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在基因组范围内分析子宫平滑肌肉瘤D NA复制数量的变化。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析了4例子宫平滑肌瘤和7例子宫平滑肌肉瘤。显微镜下切碎石蜡固定的组织标本并提取D N A。根据基因组数据库(肿瘤基因),采用基因芯片CG 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平滑肌瘤未显示出遗传变化,而7例子宫平滑肌肉瘤均显示特定的扩增或缺失。平均扩增和缺失率分别为4.86%和15.1%。扩增水平较高的区域为7q36.3,7q33-q35,12q13-12q15和12q23.3。纯合子缺失为1p21.1,2p22.2,6p11.2,9p21.1,9p21.… 相似文献
2.
背景:上皮样肉瘤是一组织来源不明的罕见间叶组织肿瘤。当前学术界对上皮样肉瘤基因组范围寻找染色质异常的资料有限。目的:研究上皮样肉瘤的基因异常。方法:作者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 H)对7例上皮样肉瘤(经典型3例,近端型4例)进行分析,结果与进一步的免疫组化研究一致。结果和结论:CGH分析显示DNA复制数7例中有6例(86%)在1~5个不同的位点发生变化,大多是复制数增加。最常见的增加位点在22q(6例)。其他多发的位点是12q24-qter(4例),17号染色体(4例)和5q32-qter(3例)。两型的染色体异常有高度同源性。另外,在6例22q复制数增加患者用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复杂染色体重排断裂点区域是否隐藏有亚显微拷贝数变化,确定重排的复杂性,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在分子细胞遗传诊断中运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对一被传统G显带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诊断为平衡复杂染色体重排(46,XX.t(4;5;15)(4pter→4q23::15q23→15qter;4qter→4q23::5p15→5qter;15pter→15q23::)dn)的胎儿进行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扫描和分析.结果: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显示胎儿存在3个亚显微拷贝数变化:dup(5)(q13.2)(69274233-70622915,~1.35Mb),del(15)(q11.2)(18657188-20080135,~1.42Mb)和del(18)(p11.31-p11.23)(7069849-7567290,~0.49Mb),均定位于重排断裂点(4q23,5p15和15p23)以外的区域,与断裂点不相关.结论:被传统细胞遗传分析技术诊断为平衡染色体重排的病例会隐藏有亚显微拷贝数变化,且这些拷贝数变化并非一定定位于重排断裂点区域;对于检测和定位亚显微拷贝数变化,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是一个非常强大和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5.
子宫内膜未分化癌(EUC)较罕见,恶性度高,治疗困难,预后差。本文就EUC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治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子宫内膜未分化癌较罕见,恶性度高,治疗效果不满意,预后差。包括小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大细胞型,Abelcr等将EUC分为小细胞/中间型细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属神经内分泌性肿瘤,文献中也称为内分泌癌、燕麦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或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EUC占子宫内膜癌的1%-1.6%,发生率极低,多为个例报道,国外报道了81例,其中小细胞癌57例,大细胞癌24例,国内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ESS)是一种来源于子宫间充质细胞的罕见肿瘤,占子宫恶性肿瘤的0. 2%,年新发病例数为0. 19/10万.根据病理组织学类型分为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high-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HGE... 相似文献
7.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鉴定标记染色体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额外标记染色体来源,对染色体异常患者进行明确的遗传学诊断.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1例小标记染色体患者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显示13号染色体近着丝粒q11-q12区有一明显扩增,提示该额外小标记染色体来源于13号染色体pter→q12.结论: CGH结合FISH技术是鉴别标记染色体来源的又一快速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贴壁纯化技术和磁珠分选法培养人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寻求既能方便获得大量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又能减少其分化的理想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贴壁纯化和磁珠分选法分离培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鉴定细胞的来源,流式检测CD146和CD90的表达鉴定基质干细胞。通过比较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和CD146、CD90阳性率的差异,综合评估2种培养方法的优劣。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2种培养方法所得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均多呈梭形;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贴壁纯化培养的基质细胞中CD146、CD90阳性率为51.45%、47.24%;磁珠分选法培养体系为CD146、CD90阳性率为63.53%、77.48%。贴壁纯化和磁珠分选法培养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25±0.18)%和(3.3±0.4)%。结论贴壁纯化和磁珠分选培养作为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的2种培养方法,均可以获得未分化的干细胞。用磁珠分选培养干细胞的方法比较复杂,但可获得大量的干细胞。用贴壁纯化技术培养干细胞方法简单,但细胞不易贴壁,且数量较少,但也能有效分离出较纯的干细胞,保持较好的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分泌RANTES的水平,以了解盆腔局部趋化巨噬细胞浸润的始动因素.方法:不同浓度(5、10、20 ng/ml)的IL-1β刺激培养异位内膜基质细胞;选择最佳刺激浓度的IL-1β刺激培养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基质细胞,在不同的时间点取培养上清ELISA检测RANTES水平.结果:10 ng/ml的IL-1β是刺激异位内膜基质细胞分泌RANTES的最佳浓度;异位内膜基质细胞分泌RANTES的水平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P<0.01);刺激培养60 h后,在位内膜RANTES分泌量较正常内膜显著增加(P<0.05).结论:EMS患者的在位内膜与正常内膜相比,其生物学特性已经发生了改变,盆腔内的异位内膜、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形成了一个炎症反馈环,促进了异位内膜的种植、生长和局部炎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类,以惰性的临床病程及远期复发为特点;由于肿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较为困难,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通过综述总结介绍了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诊断要点,重点讨论了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向成骨及成软骨细胞分化,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15例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内膜组织,磁珠分选法获得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用成骨诱导和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向成骨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的情况。结果从人子宫内膜组织中培养出基质干细胞,能稳定增殖传代。在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下子宫内膜基质干细胞茜素红染色出现钙结节;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下,阿利新兰染色呈阳性。结论从子宫内膜组织中可获得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基质干细胞,并能在体外稳定增殖传代,经诱导后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有可能成为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伴有性索样成分的子宫内膜基质肉瘤比较罕见。报道了1例以催乳素为肿瘤标志物的复发性肿瘤患者,以及用孕酮和芳香酶抑制剂治疗的疗效。病例报道48岁女性患者,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时被诊断为伴有性索样成分的I期子宫内膜基质肉瘤。1年半后,患者出现了腹部复发,伴有乳房压痛、溢乳及催乳素水平升高。给予3个疗程的BEP(博莱霉素、足叶乙甙、顺铂)方案化疗后,患者对化疗药物部分反应,然后又进行最佳减瘤方案6个常规疗程后追加2个BEP疗程,对肿瘤完全起了效应,并且催乳素水平恢复正常。9个月后病情出现了第2次复发,表现为溢乳和催乳素… 相似文献
17.
应用ABC应用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15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15例正常子宫内膜的ER、PR和CEA含量及分布,发现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ER、PR和CEA检测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内膜癌中ER、PR含量和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有关,随着肿瘤分化程度降低,ER和PR的阳性率也有所降低,再次证实了分化好的内膜癌,细胞部分保留有正常产生受体的功能,所以内分泌治疗是必要的。相反,CEA检测的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和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在阳性率和阳性标志定位上均无显著差异,CEA和正常子宫内膜腺体,和其他组织的正常腺体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前子宫内膜活检为高分化(FIG OⅠ级)肿瘤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分期、最终分级和存活情况。材料与方法:选取1992—2004年在佛蒙特州大学经病理科工作人员术前子宫内膜活检诊断为FIG OⅠ级腺癌,并接受腹腔清洗、腹式(或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盆腔和(或)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作为其手术一部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82例患者(中位年龄60岁,极差32~91岁)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全子宫切除术、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腹腔清洗和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15例(8.2%)患者接受主动脉旁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LGES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辅以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子宫肿块和阴道出血,术前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诊断。12例LGESS中,伴性索分化1例,合并平滑肌混合性肿瘤1例,合并子宫腺肌瘤2例,合并多发性子宫肌瘤4例。组织形态均显示瘤细胞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性圆形或梭形细胞组成。LGESS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瘤细胞的CD10和vimentin均(++++),ER(+),PR(+++),CK5/6(--+),EMA(-+),S-100和CD34均为(-),CD34在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为(+)。结论临床术前明确诊断LGESS有困难,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标记,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