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水平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对83例经肝活检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vWF。结果:PA从炎症G2期到纤维化S2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凝血因子Ⅱ、Ⅶ活性在炎症G3 4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G0期(P<0.05);因子Ⅷ活性水平从G1期开始均明显高于G0期(P<0.01),vWF活性水平从G2期开始明显高于G0期(P<0.05),因子Ⅱ活性水平从S2期到S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因子Ⅹ活性水平S4期明显低于对照组S0期(P<0.05);因子Ⅷ、vWF从S1期到S4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0期(P<0.05)。结论:PT活动度及凝血因子Ⅱ、Ⅷ、Ⅹ和vWF活性在判断慢性肝脏炎症轻重以及纤维化程度方面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初期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规律及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相应关系。方法:选择2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1 d开始服用华法令抗凝,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3、5、9、13 d测定其血浆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及PT、APTT值。动态观察FⅡ、FⅦ、FⅨ、FⅩ活性及PT、APTT在其中的变化。结果:FⅡ、FⅦ、FⅨ、FⅩ活性术后第1 d显示低于术前组(P<0.05或P<0.01),而FⅨ:C活性明显高于服药前组(P<0.01);口服华法令后第1 d FⅦ:C明显低于服药前(P<0.05);FⅩ:C活性明显高于服药前(P<0.01);FⅡ:C、FⅨ:C从数值上看高于服药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华法令后第2-4 d各凝血因子活性逐渐下降,与前一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呈显著性(P<0.05或P<0.01))。服药后第8 d由于药物剂量的调整FⅦ:C、FⅨ:C有所回升。到服药后第12 d各凝血因子活性基本保持稳定。PT值随FⅦ:C的波动而随之相应改变。而APTT值服药后第1 d与术前比较无差异外(P>0.05),其余时间段均明显高于术前组(P<0.01)。结论:在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初期,PT、APTT不能准确反映各凝血因子活性变化的水平,同时检测FⅡ、FⅦ、FⅨ、FⅩ活性,可及时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是防止出血和栓塞发生的有效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抗凝、凝血及纤溶的变化,采用一期法及单向免疫扩散法对52例白血病患者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因子Ⅷ活性及纤溶酶原的动态检测,同时以30例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蛋白C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3.218,P<0.01),完全缓解期接近对照组(t=0.899,P>0.05);因子Ⅷ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4.152,P<0.01),完全缓解期仍低于对照组(t=3.365,P<0.0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蛋白C及因子Ⅷ活性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t=5.598、2.649,P<0.01)。各期纤溶酶原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不同孕期妇女和妊高征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不同孕期妇女、妊高征患者及分娩后第5天产如分别进行血浆凝血活性测定。每一标本均测定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活性Ⅱ∶C、Ⅴ∶C、Ⅷ∶C、Ⅸ∶C、Ⅹ∶C、Ⅺ∶C、Ⅻ∶C及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因子ⅩⅢα∶Ag、ⅩⅢβ∶Ag。测定结果:早孕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水平升高(P<0.05),其余与非孕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孕中期妇女血浆凝血因子Ⅴ∶C、Ⅶ∶C、Ⅷ∶C、ⅧR∶Ag、Ⅹ∶C和Ⅻ∶C都明显升高(P<0.01或P<0.001),其余凝血因子无变化。孕晚期妇女大多数凝血因子都升高,Ⅻ∶C无变化而因子ⅩⅢα∶Ag则有所下降。妊高征患者比同孕期晚孕妇女变化更明显。分娩后几乎所有凝血因子均升高,而因子ⅩⅢα∶Ag则下降。  相似文献   

5.
杨旺  罗建明  林发全 《重庆医学》2016,(15):2092-2094
目的 探讨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该院诊治的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导致凝血功能障碍2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维生素K1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临床以全身自发性出血为主要表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延长,凝血因子Ⅸ(FⅨ)活性显著降低,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因子Ⅺ(FⅪ)和凝血因子Ⅻ(FⅫ)活性不变.用维生素K1治疗后PT、APTT和IN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P<0.01),凝血因子Ⅸ活性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凝血因子Ⅷ,Ⅺ,Ⅻ活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治疗7d后凝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如患者有多部位反复出血表现,且PT、APTT明显延长,应高度怀疑灭鼠剂中毒的可能.灭鼠剂中毒患者需接受维生素K1长疗程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IL -6及TNF -α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生物活性测定法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IL -6及TNF -α水平。结果 :化疗前白血病患者IL -6活性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 ,化疗后IL -6活性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化疗后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而化疗前白血病患者TNF -α活性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化疗后TNF -α活性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 ,也较正常有所增高(P<0.05)。结论 :提示IL -6及TNF -α参与急性白血病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Ⅴ、Ⅶ、Ⅶ、Ⅹ、Ⅺ的活性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采用一期法在ACL 2000全自动凝血仪上进行测定。同时对160例AIS患者的各个因子在疾病初发与复发、年龄、性别等方面作分析比较,8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AIS组血浆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分别为102.25%±34.36%、187.29%±34.93%、157.29%±55.11%、135.60%±43.21%和106.74%±54.78%,与健康老年组比较,患者组的FⅤ:C、FⅦ:C、FⅧ:C、FⅩ:C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而FⅪ:C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IS病人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25%、58%、53%、40%、11%。同时发现再发AIS组上述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AIS组(P<0.01)。年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IS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Ⅴ:C、FⅦ:C、FⅧ:C、FⅩ:C增高明显,但FⅪ:C并无明显变化,这表明凝血因子在参与AIS发病中的重要性及其复杂的机制。另外,我们的结果表明凝血因子升高程度与疾病初发与复发有关,复发组的上述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验证离心力对凝血因子FⅧ(FⅧ)活性和凝血因子FⅨ(FⅨ)活性检测的影响。方法 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室温700 g、1500 g、396 g和4℃1000 g、1500 g离心15 min以及4℃2700 g离心10 min,不同离心力条件下即刻和冷冻后48 h FⅧ和FⅨ的活性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6种不同离心方法得到的血浆,不管是立即检测还是冻存后检测,FⅧ和FⅨ的活性水平在不同离心力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离心力条件下冷冻后FⅧ活性水平跟即刻检测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离心条件下FⅨ活性在即刻和冷冻后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从离心机类型、离心力转速到离心时间和离心温度多方面分析,在一定离心力范围内不同离心力对FⅧ活性和FⅨ活性检测的影响不大,冻融会影响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检测,凝血因子Ⅸ活性检测不受冻融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友病合并骨折围手术期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方法与安全性。方法 5例合并骨折的血友病患者在血液内科的配合下,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骨折,平均随访9个月。根据《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围术期行凝血因子Ⅷ和Ⅸ活性水平监测,进行因子Ⅷ(冻干人凝血因子Ⅷ)或因子Ⅸ(凝血酶原复合物)的替代治疗。结果 本组5例血友病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凝血因子进行常规替代治疗,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中、术后无血肿、感染。但有一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后术后4个月再次骨折,经保守治疗骨愈合。结论 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和凝血因子水平监测是保证血友病合并骨折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60例,其中有并发症患者30例(并发症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单纯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结果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并发症组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有利于对T2DM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早期干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赤芍总苷抗凝血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赤芍总苷(TPG)抗凝血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活性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大鼠抗凝血酶Ⅲ、蛋白C活性。结果:TPG能够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时间(P<0.01);能够显著降低大鼠外源性凝血因子Ⅱ、Ⅴ及内源性凝血因子Ⅸ的活性(P<0.05,P<0.01),能显著升高大鼠AT-Ⅲ活性(P<0.01)。结论:TPG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并揭示了其部分抗凝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电灼伤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方法检测26例电灼伤患者血浆中血小板P-选择素、内皮素(ET-1)、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凝血因子Ⅱ、Ⅴ、Ⅷ、Ⅸ促凝活性,并加以分析.结果在电灼伤早期,P-选择素和ET-1显著增高;ATⅢ:A先下降,然后在1周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凝血因子Ⅱ、Ⅴ、Ⅷ、Ⅸ促凝活性变化不明显,但1周后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电灼伤激活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致使病人处于血栓前状态,或局部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灼伤患者的血栓前状态。方法检测26例电灼伤患者血浆中血小板P-选择素、内皮素(ET-1)、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凝血因子Ⅱ、Ⅴ、Ⅷ、Ⅸ促凝活性,并加以分析。结果在电灼伤早期,P-选择素和ET-1显著增高;ATⅢA先下降,然后在1周时恢复至正常水平;凝血因子Ⅱ、Ⅴ、Ⅷ、Ⅸ促凝活性变化不明显,但1周后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电灼伤激活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致使病人处于血栓前状态,或局部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将7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常规化疗加胸腺肽α140例,胸腺肽1.6mg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2周期,6周.对照组单用常规化疗39例,化疗前后均来予胸腺肽α1治疗.结果: 6周沿疗后,胸腺肽α1联合化疗组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单用化疗组(P<0.05),治疗组化疗后白细胞谷值、中性粒细胞谷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胸腺肽α1能明显提高患者化疗后CD4+、CD4+/CD8+水平,从而改善接受化疗机体的免疫状态,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血浆蛋白Z、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35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浆蛋白Z以及凝血因子Ⅷ的检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APTT、Fbg,观察分析两组凝血功能、血浆蛋白Z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蛋白Z明显比对照组低,且凝血因子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部分存在高凝状态,检测蛋白Z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便于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预防以及诊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自愿)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缓解前后骨髓细胞VEGF的表达。选择同期住院的非白血病患者15例正常骨髓作为对照组。结果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阳性表达状况与骨髓中原始细胞数呈正相关(r=0.536);治疗后19~35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VEGF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均<0.01),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未缓解组患者化疗前表达显著高于缓解组及对照组(P均<0.05),未缓解组患者化疗后VEGF表达下降,但较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高于化疗后缓解组患者及对照组(P均<0.01)。结论VEGF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存在高表达,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疾病状态和预后;化疗未缓解组持续高表达,化疗缓解患者表达明显下降,血清VEGF水平可以作为诊断和预测白血病发生、是否难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正常孕妇外周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中的抗血友病因子活性水平,为开展产前诊断新生儿血友病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国际通用的一期法检测正常孕妇外周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中的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和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随机选择正常女性献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正常孕妇外周血中FⅧ:C浓度为135.0%±33.0%(54.4%~200.0%);FⅨ:C浓度为127.1%±29.5%(85.6%~200%)。新生儿脐血中的FⅧ:C浓度为对77.9%±15.0%(38.5%~192.0%);FⅨ:C浓度为63.1%±15.4%(32.2%~149.0%)。正常女性献血者(正常未孕妇)FⅧ:C浓度为94.6±26.2%(50.4%~181.4%);FⅨ:C浓度为98.6%±29.2(64.9%~156.0%)。结论:新生儿脐血中的FⅧ:C和FⅨ:C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女性献血者和正常孕妇外周血中的含量,处于低凝状态。正常孕妇外周血中的FⅧ:C和FⅨ:C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女性献血者中的含量,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AG)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CAG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地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40/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3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BC、PLT、HG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0%(33/44),高于对照组的63.64%(28/44),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优于单纯CAG化疗方案治疗效果,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尿毒症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液透析患者54例,于透析前后测定血肌酐(Cr)、尿酸(UA)、尿素氮(BUN)、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Ⅺ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对其透析前后结果进行分析,以68例健康体检者作正常对照。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FⅦ:C、FⅧ:C、FⅩ:C、FⅪ:C与对照组比均明显增高,PLT数量低于对照组(P<0.01),PT、FIB、DD明显高于对照组,透析后FⅦ:C、FⅧ:C、FⅩ:C明显高于透析前(P<0.01);DD、FIB透析前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T透析后明显下降(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明显凝血功能紊乱,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存在高凝状态;血液透析不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的紊乱,可能进一步加剧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CD44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30例骨髓象正常的患者设为非白血病组、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设为白血病组,又分为AML组18例,T-ALL组9例、B-ALL组13例;经化疗后完全缓解的25例患者设为缓解组、复发的40例白血病患者设为复发组,又分为AML组24例,T-ALL组7例、B-ALL组9例;对以上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进行CD44的检测;同时,将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通过跟正常健康人群CD44的水平比较分为升高组(40例)和未升高组(25例),并对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生存分析,并对患者的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1.复发组患者骨髓CD4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P<0.05);2.白血病组患者显著高于非白血病组(P<0.05);3.化疗后,CD44未升高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升高组。结论:CD44分子在不同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中都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干细胞表面CD44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转移相关;CD44分子可作为判断白血病患者预后的一个相关指标,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白血病患者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