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0例经CT确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结果 30例病人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结果,良好25例,轻残3例,中残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①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②方法 将有不同程度血管痉挛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治疗+尼莫地平治疗组和单纯尼莫地平治疗组,观察治疗后TCD检测情况及临床症状的改善.③结果 血管内治疗组发生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例少于尼莫地平治疗组,无死亡病例,尼莫地平治疗组死亡2例.④结论 血管内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7):836-837
目的:总结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超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Ⅳ~V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动脉瘤破裂来院6h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治疗。结果:死亡3例(9.68%),植物状态5例(16.13%),严重残疾6例(19.35%),中度残疾10例(32.26%),恢复良好7例(22.58%)。结论:超早期血管内栓塞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Hunt-Hess分级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显著降低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象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AH总病死率24.3%,再出血发生率21.6%,再出血后病死率75%,发病时有意识障碍及头部CT积血越厚预后越差.结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仅次于脑梗塞和脑出血的急性脑卒中,再出血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进早行脑血管造影查出病因,采用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是降低SAH病死率的根本手段,尤其对预防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席海鹏  刘洪  何炜 《大家健康》2016,(12):78-78
目的:研究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早期应用法舒地尔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接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中选择80例,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病人均早期(入院后即使用)应用法舒地尔,对照组40例病人比对照组晚一周应用法舒地尔,比较并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0%。通过比较检验,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法舒地尔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正>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全部脑率中病人的6~8%,主要死因是初次出血引起的神经和内科并发症、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CVS)。对SAH病人及早作出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CT扫描、脑脊液(CSF)检查和脑血管造影仍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一般处理原则凡拟为SAH的病人都应住院立即进行检查治疗并严密观察,保持安静和绝对卧床。头部床头垫高(勿超过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不能进食者鼻饲,保持大便软化通畅,避免解便用力。如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应保持气道通畅,维持足够通气量和供氧,保留导尿,经常检查受压皮肤防止褥疮发生。清醒病人会有头顶部疼痛,可用可待因或其它镇痛剂,禁用吗啡。激动不安者用镇静剂如安定或苯巴比妥等。SAH病人常伴有大量交感胺的释放,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或其它心电图改变,可早期使用心得安  相似文献   

8.
9.
<正>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左右,它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如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但其引起急性尿潴留并不多见。现就1995~2000年我科收治的24例SAH致尿潴留病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24例患者均确诊为SAH,男10例,女14例,年龄32~73岁,平均56.5岁;其中第一次发作SAH18例,再次发病者6例;急性发作期,伴一过性意识障碍者15例,并发脑血管痉挛者20例,再出血者2例;发生排尿困难,尿潴留的时间为发病后2~8d,平均为4.5d。1.2 治疗方法 ①下腹部按摩无效后,导尿,排空膀胱,留置导管3~7d,1:1000呋喃西林500mL冲洗膀胱,1次/d。②控制尿路感染,氧氟沙星100mL静点,2次/d。③口服尼莫  相似文献   

10.
置换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观察高庆来莫正芳方建平刘继香张念娟郑晖(五莲县人民医院山东五莲262300)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面或脑表面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发病率约为1.4/10万~27.3/10万,占脑血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病因学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方法:对23例经临床确诊(病史、体格检查、腰穿和脑CT)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先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发病原因(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抑或其它?)。由神经内科医生、介入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和病人情况(经济状况、自身条件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评估,以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治疗?手术夹闭?抑或内科保守治疗?)。结果:经DSA发现,23例中20例有脑动脉瘤,2例为多发;共计22个动脉瘤,18个动脉瘤位于Wills环(占81.8%),7个位于前交通动脉(31.8%),1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50%),多发动脉瘤2例(8%)。10例行手术治疗,6例行介入治疗,7例内科保守治疗,除2例死亡外,21例均痊愈。结论:颅内动脉瘤是SAH的最常见原因,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常为单发的中小动脉瘤。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在全麻下给予开颅清除血肿,并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方法对手术临床预后进行评价。结果:31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亡,术后19例患者恢复良好,7例患者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患者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植物生存2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 我院自1997年6月~1998年11月采用一次性硬膜外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起到了治疗、测压双重作用,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17~63岁,平均45.3岁。60例均为外伤所致。合并脑挫裂伤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60例aSAH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恢复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ET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aSAH患者,可加快临床症状缓解,降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效果优于单用血管内介入栓塞...  相似文献   

16.
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入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3例,尼莫地平最初剂量0.5mg/h,每6h 增加同量,直到2mg/h,维持3周,持续监测动脉压和心电图。入院3个月预后:良好57%,中残15%,重残12%,死亡16%,比文献统计的(未用尼莫地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128例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128例患者(133个动脉瘤)中瘤腔完全栓塞93个(69.9%),次全栓塞37个(27.8%),不完全栓塞3个(2.3%)。窄颈动脉瘤次全栓塞和完全栓塞的比率明显高于宽颈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4.8±0.4)分,治疗后为(2.1±1.8)分,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死亡15例(11.3%),其中手术相关死亡1例(0.8%)。在急性期使用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12例(9.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0.8%)。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张付钦 《中原医刊》2007,34(6):71-72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腰穿放脑脊液,每次30ml,注入生理盐水25ml、地塞米松5mg,每1-2天1次,共5-7次。对照组25例,仅作内科常规治疗及诊断性腰穿。所有病例均给予降颅压、止血、镇静、止痛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头痛、颈强直症状缓解快,病程短,并发症少,8~12d脑脊液恢复正常。对照组病程长,头痛、颈强直恢复慢,脑脊液正常多在2—3周。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SAH简便易行、疗效明显、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陈高  席桂发 《浙江医学》2009,31(9):1191-119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hage,SAH)是指非外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为脑动脉瘤破裂,称为动脉瘤性SAH,约占85%。据统计,约20%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易于在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约有50%的患者死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IⅧ。同时,发生SAH后的脑血管痉挛是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