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将新入院的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CSII)组和胰岛素皮下多次注射(MSII)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可使血糖达标,但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MSII组(P〈0.01),低血糖发生率与MSII组无差异。结论 CSI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控制血糖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中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短,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疗效更为确切,为初发2型糖尿病的强化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患者低血糖规律评估中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应用。方法选取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286例,均为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开展1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血糖经监测呈稳定状态后,取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佩戴,佩戴时间为72 h,对数据收集并分析,了解此类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低血糖规律。结果本次选取的患者共286例,低血糖104例,其中53例为夜间低血糖,占50.9%。夜间低血糖中,夜间无症状低血糖9例,占16.98%。平均血糖(MBG)与夜间低血糖率和无症状低血糖率均呈双曲线负相关(r=-0.968,-0.958)。在0:00~3:00时间段有最大的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经观察显示呈直线正相关(r=0.978)。夜间低血糖与晚餐后4 h血糖值呈曲线负相关(r=-956),夜间低血糖在晚餐后4 h血糖值4.5 mmol/L时,发生率>50%。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可对低血糖规律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李健  王珩  余兰  周义录 《安徽医药》2014,(12):2360-2362
目的:探讨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RT-CGMS+CSⅡ+Carelink,3C)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2型糖尿病( T2 DM)的临床疗效。方法 AECOPD合并T2 DM患者90例,全部停用口服降糖药物,在AECOPD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等分为CSⅡ模式、双C( CGMS+CSⅡ)模式和3C模式组进行降糖治疗。观察3组治疗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变化、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以及AECOPD有效性和住院时间。结果3组血糖达标所需时间3C组<双C组<CSlI组(P<0.05),达标时每日所需胰岛素用量3C组<双C组<CSⅡ组(P<0.05-0.01);低血糖发生率3C组<双C组<CSⅡ组(P<0.01),3组患者AECOPD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3C组疗效最佳(P<0.05~0.01)。总住院时间3C组<双C组<CSⅡ组(P<0.05)。3组血糖达标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丙二醛(MD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3C组hs-CRP、TNF-α和MDA下降及SOD升高水平较其它两组更明显(P<0.05~0.01)。结论实时动态胰岛素泵系统治疗AECOPD合并T2DM,能更安全有效控制血糖,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缩短住院时间,提高AECOPD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泵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异常及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环节,持续高血糖可直接损伤B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致血糖进一步升高而形成恶性循环,故积极控制血糖对B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将产生有利影响。2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在早期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消失。随着病程延长,B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胰岛素分泌第二时相也越来越低平。本研究在于观察外源性胰岛素快速控制血糖后,对早期2型糖尿病B细胞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诺和锐治疗初发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初发的2型糖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为一日4次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组(31例):三餐时皮下注射诺和锐,晚10时皮下注射诺和灵N(均为诺和诺德公司生产).对照组(40例):三餐前15-30min皮下注射诺和灵R,晚10时皮下注射诺和灵N(均为诺和诺德公司生产).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控制血糖所需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血糖控制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初发的2型糖尿病应用诺和锐治疗更有利于血糖控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泵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雷建华  刘金阁 《河北医药》2008,30(9):1338-1339
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模拟β细胞分泌模式,持续24 h释放,来维持未进食时机体的正常机能;当进食时给予餐前大剂量,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依据每个人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时段设定不同的剂量胰岛素.使血糖达标时间缩短.对比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治疗给药治疗,得到更为理想的血糖控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低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45例对照组与45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回顾式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观察组患者应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为(5.12±0.35)mmol/L,餐后2h血糖水平为(8.18±0.24)mmol/L;对照组相应的为(7.34±1.92)mmol/L、(11.31±1.57)mmol/L,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为(5.21±0.56)d,对照组为(7.26±1.22)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且P<0.05。观察组患者使用的胰岛素剂量为(37.52±3.77)IU,对照组为(39.69±3.81)IU,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糖漂移度为(5.46±0.56)mmol/L,对照组为(8.14±1.11)mmol/L,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过程中使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有助于进一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将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治疗效率高、效果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后及1年后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胰岛素泵对3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CSII)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及1年后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结果治疗后的空腹及餐后血糖达到良好控制;C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HOMA—IR和HOMA—β明显改善(P<0.05)。结论胰岛素泵CSⅡ强化治疗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血糖控制,有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治疗,并结合动态血糖监测仪(CGMS)监测血糖,治疗周期为12 d,观察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方法对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4 d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结果给予CSII治疗结合CGMS动态监测血糖后,患者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控制良好,并且无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发生(P〈0.05)。结论CSII结合CGMS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3个月后复查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情况,从而改变糖尿病的临床进程。方法6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4例,给予2周时间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改口服降糖药治疗;对照组32例给予直接口服药治疗,分别观察2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3个月后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情况。结果治疗组血糖达标达标时间为(2.5±0.8)d,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为(7.5±1.6)d,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糖基化血红蛋白情况,治疗组为(5.4±1.5)%,对照组为(6.3±1.8)%,2组数据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能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并维持长时间血糖的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初诊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仍未达标者40例,在继续口服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利拉鲁肽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腰围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患者的FPG、2 h PG、Hb A1c、腰围、BMI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有恶心、腹泻等症状,但均可耐受,无低血糖发生。结论对于初诊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二甲双胍后血糖未达标,加用利拉鲁肽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1例新诊断T2DM患者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强化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瘦素变化,以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变化。结果治疗后短期内患者血糖接近正常,血清hs-CRP、瘦素明显下降(P均〈0.01),无发生低血糖者。结论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可降低新诊断T2DM患者的血糖、血清hs-CRP及瘦素水平,具有良好的血糖控制及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13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8例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结果治疗后2组的FPG、2hPG、HbA1c、FINS、C-P、HOMA-IR、HOMA-β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PFG、2hPG、HOMA-IR下降指数较对照组明显,FINS、C-P、HOMA-β升高指数较对照组明显,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利于改善血糖和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伏格列波糖治疗新发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0例新发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餐时口服伏格列波糖,对照组餐前口服格列齐特,治疗8周后比较2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2hPG、HbA1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腹胀、肛门排气增多5例,腹泻2例,但症状较轻,患者可耐受,未发生低血糖;对照组腹胀4例,腹泻1例,低血糖3例。结论伏格列波糖治疗初发T2DM效果显著,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前后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用ELISA和放射免疫法检测46例初诊T2DM患者(A组)胰岛素强化治疗前、治疗两周和3个月时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23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30例正常人(C组)比较。结果 A组患者IL-17和TNF-α水平高于C组[(5.97±0.87)pg/ml vs.(4.48±1.63)pg/ml和(31.4±22.3)pg/ml vs.(26.5±18.6)pg/ml](P<0.05)。TNF-α水平治疗后3个月(25.6±20.6)较治疗前(31.4±22.3)pg/ml和治疗2周(32.3±22.2)pg/ml降低(P<0.05)。强化治疗2周时,IL-23与IL-6的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血清IL-17表达增高,在T2DM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格列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6.5±0.7)mmol/L和餐后2 h血糖(8....  相似文献   

18.
唐平  李红辉  覃国珍 《中国药师》2008,11(6):699-700
目的探讨门诊首次诊断2型糖尿病人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方法42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和门冬胰岛素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血糖和HbA1c均下降,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较少.结论对于门诊初发2型糖尿病人,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能良好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那格列余或联用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性的作用.方法 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那格列奈治疗组(A组,28例)、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B组,32例).人院后检测患者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同时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以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反映血糖波动性.治疗3个月后随访复查上述指标.结果 治疗前,B组BMI高于A组(P<0.05),两组HbA1c、SDBG、MAGE、MO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BM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HbA1c、SDBG、MAGE、M0DD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那格列奈,或BMI较高患者那格列奈联用二甲双胍治疗,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而且能改善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