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截瘫及骨病的有效方法。我科自1997年8月以来,收治此类患7例。由于病例选择合适,术后精心观察护理、颅骨牵引、颈托外固定或石膏固定,功能煅炼、康复护理,本组7例患术后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椎前路手术中减压植骨技术及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经前路的显露方法最早可追溯到1895年,在法国出版的神经外科教材上首次提出了颈前路手术途径。20世纪50年代,Robinson等报道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0.myandfusion,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取得良好疗效。此后,ACDF术式成为治疗颈椎伤病的经典术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肿瘤、创伤等。手术中摘除相应椎间盘,同时进行减压区域植骨融合,通过植骨块撑开变窄的椎体间隙和神经根孔,解除神经压迫,并使椎体间融合。其远期疗效与融合效果关系密切,而术后融合成功与否和术中植骨技术和材料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经前路椎体切除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自1985年1月至2002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537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以及248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比较,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和局部脊柱的稳定性。结果 573例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出院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93例无神经损伤者,术后功能良好;新鲜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275例中,240例有1~3级恢复;107例陈旧性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2例全瘫患者,仅5例感觉有部分恢复。248例随访中,26例全瘫患者仅4例部分浅感觉恢复,204例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全部患者X线片显示植骨均已融合,有4例出现断钉,但无临床症状。结论对来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前路减压手术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Ⅰ期固定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经前路椎体切除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通过对自1985年1月至2002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537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以及248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比较,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和局部脊柱的稳定性。结果573例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出院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93例无神经损伤者,术后功能良好;新鲜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275例中,240例有1~3级恢复;107例陈旧性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2例全瘫患者,仅5例感觉有部分恢复。248例随访中,26例全瘫患者仅4例部分浅感觉恢复,204例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全部患者X线片显示植骨均已融合,有4例出现断钉,但无临床症状。结论对来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前路减压手术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Ⅰ期固定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是以后侧方突出的椎间盘 ,刺激神经根引起上肢的症状为主 ;而脊髓型是以四肢瘫为主要特征 ,主要为后凸的椎间盘以及椎体后缘骨刺压迫脊髓引起的临床症状。我院 1995~ 2 0 0 0共治疗颈椎病 40例 ,其中神经根型 3 0例 ,脊髓型 10例 ,均采用前路环锯旋转推进式减压 ,应用自体髂骨修成圆柱形植骨融合 ,疗效佳。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40例 ,男性 3 0例 ,女性 10例 ;年龄 40~ 68岁 ,平均 5 4岁 ;其中神经根型 3 2例 ,脊髓型 8例 ,2节段2例 ,3节段 2例。病史 1~ 8年 ,平均 5年。上肢放射痛 2 8例 ,胸部… 相似文献
9.
10.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给予 2016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11 例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 观察患者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疼痛程度、 骨折愈合情况、 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为 (201.32±26.87) min, 术中出血量为 (954.60±75.09) ml。 术后 1周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为 (4.6±1.3) 分, 术后 6 个月患者 VAS 评分为 (1.7±0.6) 分, 均较术前明显减轻 ( t = 6.429、 23.780, P 均< 0.001)。 术后随访 6 个月, 所有患者均达骨性融合, 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 A 级 1 例、 B 级 1 例、 C 级 1 例、D 级 8 例, 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 压疮、 肋间神经痛、 背痛、 继发性后凸畸形等并发症。 结论 后路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有效减轻完全性胸椎骨折脱位患者疼痛程度, 促进骨性融合及脊髓功能恢复,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MEI Fang-rui 《中华创伤杂志》1998,14(4):Eng.49
ObjectiveThehealingstabilityofcervicalspinebonegraftswascomparedunder3diferentconditionsandtheclini-calapplicationofinterfer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颈段骨折脱位病人手术方法选择及其适应证。方法 对23例下颈段骨折脱位病人根据其不同的损伤机制和术前X线,MR检查特点,分别采用前路AO钛板固定或后路张力钛缆固定或前路AO钛板+后路张力钛缆固定方法手术治疗。结果 全组病人获短期随访,平均8.1个月,病人均能早期活动,进行康复锻炼,无任何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的可行性、方法、疗效和适应证. 方法 对13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不愈合4例,新鲜齿状突骨折(Aderson Ⅱ C型)2例,寰椎横韧带断裂3例,寰椎骨折4例.13例均采用美国强生Depuy公司生产的后路Summit钉棒系统和山东威高公司生产的PCF钉棒系统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内同定(万向螺钉直径3.5 mm,寰椎螺钉长26~30 mm,平均28 mm,枢椎螺钉长24~28 mm,平均26 mm),术后不用外固定或用颈领保护1~3个月. 结果 13例共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26枚,枢椎椎弓根螺钉26枚.平均手术时间2.6 h,平均出血量470 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全组患者获得4~25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神经损伤患者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为72%~91%,平均81%.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变形、松动,1枚寰椎螺钉前端穿透侧块内上皮质约3 mm,但未影响寰枕关节活动,其余位置满意.3~6个月后所有患者均获植骨融合.1例寰椎骨折患者出现寰枕腹侧融合. 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具有可行性,如果操作方法得当,疗效较好,适应证较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26-68岁,平均36岁.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5例,Ⅱ型3例,ⅡA型1例.脊髓功能依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D级2例,E级7例.所有患者先行颅骨牵引达满意复位,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全过程在C形臂X线机下完成,以确保安全性与准确性.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2~3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num骨折疗效满意,属微创手术,较少影响上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Hangman骨折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男7例,女1例;年龄33—71岁,平均42岁。Levine—EdwardsⅠ型1例,Ⅱ例6例,ⅡA型1例。脊髓功能依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C级2例,D级3例,E级3例。患者先行颅骨牵引复位,然后全麻下采用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2.3,椎体,切除C2.3,椎间盘组织,充分减压,C2.3,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颈围保护6—8周,早期下床功能锻炼。结果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椎体位移和成角畸形。术前神经功能正常者,术后无一例出现神经损害症状,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C2.3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能有效维持理想的复位,获得坚强的生物学稳定。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后路组(48例)和开放入路组(42例),后路组患者行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开放入路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伤应激指标水平、疼痛程度、脊柱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后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入路组(t=22.793,P<0.001),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放入路组(t=2.472、13.288,P=0.015、P<0.001);术后第1天,后路组患者血清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均明显低于开放入路组(t=2.273、5.735、3.265,P=0.025、P<0.001、P=0.002);术后1周,后路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开放入路组(t=7.116,P<0.001);术后6个月,后路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明显低于开放入路组(t=11.320,P<0.001);后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明显低于开放入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43%(χ2=8.488,P=0.004)。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比,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机体应激反应及疼痛程度更轻,更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不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32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行头颅牵引复位成功8例,其中3例维持牵引1个月后改行头颈胸石膏固定,余5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3例牵引失败,其中14例行前路切开复位、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前路复位失败行椎间盘切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前路复位失败改行后路切开复位后再前方植骨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切开复位侧块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1例由于漏诊,伤后8个月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发现颈椎不稳2例,均为仅行牵引复位,未做融合术者.颈前路手术者植骨块术后12周均获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恢复较好.无内固定并发症,亦无治疗中神经并发症.结论 下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是否伴有椎间盘损伤、是否合并后柱骨折、脊髓压迫及损伤情况.对伴有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单侧关节突交锁者,前路减压复位稳定术是首选方法,对于不伴椎间盘突出者,可试行牵引复位或直接后路切开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20.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强化翻修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翻修及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评价其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采用6具新鲜成人胸10-腰5共48个椎体标本,首先置入5.5mm/45mm椎弓根螺钉,在858Mini-MTS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测试最大拔出力;然后随机选取6.25mm/55mm、7.0mm/55mm螺钉翻修,继而应用骨水泥强化固定不同型号椎弓根螺钉,分别测试最大拔出力,并将各组数据行统计分析。同时观察椎弓根螺钉拔出时的破坏情况及强化固定后骨水泥在椎弓根内的分布。结果①单纯螺钉翻修组把持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7.0mm/55mm比6.25mm/55mm螺钉获得更大把持力。②骨水泥强化固定后,获得的把持力远远大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螺钉翻修组,且与螺钉型号无关。③椎弓根螺钉的抽出为测试中拔出破坏的主要形式,在骨水泥强化固定组同时观察到较多的椎弓根或椎体的断裂、破坏。结论①椎弓根螺钉翻修时,适当增加螺钉直径、长度或骨水泥强化均可达到翻修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增加脊椎稳定性,以骨水泥强化固定更为明显。②单纯螺钉翻修时,适当范围内翻修螺钉长度和直径,增加的幅度越大,螺钉置入椎弓根后的稳定性越大;而添加材料强化固定时,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材料一骨界面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