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 QT离散度 (QTd)对扩张性心肌病 (DCM)发生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观察 5 2例 DCM 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并设“良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作对照。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无室性心律失常或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的 QTd、QTc明显延长 (P<0 .0 5 )。发生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 ) DCM组的 QTd、QTc、QT cd、QTm ax明显延长 (P<0 .0 5~ 0 .0 1) ,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或 L own ~ 级室性心律失常 DCM组相比较 ,QTd、 QT cd明显延长 (P<0 .0 5 )。 DCM患者 QTd、QT cd明显延长时发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率明显增高 ,应加强对此类 DCM患者心律失常的控制与预防  相似文献   

2.
对67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测定结果分析表明:(1)AMI组与对照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1)。(2)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5)。(3)QTd异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d正常组,说明QTd大于65ms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不同部位梗死,多部位梗死间QTd,QTcd比较无显差异。提示QTd延长对预测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结构与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筱燕 《广西医学》2006,28(4):518-520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心脏结构、心律失常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43例DCM患者分为存活组(33例)与死亡组(10例),回顾分析其超声心动图、心电图(ECG)、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等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与存活组对比,死亡组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扩大(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降低(P<0.01);严重室性心律失常(Lown氏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5);NYHA标准心功能Ⅳ级患病率高(P<0.01);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明显延长(P<0.01).结论DCM的左房左室明显扩大、左心功能严重损害、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以及QTd、QTcd明显延长是DCM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直接PTCA和溶栓对急性心肌梗塞的QT离散度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直接PTCA和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5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3级,于PTCA术前、术后2小时、48小时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并与50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进行比较。同时与5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结果: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P<0.05),PTCA组经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P值均<0.01),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经静脉溶栓组其QTd和QTcd也下降,但两者下降的程度不同,经PTCA术组其QTd和QTcd下降的程度高于静脉溶栓组,两者差异显著。结论:成功的直接PTCA和静脉溶栓均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以往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DCM患者按室性心律失常性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并按心功能状态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另选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QTcd。结果(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2)重度心力衰竭组较轻度心力衰竭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5),轻度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结论QTd、QTcd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有一定预防价值,并可作为评价DCM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DCM患者按室性心律失常性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并按心功能状态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另选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QTcd(校正QTd)。结果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②重度心力衰竭组较轻度心力衰竭组显著延长(P<0.05),轻度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结论QTd、QTcd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有一定预防价值,并可作为评价DCM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在活动平板负荷试验中测定的意义。方法选择活动平板负荷试验检查结果呈阳性者40例,测定其运动前及运动中的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并与正常组对照比较。结果阳性组与对照组患者运动前QTd、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运动前与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运动前与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与对照组患者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板试验阳性组运动中QTd、QTcd明显增大,预示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9例QTd,QTcd,JT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且QTd,QTcd,JTd≥60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5.9%,53.1%,52.3%,≥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在临床上QTd,QTcd或JTd≥60ms即预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直接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 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 对3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3级,于PTCA术前、术后2h、48h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然后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P<0.01)。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P<0.01),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结论 成功的直接PTCA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胺碘酮,美西律,普罗帕酮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测定3组病人用药前及用药后一周或两周的QTd.QTCd及RR间期.结果:用药前3组的QTd.QTcd及RR间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按碘酮组的QTd,QTcd明显降低(QTd37±15ms与21±9ms,QTcd41±17ms与23±10ms.P<0.05),RR间期明显延长;美西律及普罗帕酮组用药前后QTd,QTcd.RR间期无显著性变化(P>0.05)。用药后胺碘酮组的QTd.QTcd显著小于别外两组(QTd21±9ms与35±8ms,37±13ms,QTcd23±16ms与39±11ms,39±14msP<0.05));但RR间期显著长于另两组。结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者胺碘酮降低QT离散度.而美西律,普罗帕酮对QT离散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1例AMI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组的QTd、JTd及校正后的QT与JT间期离散度(QTcd、JTcd)。结果:(1)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2)不同梗死部位的QTd、JTd无明显差异(P>0.05)。(3)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P<0.001),(4)心源性死亡组显著大于未死亡者。(5)EF≤45%组大于EF>45%组(P<0.01)。结论:AMI早期QTd、JTd显著增大,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心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提示QTd的测定对预测心脏事件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40例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给予倍他乐克50-150mg/ld,对照组不给倍他乐克,其它抗心肌缺血治疗同试验组,测定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心率,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QT离散度(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组QTd,QTcd显著缩小(P<0.01)。结论:倍他乐克在控制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症状的同时,显著减少QTd及QTcd,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扩张型心肌病QT离散度增加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胜红  周刚  郭勇  陈凡 《重庆医学》2004,33(2):278-27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75例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5例)QTd为(82.3±21.57)ms、QTcd为(98.9±24.86)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0例)QTd为(61.5±18.33)ms、QTcd为(72.5±20.93)ms,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QTd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P< 0.01).结论 QTd或QTcd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与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与扩张型心肌病 (DCM)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6 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记录同步 12导联心电图和 2 4 h动态心电图 ,比较 QTd和 DCM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间的关系。结果 :(1) DCM患者 QTd和 QTcd均大于正常对照者 :6 6 .2± 3.0 ms对 38.7± 8.9ms和 76 .4± 16 .3m s对 4 2 .9± 9.7m s,P均 <0 .0 1。 (2 ) DCM伴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QTd和 QTcd均大于伴 L own0~ 级者 :72 .9± 13.2 m s对 6 2 .0± 11.1ms和 84 .9± 16 .6 ms对 71.0± 13.9ms,P均 <0 .0 1。 (3) QTd≥ 70 ms预测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度为 79.2 %、特异度为 6 5 .8%、阳性预测值为 5 9.4 %、阴性预测值为 83.3%、正确预测率为 71.0 %。(4) L 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QTd是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QTd可作为 DCM发生 L own 级或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子 ,QTd≥ 70 ms时 ,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校正QT离散度(QTcd)对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检查98例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校正QT离散度及超声心动图。结果左室肥厚组68例,其中17例(25%)出现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其中QTcd≥60ms者16例(94.1%);非左室肥厚组30例,其中4例(13.3%)出现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P>0.05),其中QTcd≥60ms者3例(75%);两组中QTcd>60ms者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60ms者。结论高血压病人QTcd延长,其室性早搏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72例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分析QTd ,QTcd以及室性心律失常 (VA)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QTd和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AV)组 ,P <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d≥ 6 0ms者 ,其VA发生率显著高于QTcd <6 0ms者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直接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及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对 3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 ,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 3级 ,于PTCA术前、术后 2h、4 8h作同步 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 ,然后与 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 (P <0 .0 1) ,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结论 成功的直接PTCA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变化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冠心病患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测量其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QTcd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塞、陈旧心肌梗塞与心绞痛相比,QTd、QTcd显延长(P<0.001);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较无合并症的患QTd、QTcd延长(P<0.001),且心衰、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的发生率增加,长期预后不佳。结论: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项心电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及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又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他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用QT离散度≥60ms作为界限值,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认为标准可作为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