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在头部动脉开窗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3D-TOF-MRA检查患者2057例,动脉开窗畸形49例共51处,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重建,分析动脉开窗畸形影像特点。结果 2057例中,动脉开窗畸形51处(检出率2.48%,51/2057),其中位于基底动脉21例;位于大脑前动脉26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椎动脉2例。结论 3D-TOF-MRA可以清晰显示和准确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im技术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在下肢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12例可疑下肢动脉狭窄患者,采用Tim线圈、多通道并行采集技术,行3DDCE-MRA结合TWIST技术检查.用3D FLASH序列采集冠状位图像,延迟时间采用Care-bolus法,对靶血管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图像质量采用优、良、差3级评价.结果 图像质量的优良率为91.7%.11例下肢动脉血管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例正常.结论 Tim线圈3DDCE-MRA结合TWIST技术扫描是一种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无创、可靠、实用的血管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超声(DU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562例,分别行DUS、CTA、MRA、DSA检查,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A检测方法与金标准DSA的检测结果比较接近,DUS及MRA稍次之。结论颈动脉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颈动脉血管斑块及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大血管的病变,CTA可作为首选方法之一,DUS和DSA检查可以有效互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CTA)与高场磁共振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某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检查确诊的100例头颈部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设定2016年12月~2019年2月,并给予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与1.5T高场磁共振MRA检查,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100例患者通过DSA检查可诊断出251支血管节段数,而通过CTA检查可诊断出250支,通过MRA检查可诊断出249支;CT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92.86%、87.50%、86.67%、93.33%,MR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85.71%、93.75%、92.31%、88.24%,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头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均可采用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与高场磁共振MRA检查,各有优势,联合诊断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孙超  赵俊武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106-107
目的分析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在头颈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1例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1例患者的基底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等血管管腔阻塞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颈部动脉CTA检查不仅能准确地对头颈部血管病变作出诊断,而且具有操作方便、图像清晰、无创伤等优点,对患者后期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磁场脑动脉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5月-2008年3月38例行脑动脉3D DCE-MRA检查的影像资料,分级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图像评价为Ⅰ级者32例,占该组84.3%;Ⅱ级4例,占该组10.5%;Ⅲ级2例,占5.2%.结论 脑动脉3D DCE-MRA检查具有无创伤性、无辐射性损害、亦无造影剂反应和并发症少的特点,对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扫描技术和方法的采用很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磁场脑动脉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5月-2008年3月38例行脑动脉3D DCE-MRA检查的影像资料,分级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图像评价为Ⅰ级者32例,占该组84.3%;Ⅱ级4例,占该组10.5%;Ⅲ级2例,占5.2%.结论 脑动脉3D DCE-MRA检查具有无创伤性、无辐射性损害、亦无造影剂反应和并发症少的特点,对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扫描技术和方法的采用很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主要通过15例AVM临床试验研究MRA和MRI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其中,15例采用3DTOFMRA与MRI检查,10例同时采用2DTOFMRA检查,结果为3DTOFMR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瘤巢显示良好,对引流静脉显示较差;2DTOFMRA对引流静脉显示好,对供血动脉及瘤巢显示差。3例AVM的MRA与DSA对照,MRA供血动脉显示率为85.7%,瘤巢与引流静脉显示率为100%。MRI对病灶部位定位准确。结论 AVM应同时做3DTOFMRA与2DTOFM-RA检查结并合MRI图像,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67例脑梗死患者经低场强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检查.结果 低场强MRA对62例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DSA相符,其诊断符合率为92.5%.结论 低场强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方面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可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及MSCTA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6例行MSCTA检查的CAVM患者的资料,采用容积再现重组(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分析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表现。结果36例CAVM患者中,病变累及枕叶10例,颞叶9例,额叶2例,顶叶3例,枕叶、小脑半球7例,颞、枕叶3例,额、顶叶2例,均清楚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4例合并血管畸形内动脉瘤,2例合并血管畸形外动脉瘤,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出血。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CAV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合并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畸形所致咯血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支气管动脉畸形所致咯血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7~73岁.术前24 h咯血量50~1200 ml,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法止血,经动脉DSA造影证实后,进行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26例患者首次栓塞止血成功率80.8%,再次栓塞止血率96.2%.无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支气管动脉畸形所致咯血动脉栓塞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傅渝  宋建荣 《江苏医药》1997,23(5):313-314
用磁共振扫描与血流成像技术相结合,对16例脑血管畸形作了无创伤性定性诊断研究,结果全组病例达到了定性诊断的目的,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与高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45例头颈部动脉狭窄患者,均进行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检查和高场MR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及图像质量。结果 高场MRA的诊断敏感度90.00%、特异度96.00%、阳性预测值94.74%及阴性预测值92.31%与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的80.00%、88.00%、84.21%、84.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场MRA图像优良率93.33%显著高于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场MRA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具有图像质量高的优势,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但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技术同样具有良好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在头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中,低剂量CT头颈血管成像与高场MRA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必要时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江洪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0):869-869
1997~1999年12月曾治疗了3例右颈总动脉畸形的患者 ,1例死亡 ,2例成功手术 ,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例1 :男 ,74岁 ,因晚期肺癌化疗后呼吸衰竭 ,呼吸困难 ,为建立呼吸通道行气管切开术 ,手术顺利暴露气管 ,切开气管前壁后出血不止 ,无法止血 ,3分钟死亡。经尸检证实右颈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为同一起源 ,在气管前2、3、4环前骑跨气管至右颈 ,参与右颈动脉鞘的组成 ,术中切开气管时误伤骑跨段动脉致严重出血死亡。例2 :男 ,60岁 ,因喉癌双颈转移 ,在全麻下行喉全切术 ,右颈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及左颈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颈部 CT血管造影(CTA)血管成像对于自发性脑出血(ICH)病因学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例 ICH病人的头颈 CTA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 ICH病人不同病因学发病年龄之间的差异,比较 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符合度及 CTA血肿内造影剂外渗所致斑点征对于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意义,从而评价头颈 CTA在 ICH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00例 ICH病人中由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血管性疾病所致的脑出血共计 6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 106例,不明原因所致脑出血 29例,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所占比例(53.0%)明显高于由其他血管性疾病所致 ICH。CTA与 DSA比较诊断效率达 94.3%。头颈 CTA斑点征对于预测 ICH病人后续血肿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P<0.001)其作为血肿扩大的预测因素阳性预测值达 80%,阴性预测值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照数字血管减影(DSA),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其中29例于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CT扫描范围1000~1 200 mm,层厚6 mm,螺距0.8,重建层厚1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1,注射速率4~5 mL·s-1。CT薄层重建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MPR,VR及MIP重建技术,DSA采用分段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将接受两种检查方法的29例患者的CTA与DSA相同血管节段进行比较。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5%(161/174)、97.1%(103/106),χ2值0.385,P值为0.984&gt;0.05,说明CTA诊断下肢血管狭窄与DSA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动脉插管化疗联合放射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 4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颞浅动脉逆行插管 (ICAT) ,灌注化疗药物 ,其中DDP 2 0mg× 5 ,5 -Fu 5 0 0mg× 5 ,BLM 8mg× 2。插管化疗 2周后开始常规放射治疗。原发灶剂量为 60 0 0~ 70 0 0cgy/ 6~ 7W。颈部转移淋巴结处为 5 0 0 0~ 60 0 0cgy/ 5~ 6W ,均采用 60CO照射。结果 动脉插管至放疗前有 2 8例患者鼻塞、头痛、耳鸣等症状缓解 ,有 18例原发灶及转移肿物缩小。放疗后 4周的疗效判定 :2 8例CR ,6例PR ,总有效率 82 9%。结论 通过对本组 41例的观察 ,认为颞浅动脉逆行插管联合放射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手段目的 观察动脉插管化疗联合放射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 41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颞浅动脉逆行插管 (ICAT) ,灌注化疗药物 ,其中DDP 2 0mg× 5 ,5 -Fu 5 0 0mg× 5 ,BLM 8mg× 2。插管化疗 2周后开始常规放射治疗。原发灶剂量为 60 0 0~ 70 0 0cgy/ 6~ 7W。颈部转移淋巴结处为 5 0 0 0~ 60 0 0cgy/ 5~ 6W ,均采用 60CO照射。结果 动脉插管至放疗前有 2 8例患者鼻塞、头痛、耳鸣等症状缓解 ,有 18例原发灶及转移肿物缩小。放疗后 4周的疗效判定 :2 8例CR ,6  相似文献   

18.
动脉畸形2例     
刘东升  金晶  陈飞 《东南国防医药》2013,15(1):29+41-29,41
1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46岁,为到我院健康疗养的某部疗养员。常规体检示内外科无异常;胸片示心肺膈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左心室高电压;腹部超声示肝胆脾肾未见明显异常,但于左肝-腹主动脉长轴切面,胰体后方、腹主动脉前壁向前下方发出一支血管,内径约8 mm,与腹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AN)对脑隐匿性血管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三年中28例隐匿性血管畸形,均行常规MR扫描序列T1WI(T1FLAIR)、T2WI、FLAIR、DWI、CT及SWAN检查。结果 17例海绵状血管瘤中,SWI检出病灶26个,其中4个病灶旁发现小的引流静脉,常规序列最多检出病灶8个,均未发现细小引流静脉;5例动静脉畸形,SWI发现3例病灶旁细小引流静脉,T1WI、T2WI、FLAIR未检出,5例脑静脉畸形,SWI均可见清晰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和增粗的中央静脉,呈典型的"海蛰头"或"轮辐状’改变,其他序列及CT未见此征象;2例毛细血管扩张症SWI共检出病灶7个,其他序列最多检出3个病灶,CT未检出。结论 SWAN能敏感地显示出血及细小静脉,与常规MRI结合可显著提高隐匿性血管畸形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头颈部大部分疾病的血供都比较丰富,如:鼻咽部血管纤维瘤,唇、舌的蔓状血管瘤,外伤性致死性鼻出血,颈静脉体球瘤等.尤其是鼻咽血管纤维瘤、外伤性致死性鼻出血,其供血动脉栓塞,无论是手术减少出血还是立即止血,都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