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特应性皮炎血清总IgE和过敏原的测定结果。方法选取本科在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确诊治疗的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患儿组)及8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健康组),使用多种过敏原同时检测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测定健康儿童和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血清总IgE及35种过敏原,分析比较两组测定结果。结果患儿组血清总IgE测量结果为(118.7±73.6)U/ml,且≥2级者共60(75.0%)例,健康组血清总IgE测定结果为(57.7±30.4)U/ml,≥2级者共25(31.25%)例,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共70例检测出过敏原,约为87.5%,健康组共20例检测出过敏原,约为2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是特应性皮炎患儿发病的主要原因,全面检测并正确避免过敏原为预防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AD患者血清tIgE、EOS(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以及对福建地区AD患者的致敏原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变化在AD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免疫印迹法、直接计数法检测63例AD患者及2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IgE、sIgE、EOS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D患者tIgE、EO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例患者中45例患者至少对一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71.42%),有39例患者检出对两种以上变应原呈阳性反应(61.9%),主要吸入性致敏原为:尘螨(52.4%)、屋尘(42.9%),蟑螂(23.8%)、狗毛(9.5%)、豚草(9.5%);食入性致敏原为:虾(14.3%)、蟹(14.3%)、鸡蛋(9.5%)、黄豆(9.5%)、牛奶、牛肉、羊肉、海鱼、淡水鱼各占(4.8%)。正常对照组的sIgE检测全部为阴性。结论 tIgE、EOS水平与AD症状严重度呈正相关,在AD发病机制及病情监测中起重要作用。福建地区AD患者阳性率较高的特异性过敏原依次为尘螨、屋尘、蟑螂、虾、蟹。  相似文献   

3.
夏敏 《江苏医药》2008,34(6):638
对2002年3月~2004年7月在我院门诊确诊的324例湿疹、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患儿进行了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slgE)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儿血清过敏原分布特征,为重庆地区AD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该院皮肤科就诊的12岁以下AD患儿482例,对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82例AD患儿中,血清总IgE抗体阳性394例(81.74%),特异性IgE抗体阳性337例(69.92%)。<3岁AD患儿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分别与>3~6岁及>6~12岁AD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37例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患儿中,1种过敏原42例(12.46%),2种过敏原74例(21.96%),3种过敏原85例(25.22%),4种及以上过敏原136例(40.36%)。337例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患儿主要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尘螨组合和屋尘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吸入性过敏原平均阳性率(P<0.05)。黄豆和鸡蛋白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食入性过敏原平均阳性率(P<0.05)。结论 大多数AD患儿有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水平均升高等症状,检测血清特异性IgE可帮助临床发现AD患儿过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多形疹患者进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6例妊娠多形疹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确诊后即检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在产科门诊正常孕妇人群中,随机选取与观察组患者孕周相同的70例孕妇为对照组,并检测其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差异。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初期给予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2周后皮损或瘙痒无明显改善的患者进一步给予口服泼尼松龙,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19.7±86.2)×106/L比(114.3±68.5)×106/L;(581.9±144.2)U/mL比(89.4±23.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后,51例有效患者和15例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泼尼松龙治疗后,15例外用药治疗无效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与51例外用药有效患者相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多形疹患者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高于正常孕妇,经系统治疗后症状改善且血清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水平较治疗前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查本地区正常成人过敏原的分布状况,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体外特异性过敏原检测试剂盒对3067例克拉玛依地区部分企业职工进行吸入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筛检。结果3067例测试者吸入过敏总阳性率30.06%,以矮豚草/蒿/律草组合和动物毛皮屑组合最高,其后依次为尘螨/粉尘螨组合、蟑螂、树花粉组合等;食物过敏原的总阳性率为9.06%,过敏原主要为腰果/花生/黄豆组合,其次为牛、羊肉和牛奶。结论吸入过敏原矮豚草/蒿组合为克拉玛依地区成人最主要的过敏原,食物过敏亦占部分比例。明确过敏原后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特应性皮炎(AD)是具有遗传倾向的过敏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皮肤干燥,对刺激物和蛋白变应原有易感性,并可出现Ig-E介导的系统表现。目前病因不清,可能和遗传、免疫、外环境、皮肤微生物及职业有关[1]。随着社会发展,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在逐渐上升[2],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而体外过敏原测定对特应性皮炎的预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卢红霞 《河北医药》1996,18(6):371-372
过敏性哮喘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的观察257034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变态反应科卢红霞过过住哮喘是一种重要的过敏性疾病,它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相当复杂,目前普遍认为哮喘是一种气道仅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有多种炎症细胞、炎住介质和细胞团于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咳嗽与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儿科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慢性咳嗽儿童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有完整的血清总Ig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资料,将其按照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分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和非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分别有50例和54例,比较主要检测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类型儿童慢性咳嗽与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观察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和非咳嗽变异性哮喘组患儿血清总Ig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测结果,可见,咳嗽变异性哮喘组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咳嗽变异性哮喘组,同时,血清总IgE在咳嗽变异性哮喘组中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正确率显著优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测,可以对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进行有效诊断,但是血清总IgE的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正确率均显著优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祝红  钟磊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2):1868-1869
急性荨麻疹是由复杂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引起的一种起病较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1].由吸入物或食入物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表现的Ⅰ型变态反应,IgE介导是其中之一.笔者应用免疫印迹法对我科门诊部分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和过敏原检测,分析急性荨麻疹患者发疹与过敏原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妇血清和新生儿脐带血中总IgE与儿童特应性皮炎(AD)的相关性及过敏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2011年建立的出生队列中诊断为AD的儿童35例(AD组),随机选取未患AD的35例儿童作为对照(对照组),ELISA法分别检测儿童出生前产妇血清和新生儿脐带血中的总IgE水平,定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E水平。 结果 AD组中母亲血清和新生儿脐带血总IgE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16.568和14.933,均P < 0.01)。AD组中母亲血清过敏原中尘螨,屋尘,豚草花粉,嵩类花粉,杨、柳及榆树花粉,霉菌,虾,海洋鱼类特异性IgE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AD患儿脐带血过敏原中嵩类花粉,霉菌IgE阳性率高于对照(均P < 0.05)。结论 母亲血清总IgE升高可能会对婴儿后期罹患AD起预测作用;母亲的过敏状态与婴儿的过敏状态无明显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喉源性咳嗽与变态反应性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66例喉源性咳嗽患者分为不伴有(A)和伴有(B)变应性鼻炎两组.应用吸人性变应原皮肤试验并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采用瑞典法玛西亚CAP系统进行吸人性过敏原过筛定量(血清特异性IgE)测定.其结果与27例正常人(C组)对照.结果 A组吸人性变应原皮试、EOS计数及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与C组相仿(P>0.05).而B组各项检查结果均明显高于A、C两组(P<0.05).结论 伴变应性鼻炎的喉源性咳嗽可能与变态反应性炎症有关,而不伴变应性鼻炎的喉源性咳嗽患者中多数患者与变态反应性炎症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Several laboratory parameter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assessing disease activity in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 (AD). Analyse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parameters and clinical severity can help to choose a convincing tool.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significance of serum interleukin-16 (IL-16), serum total immunoglobulin E (IgE), serum 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 and total eosinophil count (TEC) in reflecting AD severity to order to identify the most relevant objective tool for assessing AD activity and to asse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laboratory parameters. The Severity Scoring of Atopic Dermatitis (SCORAD index) was us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disease activity in 48 pediatric patients in the acute exacerbation phase and in the maintenance phase after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findings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or 8 weeks. Serum levels of total IgE, ECP, and IL-16 as well as TEC were measured on the same time points and compared with healthy non-atopic control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CORAD and each laboratory parameter was tested for significance and compared. Serum levels of ECP and IL-16 of AD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s. These serum parameters, except TEC, declined significantly aft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ith clinical improvement. 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CORAD for serum IgE (r=0.317, p=0.028), TEC(r=0.434, p=0.002), IL-16 (r = 0.321, p=0.026) in the acute exacerbation phase and with SCORAD for serum IgE (r=0.510, p<0.001), TEC(r=0.489, p<0.001), serum ECP (r=0.468, p=0.001) in the maintenance phase. Serum levels of total IgE, IL-16, ECP, and TEC correlated with the SCORAD index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 Thus, they can serve as serum markers for monitoring disease activity in childhood atopic dermatit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R)主要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分布和年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未成年组(≤18岁)和成年组(〉18岁)AR患者常见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阳性率及其分布差异.结果 吸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的AR患者638例,其中合并食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的患者有18.18%(116/638).吸入性变应原依次为:屋尘螨84.64%、蟑螂18.81%、柏树14.89%、动物毛皮屑组合13.01%、树木花粉组合7.05%、矮豚草5.02%、葎草1.88%、蒿草1.72%、霉菌组合1.41%.未成年组中屋尘螨特异性IgE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成年组 (P〈0.05).116例食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的患者中未成年组占85.34%(99/116),成年组占14.66%(17/116),其中未成年组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年组(P〈0.05).食入性变应原依次为:牛奶57.76%、鸡蛋41.38%、牛肉39.66%、羊肉32.76%、虾蟹12.93%、腰果12.07%、小麦11.21%、鱼1.72%、花生黄豆组合1.72%.结论 广州地区AR患者最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依次是屋尘螨、蟑螂、柏树;食入性变应原主要是牛奶、鸡蛋、牛肉;未成年人对食物和螨虫过敏的概率明显高于成年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酶比色法对213例病毒性肝炎患及30例正常对照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正常对照组TBA为11.11±3.64umol/L。病毒性肝炎组急性期(或活动期)的TB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P<0.01)各组中急性期(或活动)与恢复期相比差异亦具有显性(P<0.01),在恢复期组中,慢性肝炎中度及肝硬变组与急性黄疸期比较差异具有显性(P<0.05)。结论 血清TBA的含量与肝病的病变相关,对肝炎的诊断,预后判断及辅助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夏秀娟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410-1411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的变化及与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00例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100例患儿中血清总IgE水平〉50ku/L者81例,阳性率81%,其中52例(52%)对两种以上过敏原呈阳性反应,29例(29%)对一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常见吸人性过敏原为霉菌(19/100)、尘螨(12/100)和蒿类花粉(9/100)。常见的食人性过敏原为海鱼类(28/100)、虾蟹(22/100)、牛奶(18/100)、蛋白蛋黄类(11/100)。结论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吸人性和食人性过敏原都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异性IgE检测可帮助筛选过敏原,对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仪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国百康生物共振检测仪及UniCAP自动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对533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结果533例患者中,生物共振法过敏原阳性检出率为71%,血清sIgE检测过敏原阳性检出率为43%。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分类/组比较:除豚草和鱼类外,余5类/组过敏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共振检测与血清sIgE检测的符合率在47%~83%之间,其中尘螨、花生的符合率较低分别为52%和47%,其他过敏原的符合率均在69%以上。结论生物共振与血清sIgE检测过敏原具有一定的符合性,蒿草、豚草、尘螨是本地区常见的过敏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与过敏原的关系及本地区的分布特点,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的特应性过敏原(中国组合)检测试剂盒(欧蒙印迹法)对329例患儿进行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结果吸入性过敏原中以猫毛、狗上皮、屋尘、尘螨组合1为主,分别占阳性病例的31.93%、25.21%、16.81%和10.92%,反应级数( +)-( ++)级;其他依次为树组合中国2(柳树、杨树、榆树)、霉菌组合1(点青霉、分支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蟑螂、矮豚草、艾蒿、律草等。食入性过敏原中以海鱼组合1(鳕鱼、龙虾、扇贝)、淡水鱼组合1(鲑鱼、鲈鱼、鲤鱼)、牛奶、羊肉为主,分别占阳性病例的22.78%、18.98%、15.12%和12.65%,反应级数为( ++)-( +++)级,其他依次为虾、蟹、牛肉、鸡蛋白、黄豆、花生等。结论猫毛、狗上皮、屋尘、尘螨组合1是主要的儿童吸入性过敏原,海鱼组合1(鳕鱼、龙虾、扇贝)、淡水鱼组合1(鲑鱼、鲈鱼、鲤鱼)、牛奶、羊肉是主要的儿童食入性过敏原,总体上儿童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高于食入性过敏原,反应强度食入性高于吸入性过敏原。儿童特异性过敏原检测的有助于过敏性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19.
戴健  肖瑾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38-193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9例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99例脑梗死患者较正常对照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增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1).结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与脑梗死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与脑梗死负相关,控制血脂水平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对防治脑梗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