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移情能力与考试作弊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和移情问卷,对46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在性别(t=-4.877,P<0.00)和家庭所在地(t=-3.092,P<0.01)两个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移情与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呈显著正相关(r=0.206,P<0.001);③不同移情能力的大学生在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存在显著差异(F=9.357,P<0.001);④移情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移情能力对考试作弊行为有预测的作用,高校可以从培养大学生的移情能力来减少考试作弊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编制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方法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假设构建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结构,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获得作弊行为的突显信念编制问卷;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结果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88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问卷各拟合指数(RM SEA=0.059,NF I=0.95,CF I=0.97)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结论编制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意向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对作弊行为的态度、主体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对改变作弊行为具有指向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油区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和学业求助量表对296名油区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①油区初中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工具求助行为(t=-2.421,P<0.05)。不同年级学生在工具求助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F=4.537,P<0.05),在执行求助行为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F=15.269,P<0.001),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表明,初一学生工具求助行为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初二和初三学生的执行求助行为极其显著高于初一学生;②油区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求助行为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对工具求助行为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73,P<0.001),对执行求助行为和回避求助行为均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20,-0.321,P<0.001);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执行求助行为和回避求助行为均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06,-0.203,P<0.001)。结论油区初中生工具求助行为受性别、年级因素影响,执行求助行为受年级因素影响;研究结果支持"脆弱假说",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越容易表现出求助行为,而自我效能感越低的学生越容易避免求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企业员工自我和谐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中国组织公民行为量表(COCBS)对225名企业员工施测。结果自我和谐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①总体自我和谐与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显著负相关(r=-0.19~-0.44,P<0.01~P<0.001);②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组织认同、尽职行为和人际和谐因素有显著负相关(r=-0.18~-0.27,P<0.01~P<0.001);③自我灵活性对组织公民行为的5个维度均有显著正相关(r=0.30~0.69,P均<0.001);④自我刻板性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人际和谐(r=-0.26,P<0.001)和保护组织资源因素(r=-0.20,P<0.01)有显著负相关。自我和谐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自我和谐对组织公民行为5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8~0.69,P均<0.001);②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组织认同、尽职行为和人际和谐因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5~-0.17,P均<0.05);③自我刻板性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人际和谐(β=-0.18)和保护组织资源因素(β=-0.19)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均<0.05)。结论自我和谐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道德脱离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儿童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过的儿童道德脱离量表、班级戏剧量表和同伴提名对684名小学四~六年级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男生的道德脱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4.151,P<0.001),但是道德脱离不存在年级差异。②儿童的道德脱离显著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β=0.428,P<0.001),而显著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β=-0.214,P<0.001),并且道德脱离对于攻击性具有更大的预测作用。③儿童的道德脱离显著正向预测同伴拒斥(β=0.347,P<0.001),而显著负向预测同伴接纳(β=-0.164,P<0.001),并且道德脱离对于同伴拒斥具有更大的预测作用。结论:儿童的道德脱离不利于儿童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以及人格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某师范院校女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①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人格与一般群体女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神经质(t=-10.59,P<0.001)、外倾性(t=-30.36,P<0.001)、开放性(t=-16.29,P<0.001)、责任感(t=-19.13,P<0.001)和宜人性(t=18.08,P<0.001);②在应对方式的各个维度上,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在幻想(F=3.27,P<0.05),退避(F=4.83,P<0.01)与合理化(F=9.86,P<0.001)3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③师范院校女大学生人格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人格因素能预测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求职阶段医学专科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方法对23名具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医学专科毕业生进行团体心理治疗,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贝克焦虑量表(BA I),及贝克抑郁量表(BD I)对其进行治疗前后的评估。结果团体治疗后,23名大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t=3.313,P=0.002),贝克焦虑量表(BA I)(t=5.471,P<0.001),及贝克抑郁量表(BD I)(t=6.038,P=0.001)总分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同时SCL-90各项因子评分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毕业生求职阶段的焦虑抑郁状态,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求职意向、求职行为的特点,以及职业成熟度与求职意向、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职业成熟度问卷、求职强度量表、求职意向问卷对664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女生的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存在显著差异(t=-6.104,P=0.000;t=2.210,P=0.027);大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行为与其是否为独生子女相关不显著(t=-1.564,P=0.118;t=0.193,P=0.847);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求职意向上无显著差异(F=0.940,P=0.421),但在求职行为上有显著差异(F=28.953,P=0.000);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均存在显著差异(F=4.273,P=0.014;F=7.439,P=0.001);大学生职业成熟度与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22,P<0.01;r=0.08,P<0.05)。结论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对求职意向、求职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化问题行为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49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男生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09,P0.01);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155,P0.001),和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r=0.148,P0.001);积极应对方式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55,P0.001),消极应对方式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62,P0.001)。结论积极应对方式是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抑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三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自编主观成功感量表及学习满意度量表对402名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社会适应能力与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成功感、学习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r=0.262~0.430,P<0.01);应届生和复读生在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t=-2.661,P<0.01);主观成功感,学习满意度,时间管理倾向存在性别差异(t=2.668,P<0.01;t=1.987,P<0.05;t=-2.521,P<0.01),学习满意度存在文理科差异(t=3.040,P<0.01);②主观成功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对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预测作用(β=0.178~0.224,P<0.01);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有6条路径显著影响社会适应能力(P<0.01~0.001),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成功感在学习满意度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结论高三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成功感及学习满意度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学习倦怠问卷,对天津师范大学38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状况:自我效能感因子在性别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3.99,P0.05);乐观因子在年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F=3.96,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三年级大学生乐观水平显著高于二年级;乐观因子在学科类别上具有显著差异(t=5.49,P0.05);②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情感耗竭因子在性别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0.99,P0.01);在学科类别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16.00,P0.001);在不同家庭住址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t=3.50,P0.05);成就感低因子在年级上具有显著性差异(F=5.06,P0.01),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一年级大学生成就感水平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大学生;③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负相关,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23.7%)。结论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学习倦怠有重要的影响,应当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积极心理资本优势,避免学习倦怠心理与行为。  相似文献   

12.
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内部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目前高职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及其内部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学业自我效能问卷、学习动机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对400名在校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学习倦怠中的成就感低因子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3.071,P0.001),学习倦怠总分、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因子在独生与否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t=2.291~3.027,P0.05);②学习动机与学习倦怠中的成就感低呈正相关(r=0.117,P0.05),与情绪低落呈负相关(r=-0.264,P0.01)。学习动机中的内生动机与学习倦怠及其行为不当、情绪低落两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413~-0.164,P0.01);外生动机与学习倦怠及其成就感低这一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121~0.211,P0.01);③除成就感低与自我效能感中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一维度的相关不显著外,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各因子与学习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呈现显著负相关(r=-0.462~-0.171,P0.01);④内部动机在自我效能与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t=-8.446,P0.01)。结论①独生子女的学习倦怠程度高于非独生,男生"成就感低"程度高于女生。②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学习倦怠水平越低。③学业自我效能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还通过学生学习动机间接影响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情况.方法 抽取全国5所师范类院校883名大学生,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调查.结果 ①师范类大学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其中,行为不当得分最高,其次为成就感低和情绪低落;②不同性别师范类大学生在行为不当(t=2.588,P≤0.05)和成就感低维度(t=-2.414,P≤0.05)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情况。方法采用外语学习倦怠量表对22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英语学习倦怠心理,且呈中等偏上水平(x珋=3.163);②一年级大学生在倦怠总分、耗竭维度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维度明显高于二年级学生(t=3.874,4.657,3.343;P0.01);③英语A级学生倦怠总分、耗竭维度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维度明显高于B级学生(t=3.768,4.448,4.775;P0.01);④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无显著差异。结论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倦怠心理。不同年级、不同英语学习水平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倦怠程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焦虑和工作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工作满意度问卷、SAS测查了1655名高校教师.结果 ①工作倦怠在年龄(F=4.004,P<0.01)、学历(F=4.841,P<0.01)、职称(F=5.106,P<0.01)和任课科目(F=3.509,P<0.05)上有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和比较初中"学困生"和学优生的学业倦怠情况,为"学困生"转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测量法、访谈法和问卷法选取298名被试,并对其学业倦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男生和女生学业倦怠总体上差异不显著,但女生生理耗竭程度比男生更大(t=-2.59,P=0.01);2"学困生"和学优生在学业倦怠总分(t=-2.85,P0.01)、情绪耗竭(t=-4.26,P0.001)和学习的低自我效能(t=-2.19,P0.05)维度上存在差异;在生理耗竭和师生疏离维度上"学困生"和学优生差异不显著。结论学业倦怠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生理耗竭维度上,女生的生理耗竭程度相对男生更大;"学困生"学业倦怠总体水平高于学优生,这种差异在情绪耗竭和学习的低自我效能维度上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中生特质情绪智力的特点及其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特质情绪智力问卷青少年版简版(TEIQue-ASF)和学习倦怠问卷调查了726名初中1~3年级学生。结果1初中生在特质情绪智力的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0.715,P0.5),但在幸福感和情绪技巧2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P0.05;t=-2.324,P0.05);2初中生的特质情绪智力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20.93,P.001);3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初中生的特质情绪智力得分越高(F=4.89,P0.01;F=5.58,P0.01);4初中生的特质情绪智力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t=-0.522,P0.001);5初中生的特质情绪智力可解释学习倦怠总变异的26.4%。结论初中生的特质情绪智力与年级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并能有效预测其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抽取5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习倦怠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为研究工具。结果 1学习倦怠总分、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5,2.872,3.103;P0.01),情绪低落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6,P0.01);2学习倦怠总分、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与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371~-0.116;P0.05);3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主观支持对学习倦怠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1=-0.201,β2=-0.164;P=0.00),Y(学习倦怠)=79.18-0.52X1(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0.33X2(主观支持)。结论大学生自我价值感越高,社会支持越高,其学习倦怠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