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关系,为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北京市某高职院校385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心理健康的强迫、偏执、敌对、焦虑、人际敏感和心理不平衡因子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t=2.47,3.24,1.97,2.90,2.29,-8.43;P0.05);男生在问题解决、合理化、忍耐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04,1.96,2.69;P0.05);女生在逃避、发泄情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51,-2.07;P0.05);一年级学生在逃避和幻想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年级组(t=3.04,1.96;P0.05);应对方式中的发泄情绪、幻想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忍耐、逃避因子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结论: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并与应对方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2.
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聋生与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差异,为聋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某职业技术学院聋生103人和该校健全学生180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ASLEC)、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分别对两组人员进行评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聋生组SCL-90各因子总分、总均分、焦虑、躯体化、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均高于健全学生组,差异有显著意义;EPQ的精神质、神经质、掩饰;SSRS总分、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应对方式问卷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健全学生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青年生活事件(ASLEC)评定结果除其它因子外,聋生组的生活事件总分、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生活事件量表总分、消极应对、神经质、内外倾向、精神质是影响聋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聋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健全学生,其原因与生活事件、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有关,提示应关注聋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3.
大连市中学生的生活事件调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大连市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应激生活事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SCL-90对大连市1024名初一至高三的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①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大连市中学生目前面临的生活事件可以分为学业压力、学校人际关系问题、异性关系、与父母沟通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重大变故和社会事件七种类型;②方差检验表明,在家庭重大变故、学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异性关系问题和社会事件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0.01-0.05),在学校人际关系问题、与父母沟通不良、异性关系问题和社会事件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0.05),在学校人际关系问题和家庭经济困难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交互作用(P<0.01-0.05);③生活事件的类型与心理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对应关系。结论:大连市中学生面临的应激生活事件可以分为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有关的七种类型,并存在一定的年级和性别差异;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郑州市省级示范中学初高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横断面调查,使用人口学资料自制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流调中心用抑郁症筛查量表(CES-D)组成调查问卷,对郑州市省级示范中学的1440名中学生进行抑郁症状调查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结果: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0.03%,其中女生为21.73%,男生为18.55%,抑郁症状情况在性别(χ2=7.049,P0.05)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38%,初二为18.60%,初三为16.40%,高一为19.57%,高二为21.09%,高三为2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145,P0.001);不同抑郁症状情况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及其他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学习压力(F=3.209,P0.05)、受惩罚因子(F=4.958,P0.01)、丧失因子(F=5.150,P0.01)及总分(F=3.755,P0.05)上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学生抑郁症状较普遍且发生率较高,学校及社会应给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在中职生中发生的频率及影响程度。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广东省内1637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①被人误会、考试失败、好友纠纷在中职生中发生的频度较高且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最大;②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压力(t=-2.333,P0.05)和其它(t=4.008,P0.05)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女生学习压力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其它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人际关系(t=3.713,P0.05)、学习压力(t=4.831,P0.05)、受惩罚(t=2.827,P0.05)、健康与适应(t=2.304,P0.05)、其它(t=2.425,P0.05)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二年级学生在这些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不同家庭所在地(城镇/农村)的学生在学习压力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P0.05),农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的得分;③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4.681,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城镇二年级的学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二年级的学生(F=5.127,P0.05);性别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4.918,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农村女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的女生(F=5.882,P0.05);④不同学校所属地区的中职生在负性生活事件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16.051,P0.05),具体表现为珠三角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它3个区域,粤北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它3个区域,而粤东和粤西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差异不显著。结论:学习和人际关系是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事件;中职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受性别、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民族贫困地区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旨在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民族贫困地区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共获有效问卷336份。结果民族贫困地区中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3.63%,一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55.36%;中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9,P0.001);高社会支持组与低社会支持组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以及MHT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该地区中学生高焦虑的相关因素有性别(OR=0.508;P0.005)、支持总分(OR=0.803;P0.001)、客观支持(OR=1.278;P0.001)和主观支持(OR=1.212;P0.022)。结论高社会支持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增加社会支持可有效改善该地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事件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压力及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初中211名留守儿童和22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人际关系状况、健康适应及心理压力总分大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躯体症状3个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或P0.0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男生优于女生。结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负性生活压力事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8.
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重庆市348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2%;(2)农村留守中学生MHT总分、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学生[如,MHT总分(42.7±1.1)vs.(33.6±1.6),P=0.004];(3)留守组学生的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适应因子分[(8.8±0.4)vs.(7.6±0.5)、(7.9±0.4)vs.(6.3±0.6)、(4.4±0.2)vs.(3.0±0.3),P=0.031、0.027、0.000]及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应付方式因子分[(6.2±0.6)vs.(3.9±0.2);(7.3±0.2)vs.(4.8±0.2),P=0.008、0.006、0.000]均高于非留守组;(4)相关分析表明留守中学生MHT总分与消极应付方式和生活事件量表中除丧失因子外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0.26~0.48),生活事件量表中丧失因子与MHT各因子相关性最低,应付方式问卷中解决问题因子与MHT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呈负相关(r=-0.21~0.33);(5)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各因子能解释MHT总分、学习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因子中36%~53%的变异.在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事件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大.消极应付方式中幻想因子对MHT总分最具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达61%.而学习压力因子对学习焦虑最有预测力,单独解释量为38%.结论: 农村留守中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因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积极应付方式和消极应付方式都与心理健康相关,但消极应付方式对其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新兵值得信任观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新兵值得信任观的影响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人性哲学修订量表中的值得信任分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症状自评量表(SCL-90)、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562名新兵进行心理测评。统计处理采用秩变换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 an相关分析及Am os路径分析。结果新兵值得信任与SCL-90因子及总分负相关(r=-0.114~-0.205,P<0.01);与16PF稳定性、自律性、有恒性等9因素正相关(r=0.085~0.257,P<0.05或<0.01),与16PF紧张性、忧虑性、怀疑性等7因素负相关(r=-0.084~-0.218,P<0.05或<0.01);与LES负性事件分及总分负相关(r=-0.090~-0.182,P<0.05或P<0.01);Am os路径分析显示,稳定性与紧张性对新兵人格的贡献最大(β=0.75,-0.70;P<0.001);抑郁与强迫症状对新兵心理健康贡献最大(β=0.91,0.87;P<0.001);生活事件、人格对新兵值得信任的直接效应(β=-0.08,0.20,P<0.001)及人格在心理健康与值得信任之间的间接效应显著(β=-0.098,P<0.001)。结论新兵值得信任观受负性生活事件、人格、心理健康因素的影响,且人格在心理健康对值得信任观的影响模式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讨论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对北京市某流动儿童学校的41人进行干预,并以46人为对照.结果 ①干预组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的症状总分上有了显著降低(t=-2.31,P<0.05),具体表现在敌对(t=-3.24,P<0.01)、适应不良(t=-2.10,P<0.05)、情绪不稳定(t=-2.33,P<0.05)3个因子上;②干预组在青少年心理韧性总分(t=2.77,P<0.01)和社会支持总分(t=2.56,P<0.05)上有了显著性提高;③干预组在自尊量表得分上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加快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好转的进程,从整体上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总均分大于2分的因子依次为强迫(2.23±0.60)、情绪波动性(2.12±0.72)、学习压力感(2.10±0.82)、焦虑(2.08±0.83)、人际敏感(2.06±0.71);②城镇中学生总均分极为显著的高于农村中学生(P<0.001,t=4.182);③不同家庭类型比较发现,与父母同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为显著的好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P<0.001,t=9.15);④不同年级总均分比较,6个年级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高一、高二、高三、初二、初三、初一。结论大力加强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城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关注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家庭动力在家庭应激事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间的调节作用。方法以5970名大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施测系统家庭动力量表、SCL-90以及自编的家庭应激事件题目,采用带乘积项的层次回归和方差分析检验调节效应。结果非应激组和应激组的SCL-90各因子分及总分有显著差异,SCL-90总分与家庭动力总分显著负相关(r=-0.286,P0.05),层次回归中的乘积项系数显著(β=-0.145,t=-2.535,P0.05),方差分析中的交互效应显著(F=6.785,df=1,P0.01)。结论家庭应激事件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庭动力对家庭应激事件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家庭动力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及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成都市某高校大学新生194名,使用《生活目的测试》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52.1%的大学新生的生活目标及意义不明确,34.0%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状态;2自主感、逃避的得分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7.64,P0.01;F=6.58,P0.05),自主感、逃避的得分以及生命意义感总分在不同学科类别之间存在差异(F=7.56,P0.01;F=6.18,P0.05;F=4.83,P0.05);3生命意义感总分与"偏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7,P0.05);4"对未来期待"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状况(β=-0.18,P0.05)。结论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263名中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问卷调查。结果1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0.15%;2不同性别中学生强迫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组明显高于低年级组;3除父母情感温暖、父母偏爱外,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纬度均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与探讨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阆中市千佛片区50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均〉2分,两者在强迫症状因子得分上差异显著(t=-4.362,P〈0.01)留守中学生显著高于非留守中学生;②留守学生中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上强迫、偏执等7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4.362~0.867,P〈0.05),其中女生得分要比男生高;③留守中学生采取的积极应对方式中:问题解决与偏执、抑郁、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97~-0.107,P〈0.05),积极合理化的解释与偏执、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23~-0.092,P〈0.05);消极应对方式中:忍耐因子除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外的8个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10~0.180,P〈0.05),逃避因子与除强迫症状以外的9个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0~0.216,P〈0.05),发泄情绪因子得分与除抑郁以外的9个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157~0.275,P〈0.05),否认幻想因子得分与心理健康量表的10个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5~0.291,P〈0.05)。结论留守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应对方式可能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女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LOT-R)、儿童解释风格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77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的乐观人格与乐观解释风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的乐观人格(r=-0.389,P〈0.01)、乐观解释风格(r=-0.309,P〈0.01)与心理健康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初中生的人格越乐观,其解释风格越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自我隐瞒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我隐瞒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隐瞒量表(SC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对56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中学生自我隐瞒和心理健康在性别差异上不显著(P0.05),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P0.05,P0.001);2中学生自我隐瞒和心理健康积极方面呈显著负相关,和心理健康的消极方面呈显著正相关(P0.001);3回归分析显示,自我隐瞒对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β=-0,165,0.311),可解释总变异的17.1%。结论培养中学生学会倾诉的能力,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此外,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东省3所中学的511名初中生为被试。结果①不同年级初中生的能力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能力归因高于初二、初三学生(P0.05);②不同性别和年级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显著高于女生(P0.05);初一学生的积极高唤醒情绪低于初二、初三学生(P0.01;P0.05);③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考试镇定低于初三学生(P0.01);④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的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兵利他主义与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人性的哲学量表中的利他主义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生活事件量表对562名新兵进行心理测评.统计处理采用秩变换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及Amos路径分析.结果 新兵利他主义在受教育程度维度上存在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