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应用卡托普利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Captopril)治疗老年性收缩期高血压的降压效果及其副作用.方法卡托普利6.25~50 mg治疗老年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5例,疗程14 d.结果14 d后收缩压明显降低(t=4.269,P<0.01),收缩压降压幅度明显大于舒张压,下降幅度(t=3.024,P<0.01),治疗总有效率96%.结论卡托普利治疗老年性收缩期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对老年人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市城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抽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于1993年开始基线调查,随访调查11年,观察不同血压的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及全因死亡情况。结果(1)老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为61.7%,其中ISH占27.8%。老年人的收缩压(SBP)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2)随访11年显示高血压组老年人总死亡率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老年ISH总体死亡率为55.2%,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46.2%)。ISH的死亡风险是正常者的1.4倍,如合并舒张压增高,则死亡风险是正常者的1.6倍,同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SBP在120~139 mm Hg (1 mm Hg=0.133 kPa)水平的死亡率最低,140 mm Hg以上随着SBP水平升高,死亡率增加。结论SBP是影响老年人总死亡和脑血管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SH是影响老年人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张燕梅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30(5):384-386
高血压既是独立的疾病,又是脑卒中、冠心痛、肾功能衰竭及眼底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我国目前患病率最高的疾病,其并发症心脑血管事件已成为我国疾病死因的第一位.老年高血压患者中50%以上表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脉压(PP)增大.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的PP增大与严重的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EISH的心脑血管事件病死率要明显高于双期高血压(SDH).文章概述了EISH的诊断、特点、危害,重点介绍了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应用利尿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硝酸盐制剂及联合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5.
3.小剂量,联合用药,据临床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尤其2、3级高血压(收缩期血压≥160毫米汞柱),60%以上需要用2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才能取得达标(收缩压〈140毫米汞柱)的理想效果。联合用药的优点是:疗效叠加,剂量减小,不良反应减少。美国高血压指南(JNC7)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笔者就卡托普利与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作用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旨在考察其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病例选择标准:选择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均符合1978年 WHO 诊断标准;病例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及有脑血管意外者。符合选择标准者共84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34例,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将2种不同的用来对抗高血压方案的药进行对比和研究,来研究他们治疗老年人单纯性收缩期的高血压的降压效果以及他们相对的安全性能.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选择200例有轻中度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将他们分为2组,各组有100例即联合组和常规组,其中联合组:服用氢氯 嚷嗪 (13.0mg),卡托普利(24mg),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5mg),氢氯嚷嗪(13.0mg);而常规组:服用氢氯嚷嗪(13.0mg),卡托普利(24mg).在实验之后,过一段时间(2个月),比较他们的降压效果和生理化学指标变动.结果 通过研究观察与常规组相比联合组更能降低收缩压和脉压,他们的降压疗效分别达到90.23%和70.38%,明显的看出他们之间有差异(P<0.06);但是2组实验的心率和生化指标同基线数值相比较来看,他们的差异去不明显(P>0.06).结论 运用联合组的药少量就可以减低ISH患者的高血压,而常规药却要用比它高剂量的药量才能有那样的效果,相对而言,他们对机体的物质代谢不良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8.
王慧华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26-27,2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抗高血压方案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44例轻、中度老年1SH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给予贝那普利(10 mg)+氢氯噻嗪(12.5mg)+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0 mg),晨服1次;常规组:给予贝那普利(5mg/次,2次/d),氢氯噻嗪(25 mg,1次/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8 w末)的降压疗效及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联合组能显著降低收缩压与脉压,降压疗效联合组、常规组分别为93.1%、75.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心率及生化指标与基线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联合组小剂量三药联用晨服一次,能有效降低轻中度老年ISH患者的血压,降压效果大于双倍剂量常规二药联用,对代谢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至2010年在乌鲁木齐总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ISH患者60例,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mg/d或10 mg/d,共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治疗前后24h、昼间、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心率,观察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谷峰比.结果 治疗后24h、昼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138.0±9.6)/(66.0±3.7)mm Hg、( 142.0±:11.4)/(72.0±5.1 )mm Hg、(134.0±6.5)/(62.0±3.4)mm Hg分别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谷峰比收缩压为84.5%、舒张压为82.7%,谷峰比较高,符合国际上对长效降压药物的要求;治疗前后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ISH患者降压疗效显著、稳定性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随着年龄增加 ,大动脉的顺应性和弹性减退[1 ]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Isolatedsystolichypertousion ,ISH)的发病率急剧上升。据国外报道 ,6 0岁以上人群该病发病率为 2 %~ 41%,一项研究表明 ,在年龄大于 6 0岁的高血压患者中 ,ISH占 86 %[2 ] 。故ISH在临床上备受关注。中医本无高血压病名 ,仅能根据患者主诉症状通过辨证推断 ,本病多属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证 ,而临床以肝阳化风多见。我们在 2 0 0 0~ 2 0 0 1年对… 相似文献
11.
卡托普利、非洛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循环中AngⅡ、NO及PCⅢ浓度影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卡托普利与非洛地平长期应用的降压效果和二者对循环 Ang 、NO、PC 浓度的影响。方法 7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卡托普利组和非洛地平组 ,均治疗 2 4周。结果 1两组血清 NO浓度治疗后显著升高 (均 P<0 .0 1) ;血清 PC 浓度显著下降 (均 P<0 .0 1)。2血浆 Ang 浓度卡托普利组治疗后明显降低 (P<0 .0 1) ;非洛地平组无明显变化 (均 P>0 .0 5 )。 3两组患者 SBP与 DBP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均 P<0 .0 1) ,而心率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均 P>0 .0 5 )。结论 1EH患者血清 NO浓度降低 ,血浆 Ang 浓度升高 ,血清 PC 浓度增高 ;2卡托普利使用 12 .5 mg~ 5 0 mg,1~ 3次 / d,能获得与非洛地平 5 mg~ 10 mg,1次 / d相似的降压效果。3卡托普利使 Ang 减少 ,较非洛地平更早地降低 PC 浓度 ,对 NO的影响、改善内皮功能方面两者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糖耐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成分变化特征及其与血糖参数间关系。方法 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测定122例不同糖耐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43例正常对照组血FFA成分水平。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不饱和脂肪酸(C18:2、C18:1、C20:4、(222:6、C20:3)高于正常对照组,在C18:2、C20:3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UVA/TFA)、多不饱和脂肪酸厂总脂肪酸(PUFA/TFA)、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PUFA/SFA)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饱和脂肪酸(C16:0、C18:0)和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SFA/TFA)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伴有糖尿病亚组与单纯高血压糖耐量正常亚组相比,亚油酸(C18:2)、n6/n3升高,C20:5、C18:3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饱和脂肪酸(C16:0、C18:0)、UFA/TFA、PUFA/TFA、PUFA/SFA、SFA/TFA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对象中,血糖与UFA/TFA、PUFA/TFA、PUFA/SFA呈正相关(r:0.244,0.219,0.242,P<0.01),与SFA/TFA呈负相关(r=-0.244,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存在游离脂肪酸代谢紊乱。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升高,可能在原发性高血压、特别是在伴有糖代谢异常的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调整膳食结构,可以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上海市郊区居民不同血压类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市郊区某社区60岁以上参加2019年居民体检的常住村民6107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股动脉随机坐位血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根据血压值分为4组,正常血压组(2764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2357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543人),双期高血压组(443人),将4组间的血脂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血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男、女性一般情况对比中,老年女性收缩压、脉压差、TC、TG、LDL-C和HDL-C方面较老年男性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总的人群及老年男性中,高TG、LDL-C在4种类型血压中分布不同;老年女性中,高TG在4种类型血压中分布不同(χ2=19.67,P=0.000)。以血压为因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TG是收缩压、舒张压的危险因素;6069岁男性中HDL-C、7079岁男性中TC是收缩压的保护因素。结论:在临床治疗老年人高血压过程中,除了关注血压值外,还要关注血脂指标。除了降压药治疗外,还应同时给予调节脂质代谢的药物,更重要的是需要区别对待不同类型、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高血压患者,个体化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进而达到真正延缓高血压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理、随访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达标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纵向前瞻的、有对照的流行病学试验研究方法,通过对社区患者抗高血压治疗2年后血压值的变化,并对患者治疗达标情况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共分析接受社区管理、随访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 000例,其中500例入试验组-规范化治疗管理组(A组),另500例入对照组-常规治疗管理组(B组).2年管理、随访后所有患者的达标率(血压<140/90 mmHg)达到了47.26%;其中A组患者血压达标率为54.0%;B组患者为40.6%(P<0.01). 结论遵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规范化治疗管理-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和规律用药,对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刘宇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8):60-61
目的:研究极速成像技术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的早期变化中的应用价值,为后续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6例,正常参加体检的人员21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二维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计算出动脉僵硬度指数β。使用极速超声成像检测收缩早期脉搏波速度(BS)以及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ES),比较两组结果差异。结果:研究组BS、ES、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BS、ES与动脉僵硬度指数β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极速成像技术测量的PWV对于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变化及发展可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50名健康人(normotensivecontrols,NT)与15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无合并症患者及80例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ACEI/D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质量(LVM)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原发性高血压非肥厚组及左心室肥厚组的ACE基因的D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493及0.5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33(P<0.05)。结论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是高血压合并LVH易患性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氧化应激指标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 mal medial thickness,I 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名,颈动脉彩超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根据有无颈动脉I MT增厚分为两组,其中I MT正常组(EH1组)48名,I MT增厚组(EH2组)52名。同期选择健康体检志愿者32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浆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ase,H2O2)及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患者血浆H2O2、MDA水平升高、CAT、GSH-Px水平下降(P〈0.05);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 MT增厚与血浆H2O2、MDA水平正相关,与CAT、GSH-Px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颈动脉I MT增厚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对77例老年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和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及溶栓治疗2周后QTd变化,并与非溶栓组比较,同时比较三组治疗2周时高危性心律失常。结果发现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显著减小,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其与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未通组,非溶栓组治疗前后QTd变化不显著且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