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心力衰竭(AD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本院60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hBNP组,对照组30例,进行基础抗心衰治疗;rhBNP组30例,在基础抗心衰的治疗上静脉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首先以1.5μg/kg弹丸式静脉冲击,随后以0.0075μg kg-1min-1连续静脉滴注72 h。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率功率谱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治疗后,rhBNP组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R-R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index)、全部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两正常窦性R-R间期差值>50 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率(PNN50)、低频功率(频率为0.04~0.15Hz,LF)、高频功率(频率为0.15~0.40Hz,HF)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rhBNP加心衰常规治疗,在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同时显著改善HRV,从而改善自主神经的平衡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甲减心)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甲减心患者(39例)HRV的时域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39例)进行比较。结果甲减心组平均R-R间距(RRI)、24h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5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AIDX)、5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IDX)、R-R连续差异平方根(rMSSD)、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甲减心患者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功能均受损,可能为甲减心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心室晚电位(VLP)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将95例ERS患者分为三组:无心脏事件组(A组)、有过心脏事件组(B组)及心脏事件后猝死组(C组).对三组行静息心电图检查测QTd、最长Q-T间期(QTmax)、最短Q-T间期(QTmin);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测HRV指标,包括24 h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24h内每5 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平方根(RMSSD)、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50 ms的心跳数所占分析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行VLP检查观察VLP指标变化.结果 QTd C组>B组>A组,HRV相关指标C组>B组>A组,VLP阳性比例C组>B组>A组(P均<0.05).结论 无心脏事件、有过心脏事件及心脏事件后猝死的ERS患者QTd、HRV、VLP指标存在差异,对其进行检测有助于对ER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TMZ)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将5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给予标准抗CHF治疗,治疗组加用TMZ,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4 h动态心电图仪测定HRV指标,包括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相邻正常的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24h内5min平均正常的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所有心搏数的比例(PNN50).结果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2例,对照组分别为13、9、7例,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LVESD、LVEDD明显下降,LVEF、SDNN、SDANN、RMSSD及PNN50明显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均<0.05).LVEF与SDNN、SDANN、RMSSD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1、0.631、0.629,P均<0.05),与PNN50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TMZ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HRV,逆转左心室重塑,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中应用曲美他嗪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对心功能、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曲美他嗪,观察组加服参松养心胶囊,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心功能、心率变异性、不良反应。结果 对比两组治疗前的心功能、心率变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均高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6MWT)长于对照组,24h持续5min节段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ANN)、24h内全部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24h连续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曲美他嗪联合参松养心胶囊能够有效增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率变异性,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心功能状态下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探讨心脏功能状况对自主神经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近一年110例病人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监测24 h全部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SDDN),24 h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内每5 min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5),两个相邻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心搏数占所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并以心脏彩超探测出心脏射血分数(EF),分析心率变异性各指标与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结果射血分数50%病人HRV中的SDNN,SDNN5,PNN50较EF≥50%病人明显降低,并有一定相关性。而SDNN5,RMSSD等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心衰病人HRV相关指标下降,并与心脏功能状态有一定相关性。HRV与EF测定为判断疾病预后、指导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评价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包括脑出血50例,脑梗死50例,随后选取该院非脑血管疾病住院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动态心电图HRV指标: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窦性R-R间期的平方根(r MSSD)、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50 ms的心跳数所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统计脑卒中患者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SDNN、SDANN、r MSSD、PNN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死亡组和存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有助于评价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并有助于患者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特点。方法:选择EH患者50例,其中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22例为肾功能不全组,肾功能正常患者28例为肾功能正常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分析HRV各项指标,应用HRV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评价EH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率变异性特点。结果: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肾功能不全组24h内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142.11±52.48)ms比(100.23±30.68)ms]、24h内连续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140.51±69.21)ms比(99.44±52.69)ms]、24h内差值超过50ms的连续正常的R-R间期数所占的百分数[PNN50(%)][(21.81±12.21)%比(15.49±10.21)%]、24h内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36.44±30.29)ms比(28.67±21.3)ms]、高频成分的归一化值(HFnu)均明显降低[(42.97±19.11)比(29.41±3.89)],低频成分的归一化值(LFnu)[(52.81±12.26)比(80.32±16.69)]明显升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较单纯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为明显,心率变异性可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病情严重程度与HRV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20年11月—2021年6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的冠心病病人234例,根据是否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分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组(128例)和冠心病组(106例);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排除冠心病的病人设为对照组(88例)。收集各组病人临床资料、化验指标、心脏彩超及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包括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窦性R-R间期总数与窦性R-R间期直方图的高度之比(TRI)、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 ms占窦性心律的百分比(PNN50),比较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组病人临床资料,同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组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分析病人病情严重程度与HRV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组的SDNN、rMSSD、PNN50、TRI、最快心率均低于对照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和心率减速力(DC)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和8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监测 DC和 HRV。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DC [(11.99±4.93)ms 比(6.62±1.83)ms]及心率变异性的24h正常 R-R间期标准差[SDNN,(129.94±15.22)ms比(63.66±12.13)ms]、相邻正常 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55.52±9.03)ms比(28.25±8.81)ms]和相邻正常 R-R间期差值>50ms的心搏数占24h总 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13.99±5.63)%比(7.29±1.11)%]明显降低,P 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 DC 与 SDNN、rMSSD和 PNN50均呈正相关(r=0.571、0.662、0.763,P 均<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呈正相关,可协同作为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冠心病CHF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2例,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6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环磷腺苷及参麦注射液14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值(E/A)等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常规治疗组除E/A外)均有明显改善(P均〈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77.42%比89.06%,P〈0.01);LVEVF(44.51±7.85)%比(58.35±7.80)%],E/A值[(0.69±0.35)比(0.88±0.36)]明显改善,BNP浓度明显下降[(558.20±79.30)ng/L比(437.10±67.90)ng/L],6min步行距离明显提高[(526.70±12.00)m比(629.20±12.20)m],P均〈0.01。结论:环磷腺苷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左室重构、左室功能与脑钠肽(BNP)水平的关系和临床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120例CHF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螺内酯组(66例,螺内酯20mg/d),CHF常规治疗对照组(54例);检测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螺内酯组心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80%,明显高于CHF常规治疗对照组的9.25%,P〈0.05;与CHF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螺内酯组治疗3月后LVMI[(340.7±68.3)g/m2比(179.6±33.3)g/m2]、BNP[(366.15±23.36)pg/ml比(330.38±11.56)pg/ml]水平显著降低,LVEF[(34.11±2.71)%比(46.2±3.9)%]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醛固酮拮抗剂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降低BNP水平,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长期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影响。方法:采用药物标准治疗的60例CHF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运动训练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于治疗前、后抽血检测血清脑钠肽(BNP)及H-FAB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HF患者运动训练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清BNP[(357±32)mg/ml,(343±14)mg/ml:(36±4)mg/ml]、H-FABP[(15.5±3.1)μg/ml,(13.0±5.4)μg/ml:(4.1±2.3)μg/m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运动组运动训练6个月后BNP[(357±32)mg/ml:(104±41)mg/ml],H-FABP[(15.5±3.1)μg/ml:(6.1±4)μg/ml]明显下降(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BNP[(343±14)mg/ml:(165±20)mg/ml],H-FABP[(13.0±5.4)μg/ml:(8.2±5.1)μg/ml]也有明显下降(P0.05),但运动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血清H-FABP、BNP水平随心衰加重而明显升高(P0.05),H-FABP与BNP呈正相关(r=0.39,P0.05)结论:长期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红细胞压积(HCT)与脑钠肽(BNP)的关系。方法:入选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非瓣膜性慢性心衰的患者110例,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成3组:LVEF〈40%组(心衰Ⅰ组,37例)、40%≤LVEF〈50%组(心衰Ⅱ组,34例)和LVEF≥50%组(心衰Ⅲ组,39例)(舒张性心衰);另选30例LVEF〉50%且无心衰症状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HCT和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慢性心衰Ⅲ、Ⅱ、Ⅰ组患者随着LVEF水平降低,HCT[(41.1±2.7)%比(35.4±3.7)%比(32.9±1.5)%比(29.8±4.2)%]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BNP[(182.3±86.8)pg/ml比(652.8±151.3)pg/ml比(874.2±201.8)pg/ml比(1342.2±325.1)pg/m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CT与BNP呈负相关(R2=0.6716,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压积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与脑钠肽呈负相关,血红细胞压积可以作为心衰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益心舒胶囊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冠心病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益心舒组(40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心舒胶囊1.2g,3次/d),服用6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min步行试验、24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以及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结果:益心舒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65%),NYHA心功能、LVEF、LVESD、6min步行试验、24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0.01),益心舒组的再住院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5%:40%,P〈0.05).但病死率两组无显著差异,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冠心病心衰的基础上加用益心舒,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1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2例,予以常规用药(强心、利尿、扩血管)+咪哒普利治疗;治疗组52例,在常规用药+咪哒普利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治疗,疗程12~1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心率及血压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31%:73.08%,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Sd较治疗前显著降低[(49.86±5.20)mm:(61.80±4.58)mm,P0.05],且较对照组(57.65±4.20)mm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有明显增高(P0.05~0.01),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8.84±4.45)%:(37.58±3.15)%,P0.05],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0.01),且舒张压[(69.4±12.98)mmHg:(75.97±13.62)mmHg]、心率[(70.99±10.7)次/min:(75.73±9.4)次/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在常规用药+咪哒普利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长期中等强度运动联合标准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病人的效果。方法:药物标准治疗的30例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年运动训练组(ET,Ⅰ组,n=15),和非运动训练组(Ⅱ组,n=15)为对照组。运动前、后测6min步行试验和检查超声心动图。结果:1年后,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减少[Ⅰ组:自(71.1±9.7)mm降至(61.0±6.6)mm;Ⅱ组:自(69.1±9.5)mm降至(64.8±8.1)mm],两组的LVEF和6min步行试验结果明显改善[Ⅰ组:LVEF自(30.8±9.9)%升至(48.0±10.1)%;6min步行距离:自(378±81)m升至(545±96)m;Ⅱ组:LVEF自(29.9±8.7)%升至(40.7±7.2)%;6min步行距离:自(369±89)m升至(463±101)m](P均〈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运动训练组的LVEDd明显减少,而LVEF和6min步行距离也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长期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使心力衰竭病人在标准药物治疗获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增加6min步行距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MAC)治疗老年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CHF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7例和MAC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MAC组患者给予MAC进行治疗,均以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B型利钠肽(BNP)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MA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9%(37/39),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0.2%(26/3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DV、LVESV、LVEF和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AC组患者LVEF高于常规治疗组,BNP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LVEDV和LVES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MAC组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MAC治疗老年CHF疗效显著,能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力衰竭症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CHF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32例)和螺内酯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另加螺内酯20mg,2次/d,观察期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NP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螺内酯组总有效率(90.6%)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1.3%,P0.05);两组治疗后BNP、LVEDd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1),螺内酯组血浆BNP浓度由(839±67)ng/L降至(359±51)ng/L(P0.01),LVEDd由(66.01±3.7)mm降至(59.1±2.4)mm(P0.05),LVEF由(36±1.2)%升至(49±5.9)%(P0.01),且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显著降低血浆脑钠肽水平。  相似文献   

20.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在常规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给予强心甙、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美托洛尔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初始剂量6.25mg,每日2次,每2周递增1次剂量,为上述剂量的2倍,直至最大耐受剂量50mg,每日2次,维持治疗3个月以上。结果:美托洛尔组的心功能改善显效率为44.7%,总有效率为89.4%,高于对照组的26.5%和64.7%,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美托洛尔组心率、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有显著改善(P均〈0.05),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可以显著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