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320-DV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前瞻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初步评价其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77例行DVCT心功能扫描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0±13)次/min( bpm),范围46~ 102 bpm]做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分析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的关系.利用不同心率最佳重建时相作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相,对53例需接受冠状动脉导管造影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5±11) bpm,范围57~114 bpm]同时行冠状动脉CT成像,评价曝光时相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图像质量评分随机区组多样本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双变量统计行直线回归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心率的增加,收缩期比例逐渐增高(r=0.78,P<0.01).收缩期与舒张期最佳重建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增加明显下降(r分别为0.38、0.82,P均<0.01).根据回归方程分析,最佳重建时相按心率分组如下:心率< 70 bpm,65%~80%;70~80 bpm,70% ~85%;81 ~90 bpm,70%~90%;>90 bpm,35% ~ 50%.利用上述最佳重建时相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结果表明,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分别为(6.1±3.8)和(12.4±7.0) mSv,t=6.5,P<0.01],对诊断准确性并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心率的增加,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辐射剂量仍会明显增加(r=0.64,P<0.01).结论DVCT可在更宽心率范围内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准确诊断;但在高心率条件下需要多个心动周期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增加,建议尽可能降低患者心率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 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 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63 例病人[心率(HR)为65~75 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 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 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 ms 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 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 分制:5分为优,1 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 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共有822 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 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 ms 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受检者进行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前均未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图像质量分4级,依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冠状动脉分段标准分别评价各个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分别计算每例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50例受检者平均体重指数(BM I)为(25.00±2.58)kg/m2,扫描时平均心率(71.13±9.63)次/min,平均有效辐射剂量(3.31±1.08)mSv,显示了94.76%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秀占79.49%。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的受检者都可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辐射剂量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中的应用。方法:收集60例心率70次/min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观察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对照组),比较2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心率70次/min时,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二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85±0.35)mSv、(8.79±0.72)mSv(t=-43.34,P0.05)。结论:64排128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在患者心率70次/min时,图像质量较好,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3例病人[心率(HR)为65~75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ms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分制:5分为优,1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有822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ms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和成像质量等比较,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拟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各节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根据对诊断影响分为优、良、差,并计算各自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瞻性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1±0.48)mSv,明显低于回顾性组的(9.15±1.59)mSv(P<0.01);前瞻性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及差者分别占96.7%(1259/1302)和3.3%(43/1302),与回顾性组的96.3%(1339/1390)和3.7%(51/13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能以较低的辐射剂量取得优质图像,更适合CHD患者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与图像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图像质量。方法对10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利用Inspace软件及Circulation软件分析,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技术和后处理方法。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按冠状动脉分段标准评价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心率平均为82.3(56~127)L~./min。采用尽可能使冠状动脉显示良好的最佳收缩期(BestSyst)及最佳舒张期(BestDiast)的重建方法,评价1000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图像质量为1级占96%(960/1ooo),2级占3%(30/1000),3级者占1%(10/1000);图像质量为2级和3级的节段多由严重心律不齐或呼吸带来的运动伪影所致。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情况下可获得非常好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心率不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但严重心律不齐还会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更窄的曝光时间窗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律稳定、配合屏气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共360例,按心率及扫描方案随机分为5组:当心率<65次/分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用7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A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选择此时相为中心总长1%作为曝光时间窗,行前瞻心电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B组)。当心率≥65次/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常规使用3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C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以此时相为中心选择总长10%的曝光时间窗,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D 组)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成像(E组);分别计算各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以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4分制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 组[(8.11±1.54)mSv]和B组[(3.63±0.82)mSv],C 组[(10.56±2.51)mSv]和 D 组[(4.42±1.16)mSv],D 组[(4.42±1.16)mSv]和E组[(5.43±1.14)mSv]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窄窗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最少;而各组间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通过平扫获得最佳时相,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的时间窗,而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0%的时间窗,能获得高质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8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分为2组,A组38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0次/min(bpm)以下,窦性心律,心率波动范围在10 bpm以内.排除标准为心率不能控制在70 bpm以内及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采集期相70%R-R间期.B组30例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人组标准为心率70 bpm以下,窦性心律且规整.排除标准为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2组中管电压均随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20 kV,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00 kV.对2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A组评价476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372段冠状动脉.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为(3.48±0.59)分,B组均值为(3.53±0.58)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32,P=0.187).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2.51±0.54)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4.55±3.54)mSv,2组之间平均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84,P=0.000).结论 在严格掌握心率及心律的基础上,可成功实现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该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对不同心率的急性胸痛患者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42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并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70%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62%~78%,B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40%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32%~48%。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两组患者的肺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进行靶重组,评价图像质量,并进行诊断,同时计算出辐射剂量;应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的诊断价值,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仅1例主动脉CT值未达到诊断标准,两组肺动脉、主动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54、0.700,P值均>0.05);A、B两组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278/284(97.89%)、297/307(9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患者接受的平均有效剂量为(8.67±2.54)mSv。结论 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在无需控制心率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双源CT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技术及图像后处理中的应用。方法:452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心律失常患者70例,其中增强扫描过程中平均心率>100次/min的患者共56例,房性早搏(atrial premature beat)6例,室性早搏(ventricular oremature beat)5例,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3例。双源CT自动重建最佳收缩期(best diast)、最佳舒张期(best syst)图像,若图像欠佳者编辑心电图,然后重建图像,把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曲面(CPR)重建。将图像质量分为3级,以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推荐的解剖分段方法为标准评价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70例心律失常患者经过心电图编辑后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收缩期。共评价561个节段冠状动脉,其中图像质量1级者占87.9%(493/561),图像质量2级者占7.5%(42/561),图像质量3级者占4.6%(26/561)。结论:双源CT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可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快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心率≥80次/min患者76例(其中男34例,女42例),按心率快慢分5组,用绝对值进行心电编辑;节段性评价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心电编辑的绝对值均在收缩期,其中以280ms及230ms(或240ms)应用较多;心电编辑前后各段图像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快心率患者中,利用绝对值进行心电编辑可以减轻或消除冠状动脉CTA伪影,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974.4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mSv,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率对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对照分析。方法:156例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73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所有病例按心率分为<60次/分,60~69次/分,70~79次/分,80~89次/分,90~99次/分及≥100次/分共6组。对所有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