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源性眩晕手法治疗5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3-06/2004-05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正骨科就诊的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75例,均知情同意。根据头痛发作的次数和时间跨度分为急性组、亚急性组和慢性组,分别为43,7和25例。术者应用单拇指触诊法确定棘突的偏歪情况,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若1次手法未愈,可以做第2次或第3次手法,正骨手法一般1周一两次,治疗1~4周,每周治疗结束后均进行疗效评价:头痛症状完全消失为有效,头痛程度减轻为好转,头痛症状无变化为无效。第5周患者均进行复诊。结果75例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75例患者中多数患者经一两次手法治疗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第5周复诊时急性组和亚急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慢性组有效率为76%,急性组和亚急性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慢性组(P<0.05)。结论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令人满意,其中对于头痛发作次数少、时间跨度短患者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颈源性头痛的诊断要点和手法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运用松解、按摩及提拉旋转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具体操作过程。结果72例病人中最长经过2个疗程治愈、最短经1次手法治愈共40例,占55.6%,总有效率100%。结论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方法简便、安全、治疗效果好,易于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手法松解颈部软组织的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收集1999年3月~2000年3月间诊治的颈椎病患者共600例,其中颈源性眩晕患者52例,占8.67%。眩晕患者中男24例,年龄28~70岁,平均45.3岁;女28例,年龄29~58岁,平均37.8岁。病程3个月~2年,其中在35~59岁间的男性20例,女性25例。52例患者均服用过眩晕停、尼莫地平等药物,但疗效均欠佳。治疗前均摄颈椎正侧、过屈、过伸及寰椎关节开口位X线片,无明显寰枢关节不稳或齿状突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3—06/2004—05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正骨科就诊的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75例,均知情同意。根据头痛发作的次数和时间跨度分为急性组、亚急性组和慢性组,分别为43,7和25例。术者应用单拇指触诊法确定棘突的偏歪情况,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若1次手法未愈,可以做第2次或第3次手法,正骨手法一般1周一两次,治疗1—4周,每周治疗结束后均进行疗效评价:头痛症状完全消失为有效,头痛程度减轻为好转,头痛症状无变化为无效。第5周患者均进行复诊。结果75例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全部进人结果分析,无脱落。75例患者中多数患者经一两次手法治疗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第5周复诊时急性组和亚急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慢性组有效率为76%,急性组和亚急性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慢性组(P〈0.05)。结论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令人满意,其中对于头痛发作次数少、时间跨度短患者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6.
我们将 2年来门诊观察的颈源性头痛患者 10 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5 2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2 5例 ;年龄 :<3 0岁 5例 ,3 0~ 5 0岁 3 0例 ,>5 0岁 17例 ,平均年龄 42岁 ;病程 :<3年 3 2例 ,>3年 2 0例。对照组 5 0例 ,其中男 2 6例 ,女 2 4例 ;年龄 :<3 0岁 5例 ,3 0~ 5 0岁 2 9例 ,>5 0岁 16例 ,平均年龄 41岁 ;病程 :<3年 3 1例 ,>3年 19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均十分接近 ,具有可比性。 10 2例患者均符合1993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制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1] ,并排除了非颈源性头痛。治疗组 :患者取俯卧位 ,…  相似文献   

7.
正骨手法治疗颈性心律失常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由颈椎病或上胸段病变引起的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及心动过缓称之为颈性心律失常[1]。笔者自1994年以来用手法治疗此类病人31例,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本组31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6岁,平均40.2岁。教师16例,干部8例,会计2例,工人5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4.5年,平均1.46年。均经X线摄颈椎正、侧、张口位片,其中14例拍颈椎CT片。做心前区听诊,连续听3 min,计数心率,取其平均值。做心电图,其中 16例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其中颞部疼痛患者行耳颞神经阻滞,顶枕部疼痛患者行颈椎旁神经阻滞,均配合手法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30例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93.3%;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针对颈源性头痛的不同部位采用神经阻滞并联合手法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9.
曹阳 《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2):719-720
头痛是临床疼痛诊疗时遇到的常见病,其病因很多,其中有一类头痛伴有颈部压痛,而且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发生率很高,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头痛的持续时间长,治疗较为困难,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  相似文献   

10.
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3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志 《现代康复》2001,5(4):119-119
目的:观察针刀等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方法:用针刀分三步施术,术后用揉、滚、弹、拔、端及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35例,最少1次,最多6次,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针刀疗法配合手法能解除神经血管卡压引起的疼痛,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总结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在最短时间内(约3min)得到及时发现和抢救,复苏成功29例,心源性猝死6例。[结论]加强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急救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3.
35例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在最短时间内(约3min)得到及时发现和抢救,复苏成功29例,心源性猝死6例。[结论]加强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的急救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加用氟西汀(商品名为百优解)治疗伴有抑郁症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入组对象为门诊和住院心律失常及Zung量表≥40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加用百优解20mg/次,1次/d,对照组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较两组3,6周Zung量表减分及心律失常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3、6周Zung减分值、心律失常缓解率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3,6周Zung自身减分值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并用百优解治疗伴有抑郁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对改善抑郁症状和缓解心律失常均有正性作用。对非器质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定位值得进行跨临床学科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有机锡中毒并发心律失常2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彭彪 《新医学》2001,32(3):143-143,166
目的:探讨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5例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三甲基氯化锡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2%,心律失常类型多见于窦房结冲动形成障碍,严重中毒病人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往往随着中毒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消失。结论:认识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6.
张雪珍 《护理研究》2005,19(15):1341-1341
甘露醇是颅内高压治疗中常用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如急性肾功能损坏、电解质紊乱报道比较多,但少见心律失常报道.我科颅内高压病人220例,发现心律失常36例,其中与使用甘露醇有关的13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日趋高脂化,使得高脂血症患者越来越多。高脂血症主要是胆固醇、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  相似文献   

18.
甘露醇致严重心律失常1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雪珍 《护理研究》2005,19(7):1341-1341
甘露醇是颅内高压治疗中常用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如急性肾功能损坏、电解质紊乱报道比较多,但少见心律失常报道。我科颅内高压病人220例,发现心律失常36例,其中与使用甘露醇有关的13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珍 《护理与康复》2008,7(4):261-263
总结13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术前重视心理护理,改善心功能;术后加强心电监测和创口护理,及时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做好上肢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13例均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20.
唐安丽  马虹  董吁钢  杜志民 《新医学》2001,32(7):417-418
1引言双房右心室三腔起搏是一种新型多部位起搏技术,国内近年来开始应用于临床。1998年12月以来我们应用此技术治疗2例房内传导阻滞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71岁和72岁。诊断为慢快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分别由高血压和冠心病引起。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房内传导阻滞、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期前收缩,间有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心房颤动发作频繁,每日超过1次,口服多种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效果差,且加重原有的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