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近来有报道称,透析期间由于血小板接触了人工表面持续地释放可溶性生长因子。这些因子是造成透析患者由于心血管疾病致死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关于血小板单采程序释放生长因子的持续时间和程度的参照数据。研究设计及方法用2 台不同的分离机进行了37次血小板单采。在血小板单采前、后1 小时和24小时检测供血者血浆样品,检测由AB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和β-血栓珠蛋白(β-TG)构成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并用细胞计数仪和凝集仪检测血小板活化和功能。结果单采前,下列物质的血浆中位水平分别是:β-TG,98.6± 37.3IU/ml;PDGF-AB,71.5±38.5pg/ml;TGF-β1,2.24±0. 80ng/mL。单采结束时,中位PDGF-AB水平增加1.8倍(P<0. 05)。1小时后,中位PDGF-AB水平回复正常。单采过程中β-TG 和TGF-β1水平无明显变化。血细胞分离机的型号对结果无影响。结论可溶性PDGF-AB在血小板单采期间仅有轻微的和瞬时的增高,而可溶性β-TG和TGF-β1未发现增高。这个改变对供血者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期血液中血小板生长因子含量及促细胞增殖作用。方法选取全血和浓缩血小板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冻融法和CaCl2法处理保存d 1、5、10的血小板,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样品中PDGF-AB、TGF-β1的含量,应用CCK-8试剂盒测定样品的促细胞增殖作用;在全血保存d 1、10、21、35、40时取样,离心收集血浆,测定其血小板生长因子含量和促细胞增殖作用。结果 CaCl2法处理的d 1、5、10血小板样品中PDGF-AB含量分别为86.56±19.66、76.15±18.55、70.65±24.13 ng/ml,TGF-β1的含量分别为86.40±19.92、79.80±16.54、92.45±17.59 ng/ml;冻融法处理的d 1、5、10血小板样品中PDGF-AB含量分别为48.24±3.73、60.91±18.39、69.35±22.29 ng/ml,TGF-β1的含量分别为107.57±46.48 149.33±24.78 154.26±38.99 ng/ml,同一处理方法 d 1、5、10血小板样品中生长因子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同一处理方法不同时间点血小板样品对细胞增殖作用无明显差别(P>0.05);冻融法处理后样品在浓度20%时促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不同时间点全血血浆促细胞增殖作用趋势线相近,在样品浓度达到20%时促细胞增殖率均明显下降。结论过期血小板中血小板生长因子含量及促细胞增殖作用与新鲜血小板无显著差异,过期全血血浆中的血小板生长因子与新鲜全血相比也得到了相似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γ射线照射对单采血小板保存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COBESpectraTM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以27Gy的γ射线照射,于标准条件下保存5d,同时设自身对照,间隔取样,采用ELISA方法检测TGF-β1含量。结果对照组单采血小板在保存1d后,TGF-β1含量与保存前比较升高有显著性(P<0.05),照射组保存3d后,TGF-β1含量与保存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保存5d后,TGF-β1与保存前比较升高有显著性(P<0.05)。在保存中的各时间点,其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7Gyγ射线照射能抑制单采血小板保存过程中TGF-β1含量的升高,可以有效地预防单采血小板输注后引起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γ射线照射对单采血小板保存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COBE Spectra^TM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以27 Gy 的γ射线照射,于标准条件下保存5d,同时设自身对照,间隔取样,采用ELISA方法检测TGF-β1含量。结果对照组单采血小板在保存1d后,TGF-β1含量与保存前比较升高有显著性(P〈0.05),照射组保存3d后,TGF-β1含量与保存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保存5d后,TGF-β1与保存前比较升高有显著性(P〈0.05)。在保存中的各时间点,其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27 Gy γ射线照射能抑制单采血小板保存过程中TGF-β1含量的升高,可以有效地预防单采血小板输注后引起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5.
手工分离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质量及输注疗效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手工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进行检测,比较2种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手工血小板输注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15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294袋(2U/袋)手工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计数,了解其质量;对113名患者输注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据CCI值和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单采血小板的平均计数为(2.35±0.54)×1011,合格率为75.65%;手工血小板平均计数为(0.62±0.25)×1011,合格率为85.37%。输注有效率测定,单采血小板组1h CCI(14.65±16.61)、24h CCI(9.59±16.67),手工血小板组1h CCI(16.96±14.65)、24h CCI(10.31±15.64),单采血小板组的输注有效率为52%、手工血小板组为63%。临床疗效观察,输后症状有明显改善者单采血小板组70%、手工血小板组57%。结论手工血小板Plt和CCI值均高于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接近单采血小板,临床手工血小板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生成素(TPO)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因子的变化,探讨频采对献血者巨核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名连续单采血小板时间1年(2014年1月-2015年5月),每次间隔15-30 d的献血者作为观察组,3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作为对照组。献血前后检测其血常规及TPO、PDGF浓度。结果 1)观察组单采血小板前Plt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减小,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增大,TPO和PDGF浓度低于对照组:Plt(272.97±42.84)×109/L vs(248.70±31.94)×109/L(P0.05),MPV(9.91±0.46)f L vs(10.31±0.72)f L(P0.05),PDW(11.53±0.88)f L vs(10.95±0.77)f L(P0.01),TPO(66.39±23.26)pg/m L vs(80.42±23.95)pg/m L(P0.05),PDGF(89.78±16.22)pg/m L vs(99.80±21.41)pg/m L(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单采血小板后TPO均较采集前下降:观察组(66.39±23.26)pg/m L vs(57.80±21.11)pg/m L(P0.01),对照组(80.42±23.95)pg/m L vs(87.92±18.18)pg/m L(P0.01);3)观察组与对照组采集血小板后PDGF均较采集前下降:观察组(89.78±16.22)pg/m L vs(80.94±14.15)pg/m L(P0.01),对照组(99.80±21.41)pg/m L vs(87.92±18.18)pg/m L(P0.01)。结论频采对献血者巨核细胞的刺激增强,使其血小板数更高,消耗更多的TPO及PDGF,因此对频采献血者应关注相关因子的变化,以避免对献血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硬皮病患者血液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水平和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对硬皮病患者标本和正常人标本进行血小板生长因子的检测。结果 硬皮病患者组血清中 PDGF-AB含量为1586.4±683.7pg/ml;正常对照组血清中PDGF-AB含量为476.8±160.8pg/ml。硬皮病患者组血清中PDGF-AB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PDGF-AB含量(P<0.01)。结论PDGF水乎的检测对硬皮病患者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鳖甲软肝方药物血清对离体肝星形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活化时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的影响,以探讨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高、中、低剂量药物组共5组,并制备各组血清。采用SD大鼠肝星形细胞分离、培养、药物血清制备,免疫组化检测各实验组血清对肝星形细胞分泌TGF-β1,PDGF的影响,并经图像分析系统作定量分析。结果:培养48h模型组TGF-β1,PDGF阳性反应物A值分别为733.58±189.73和659.45±76.56;72h分别为1509.87±77.50和1208.02±132.21,与对照组(48h:570.78±57.61和479.65±38.49;72h:1279.30±147.78和805.30±121.04)比较,差异显著有显著性意义(F=5.833~21.250,P<0.05)。培养48,72h,高、中剂量药物组与模型组TGF-β1,PDGF表达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F=5.833~21.250,P<0.05),可显著抑制TGF-β1,PDGF表达,并呈量效关系。结论:复方鳖甲软肝方药物血清能有效抑制肝纤维化时活化肝星形细胞分泌TGF-β1和PDGF,从而达到抑制肝星形细胞增殖、活化的抗肝纤维化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谢兰  浦海鹰  雷华江  罗军 《华西医学》2005,20(2):244-246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水平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6例恶性卵巢肿瘤(MOT)、32例良性卵巢肿瘤(BOT)患者为2个研究组,2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各组术前血清中的VEGF和PDGF水平。结果:(1)MOT、BOT及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中位数分别为313.1、158.4、120.7pg/ml,上述各组的范围分别为167.6~695.2、87.8~342、16~345.8pg/ml;血清PDGF中位数分别为17118、12156.4、11568.5pg/ml,上述各组的范围分别为9127~23782、2442~16552、1860~15376pg/ml。MOT组较BOT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和PDGF水平升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OT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和PDGF水平接近,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卵巢恶性肿瘤中,肿瘤分化差者(G3)血清VEGF和PDGF水平高于肿瘤分化较好者(G1,G2)(P<0.05);晚期卵巢癌患者(FIGOⅢ期及Ⅳ期)的血清VEGF和PDGF水平高于早期患者(FIGOⅠ期及Ⅱ期)(P<0.05);(3)血清VEGF与PDGF水平在MOT和BOT组中均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VEGF和PDGF水平与卵巢肿瘤的恶性行为有关,在卵巢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检测1个Ⅱ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2)家系成员血浆及外周血白细胞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GF-β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等蛋白质浓度,探讨这些血管生长发育相关蛋白在 HHT 发病机制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根据鼻出血、毛细血管扩张及家族史进行 HHT 的临床诊断,并经基因筛查,以证实 HHT 的诊断。对该家系中5例新成员进行 HHT 的诊断和排除诊断。用 ELSA 方法检测该家系成员血浆 TGF-β1、TGF-β2及 VEGF 浓度;用流式细胞术结合直接按或间接免疫荧比技术分析该家系成员外周血白细胞TGF-β1、VEGF、及 PDGFRα蛋白表达。结果基因筛查的5例新家系成员 ALK1基因8号外显子不存在 C1231T 突变。该家系成员中3例 HHT 患者血浆 TGF-β1和 TGF-β2浓度分别为(16 954±3 709)ng/L和(11 548±2 611)ng/L;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 HHT 患者、6名未受累家系成员、6名正常对照血浆 VEGF 浓度值分别为(179.2±22.0)μg/L,(149.8±22.7)μg/L,(132.9±21.0)μg/L;HHT 患告血浆 VEGF 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HT 家系成员外周血白细胞 PDGFRα和 VEGF 蛋白表达均上调(P 值均<0.05);TGF-β1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HT-2患者血浆 TGF-β1浓度、单核细胞及粒细胞 TGF-β1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浆 VEGF 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 VEGF 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HHT-2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存在 PDGFRα高表达,提示存在血管生长发育相关蛋白的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设定2 U单采血小板个体化采集标准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对单采前血小板个体化采集标准进行理论推导,确保采集后献血者血循环中Plt≥100×109/L,终产品Plt含量达5.0×1011/2 U质量标准,献血者单采前Plt最低必须达5.0×1011/TBV(全身血容量)+100×109/L的个体化标准,并对个体化采集标准进行可行性分析。结果 304名献血者单采2 U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循环中Plt均≥100×109/L(P<0.05),终产品Plt、WBC、RBC含量符合质量标准。结论符合单采前Plt≥5.0×1011/TBV+100×109/L个体化采集标准的献血者,单采2 U血小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硬皮病患者血液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水平和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对硬皮病患者标本和正常人标本进行血小板生长因子的检测。结果 硬皮病患者组血清中PDGF-AB含量为1586.4±683.7pg/ml;正常对照组血清中PDGF-AB含量为476.8±160.8pg/ml。硬皮病患者组血清中PDGF-AB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PDGF-AB含量(P<0.01)。结论PDGF水平的检测对硬皮病患者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高含量细胞因子的血小板裂解液(PL)。方法采用反复冻融法[-80℃~37℃冻融3次(冻24 h/次)]和超声法(285 W,每次超声处理5 s停止5 s,共10次)处理10份单采血小板制剂(30 m L/份),ELISA法对细胞因子,血小板衍生长因子(PDGF)-AA、PDGF-AB、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检测,同时将2种方法制备的PL按10%比例加入常规培养基DMEM/F12培养第5代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传至第7代细胞增殖情况,并与FBS液培养(组)比较。结果血小板保存3 d后制备成的PL各因子含量均升高,0 d浆与3 d浆相比,PDGF-AA(ng/m L)为0.071±0.024 vs 2.494±0.326,PDGF-AB(pg/m L)为36.079±15.54 vs 5 866.572±859.31,PDGF-BB(pg/m L)为33.258±21.23 vs 641.69±80.58;VEGF165(pg/m L)为26.661±5.42 vs 122.652±10.59;TGF-β1(pg/m L)为55.556±6.16 vs 3 930.022±827.68(P0.05或0.01)。超声法可释放更高含量的细胞因子,3 d反复冻融组与3 d超声组比较,PDGF-AA(ng/m L)为0.095±0.025 vs 1.28±0.236,PDGF-AB(pg/m L)为12 424.746±3 738.03 vs 19 610.987±10 430.26;PDGF-BB(pg/m L)为5 429.184±1 824.53 vs8 397.039±611.93;VEGF165(pg/m L)为128.379±46.69 vs 374.552±32.48;TGF-β1(pg/m L)为8 820.789±1 755.45 vs 14 686.780±7 164.89(P0.05或0.01)。结论反复冻融法和超声法均能有效释放血小板内的细胞因子;超声法处理血小板能释放更高含量的细胞因子,可替代FBS用于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采集模式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3名采用间隔采集模式(2 U→1 U→2 U)及22名采用连续采集模式(每次均为2 U)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在单采血小板前后,分别测定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_LCR)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结合其各自体重指数(BMI)分析。结果采用间隔采集模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单采前与4周后Plt(×109/L)分别为282±46和277±51,采用连续采集模式单采前与4周后Plt(×109/L)分别为307±55和291±53(均为P>0.05);2种采集模式单采血小板组间单采12个月前后其MPV、P_LCR和PDW比较均有减少趋势,其中连续采集模式组在单采12个月前后血液的MPV(fL)分别为8.6±0.46和8.0±0.47(P<0.05)。BMI<24的献血者采用连续采集模式单采前和下次单采前的Plt(×109/L)分别是298±60和264±45(P<0.05)。结论选用不同采集模式除考虑献血者外周Plt外,还需综合参考MPV、P_LCR、PDW和BMI等指标,对BMI<24的献血者宜采用间隔采集模式,以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和采集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来有报道称,透析期间由于血小板接触了人工表面持续地释放可溶性生长因子。这些因子是造成透析患者由于心血管疾病致死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关于血小板单采程序释放生长因子的持续时间和程度的参照数据。研究设计及方法用2台不同的分离机进行了37次血小板单采。在血小板单采前、后1小时和24小时检测供血者血浆样品,检测由AB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β-血栓珠蛋白(β-TG)构成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并用细胞计数仪和凝集仪检测血小板活化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保存时间对储存前去白红细胞(LR-pRBC)上清中血小板相关生长因子蓄积的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悬浮红细胞(pRBC)经200 ml红细胞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随后用四联袋等量分装。所有血袋置于2℃-6℃常规保存。于保存第0、14、21和35天各取1分装袋,以1 006×g离心10 min后留取上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蓄积浓度。体外培养Hep G2肝癌肿瘤细胞贴壁后,加入保存第0天和35 d LR-pRBC上清,与Hep G2细胞共同孵育48 h后,应用MTT法测定上清吸光度,以反映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程度。结果:LR-pRBC上清中VEGF和PDGF浓度蓄积量随保存期延长进一步升高,VEGF在保存末期35 d时,浓度达900.16(95%CI,552.26-1248.07)pg/ml,而0 d LR-pRBC上清中浓度为[611.84(95%CI,356.45-867.23)pg/ml],其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PDGF在第0天LR-pRBC上清中的初始浓度为2.23(95%CI,0-5.37)ng/L,35 d末其浓度蓄积达5.66(95%CI,-1.16-12.48)(P=0.073)。LR-pRBC上清同Hep G2细胞体外共孵育48 h后,保存35 d的LR-pRBC上清OD值为0.40(95%CI,0.38-0.42),明显促进Hep G2细胞的增殖(P0.05)。结论:LR-pRBC中残留血小板经2℃-6℃储存后,激活、崩解、释放颗粒物质,造成PDGF和VEGF随保存期延长的进一步蓄积,从而导致保存期末的LR-pRBC上清促进肿瘤细胞体外增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人工肝支持治疗 (ALSS)重型肝炎 ,了解血液滤过 (hemofiltration ,HF)前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肝功能及TNF -α的变化 ,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临床价值。方法 治疗组 18例予基础综合治疗的同时采取血液滤过 ,对照组 2 0例仅予基础综合治疗 ,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PDGF水平、肝功能及TNF -α水平 ,并对两组结果作比较。结果 治疗组早、中期患者治疗前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为 (1332 2 4± 894 2 4 )pg/mL ,治疗后早、中期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为 (5 5 2 4 4± 2 75 9 2 )pg/mL ,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 =2 78,P <0 0 1)。治疗组前后TNF -α含量无显著变化 ,肝功能无显著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 血液滤过可使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下降 ,对减轻肝细胞的损伤、缓解肝纤维化的进程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已经发现新生儿血小板功能有一过性缺陷,其机理不清,为此作者对18名新生儿及其母亲的血小板进行了研究。在分娩时分别检测了新生儿及其母亲的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栓烷B_2(TxB_2)和血小板第4因子(PF_4)的浓度。并用电镜检查了新生儿和母亲的血小板的超微结构及颗粒含量。结果:新生儿TxB_2为25±8pg/ml,母亲为15±4pg/ml,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值(0-5pg/ml)。新生儿βTG为174±27ng/ml,母亲为196±11ng/ml,两组也显著高于正常值(12-30ng/ml)。新生儿PF_446±8ng/ml,母亲为54±7ng/ml,两组都显著高于正常值(4 8ng/ml)。以上3种物质浓度在新生儿与母体之间无显著差异。分娩方式(经阴道或剖腹产)对上述3种物质浓度无显著影响。两组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室温新鲜全血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方法实验组为24例,新鲜全血(400 mL)置室温于<8 h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所得的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1为12例,常规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2为12例,新鲜冰冻单采血浆,血浆单采完毕分装为200 mL/袋并立即冰冻保存。3组血浆按常规制备冷沉淀,评价其质量:外观、凝血因子FⅧ及Fib的含量;血细胞残留量。结果 3组冷沉淀外观均正常;WBC含量在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1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81.76±34.07)IU较低,Fib(202.63±48.58)mg及Plt(7.81±5.81)×109均较高。与对照组2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含量相当,Fib(202.63±48.58)mg较高、Plt(7.81±5.81)×109较低。结论全血来源的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冰冻血浆还可以用于冷沉淀的制备,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0.
保存期内单采血小板体外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存期间不同含量和纯度的单采血小板体外特性的变化。方法根据血小板的含量和纯度,将单采血小板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22±2)℃震荡条件下,100%血浆保存7 d,分别于d 0、d 1、d 5、d 7取样检测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形态、pH、葡萄糖、乳酸含量、CD62p、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和细菌培养等指标。结果血小板保存到d 7时,各组乳酸生成量、MPV、CD62p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pH、PAgT显著降低(P<0.05),但Ⅱ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程度比Ⅰ、Ⅲ组低,且pH仍>6.7;与d 5相比,Ⅱ组血小板的新陈代谢指标、形态学、活化与体外功能指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亦未见细菌生长。结论在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确实存在保存损伤,不同含量和纯度的血小板制品损伤程度不一,只要将每袋血小板计数控制在(1.0—5.0)×1011,白细胞污染率控制在1.0×106以下,可以将保存时间由目前的d 5延长到d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