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特点,作为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便深受其影响.<黄帝内经>顺应当时的文化思潮,在构建经络理论体系时,就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取象自然界的水系及时间理念的十二月、四季等来阐释经络之理.其表达方式充满了东方民族智慧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2.
疼痛,是百病的一种表现,因此,自古以来,国内外学者不断研究,并创出多种止痛方法和方剂.但是常伴有使用不便,易成瘾,有毒性,副作用大等弊端,给病人带来痛苦,焦虑,甚至绝望,尤其对中晚期癌症患者更甚.笔者从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吴谦<医宗金鉴>、<黄帝内经>及<金匮要略>书方中筛选大黄、元胡、黄连、细辛等二十多种中药,用现代工艺制成橡胶硬膏活血化瘀止痛膏,经1200例临床观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关于<灵枢·经脉>中"以经取之"一语的含义,后世的通行解释已失其本义,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篇章的综合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认为"以经取之"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从本经取治",而是指"以常规方法治之".  相似文献   

4.
<素问·痹论>中"凡痹之客五藏者"至"痹聚在脾"一段,林亿认为是王冰次注<素问>将其他篇章移至<痹论>中,张琦等以为王氏所移过于轻率.通过考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上述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病源>中已把此段文字与<痹论>痹久入藏的论述相联系.王冰次注<素问>,或受<病源>影响,或出自临床经验,似非轻率之举.而且,从"凡痹之客五藏者"一段出现在<内经>中的不同篇章,从古人对五藏痹的前后认识的不同,恰体现出古代对疾病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其发生发展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论>中常以"X日"、"XX日"描述、预测病邪的传变和疾病的转归,其理论依据是肇始于<易经>中以"七日"为周期数所象征的阴阳变化规律.对于<内经>、<伤寒论>中关于疾病转归、预测日期的描述,应把握其象征意义,结合天时地理、人的体质强弱、人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分别具体理解.  相似文献   

6.
老子"卫生之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老子>与<庄子>两书中有关文字的分析比较,认定<老子·十章>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老子的"卫生之经".其实质内容为"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形神相亲".并认为<老子>之"专气"即<庄子>之吐纳导引术,后者或是前者的嬗变和衍生,是表里俱济的形体修炼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小儿按摩经>的书名、作者与成书年代的考证,认为该书不应以<保婴神术·按摩经>命名,而应题为<小儿按摩经>;并否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等对<小儿按摩经>的作者是元代陈瑞孙父子的推断,提出称"四明陈氏"为妥;将<小儿按摩经>的成书年代的范围由原来的1405至1601年缩小至1574至1601年之间.  相似文献   

8.
从瘟疫学说浅谈"非典"的中医辨治(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为病(即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有许多新的创建.清代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都从理论和实践更进一步发挥、发展、充实和完善了吴氏的瘟疫学说,为后世人们防治瘟疫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作者重温和系统总结了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有效经验,旨在温故启新,为现代中医防治"非典"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从王粲病案谈到《黄帝内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举麻风病的临床表现,并对王粲经历交游、诗文著作和相关史料进行分析,认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所载,张仲景诊断王粲之病,以及预测其死期的记述,为妄引杂史之说,借以佐证皇甫谧所谓,"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一十八卷,即<内经>也"也是穿凿之论.  相似文献   

10.
熊继柏 《中医药导报》2001,7(4):152-153
本文阐析了<内经>有关情志致病的病机与治则.<内经>论情志致病的病机,在于五脏气机失调;治疗在于以情相胜,调其气机.文章从理论研究和临证应用两方面相结合,既阐发了<内经>经义,又探讨了中医古代心理疗法理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内经选读》教学模式形式单一,主要围绕《黄帝内经》的原文理论开展,缺少在临床实践和科研方面的应用及拓展,不能满足对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提出了《内经选读》"三能立体"教学模式的创新,立足于《黄帝内经》原文解析、病例分析、科研主题等,构建贯穿《内经选读》教学全过程的改革创新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能力,以及开拓学生的中医科研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第一经典,不仅为中医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会在新的健康医学体系中发挥巨大作用。但黄帝内经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表现为人才队伍萎缩、学科发展迟缓、教育教学压缩等。为更客观全面了解《黄帝内经》面临的问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就全国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内经学科状况进行了调研,从5个方面分析指出发展存在困境的原因,并从6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包括重视文化价值、学科发展、人才队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从不同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方法:选取《黄帝内经》权威训诂本及《黄帝内经》三个英译本作为语料,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三个译本中《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结果:翻译《黄帝内经》经典语句时,应本着等效翻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黄帝内经》的原貌,从而忠实传递《黄帝内经》的医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结论:《黄帝内经》经典语句的翻译不仅给其他中医经典书籍翻译提供借鉴,而且对典籍翻译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是历代中医学术发生发展的根源和基础。该书在描述人体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大量的人体解剖结构,因此就自然而然地需要采用一套公认的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来进行规范,以方便统一认识和传承交流。这些概念和术语在使用原则上与现代解剖学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明确地了解这些概念和术语对于正确理解相关条文的经义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内经》原文涉及的解剖学姿势和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阴阳,以及三阴三阳等方位术语的初步整理,为正确解读《黄帝内经》中与人体解剖结构有关的条文提供线索,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探索条文提供解剖学支持。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是《黄帝内经》英译的难点和重点。研究《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黄帝内经》乃至中医英译都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两个《黄帝内经》英译版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比较的实证性研究,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医英语的学科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作为最古老以及最宏伟的医学经典书籍,其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初步形成,为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亦是对战国之前医学成就以及大量的临床医学成果进行一次归纳性的总结。《黄帝内经》对五脏热病的论述,内容丰富,散见于其他篇章,其中对肝热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皆具有详细的记载,众多学者皆尊奉之为圭臬。“肝热病”属于脏腑热病其中的一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情况难以分辨,临床辨证存在着较大难度。诸多中医学者对肝热病患者进行辨证与分析时多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肝热病者,小便先黄”的学术思想,可见《黄帝内经》理论对肝热病临床辨证指导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医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全面地阅读、系统地整理、精准地梳理与分析,总结《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理论体系、“肝热病”的理论体系、肝脏的藏象特点、肝热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肝热病的临床表现,旨在能够全方面剖析出“肝热病”相关的生理本质、病理表现。文章为临床肝热疾病的诊疗提供详细的理论依据以及较具体临床表现,以帮助广大中医界同仁可将肝热病相关理论更准确地运用到临床诊治中,以便提高肝热病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奠基之作,文章就《黄帝内经》关于人体健康标准的条文,归纳出"平人"的普通健康标准内涵是形与神俱、九候若一、阴平阳秘、婉然从物;且《黄帝内经》健康概念还包括"真至圣贤"的高龄长寿模型,"小少壮老"的生命全周期维度,及"女七男八"的特殊生理演变规律;四者之间相互补充促进,共同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黄帝内经》中"黄帝坐明堂"的明堂进行考证。方法:采用历史文献考据、田野调查、考古发现等方法。结果与结论:河南省新密市黄帝都城中的"黄帝明堂"有大量历史文物佐证是黄帝时期的"明堂"。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以人为本、提挈天地、神出鬼没、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现代中医人要排除西医的干扰,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要在《黄帝内经》这一伟大基础上不畏艰难地开拓向前,要不断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通俗易懂的理论成果奉献给世界.本文依托《黄帝内经》,力求让每个人简单、明确地称出自己的生命力,让人们找到不断增强生命力的正确方向,让有志者迈入人生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20.
在系统梳理现存有关《内经》研究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有关《内经》学术研究的方法可分为编次分类研究法、随文演绎研究法、经文校释研究法、专题发挥研究法、注家对比研究法、理论系统研究法6类,并对此六类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归纳和评价,围绕方法源流、研究目的、研究代表著作、研究内容及作用进行了述评,以期对《内经》学术研究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