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在加拿大,红细胞保存前去除白细胞的做法的建立感觉比未过滤的前代产品产生了更多的溶血。设计采用混合分离的方案来测试去除白细胞对保存红细胞溶血的影响。设计与方法两单位ABO相容的血液进行混合、分装,然后经LT- WB或RC-PL系统处理成去除白细胞(LR)和未去除白细胞  相似文献   

2.
悬浮红细胞保存前不同温度过滤对保存期溶血情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存前过滤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已经应用于临床.我们结合实际工作流程,对2种常规方法(采集后8h内和4±2℃储存48h)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分别在室温和4±2℃过滤后于4℃常规保存,对照组直接在4℃常规保存,每周取血样本进行血浆pH、Hb、K+、Na+检测,保存期末进行细菌培养,通过比较过滤组与对照组在保存期间的溶血情况,了解悬浮红细胞保存前在不同温度下过滤去除白细胞对保存中溶血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和常规制备悬浮红细胞在储存期内的溶血率变化,评价储存前白细胞过滤对于红细胞溶血率的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80袋200 mL全血,将其分为白细胞过滤组和未过滤组,其中过滤组分别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威高和南格尔3家公司的血袋各采20袋,过滤并制成悬浮红细胞;未过滤组用上海输血技术公司普通血袋采20袋,制成悬浮红细胞。2组置于(4±2)℃条件下储存35 d,在储存期14、21、28、35 d取样检测红细胞溶血率。结果 6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内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11±0.06)%、21 d(0.20±0.10)%、28 d(0.31±0.13)%、35 d(0.42±0.15)%,20袋未过滤组平均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4 d(0.07±0.08)%、21 d(0.10±0.06)%、28 d(0.15±0.09)%、35 d(0.22±0.11)%,过滤保存21 d后溶血率有显著升高(P<0.05),但2组结果均符合欧盟和AABB标准中对于储存期末红细胞溶血率的要求。3家公司血袋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存前白细胞滤除过程未对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溶血率产生明显影响,35 d储存期的红细胞符合欧盟标准和AABB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去除白细胞对悬浮红细胞保存期间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集400 ml血液分为2等份,分别制成悬浮红细胞和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常规4℃保存,在保存期内分期测定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变形指数。结果未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聚集指数保存2周后明显升高,变形指数1周后明显升高;去除白细胞组的红细胞聚集指数保存1周时降低,此后基本恢复,5周时又降低,变形指数3周后升高。结论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保存期内聚集功能和变形能力变化轻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现行标准,并探索献血人群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保存期末溶血率的影响因素,以制订合理的内控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宁中心血站2015—2022年共8年427份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保存期末溶血率数据。比对现行《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中保存期末溶血率标准,分析其差异性,并根据献血人群,分析影响溶血率的因素。结果 1)427例中有418例(97.89%)溶血率≤0.4%,均<0.8%;2)从献血者人群特征分析,溶血率男性组>女性组;3)在年龄的分组中18~29岁组的溶血率均低于30~39岁组和40~6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职业分类中,学生溶血率最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民族与血型,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数据统计表明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量、职业均可以影响溶血率。现行的标准在本地区血液质量控制的合格范围明显偏高,宜制定合理的质控策略,将溶血率的内控指标设定为<0.4%,有利于对本地区内部质量控制做出准确的评价和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6.
黄文岳  刘丽萍  杨松  邹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7):2525-2527,2532
目的 调查不足量血液产生原因与出现凝块的关系,以及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在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储存期间溶血率的变化,探讨不足量血液临床利用的安全性.方法 统计2019年3-7月所采集的69份不足量血液产生原因,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于2~6℃冰箱保存,同时观察记录其过滤时出现凝块的情况;对储存期第0、7、14、21、28、35天的溶血率进行监测,其结果按照不同采集量比例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血管状况不佳、血流不畅"为造成采集不足量的主要原因(40/69);<50%标示量组、50%~66%标示量组、>66%标示量组不足量血液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储存期末溶血率均值分别为(0.183±0.66)%、(0.157±0.072)%、(0.159±0.062)%,其溶血率在3组间及不同时间节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不足量血液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有效降低凝块带来的输血风险.不同采集量比例的不足量血液制备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后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均低于0.8%,符合国家标准.但<50%标示量不足量血液的溶血率从储存期第14天开始在临床利用上应制订更安全合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血液保存前去除白细胞红细胞不同时间的参数变化,以了解去除白细胞是否影响红细胞保存.方法 120袋血液分为两组,分别制备成普通悬浮红细胞(普通组)和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组(去白组),在滤除白细胞前、制备前、制备后和保存24 h、7、14、28、35 d,分别对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进行检测,并染色计数异形红细胞百分比.结果 MCV、MCH在白细胞去除、成分制备及保存期无明显变化,RDW和异形红细胞百分比在成分制备后升高、保存24 h恢复原来水平;保存35 d时升高,以普通组更为明显.结论 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参数无明显影响,可能更有利于红细胞的保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用红细胞保存液(MAP)保存洗涤红细胞,观察洗涤红细胞的保存期能否延长。方法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400ml(2U)20袋用0.9%Nacl生理盐水洗涤后,终产品分别用0.9%Nacl生理盐水和红细胞保存液(MAP)4℃保存。在不同时间段分别无菌留样,检测血红蛋白、上清蛋白质、溶血率、无菌试验。结果用红细胞保存液(MAP)保存洗涤红细胞,分别对制备后9、18、23、27d的血液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盐水组和MAP组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上清蛋白质含量和溶血明显增加,无菌试验均(-),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要求,达到满意效果,可用于临床。结论在闭合无菌环境中制备且最后以红细胞保存液(MAP)混悬保存,洗涤红细胞保存期可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9.
红细胞深低温长期保存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红细胞在深低温(-70±5)℃下保存7年的效果评估。方法采用ACD-B抗凝全血制备浓缩红细胞,加入冷冻保护剂(-70±5)℃保存;快速解冻后,用Haemontics215型全自动血液处理机洗涤去甘油;检测洗涤后的红细胞制剂的红细胞回收率、残余白细胞、血小板、游离血红蛋白、体外溶血情况以及甘油残留含量。结果各项指标均能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结论用甘油深低温长期保存红细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乳糜血制备的红细胞保存液(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在保存期内的溶血率。方法将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分对照、轻、中、重度乳糜血在2—6℃保存后测定其储存期末溶血率,并分别在储存期的d2、d7、d14、d21、d28、d30、d35取样检测红细胞的溶血率。结果 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对照组、轻、中、重度乳糜组的储存期末溶血率分别为:(0. 156±0. 027)%、(0. 174±0. 049)%、(0. 271±0. 066)%、(0. 463±0. 127)%。MAP混悬洗涤红细胞乳糜程度不同,不同储存期红细胞溶血率均差异显著(P<0. 05)。结论在保存期内,使用轻中度乳糜血制备的MAP混悬洗涤红细胞质量控制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甘油浓度浓度对红细胞冷冻干燥保存的回收率、溶血率及残余水含量的关系。方法以甘油浓度分别为3%、6%、9%、12%、15%、18%、21%(w/v)的冻干保护剂处理红细胞,冻干,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血细胞计数仪检测细胞数、分光光度计测定游离血红蛋白量,分析细胞复水后红细胞计数、溶血情况。用热重法测定冻干红细胞水分含量,分析不同保护剂组红细胞的水分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复水后红细胞形态正常,甘油浓度为9%、12%、15%时,红细胞回收率分别为(77.08±9.41)%、(84.37±3.42)%、(80.21±9.20)%,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19.82±2.23)%、(17.66±1.17)%、(15.86±2.23)%,相应的冻干红细胞残余水分含量为(19.43±1.36)%、(22.89±1.57)%、(26.17±1.09)%。结论保护剂中甘油浓度影响红细胞冻干保存的效果;甘油浓度为(9-15)%时对冻干保存的红细胞损伤较小;冻干红细胞残余水分含量随保护剂中甘油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制备(保存)洗涤红细胞工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原料血液经离心后,使用G4去除上清和白膜层,向原袋中注入100 ml/U NaCl注射液;再次离心后,去除上清并向母袋中注入100 ml/U氯化钠注射液,重复操作2次;第4次去上清后向母袋中注入50 ml/U红细胞保存液,混匀后置4℃贮摁冰箱保存。结果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清除率、蛋白清除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洗涤红细胞保存4周后游离血红蛋白浓度不超过1g/L。结论采用本法制备的洗涤红细胞可以保存四周时间。  相似文献   

13.
血液处理过程中的红细胞溶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输注的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发生溶血已有报道,这对于需要输血的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游离血红蛋白将裂解成二聚体与结合珠蛋白结合,进而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一旦超出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将会发生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是指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并引起血浆颜色改变。红细胞异常溶血由许多因素引起,包括在血液处理过程中操作不当、保存条件不当、细菌性溶血、抗体激活补体的溶血、红细胞膜的缺陷及献血者异常等。溶血的程度常用红细胞比容校正后的整个血红蛋白中游离血红蛋白的百分率来表示。北美尚未建立可被接受的溶血范围,但是1%溶血标准目前用于评估血液贮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欧洲委员会将标准定为0.8%。本文强调要对全血制备红细胞的全程进行充分的监控,从而减少溶血的发生。仔细评估血液制备过程将降低因溶血而废弃的红细胞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生产厂家滤器制得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不同保存时间时相关指标优劣。方法随机使用4个厂家带白细胞滤器的一次性采血袋采集200、300、400mL全血,然后分别制备为1U、1.5U及2U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共240袋,分别按照不同规格保存于(4±2)℃储血专用冰箱。使用无菌接驳器分别取同一规格、不同厂家的保存期为0、7、14、21、28和35d的悬浮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标本共计240份,测定其血容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残留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并计算其储存期末溶血率。结果同一厂家滤器制备不同规格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厂家滤器制备的同一规格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在血容量、血浆FHb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厂家滤器制备的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在不同储存期的FHb、保存期末溶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从血细胞比容、FHb水平、溶血率等指标综合考虑,选择带白细胞滤器的一次性采血袋,以确保去白细胞效果及红细胞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人们认为保存前除白细胞与发生发热相关的输血反应(FATR)有关,作者所在的地区血液中心自1/1/2000开始对红细胞进行了保存前普遍除白细胞。尚不知道保存前红细胞普遍除白细胞是否会影响FATR。研究设计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所有报告到血库的在实行RBC除白细胞之前和之后的RBC输血反应。凡注明有间接性或延迟性溶血反应的报告即从研究中删除。结果 如下表所示,1999年输用54,622次未除白细胞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建立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指导急性溶血性贫血产妇输血的救治治疗.在体外将患者血浆中所有抗体全部致敏供者红细胞并加入补体,经6.5 h38℃孵育,观察是否出现溶血现象,不溶血的供血者的血液可以安全输注给受者.结果表明:患急性溶血病产妇配血困难时采用体外溶血试验方法筛查到相容供者,给予安全输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6个单位,无不良反应,输血后患者血红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质、网织红细胞、D-二聚体等指标迅速改善,临床输血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结论:常规交叉配血无法准确判断配血结果是否相容时,采用体外溶血试验能筛查到凝集-不溶血红细胞,输血效果好,血红蛋白提升快,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白细胞滤除方法及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溶血的影响,选择并建立合适的操作方法,降低溶血率.方法 采用采血袋与滤器一体的多联采血联袋.将采集的全血分2个阶段,分别采用直接混匀过滤和少量血浆浸润滤盘法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观察不同制备方法、24h内的血液与储存24 h后的血液过滤后对红细胞溶血的影响.结果 少量血浆浸润滤盘法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溶血比例明显低子直接混匀过滤法;储存24h以内和24h以后过滤的红细胞溶血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24 h内采用少量血浆浸润滤盘法能有效降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因溶血而造成的血液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8.
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有形成分,其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并协同维持酸碱平衡.红细胞的代谢速度取决于保存温度,由于血液在0℃以下时红细胞周围有冰晶形成,易刺破红细胞膜或损伤红细胞内部结构而引起溶血,因此目前通常在4℃条件下保存红细胞[1].固定温度条件下随着保存时间延长红细胞过氧化反应增强,保存损伤作用增加,衰老红细胞使血流不畅,细胞破裂后释放毒性物质,临床输注后易导致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血栓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使外伤病人的死亡率增加等[2].血液过氧化作用是造成血液损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试验中溶血现象的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红细胞血型血清学试验中溶血的原因及排除方法。方法 检测被抗-A和抗B-致敏的红细胞出现溶血的影响因素,并观察用自制SAN型保养液配制的试剂红细胞应用和保存效果。结果 在常规血清学试验时,孵育时间愈长、温度愈高,则溶血发生频率也增加。该文SAN型保养液配制的试剂红细胞在试验中不出现溶血和弱凝集现象。结论 在ABO反定型和交叉配血试验前,应采用适当的保养液悬浮红细胞,防止出现溶血和弱凝集现象。  相似文献   

20.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安全、合理、有效地用血越来越受到重视,血液的保存是关键的一环。血液的保存包括红细胞保存、血小板保存、白细胞保存。红细胞的保存方法主要有4℃低温保存、-80℃或-196℃深低温保存,新近兴起的冰冻干燥保存较前两种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制品可以室温保存,易于水化,重量大大减轻,便于运输。目前,冰冻保存红细胞已用于临床,冰冻干燥保存正在研究中。本文综述红细胞的保存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