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胃泌素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及其与卒中部位、梗死面积、血肿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 脑梗死组 82例 ,脑出血组 6 4例。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量血清胃泌素的含量 ,并与正常对照组4 6例比较。结果 ①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血清胃泌素含量均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 ;②大面积梗死组、出血量 >4 0ml组、破入脑室组血清胃泌素含量明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③丘脑、脑干、小脑病变与基底节病变的血清胃泌素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增高 ,可作为诊断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脑卒中初发及再发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对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785例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的脉压水平 ,并与同期住院的 10 0例非脑卒中高血压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①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的脉压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②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脉压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③再发与初发脑卒中组收缩压与脉压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脉压增大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是引起脑卒中发生及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测定242例脑出血和208例脑梗死患者24 h ABPM变化,并与280例体检人员的ABPM做对比.结果脑出血、脑梗死组的24 h平均PP(24h PP)、24 h平均PPI(24 h PP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24 h PP的最大分布区域均在60~89 mmHg,分别占64.5%和64.4%;对照组24 h PP最大分布区域在40~69 mmHg,占80.4%;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24 hPPI的最大分布区域均在0.40~0.49,而对照组24 h PPI在<0.40.而且,三组24 h PP、24 h PPI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结论脑卒中病人的PP与PPI较同年龄无脑卒中者明显增加,PP、PPI增加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关系,寻找脑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收集200例脑梗死患者、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1年血压水平检测随访。观察脑卒中再发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脑卒中原发性高血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脉压差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病组(P〈0.05)。脑卒中高血压组1年随访结果,再发脑卒中28例(13.86%)。脑卒中非高血压组有2例再发脑梗死发生(2.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85.71%再发脑梗死者、100%再发脑溢血者血压控制不理想。结论对脑卒中患者的1年随访发现脑卒中的再发与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控制不理想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 (CPn)感染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急性脑卒中患者1 1 2例 (其中脑梗死患者 69例 ,脑出血患者 43例 )、其他疾病患者 50例的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抗体及IgM抗体 ,以及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和对照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 67.4%、52 .5 %、34 .0 % ,其中脑梗死组及脑出血组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 ,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而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则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病例血清TG浓度明显高于肺炎衣原体IgG阴性的病例 (P <0 .0 5) ;HDL C则明显低于阴性组。结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脑血管病可能有明显的关系 ,尤其是脑梗死。其可能的机理是肺炎衣原体感染后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 ,引起血管局部损伤 ,以及改变了血脂浓度而增加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老年高血压患者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石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3):3083-308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与其并发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共分析98例高血压病患者,年龄59~82岁。其中单纯高血压病50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者48例。探讨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脉压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脑卒中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舒张压脑卒中组与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平均血压、脉压与脑卒中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舒张压与脑卒中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脑卒中与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关系。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 5 7例 ,其中脑出血 (CH)组 2 1例 ,脑梗死(CI组 ) 3 6例 ,另选正常对照 2 8例 ,分别测定血浆Hcy、VitB12 、叶酸、肌酐浓度 ,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指数 (CNDS)评定 ,并测定CH组的血肿体积 (HV)。结果CI组和CH组的Hcy水平均比对照组高 (P <0 0 5或P <0 0 1) ,而CI组和CH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I组和CH组Hcy与叶酸水平呈高度显著负相关性 (r =-0 44 2 ,P =0 0 0 7)或显著负相关 (r =-0 5 3 1,P= 0 0 13 ) ,均与VitB12 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高Hcy血症与脑卒中关系密切 ;血浆Hcy水平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 ,与VitB12 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氯沙坦联合阿魏酸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CRF)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5 6例CRF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 ,分为治疗组 30例 ,对照组 2 6例 ,治疗组给予氯沙坦 5. 0mg d ,阿魏酸钠 0 .3g d加 5 %GS 2 5 0ml静脉滴注 ,1次 天。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 2 0mg ,2次 天 ,4周为 1疗程 ,观察治疗前后血压、2 4小时尿蛋白、Scr、BUN的值。结果 ①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均有显著下降 (P <0 .0 5 )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 0 5 ) ;② 2 4小时尿蛋白治疗组显著降低 (P <0 . 0 1) ,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 0 1) ;③治疗组Scr、BUN明显降低 (P <0 . 0 5 ) ,对照组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 0 1)。④所有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氯沙坦与阿魏酸钠通过不同机制对CRF合并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对肾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 ,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脉压对心脑血管事件 (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和心脑血管事件引起的死亡 )发生的影响。方法 以 6 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测定外周肱动脉的收缩压、舒张压 ,以脉压≥ 6 0mmHg为界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脉压 <6 0mmHg)和研究组 (脉压≥ 6 0mmHg)。随访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情况并予以比较。结果 平均随访 7.4年 (6~ 9年 ) ,脉压≥ 6 0mmHg组患者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 <6 0mmHg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与脉压大小密切相关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是决定收缩压、脉压的独立因素 ;脉压的大小与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密切相关 ,收缩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引起的死亡密切相关。结论 年龄是决定收缩压、脉压的独立因素 ;脉压和收缩压的大小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凝血和血小板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印肖  张素娥  郭力 《临床荟萃》2004,19(7):387-389
目的 探讨脑梗死 ,脑出血患者凝血及血小板方面的变化情况。方法 脑梗死患者 4 0例 ,脑出血患者30例 ,正常对照组 35例 ,患者在发病后 72小时内抽肘静脉血抗凝。患者和对照组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分析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 ,脑出血患者与健康人 ,脑梗死患者与脑出血患者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6项指标上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健康人比较 ,FIB和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高血压性脑出血组与健康人比较 ,FIB和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急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组比较 ,PT ,APTT ,TT ,FIB ,PLT ,MPV 6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大面积脑梗死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 ,PT ,APTT ,TT ,FIB ,PLT ,MPV 6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和血小板体积增大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也是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与脑出血有共同的发病基础。较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在凝血与血小板状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俊 《临床医学》2005,25(7):33-34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的脉压分析,探讨脉压与继续出血的关系。方法对49例脑出血后继续出血者的脉压与49例非继续出血者的脉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继续出血组脉压(78.06±12.85)mmHg,对照组(70.86±12.16)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脉压增高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偏瘫的早期康复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患者救治成功后 ,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5 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经CT确诊 ,均符合我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 。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2 9例。康复组男 18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63岁 ;病程 (4 .8± 3 .1)d ;脑梗死 17例 ,脑出血 12例。对照组男 19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62岁 ;病程 (4 .7± 3 .3 )d ;脑梗死 18例 ,脑出血 11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高压氧…  相似文献   

13.
背景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表明,脂蛋白(A)是一个新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较大.目的探讨高脂蛋白(A)水平与脑卒中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分析.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对象选择1999-09/2002-03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94例脑卒中患者.29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脑梗死组159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135例.脑梗死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者109例,腔隙性脑梗死者50例.并选择来自门诊连续健康体检人员94例为健康体检组.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的血浆脂蛋白(A),并将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别按血脂各项正常与否(脂蛋白(A)除外)分成两组,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脂蛋白(A)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性别、高血压及血脂各项与脂蛋白(A)血清水平有无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和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脂蛋白(A)的比较.②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血脂各项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所纳入的294例患者及94例正常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和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间脂蛋白(A)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出血组患者脂蛋白(A)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脂蛋白(A)浓度较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组高(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脂蛋白(A)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血脂各项的相关性分析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脂蛋白(A)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脂蛋白(A)水平接近(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亦显示性别、高血压及血脂各项与脂蛋白(A)血清水平无相关性. 结论高脂蛋白(A)可能是脑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内皮素(endothelin,ET)及甲襞微循环在原发性高血压和有原发性高血压史的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分别测定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中NPY、ET的含量及使用微循环测定仪观察以上各组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中NPY、ET的含量增高,微循环异常积分增高(P均<0.01),但患者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存在神经内分泌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及微循环障碍,这些改变可能参与了这两类疾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脑卒中病人158例,作为研究组,其中脑梗死101例,脑出血57例.对照组为60例正常人.通过荧光生化法定量检测血中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的浓度.结果脑梗死组 Hcy总平均值(20.45±12.6) μmol/L,男性占42.5 %, 女性占38.1%.进展性Hcy水平升高58.3%.脑出血组 Hcy总平均值(19.15±9.77) μmol/L,男性占41.8%,女性占39.3%明显升高.正常组男性正常值略高于女性.脑卒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可见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是脑卒中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Hcy患者易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并高Hcy者,病程迁延,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中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内皮素(endothelin,ET)及甲襞微循环在原发性高血压和有原发性高血压史的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分别测定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中NPY、ET的含量及使用微循环测定仪观察以上各组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中NPY、ET的含量增高,微循环异常积分增高(P均&;lt;0.01),但患者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gt;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存在神经内分泌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及微循环障碍,这些改变可能参与了这两类疾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狭窄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8例,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斑块稳定性、分布差异,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患者(54.7%)(χ~2=11.38,P0.01)。脑梗死组比对照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更高(54.8%比31.3%,χ~2=1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更高(P0.01),分布范围更广,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吸烟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王昕  田旻  路英  郜旭 《中国急救医学》2004,24(7):482-484
目的 探讨MgSO4在脑梗死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血浆谷氨酸 (Glu)的影响。方法 将 4 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MgS0 4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 3、14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血浆Glu水平进行检测 ,并观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Glu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用药后 3d ,MgS0 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Glu水平下降较快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用药后 14d ,两组患者血浆Glu均降至正常水平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MgSO4治疗组的临床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MgS0 4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Glu水平 ,从而减轻其神经毒性 ,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咪替丁加胃复安治疗脑出血、脑梗死后呃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西咪替丁加胃复安持续静脉滴注治疗脑出血、脑梗死后呃逆的疗效评定。方法 对 10 4例脑出血、脑梗死后呃逆用西咪替丁加胃复安持续静脉滴注组为治疗组 ;选 110例脑出血、脑梗死后呃逆用山莨菪碱肌注组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采用随机抽样双盲法评定疗效并进行组间对照。结果 治疗组显效 2 7/ 10 4例 (2 5 96 % ) ,有效 5 0 / 10 4例 (48 0 8% ) ,总有效率 77/ 10 4例 (74 0 4 % ) ;对照组显效 7/ 110例 (6 36 % ) ,有效 39/ 110例 (35 4 6 % ) ,总有效率 4 6 / 110例 (41 82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结论 西咪替丁加胃复安持续静脉滴注治疗脑出血、脑梗死后呃逆确有疗效 ,且优于山莨菪碱。  相似文献   

20.
尚桂珍 《中国康复》2003,18(4):238-238
目的 :探讨高压氧 (HBO)配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 82例发病 <3d的脑梗死患者分为HBO组 4 2例和对照组 4 0例。HBO组接受高压氧和药物治疗 ,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 1个月后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HBO组基本痊愈 8例 (19.0 % ) ,显著进步 2 0例 (4 7.6 % ) ,进步 12例 (2 8.6 % ) ,无变化 2例 (4 .8% ) ;对照组分别 7例 (17.5 % )、13例 (32 .5 % ) ,18例 (4 5 .0 % )和 2例 (5 .0 % )。 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HBO结合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好于单一药物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