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常规内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入组,共120例,入组患者首先完成常规内镜检查,根据普通白光内镜下病变特点分析病变性质并完成内镜诊断,然后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病变周围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进行观察后做出诊断,并根据黏膜像取病理组织检查,将普通白光内镜下诊断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分别与病例诊断结果相比较,观察符合率。结果 120例平坦型病变病理证实慢性炎症68例,炎症伴肠上皮化生24例,炎症伴不典型增生18例,早期胃癌10例,普通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为69.2%,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诊断总病理符合率92.5%,两种情况下总病理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在诊断早期胃癌、炎症伴不典型增生、炎症伴肠上皮化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明显优于普通白光内镜。结论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和组织病理学上较普通白光内镜有更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提高胃平坦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XQ260型电子放大内镜对1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所取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四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0.1%、80%及64.3%。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ENTAX高清智能染色内镜在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经普通高清胃镜检查后疑似早期胃癌、食管癌患者105例,分别行高清白光(HD+)模式、高清智能电子染色(i-scan)模式、染色内镜检查,评价各检查方法中病变腺管开口形态以及微血管结构形态的清晰度,并对疑似部位进行靶向活检,比较3种内镜诊断早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结果 105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早癌51例。在观察微血管形态方面,高清智能染色内镜明显优于电子白光内镜、染色内镜(P<0.05)。在诊断上消化道早癌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与病理的确诊符合率方面,高清智能染色内镜明显高于电子白光内镜(P<0.05),且均与染色内镜相近(P>0.05)。结论高清智能染色内镜有助于对病灶性质的判断和指导活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E-NBI)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141例通过白光内镜及ME-NBI检查并且行病理活检,诊断为非肿瘤胃病、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分别比较白光和ME-NBI诊断的情况,同时观察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的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特点。结果白光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54.5%、43.8%、88.0%、11.3%,准确率为53.3%,ME-NBI诊断分别为80.1%、68.8%、95.2%、32.4%,准确率为76.6%。胃部肿瘤性病变与非肿瘤性病变在边界线、不规则的表面腺管和黏膜微血管、腺管密度、黏膜微血管密度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MENBI在诊断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方面优于常规内镜检测,可用于早期胃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7月间的上消化道病变患者,首先应用电子放大内镜及靛胭脂黏膜染色检查,对考虑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148例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随机分成二组,一组行黏膜注射法EMR治疗,对照组行普通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后病变组织送病理。病理结果与放大内镜下病变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EMR组均一次或分次切除病灶,普通治疗组有9人无法切除病灶而改为EMR治疗成功,与病理组织学比较,放大内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对上消化道病变镜下诊断的符合率为81.8%。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可提高上消化道病变的镜下切除率,放大胃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可评价病变性质及浸润程度,提高胃镜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特点,内镜下形态,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内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活检确诊为早期胃癌18例病例。结果内镜下大体形态以平坦型和凹陷型为主,呈息肉、炎性增生;局部黏膜色泽改变;局部黏膜粗糙、颗粒样、糜烂。结论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不典型,内镜医师必须掌握早期胃癌的镜下特征,细心全面观察,正确取材,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注意积极随访复查,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提高五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色素放大内镜下Barrett食管(BE)微细结构的变化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提高BE镜下诊断。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对疑似BE黏膜进行染色放大观察并做病检,记录67例经病理确诊BE病例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分型。结果BE的内镜分型:岛型28例,舌型7例,全周型32例。放大内镜共分三型,其中Ⅲ型病理均为肠上皮化生,肠化生检出率与Ⅰ型、Ⅱ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P〈0.01)。结论色素内镜在Barrett食管的诊断和组织学较常规内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内镜下特征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7例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内镜、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型13例,溃疡浸润型5例,肿块型4例,结节型3例.另外2例表现为浅表糜烂,极似一般浅表糜烂性胃炎.结论 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内镜下表现具有病变范围广、病灶多发、形态多样的特点.内镜活检是确诊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内镜的主要手段,而病理诊断技术是确诊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早期胃癌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近5年来收治342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所有的60例早期胃癌病例,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早期胃癌的发病高峰在50~69岁,男性多见;大部分有胃痛史,癌灶部位胃窦部多见,大小多为1.1~2cm,大体分型以浅表型(Ⅱ)为主;组织学分型以低分化腺癌为主。结论内镜检查已成为早期胃癌诊断的首选方法,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的认识也同样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及术后疗效,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早期胃癌40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发现有益和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本组对40例早期胃癌患者,综合分析其临床与病理特点。结果发病年龄高峰在52~73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大部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胃痛史,大体分型以浅表凹陷型(Ⅱb)和凹陷型(ⅡC)占大多数,病理分类中以管状腺癌为主。结论早期胃癌与青年型胃癌相反,好发于中老年人,恶性程度低,临床表现与一般胃病无特殊区别,需要靠直观的内镜检查来提高早期诊断率,内镜和病理为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西藏地区使用色素胃镜诊断慢性胃粘膜病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色素内镜对高原地区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癌前病变以及不典型溃疡等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粘膜病变诊断价值.方珐 内镜下对33例胃黏膜可疑病变进行靛胭脂染色,分别在染色前后进行内镜诊断比较,并与活检的病理结果分析对比.结果 33例患者色素内镜检查,在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60.61%),胃角溃疡...  相似文献   

12.
韩文  冯义朝 《河北医药》2014,(20):3064-3067
目的研究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行普通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抽取180例患者进行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并在可疑病变区取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或高级别内瘤变者,由普外科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标本由同一病理医师再次行常规病理学检查,比较二者的符合率。结果180例患者中发现早期胃癌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有消化道症状者染色阳性率为80.21%,高于无症状者染色阳性率3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者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8.75%,而无症状者早期胃癌检出率仅2.38%,总体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1.11%。染色后早期胃癌病理检查与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85.00%,高级别内瘤变的符合率为68.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下靛胭脂染色能使胃黏膜微小病灶轮廓更加清晰、突出,指导靶向活检,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大大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胃镜下不同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胃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确诊的36例早期胃癌患者和20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和病理特点。结果早期胃癌病灶多位于胃窦部44.4%(16/36),病理分型以分化型为主88.9%(32/36),进展期胃癌多位于胃底/贲门部46.2%(96/208),病理分型以未分化型为主89.4%(186/208)。二者在病变分布和病理分型构成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NBI放大成像技术和靛胭脂染色有助于观察早期胃癌的边界和表面形态,通过与进展期胃癌的内镜下和病理不同特点进行比较,有利于及早发现早期胃癌,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镜、病理检查早期胃癌的特征以及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30例进行活检、手术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浸润深度分为黏膜内癌组(92例)和黏膜下癌组(3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理特征、病变部位及病变大小。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症状、内镜形态学分型、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内癌组病变部位主要在下部,占比79.348%,病变<2 cm占比78.261%,均高于黏膜下癌组的28.947%、2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通过内镜和病理检查能够更好地诊断早期胃癌疾病,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要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EN)术前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常不一致,文中探讨术前内镜诊断为胃HGIEN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比较分析33例术前内镜诊断胃HGIEN患者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HGIEN,手术标本病理学诊断:6例患者为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18.2%;其余27例皆为胃癌,占81.8%。22例为早期胃癌,5例为进展期。癌组织学分型:高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2例,黏液腺癌3例,印戒细胞癌1例。BorrmannⅠ型3例、Ⅱ型2例。结论内镜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胃HGIEN患者,伴浸润性癌的可能性大,应根据具体情况,积极进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内镜特征以及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将近6年来913例胃镜检查患者中镜下形态学酷似良性病变,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早期胃癌的24例患者(占2.63%)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胃镜形态学酷似良性病变患者,仍需在病灶区域做常规多处活组织检查。结论:胃镜检查加活组织检查可大大降低对早期胃癌的漏诊率,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放大内镜和普通白光胃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研究的46例患者.发现可疑病灶(黏膜形态异常或黏膜色泽异常)56处,先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后行NBI或放大功能检查.如有不规则微血管结构伴有分界线或不规整表面黏膜结构伴有分界线的将视为早期胃癌。所有病变均行组织活检后送病理,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NBI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结果56处病灶中,5处为癌性病变,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4.6%(53/56)、80.0%(4/5)、96.1%(49/51)、3.9%(2/51)、20.0%(1/5),普通白光胃镜对应值分别为55.4%(31/56)、60.0%(3/5)、54.9%(28/51)、45.1%(23/51)、40.0%(2/5),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符合率明显高于普通胃镜(P〈0.05)。NBI模式下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及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对诊断相对意义重大。结论普通白光胃镜检查目前仍是筛选早期胃癌临床首选的方法,如发现可疑病灶需进一步行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效果令人满意,操作方法简便易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早期食管癌诊断的优势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00例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依次进行白光、NBI、碘染下放大观察,获取清晰图像,评价每一种检查方式下患者病变部位的轮廓、浅表性毛细血管结构形态图像的可见度及清晰度,后由操作者对NBI观察到的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进行分型,并在病变最为明显的地方取2~4块活体组织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病变形态清晰度方面,NBI放大>染色放大>白光放大,与后两者比较,NBI放大的清晰度评分均显著较高(P=0.000、P=0.005)。IPCL对食管炎症组的诊断特异性为96.8%,灵敏度为87.7%,阳性预测值为92.8%,IPCL分型主要见于Ⅱ型(12/18)。IPCL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的诊断特异度为96.5%,灵敏度为87.7%,阳性预测值为85.7%,IPCL分型主要见于Ⅲ型(22/3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IPCL分型均见于Ⅳ型(24/24)。IPCL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特异度为87.4%,灵敏度为84.3%,阳性预测值为78.9%,主要见于V-1、V-2型(14/23)。结论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ME-NBI)与白光放大、染色放大下NBI放大内镜观察病变形态的清晰度较高,借助NBI放大观察的IPCL分型,可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及癌组织浸润的深度,具有良好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统计我院内镜中心2007年至2010年4年来内镜诊断的早期胃癌,分析早期胃癌在同期胃癌病例中的构成比及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从2007年至2010年共行胃镜检查124142例,检出胃癌共5493例,胃癌检出率为4.4%。早期胃癌613例,占胃癌的11.2%。自2007年至2010年胃癌的检出率分别是5.17%、4.72%、4.39%、3.80%;其中早期胃癌的构成比分别为7.4%、11.6%、12.2%、12.8%。可见胃癌总体内镜下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而早期胃癌占胃癌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所有检出的早期胃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1±14.5)岁。男:女为1.85: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5)。早期胃癌胃窦部最常见,占66%,然后依次是胃体24%、贲门胃底5.6%、残胃4.0%。胃窦早期胃癌显著多于其它部位(P〈0.05)。按照病理结果,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构成比分别为20.8%、23.7%、38.2%、16.8%、0.6%。根据内镜下表现,将早期胃癌分为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其构成比分别是12.6%、28.6%、58.9%。结论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早期胃癌的发现比率增多。早期胃癌的好发部位、病理特点和进展期胃癌类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标准诊断和规范治疗提供病理依据。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的67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在临床、内镜及病理等方面的特征。结果胃MALT淋巴瘤原发病灶以胃窦和胃体为主。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型、隆起型、浸润型。通过胃镜活检和免疫组化染色,术前确诊58例胃MALT型淋巴瘤。有61例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91%)。结论胃MALT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内镜下病变形态多样、范围广。胃镜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胃MALT淋巴瘤活检的诊断准确率。应根据病情选择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