弓的变形对骨刺的增生有影响作用。跟骨位置角度改变与跖腱膜下跟骨增生无明显相关。本实验将X线下足弓结构改变、跟骨位置、骨刺增生长度进行测量分析,有助于对扁平足与跟痛症影像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后外侧辅以后内侧入路治疗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应用后外侧辅以后内侧入路治疗Haraguchi Ⅱ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标准评定,优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4.6%....  相似文献   

12.
我院1996年1月-2010年9月采用经皮撬拨张力带石膏外固定的方法治疗波及跟距关节的严重压缩性跟骨骨折患者2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2例,24足,左侧11足,右侧9足,双足2例,男20例,女2例,年龄20~64岁.病例均为波及跟距关节的严重压缩型骨折,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X线片显示:跟骨结节关节角-5°~25°,平均10.4°,内侧足纵弓高度变小,23~34mm,平均30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观察胫骨高位截骨术和胫骨结节抬高术对骨性关节炎患者膝踝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89例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胫骨高位截骨术,观察组给予胫骨结节抬高术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膝踝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胫骨关节和踝关节内侧受力均显著降低,外侧受力显著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胫骨高位截骨术和胫骨结节抬高术均能够有效平衡患者膝踝关节的受力情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解剖钢板和加压螺栓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方法挑选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10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执行小切口微创解剖钢板联合加压螺栓固定治疗,对照组执行传统解剖钢板联合螺钉治疗。对比两组术后跟骨结构、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术后跟骨结构、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出现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手术前两组踝-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手术后两组踝-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3.8%,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率21.2%,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小切口微创解剖钢板联合加压螺栓疗效明显,手术后患者跟骨结构、功能都得到有效恢复,安全系数高,值得大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本体感觉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训练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2019-01~2020-01选取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本体感觉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对比两组康复优良率、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步行能力、生活质量评分、膝关节功能.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的32例(64.00%),观察组的康复优良率44例(88.00%)更高(P<0.05);训练后6周相较于训练前误差值角度出现显著缩小(P<0.05);相较于对照组,在训练后观察组的膝关节主动复位误差角度值显著较小(P<0.05);训练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6 min最大步行距离、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高(P<0.05);训练后较对照组,观察组的WHOQO-100评分、HSS评分均显著较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本体感觉训练,能够取得极佳的康复效果,改善膝关节功能,加强对训练后本体感觉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周子玉  刘烈东  魏建江 《贵州医药》2023,(10):1555-1556
目的 探究前内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96例,根据手术不同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组接受前内侧入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踝关节功能、手术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实施前内侧入路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灵凡续骨散在跟骨关节内骨折后消肿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自2009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8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中药内服加外敷,切开复位钛板固定,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首次出现皮肤皱褶的时间,测量两组跟骨结节上方10 cm部位踝周径以及跟骨结节前方10 cm处足周径。结果治疗组首次出现皮肤皱褶时间平均为(5.91±0.27) d,较对照组的(6.83±0.32)d显著缩短。治疗组首次出现皮肤皱褶时的踝周径差值以及足周径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灵凡续骨散内服、外敷辅助治疗跟骨骨折,可促进早期肿胀、疼痛等的消退,为手术治疗创造良好条件,促进骨折愈合及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基于经筋理论的踝足关节正骨手法治疗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腰背痛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药塌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基于经筋理论的踝足关节正骨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RMDQ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1.80±0.52)分、RMDQ评分(4.55±1.2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90±0.85)、(7.33±1.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经筋理论的踝足关节正骨手法可显著改善腰背痛患者的疼痛和腰部功能,联合中药塌渍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中药塌渍治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9岁。3个月前从行驶之拖拉机上摔下,立足前半部受伤,经X线摄片发现在足距跟及距舟两关节脱位。因复位困难用中药治疗。患足抬高3个月后肿胀消退,但一直不能负重行走。查:双捌行走,左足背内翻畸形,舟骨结节向内上方脱出,舟骨窝内空虚,足背外侧触及距骨头,皮肤青紫触痛明显,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踝关节及足  相似文献   

20.
<正>足在行走时起到推进、稳定、平衡、吸收震荡、适应崎岖不平地面等功能,在静止站立时内纵弓(足跟及第1、2跖趾骨)负重占体重的83%左右,故足部尤其内侧跖骨缺损对足部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足部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创伤后生物力学改变提高了足部创伤修复的难度。笔者所在科2005- 01-10采用组合带血管髂骨皮瓣修复足部跖骨缺损7例,较好地恢复了足的三点支撑和足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