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滤过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早、中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83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
为两组,在接受标准内科治疗(SMT)的基础上,试验组42例患者加用血浆滤过吸附联合血浆置换(PP+PE)(血浆量800-1200ml),对照组41例患者仅加用单纯血浆置
换(PE)治疗(血浆量2500-3000ml).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化验指标变化、安全性及疾病转归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对照组使用血浆量大, 不良发生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血清TBIL水平均明显降低,以试验组为甚,对TBIL下降幅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此外,两组患者治疗后TBA均大幅下降,ALB、CHE、PTA 值均明显上升,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归方面,虽然试验组有效率更高,但两组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滤过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用量少,安全性高,可加强内科基础治疗效果,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马晓庆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13,(17):46-47
目的:探索观察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6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共进行了147例次,对其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效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主要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结束时血清ALT、TBIL、CRE等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ALB、PTA等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上升,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2.62例患者经过住院1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有效安全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MPSS)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杭州市西溪医院诊治的ACLF患者102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PSS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DPMA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肝功能[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4.194,P=0.04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ST、ALT和TBIL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T、APTT均显著短于本组治疗前,FIB、TSH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AST、ALT和TBI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T、AP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FIB、TS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PMAS联合MPSS治疗ACLF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甲状腺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56例中医证型为肝胆湿热证的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PTA、HBVDNA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程度、PTA和HBVDNA的改善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相比,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6.
付江玉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86)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类以慢性肝病为基础,突发肝功能急速下降,以高度黄疸、凝血功能异常、肝性脑病为主症,并伴有难治性并发症的疾病。究其发病机制,西医尚无充分明确认识,西医治疗途径有限,中医辨证分型、四诊合参或可为临床患者带来一线福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67例和对照组61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茵栀黄颗粒,试验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比较入组前组间基线特征,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及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情况;记录腹水最深度及两组治疗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情况,以评价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无效率。结果 :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在中医证候评分情况、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及腹水消退情况、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71.42%;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指标未见恶化。结论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脏功能,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早期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乙肝相关ACLF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其中采取DPMAS模式40例、PE模式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TBil、肌酐(Cr)、总胆汁酸(TB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TNF-α、IL-6水平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观察不良反应,计算3个月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TBil、Cr、TBA、INR、TNF-α、IL-6水平及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TBil、Cr、TBA、TNF-α、IL-6水平及MEL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TBil、TBA、TNF-α、IL-6水平为DPMAS组低于PE组(均P<0.05),MELD评分为DPMAS组高于PE组(P<0.05)。DPMAS组治疗前后I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组治疗后INR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DPMAS组(P<0.05)。DPMA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E组(P<0.05),3个月患者存活率高于PE组(P<0.05)。结论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ACLF的疗效优于PE模式,且治疗过程中不使用血浆,可作为临床早期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应用少量血浆进行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住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少量血浆PP+ PE组)、对照组1(PE组)、对照组2(PP+PE组)(PP为血浆吸附,PE为血浆置换),共接受人工肝治疗62次。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3组间相比较,在降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这3个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总胆红素(TBil)的改善和降低血氨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其余肝、肾功能各项指标上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1和对照组2相比,观察组在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效果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目前血浆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应用血浆吸附联合少量新鲜冰冻血浆进行人工肝治疗,能有效降低胆红素,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病毒性肝炎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6例病毒性肝炎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早中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ALT、TBil、PTA均无显著差异,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LT、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T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转阴率治疗组90.91%,对照组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情好转率治疗组86.9%,对照组56.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保护肝功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频次对早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ACLF患者43例,分析每次血浆置换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相关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同时记录置换频次和每次的置换量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经1~5次血浆置换治疗后好转率为72.09%,补充血浆量为(2304.73±361.45)ml/次。第1次血浆置换可明显降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水平,改善凝血功能;连续2次血浆置换后,肝功能各指标均明显改善。连续3~5次置换过程中,肝功能、凝血功能有所波动,可基本维持第1次血浆置换后的水平。结论连续血浆置换能缓解早期ACLF病情恶化,能持续改善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但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并非同步,每次置换前后应进行评估,结合临床表现及时调整置换频次,以实现精准输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诊治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治疗的7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慢性HBV携带组与慢性肝炎组,对两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诊治进行分析。结果:慢性HBV携带组的生化检验结果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慢性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HBV携带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加急肝衰竭的影响因素较多,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生化检验结果,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损伤,其病情进展较快,病死率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ACLF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不同地域的ACLF病因不同。该文针对ACLF发病机制的文献进行整理及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17.
19.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高原地区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将127例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4组:常规内科治疗组、恩替卡韦治疗组、血浆置换治疗组、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分析4组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等变化情况及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均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均显著提高,HBV-DNA阴转率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高。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能有效改善高原地区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化指标,促进HBV-DNA阴转,提高临床有效率,防止因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的肝衰竭进一步加重,获得最佳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是高原地区治疗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95年Ohnishi等[1]首次提出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即慢性肝病和急性肝脏损伤同时发生。世界上不同组织对ACLF的定义存在差异。2009年亚太肝病学会对 ACLF 定义[2]:在既往诊断或者未诊断的隐匿性慢性肝病的基础上,急性发病后4周内出现明显的黄疸和凝血功能障碍,伴有腹腔积液和(或)肝性脑病,其诊断标准是:黄疸[血清胆红素大于或等于5 mg/dL (85μmol /L )]且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者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