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为了了解红细胞膜脂质成份及红细胞变形能力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时的变化,并探讨二者的关系,作者对26例HAPC患者和23例正常对照测定了红细胞膜胆固醇、磷脂及过氧化脂质和红细胞滤过指数。结果显示HAPC患者红细胞膜胆固醇、胆固醇/磷脂比值及过氧化脂质显著升高,红细胞膜磷脂降低,红细胞滤过指数升高。统计学分析显示,HAPC红细胞膜各脂质成分改变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存在相关性。以上结果提示红细胞膜胆固醇和胆固醇/磷脂比值升高可能是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膜过氧化脂质与红细…  相似文献   

2.
疲劳运动条件下对大鼠心肌线粒体膜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本文以耗竭跑步和耗竭游泳的大鼠为急性运动实验模型,观察了其心肌线粒体膜的脂质过氧化水平,测定了其心肌线粒体膜的流动性及心肌组织和线粒体的钙含量。两种方式运动后心肌线粒体膜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高于安静组,心肌线粒体膜流动性也低于安静组。耗竭跑后心肌组织和心肌线粒体的钙含量均高于安静组。结果说明,极度疲劳运动后大鼠心肌线粒体有自由基伤害,心肌膜及线粒体膜离子通透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应用电泳方法分离结合HpD的人血清,利用染色和HpD光照后产生红色荧光特性,证明了HpD与血清中脂蛋白和清蛋白组分结合。制备不同卵磷脂/胆固醇摩尔比的脂质体,将其与肝癌细胞融合后,分别加入HpD,经荧光光谱分析,光照后对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及荧光偏振度的测定,结果表明HpD与细胞膜上脂质相结合,其结合量与膜脂含量成正相关,光照后,丙二醛增加,膜流动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束缚应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线粒体膜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束缚应激对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生物学特性和功能的影响,探讨应激性心肌损伤的线粒体膜机制。方法:建立应激动物模型,分别束缚不同时间后处死所有大鼠,检测线粒体PTP开放程度、膜流动性的改变、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及线粒体呼吸功能变化。结果:束缚应激导致线粒体膜PTP开放、膜流动性降低、膜脂质过氧化生成增多及线粒体呼吸功能损害,且随着束缚时间增加,以上各项指标改变加剧。结论:束缚应激所致的线粒体膜损伤及其效应是应激性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牛磺酸对运动力竭大鼠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以大鼠力竭运动为模型,研究了牛磺酸对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抗氧化系统及游离钙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牛磺酸可降低大鼠力竭运动后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大鼠力竭运动后心肌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保持大鼠力竭运动后心肌线粒体还原性谷脱甘肽含量及游离钙浓度。结果提示牛磺酸可减少力竭运动后因脂质过氧化而产生的自由基,降低自由基对心肌线粒体的攻击,维持线粒体膜的功能,说明牛磺酸有保护心肌线粒体的功能和防止心肌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温和噪声环境对飞行员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损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搪塞高温和噪声等飞行环境对飞行员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 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24名飞行员,飞行前、飞行后即刻以及飞行后8h的红细胞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垢即刻红细胞膜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飞行后即刻和飞行后8h的二醛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地面人员。结论高温和噪声等飞行环境可导致飞行员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和抗氧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耗竭运动缺氧应激后心肌线粒体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递增负荷耗竭性运动为急性缺氧应激源,观察SD大鼠急性运动至力竭后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线粒体膜过氧化脂质含量和线粒体内膜NADH-CoQ还原酶活性变化。结果 心肌能量需求过高性映氧应激后大鼠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呈损伤性改变,线粒体膜过氧化脂质含量增高39.4%(P<0.05),线粒体内膜NADH-CoQ还原酶活性较安静时下降61.6%(P<0.05)。结论 急性运动心肌缺氧时线粒体膜结构及功能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8.
力竭游泳对红细胞膜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进一步探讨运动贫血的发生机理,为防治运动性贫血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荧光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力竭游泳后红细胞膜MDA含量、红细胞变形性、Na+-K+-ATPase、Ca2+-ATPase活性以及红细胞膜总磷脂、胆固醇含量及其比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在运动后即刻和1h极显著升高(p<0.01),24h后仍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变形性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1h显著下降(<0.05;p<0,01),24h后仍未恢复正常;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在运动后即刻和1h显著下降(p<0.05),24h后基本恢复到正常;红细胞膜总磷脂在运动后即刻显著下降(p<0.05),并在1h后恢复正常;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在运动后即刻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h和24h后仍显著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膜上胆固醇/磷脂比值在运动后即刻和1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h后基本恢复正常;相关分析表明,红细胞的变形性与红细胞膜上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力竭游泳运动引发的自由基产生和脂质过氧化对红细胞膜结构有损害,使Na+-K+-ATPase和Ca2+-ATPase活性下降,红细胞膜上的磷脂和胆固醇含量以及其比值降低,致使红细胞变形性下降,可能是造成运动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常人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左右,老化红细胞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有选择地从循环中除去。近几十年来,对红细胞膜的结构及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从分子水平探讨红细胞老化的机理。1 膜脂质 红细胞膜的组成中,脂质约占43%,其中主要为磷脂及胆固醇、胆固醇/磷脂=0.8,磷脂中磷脂酰胆碱占28%,磷脂酰胆胺占26%,鞘磷脂占25%,磷脂酰丝氨酸占13%,磷脂酸占2%,磷脂酰肌醇占1%。红细胞膜脂质呈双层排列,不同的脂质在脂质双层中呈不对称分布。有作者认为膜脂质的不对称性,对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离子的通透性起重要作用。膜脂质不断代谢更新,血浆中脂类为其更新来源,两者能快速达到平衡。红细胞膜脂质成分变化对膜变形性影响甚大。膜脂质于细胞膜中有一定的运动方式,可见膜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狗冲击伤复合破片伤后脂质过氧化情况.方法将21只四川地区成年健康杂种狗分成3组,每组7只,分别行破片、冲击波及冲击波复合破片致伤,测定各组伤前及伤后各时相点血中性粒细胞自由基释放量与血浆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同时观察各组动物肺损伤的情况.结果 3组伤后中性粒细胞自由基释放量与血过氧化脂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复合伤组最为明显,这与复合伤组动物伤情最严重是一致的.结论脂质过氧化在破片伤、冲击伤及两者复合伤后的继发性损伤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并可反映伤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乳果糖对白细胞介素-18介导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果糖对烫伤大鼠肠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8 mRNA(IL-18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致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随机分成烫伤对照组(C组)及乳果糖预防组(L组).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肠组织中IL-18 mRNA水平;以分光光度法检测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取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MLN)及全血检测细菌含量.结果伤后C组肠组织中IL-18 mRNA表达较伤前增强(P<0.01),并显著高于L组(P<0.05);L组在伤后8、16、24 h小肠DAO活性高于C组(P<0.05),但L组伤后24 h内血培养的细菌阳性率及MLN细菌数量均低于C组(P<0.05).结论烧伤早期肠道IL-18 mRNA表达明显过度,致肠黏膜屏障遭受损害,细菌/内毒素移位增加,而预先应用乳果糖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细菌/内毒素移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PO)在严重烧伤后大鼠中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烧伤早期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20% TBSAⅢ度烧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烧伤组。检测各组心肌组织MPO含量及血清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烧伤后2小时心肌MPO及血清cTn-T水平明显增高,至伤后镐、72小时仍保持高水平,而血清CK-MB于伤后4小时方明显升高,至伤后24、48小时已表现出下降趋势,至72小时己接近正常水平。相关分析显示,心肌MPO水平升高与血清cTn-T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心肌组织MPO水平的显著增高与心肌损害的水平密切相关,表明中性粒细胞在心脏组织中的长时间聚集可能与大面积烧伤后早期的心脏损害有密切关系;同时利用心肌组织MPO水平的检测有助于研究预防烧伤后早期心肌损害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修复手术对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 对伴心肌酶谱升高者 ,采用手术切削痂 ,及早修复深度烧伤创面 ,手术前后观察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 手术后心肌酶谱显著降低 (P <0 0 1) ;深度烧伤创面修复后 ,一般经 3~ 8d心肌酶谱恢复正常。结论 烧伤病人心肌酶谱升高的原因主要由于深度烧伤创面的存在 ;创面修复后 ,心肌酶谱随之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变化与烧伤早期心肌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法检测5例严重烧伤病人烧伤早期血浆ET和ASCA仪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伤后12h血浆ET(106.0±1.6pg/ml,n=5)较正常人组(47.6±3.4pg/ml,n=8)明显升高。血浆CK-MB在伤后明显升高。相关分析显示,ET升高与CK-MB呈高度正相关。结论血浆ET升高可能参与了烧伤早期的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切痂及微粒皮移植对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 (NK)的影响。方法 以直标荧光抗体及流式细胞术检测 8例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在早期切痂及微粒皮移植术前后 ,及 5例整形病人术前外周血CD3 、CD4 、CD8 细胞及NK细胞变化。结果 大面积深度烧伤后 ,患者外周血中表达CD3 、CD3 CD4 、CD3 CD8 、CD1 6 CD5 6 的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 .0 1 )。烧伤后早期切除焦痂 ,并移植自体微粒皮复合同种异基因皮肤后 ,患者外周血中表达CD3 、CD3 CD4 、CD3 CD8 、CD1 6 CD5 6 的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 早期切痂及微粒皮移植可以明显改善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的免疫抑制状态 ;对烧伤切痂植皮术前后进行免疫监测 ,可以对患者感染风险进行预测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烧伤患者早期肠内喂养中链甘油三酯(MCT)/长链甘油三酯(LCT)与单独喂养LCT对蛋白质代谢的不同影响,探讨MCT/LCT改善烧伤后营养状态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30例烧伤总面积(TBSA)>30%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Fresubin 750MCT(F组),饲以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Fresubin 750MCT,一组为Nutrison(N)组,饲以只含LCT的肠内营养制剂Nutrison。于伤后24h内开始完全肠内营养支持,共支持10d。在伤后1-10 d观察了两组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尿-3甲基组氨酸排泄率及每日尿总氮的变化情况。结果:烧伤后机体蛋白分解增加,血清蛋白水平下降,F组患者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较N组明显升高,尿总氮F组在伤后5,6,7,8,9,10d显著低于N组(P<0.05或0.01);伤后7,10dF组尿3-甲基组氨酸排泄率均显著低于N组(P<0.01或0.05)。结论:含MCT/LCT的肠内营养制剂能通过有效地减轻烧伤后机体蛋白分解、提高血清蛋白水平,而改善烧伤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芦荟提取物对大鼠烫伤创面微血管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芦荟提取物对大鼠烫伤创面修复过程中微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每只背部造成4处直径3 cm深Ⅱ度烫伤创面,分别外涂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的芦荟粗多糖膏、芦荟凝胶膏、磺胺嘧啶银(SD-Ag)霜等渗盐水作空白对照,测量和计算烫伤后第10,14,18,21天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并于烫伤前、伤后4 h、12 h、24 h、48 h和7 d、14 d、21 d分别取大鼠创面皮肤测定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采用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5%芦荟粗多糖组和10%芦荟凝胶组(简称前者)与SD-Ag霜组和等渗盐水组(简称后者)相比,烫伤后14,18, 21 d,前者创面愈合率显著大于后者(P<0.05);烫伤后48 h、7 d、14 d和21 d,前者比后者创面VEGF含量显著增加(P<0.05);在烫伤后14 d和21 d,前者创面微血管密度显著大于后者(P< 0.05);而5%芦荟粗多糖组与10%芦荟凝胶组间、SD-Ag霜组与等渗盐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芦荟粗多糖和芦荟凝胶能通过增加烫伤创面组织VEGF的合成与释放,增加创面的微血管形成,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8.
黄芪对严重烧伤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黄芪对严重烧伤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名烧伤面积为30%以上的烧伤病人,随机分为烧伤对照组和黄芪治疗组。黄芪治疗组患者给予黄芪精口服液,一日3次,每次10ml,连服35天。两组患者伤后每隔7天检测一次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花环率),共检测5次。结果:烧伤对照组C3b花环率值明显低于正常(P<0.01),而黄芪治疗组C3b花环率值虽较正常为低,但于伤后两周左右始显著高于烧伤对照组(P<0.01)。结论:黄芪对严重烧伤病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可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早期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清脂联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2009年烧伤患者64例其中严重烧伤患者36例,伤后5~12 h出现高血糖者25例(A组),血糖正常者11例(B组),28例中度烧伤血糖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动态检测烧伤后3、5、12、24、120 h患者血糖、血清脂联素(APN)、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的变化。结果严重烧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A组)一般出现在伤后3~24 h;A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B组和C组。结论严重烧伤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烧伤的严重程度有关,与应激性高血糖的关系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烧伤小鼠早期肝组织JNK1磷酸化及核转位、AP—1 DNA结合活性时相变化特点,初步探讨创伤应激早期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给予背部Ⅲ度15%-20%烧伤。分别于伤后2h、4h、6h、12h、24h用vestem blot测定肝组织JNK1磷酸化及核转位,用EMSAs测定AP—1的DNA结合活性。结果:烧伤后2h JNK1磷酸化程度和核内JNK1的含量显著增加,4h达到高峰,6h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对照组水平,以后逐渐恢复正常。烧伤后2h AP—1的DNA结合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后AP—1的DNA结合能力逐渐升高,12h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恢复,至24h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烧伤早期不仅引起小鼠肝组织JNK1的磷酸化程度显著增强,由孢浆向胞核的转位显著增加,而且引起AP—1的DNA结合活性显著增强。揭示创伤应激早期糖皮质激素抵抗可能与JNK1、AP—1活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