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宾阳县疟疾曾广泛流行,1954年发病率达157.58/万。1956—1957年,共血检居民2171人,疟原虫阳性121人,平均阳性率5.57%,其中间日疟占66.12%,恶性疟占3.26%,三日疟占25.62%。1957年学生脾脏检查1057人,脾脏肿大232人,脾肿率21.95%(10.91%-33.68%);1958年全县进行疟疾调查420000人,有疟史19099人,疟史率为4.55%。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4—11月为疟疾流行李节。1954年、1957年、1964年曾发生3次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为157.58/万、48.28/万、30.52/万,其余年份在一些地区也有局部性或灶性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的 分析近5年来淮安区疟疾疫情监测结果, 为制订相应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对2009-2013年淮 安区常住人口及外来流动人员中的发热病人进行血检, 并进行蚊媒监测。结果 结果 近5年淮安区共血检常住人口中发热病 人48 203人次, 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 血检流动人口中发热病人360人次, 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53例 (间日疟2例、 恶性疟 48例、 未分型3例), 阳性率为14.72%, 均为到非洲、 东南亚等地区务工感染后的返乡人员。201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1 048 只, 未发现其他按蚊。 结论 结论 近5年淮安区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但境外输入性病例较多, 且传疟按蚊和疟疾传播条件依 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1989年全省疟疾发病人数,发病率,当地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和疟疾病灶点数分别比1988年下降20.4%、21.79%、35.85%和31.06%,压低了9月份的发病高峰。根据不同疟区分类,抓好疟疾高发县的防治工作,加强血检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及时发现和根治病人,处理病灶等,从而巩固了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8-2009年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24个县疟疾流行动态,为联防区疟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4县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资料和临床诊断为疟疾并经抗疟药物治疗有效病例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省灭疟联防区24个县两年疟疾人群发病率控制在2.29/万,贵州为4.13/万,广西为0.06/万,当地居民未发现恶性疟病例,无疟疾爆发点。贵州以当地居民疟疾病例为主,两年在当地居民中发现疟疾病例共1759例。广西疟疾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两年在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例共19例,其中恶性疟5例,均为在东南亚国家感染后带回当地,脑型疟死亡病人1例。结论该区域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两省在该区域的疟疾防治重点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1986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后,1987~1990年进行了全面和重点监测。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平均阳性率为0.32%,病例呈散在分布。居民疟原虫血检平均带中率为0.07%。外来流动人口抽样监测,4年的疟原虫带虫率分别为0.013%、0.32%、0.14%和0.06%。复查1983~1987年先后发病的疟疾患者296人,原虫阳性率为0。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蚊群比和吸血趋性与常年无差异。结果表明本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成果是巩固的,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外源性输入病例逐年增加,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带虫率高于当地居民,对上海市构成了潜在威胁,当前监测应抓住疟疾现症病人和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粤桂琼流动人口疟疾联合管理区广西玉林市1992-2008年疟疾监测结果,评价联防联控措施。方法收集1992~2008年广西玉林市辖7县(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17年间玉林市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5.84万人次,重点居民913万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人10.17万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人群6.71万人次,四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4%、0.001%、0.704%和0.003%,共检出疟疾病例747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3.75%(28/747),输入性病例占96.25%(719/747),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6%(211/368746)。结论玉林市参加三省疟疾联防17年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1999年起至今无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发生.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2年的3.230%降至2008年的0.036%,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得当,联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舟山市是以群岛组成的拥有95万人口的沿海城市,原是以间日疟为主的高中度疟区。自1981年起,年发病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现将1985~1987年灭疟后期监测措施及结果报告如下。一、传染源监测:发热病人血检,对象以四热(初诊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及原因不明发热)病人为主,1985~1987年共血检50 140人,年血检率均在5%以上,三年的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4%、0.07%和0。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0.03/1000、0.07/1000和0。血检流动人口发热病人1866人,查出原虫阳性8人,阳性率为0.43%,为当地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02%的21.5倍。在灭疟后期,病人呈点状散在分布于各海岛的个  相似文献   

8.
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地区疫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县(市、区)疫情,了解新形势下浙江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适宜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对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部分小学生采用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对疟疾媒介进行监测。结果 7个疟疾重点县(市、区)共查出39例疟疾病例,发病率为0.75/10万。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0 485例,发现疟原虫阳性5例,阳性率为0.048%;血检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发热病人5 393例,发现疟原虫阳性34例,阳性率为0.63%,所有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媒介监测所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2个县(市)小学生的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67%。结论浙江省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仍需加强监测力度以有效控制疟疾疫情。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不同疟区的疟疾监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 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 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的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海南省1993年-1995年流动人口发热病人感染疟疾结果,三年共血检流动人口112308人,检出阳性病人10143例,检出率为9.03%,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93年的10.42%降至1995年的5.99%,流动人口疟疾血检阳性病例占全省“四热”病人血检阳性病例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从1993年的57.15%降至1995年的29.21%。但由于人口流动频繁,防治极为困难,传播的危险度大,因此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仍是当前疟防工作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1.
1994~2007年广西天峨县基本消除疟疾后监测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广西天峨县基本消除疟疾后1994~2007年疟疾在当地的流行状况.方法 收集、统计分析该县1951~1993年疟疾疫情报告和基本消除疟疾后1994~2007年发热病人血检发现的疟疾病人资料.结果 1958年发病率为558.89/万,1971年发病率为825.48/万,1990~1993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0.53/万以下.1994~2007年共血检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热病人110 792人,疟原虫阳性57人,阳性率0.05%,其中内源性和外源性病人分别为28例和29例.结论 尽管13年间该县疟疾病人的数量不多且呈现高度分散,但从本世纪开始当地的内外源性疟疾病人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和监测.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边境地区1991—1999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我省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疟疾防治对策。方法 对流动人员进行发热病人入血检和居民带虫血检监测。结果 1991-1999年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平均阳性率为6.77%,带虫率为2.10%,同期流动到边境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居民带虫率均高于当地人群。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是我省边境地区疟疾控制工作的主要难题之一,加强疟防知识宣传,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可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菏泽地区地处鲁西南平原,地势低洼,易于发生疟疾暴发和流行,经过30多年的大力防治,于1986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流动人口日益增加,输入性疟疾病例随之增多,又成为灭疟后期疟疾播散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为巩固灭疟成果,自1988年始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与监测工作,现将5年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血检情况 5年来全区九县、市来往于外地高疟区的流动人口共登记服药92 757人,其中发热病人血检12 636人,疟原虫阳性14人,平均阳性率为  相似文献   

14.
常州市属轻度问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为唯一的传播媒介。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1987年起全市疟疾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为进一步巩固疟防成果,探索有效的防治对策,于1990年起全市全面开展疟疾监测工作,现将1990~1997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监测内容和方法1.1疟疾疫情报告各医疗卫生单位按法定要求及时上报疟疾疫情。1.2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内设立139个疟疾镜检站,于每年5~10月疟疾流行季节对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发热、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进行疟原虫血检。1.3疟原虫带虫调查每年选择近几年有病人的自然村居…  相似文献   

15.
1992年广西疟疾达到基本消灭的有49县,消灭的8个县。全区患疟疾2389例,发病率0.51(?),比前一年的0.38(?)(1620例)上升34.21%。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区,桂北6县,疟疾发病率5.02(?)(1042例/207.48万人口),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区,桂西南42县,发病率0.55(?),(857/1557.6万人口);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疟区31县,发病率0.24(?)(490/2053.06万人口) 发热病人血检共血检2033489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7%,疟原虫阳性率0.08%(1655例),较前一年的0.06%明显升高(P<0.01)。检出间日疟1508例。恶性疟146例,比前一年的16例上升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1-200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IFAT监测结果,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6193853例,检出阳性170578例,年平均血检率为3.52%,阳性率为2.75%,恶性疟占21.48%。重点人群的IFAT抗体阳性率为5.80%,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22.14-60.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13.05%;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7%;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12.45%。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2.29,2.46和2.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1:3.29,1:3.19和1:1.04。结论 云南省经过10年疟疾监测,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人1991年的3.30%下降至2000年的1.93%,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1991年的万分之8.49下降至2000年的万分之3.79。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7.
1986年新疆伊犁地区疟疾流行动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1986年伊犁地区疟疾流行动态调查结果。血检发热病人15 711人,疟原虫阳性着60人,年带虫发病率为0.06‰。流行季节未居民原虫率为0.44%,IFAT血清阳性率为16.84%。疟疾带虫发病率1986年与1959年相比下降99%。结果表明,伊犁地区50年代稳定性高疟区到80年代已成为非稳定性低疟区。  相似文献   

18.
南通市疟疾疫情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南通市疟疾流行现状,为制定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通市2003~2007年疟疾年报表、疫情报告、个案调查表、“三热”病人及流动人口血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通市2003~2007年共发生184例疟疾病例,年发病率为0.323/10万。间日疟164例,恶性疟20例。外来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数分别为5、4、10、13、27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实验室共血检发热病人88 285人,阳性68例;其中本地人口血检发热病人82 240人,阳性27例,外来流动人口血检发热病人6 045人,阳性4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流动人口采取切实有效的疟防措施是当前南通市疟疾防治工作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管理和开展“三热”病人血检为主的监测工作是控制疟疾传播与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孟连县疟疾流行及防治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孟连县疟疾流行现状及其控制能力。方法 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2年疟疾报告疫情、血检能力等,对人群疟疾常识知晓、村民疟史、蚊帐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00~2002年孟连县疟疾发病率为21.5/万,61.33%为当地感染病例,恶性疟占28.53%,7个乡均有病例分布,各乡的发病率在5/万~55.6/万之间,被调查3个乡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47/万、15/万、和5/万。调查25个自然村在2002年共报告5例疟疾,其中恶性疟3例,对发热患者血检、医生疟疾治疗处方、疟史调查核实,估算孟连县的血检、处方、走访漏报率分别为0.00%、70.59%和98.45%。3173名学生和村民的疟疾常识知晓程度不高,村民的经验积累型疟防知识的知晓与中、小学生相当,但间接传授型疟防知识弱于中、小学生。结论 孟连县应在采取综合治理疟疾的前提下,加强对流动人员疟疾监测和防治,尽力落实媒介控制措施。在进一步规范疟疾治疗处方管理的基础上,用处方漏报率估算当地疟疾发病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20.
瑞丽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混合居住的边境地区。人口8万余人。为了解不同民族的疟疾发病情况,于1994—1996年进行了调查。方法与结果瑞丽市卫生防疫站对就诊的当地景颇族、汉族和傣族“四热病人”均采耳垂血检查;各乡卫生院、卫生所的血检标本均送市卫生防疫站鉴定后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景颇族1471例,检出疟原虫阳性166例,阳性率为11.3%。其中间日疟85例,恶性疟80例,混合感染1例;傣族2573例,检出疟原虫阳性189例,阳性率为7.3%。其中间日疟98例,恶性疟89例,混合感染2例;汉族共血检7119例,检出疟原虫阳性196例,阳性率为2.8%。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