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部血管平滑肌瘤与平滑肌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眼部血管平滑肌瘤12例,平滑肌瘤2例,并作临床病理分析。本病临床特点是:①CT显示为圆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包块,部分病例有钙化斑存在。②手术时所见为一个圆或椭圆形、有包膜、紫红色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及易出血。按组织病理学分类,血管平滑肌瘤可分为三个类型(海绵状型、静脉型、实体型),在部分病例标本中,三种类型可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儿童眶周毛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入住我院的46例确诊为眶周毛母质瘤并行手术的儿童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46例患儿中男18例、女28例(男:女=1.00:1.56).发病部位眉弓26例(56.5%)、上睑18例(39.1%)、下睑2例(4.3%).病理学检查瘤体在光镜下可见主要由两种细胞组成:基底细胞样细胞和影细胞.46例肿瘤中36例间质内有钙化灶,25例有炎性细胞浸润,24例可见多核巨细胞.所有病例经手术切除,术后无一例复发或恶变.结论 毛母质瘤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发病部位在眶周的儿童患者并不少见,熟练掌握其临床特征及眶周常见肿物的鉴别诊断将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肝素钠皮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肝素钠皮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的疗效。方法 对246例492只眼睑黄色瘤施行肝素钠皮内注射。结果 注射2周后黄色瘤消失320眼,注射3~4周后黄色瘤基本消失126眼,5~7周后黄色瘤消失46眼。结论 肝素钠能激活体内脂蛋白酯酶,可使乳糜中的甘油三酯水解,从而降低血脂,使黄色瘤消失。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全身软组织、肝、肺、骨等部位罕见的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一般呈浸润性生长,偶尔也会出现转移。眼部血管内皮瘤为一种更为罕见的血管瘤类型,目前尚缺乏针对其良恶性的定位及统一的诊疗指南。眼部血管内皮瘤多原发于眼眶,也可原发于眼睑及泪器。临床表现为眼睑肿胀、眼球突出,影像学检查常显示肿瘤局部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被误诊为眼底病的临床因素。方法误诊为眼底病的患者86例,经眼科检查,CT或MRI检查确诊为听神经瘤后,转入神经外科进行系统治疗,并随访1a。结果在86例患者中,听神经瘤复发3例;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视野,眼底检查)42例恢复至发病前,21例好转,23例无改善。结论临床医师在诊断时应从全局出发,对类似疾病做到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冯珂  陈鹏  孔宇  袁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9):1574-1576
结膜乳头状瘤是结膜上皮组织呈乳头状增生的良性肿瘤,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结膜型和角膜缘型。结膜型多见,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角膜缘型少见,好发于中老年人,过度增生有演变成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可能。结膜乳头状瘤发病原因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而HPV在结膜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结膜乳头状瘤患者进行常规HPV检测对于治疗和随访是非常重要的。手术切除是结膜乳头状瘤基本的治疗方法,但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高,目前采用多种方法防治复发,包括冷冻及电灼、细胞毒药物及干扰素的应用。我们报道了成功应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1例复发性角膜缘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睫状体上皮瘤大多体积较小,部位隐蔽,又极为少见,临床诊断较难。我们在1986年至1998年先后收治3例,并经病理切片确诊。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病例1.1 例1:患者,男,50a。因左眼视力下降1a余,于1998年8月入院。全身体检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5.0,左眼4.0。眼压正常。左眼5点钟周边部虹膜球形膨隆,瞳孔圆,晶体皮质局限性混浊。散瞳三面镜检查可见虹膜根部与睫状体之间有绿豆大小近球形深灰色之肿物,表面较光滑,且有少许血管增生。瘤体压迫晶状体赤道部并在该处形成压痕凹陷。B超显示该处睫状体有一实性肿物,提示睫状体占位性病变。1w…  相似文献   

8.
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结膜囊状淋巴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管瘤是小儿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好发于颈胸部,以囊状淋巴管瘤多见,不能自行消退,生长快慢不一。虽眼部穹窿结膜极少发生,但压迫眼球影响其正常发育,瘤体容易破裂,继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处理困难,传统手术治疗不易完全切除,且损伤面积较大,后遗症较多,容易复发 [2]。笔者于1994年6月起应用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联合缩丙酮确炎舒松瘤内注射治疗小儿结膜囊状淋巴管瘤15例(16只眼),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眼眶炎性假瘤发病机制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琳  何彦津  张红梅 《眼科研究》2007,25(11):839-842
目的通过研究11种单克隆抗体在各型眼眶炎性假瘤(OIPT)中表达的不同,探讨各型OIPT的免疫病理及发病机制。方法使用CD45RO、CD20、IgG、IgA、IgM、κ、λ、MSA、SMA、Vim、CD6811种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对39例OIPT术后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CD45RO、IgG在3种病理类型OIPT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68在淋巴细胞浸润型OIPT和硬化型OIPT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和56%;SMA、MSA、Vim在硬化型OIPT中阳性表达率为100%;5例混合型OIPT中,4例为多克隆性,1例为B细胞单克隆性。结论淋巴细胞浸润型OIPT的发病机制为Ⅲ型超敏反应和Ⅳ型超敏反应;硬化型OIPT的发病机制为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CM)异常增多和过度沉积,导致眼眶组织纤维化;混合型OIPT的发病机制涉及与淋巴细胞浸润型及硬化型OIPT不同的免疫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期开始介绍鼓室体瘤的影像学和临床表现.鼓室体瘤属于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glomus jugularetympanicum paraganglioma),也即颈静脉球瘤的一种,后者还包括颈静脉球体瘤.因起源于鼓室内与迷走神经耳支(Arnold nerve)或舌咽神经鼓室支(Jacobson nerve)伴行的副神经节组织,故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多见于中下鼓室,上鼓室少见.肿瘤可以扩展超过中耳界限,但一般不侵犯颈静脉球.光镜下将鼓室体瘤细胞分为二型:Ⅰ型细胞为神经内分泌颗粒细胞,巢状结构;Ⅱ型细胞为支持细胞.鼓室体瘤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相似文献   

11.
泪囊乳头状移行上皮癌误诊泪囊炎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翔宇  吴君卿 《中华眼科杂志》1999,(2):158-158,I007
患者男,60岁。1993年8月因左眼溢泪,无脓,曾在当地医院以“慢性泪囊炎”行左泪道探通术,术后溢泪症状好转。半个月后,左泪囊部皮肤红、肿、疼痛,未扪及肿物,诊断为急性泪囊炎,予以抗生素治疗症状好转。以后曾反复发作2次,均以抗生素治疗。1996年10...  相似文献   

12.
眼眶炎性假瘤是原发于眼眶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是常见的眼眶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近年采用生物制剂、强力霉素等新的尝试治疗眼眶炎性假瘤,在给药方法和剂量的选择上也有新的突破,如眼眶内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等。(国际眼科纵览,2019, 43: 426-430)  相似文献   

13.
眼部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紫外线照射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眼部良性肿瘤,但是其病因尚未明确。病变往往表现为菜花或海绵状的灰白或肉粉色肿物,可见于结膜、泪阜、角膜缘、眼睑皮肤及眼眶等部位,采用前节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HR-OCT)、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检查手段结合术后病理检查可以确诊。该疾病有一定的复发倾向,一些学者认为生长部位、细胞异型性、治疗方式等可能是影响疾病复发的因素。目前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部分加以术中冷冻、羊膜移植、丝裂霉素(MMC)、干扰素α-2b(IFNα-2b)、5-氟尿嘧啶(5-FU)等辅助治疗方法,有研究发现合理规范的辅助治疗对于减少复发有一定作用,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告7例骨髓中罕见的巨大瘤细胞及其有关的多种瘤细胞,并报告了它们对骨髓及血象的影响、病理变化以及临床特点。方法 瑞氏染色、组化、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仪、电镜及免疫电镜、骨髓组织切片等。结果 疑为一种罕见类型淋巴瘤并与类似疾病进行了鉴别。  相似文献   

15.
何为民  罗清礼  董凯 《眼科新进展》2006,26(11):822-822
1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农民。因发现左眼内眦角长米粒大小的新生物2月,于2003年3月在当地县医院就诊,行“左眼内眦新生物切除活检术”,病理检查诊断为“左眼内眦乳头状瘤”。术后2月局部复发,又长出红色米粒大小的新生物,于2003年7月在省外某医院行第2次手术,仅切除病灶,但未做病理检查。术后2月局部再次复发,在同一医院行第3次手术,病理检查诊断为“左眼泪阜上皮瘤样非典型增生”,术后即发现局部组织有残留,未作特殊处理。以后内眦肿物进行性长大,无其他不适感,患者于2004年8月来我科就诊。患者否认不洁性交史及性病史。体格检查:全身体检…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1.1病例 1患儿女,8岁.父母发现其左眼上睑外侧长一硬结半年,无明显长大,无红肿疼痛.于2009-07-14日至我院就诊,初步诊断为:左眼上睑包块性质待查.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检查无异常发现.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为1.5,右眼未见异常,左眼上睑皮肤光滑,颜色正常,颞侧皮下可触及1个10 mm×9 mm大小的硬结,边界清楚,无触痛,结节与皮肤部分粘连,其余眼部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7.
18.
脉络膜平滑肌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瑞南  宋广瑶 《眼底病》1992,8(3):175-176,T012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新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眼眶神经鞘瘤CT与MRI的各自影像表现特点,对比二者在眼眶神经鞘瘤诊断上的价值.方法 总结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眼眶神经鞘瘤的CT与MRI影像表现特点,根据诊断符合率,运用统计学处理,找出最适合诊断的检查方法.结果 眼眶神经鞘瘤的定位诊断上,MRI平扫和CT平扫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2%,MRI平扫与CT平扫(P=0.502>0.05)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性诊断上,MRI平扫、MRI增强、CT平扫、CT增强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91%、46%、47%,MRI平扫与CT平扫(P=0.008<0.01)、MRI增强扫描与CT增强扫描(P=0.036<0.05),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平扫+增强)扫描是诊断眼眶神经鞘瘤的有效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the suitable way to differ the orbital neurilemmoma according to the CT and MRI features. Methods Twenty-four cases orbital neurilemmoma were enucleated and diagnosis was proofed by pathological,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CT and MRI were analyzed, and the effect of diagnosis were statistic analyzed. Finally, the most suitable way for image investigation on the CT and MRI were found. Results For the position diagnosis rate of orbital neurilemmoma from plain MRI scan, plain CT scan was 100%,92% respectively. Plain MRI scan and Plain CT scan(P =0.502>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qualitative diagnosis rate of orbital neurilemmoma from plain MRI scan, MRI(contrast enhancement), plain CT scan, CT(contrast enhancement)was 88%, 91%, 46%, 47% respectively. Plain MRI scan and Plain CT scan (P=0.008<0.01), MRI(contrast enhancement)and CT(contrast enhancement)(P =0.036<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s Plain MRI scan combine contrast enhancement sca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diagnose of the orbital neurilemmo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