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少年自杀意念的现状及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自尊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长沙市和湘潭市2836例青少年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23.4%.有无自杀意念两组在生活事件量表各因子及自尊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差、家庭暴力、负性生活事件以及低自尊水平.结论 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与负性生活事件、不良家庭环境、低自尊水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的一般情况,观察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190名学生及其父母一方进行测试,并分析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情况,以及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结果 (1)年龄越大,儿童孤独感越强(F=12.95,P<0.01);独生子女孤独感小于非独生子女(t=2.39,P=0.018);父母受教育越高,儿童孤独感越低(F=7.38,10.05;P<0.01);(2)家庭功能评分越差,儿童孤独感越高(r=0.576,P<0.01);情感介入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呈负相关(t=-2.443,P=0.016).结论 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在年龄、是否独生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上存在差异;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关系密切,情感介入越高,越有利于降低儿童孤独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负性生活事件和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从全国10个城市抽取7 118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和儿童多维焦虑量表中文版(MASC-C)进行调查,评定中学生的焦虑状态、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值、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并采用路径分析评估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效应.结果 中学男生的焦虑得分低于中学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01),男女生在ASLEC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CERQ-C的适应性策略与ASLEC得分、MASC得分成负相关,非适应策略与ASLEC得分、MASC得分成正相关.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中学生生活事件和焦虑症状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中学生的焦虑症状可能和其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相关,而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能有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自尊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揭示自尊在社会支持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社会支持量表(PSSS)、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DASS-21)对420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PSSS得分和DASS-21三维度得分均在不同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状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S得分在不同年级、家庭居住地、学习成绩和家庭经济状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社会支持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P0.05),社会支持、自尊与负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P0.05)。③Bootstrap检验显示:自尊在社会支持与抑郁、焦虑及压力负性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18、-0.16、-0.15,分别占总效应的52.94%、57.14%、55.56%。结论自尊是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主要通过自尊间接作用于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学生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及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上海市宝山区2所中学的初中和高中学生共780名进行自评问卷调查. 结果:被调查学生中,焦虑发生率为11.8%,抑郁发生率为36.9%,焦虑和抑郁均高于正常上限者为9.0%;女生有抑郁者显著较男生为多(X2=4.89,P<0.01);高中生有焦虑、抑郁者显著较初中生为多(X2=5.79,29.9;P均<0.01);男、女生STAI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01).回归分析发现,女性、家庭不和睦、学习较差及同住人口较多的学生CES-D总分较高. 结论:应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应对方式、自尊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起病年龄、病程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110例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病例组)以及142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童年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item Short Form,CTQ-SF)、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评估,并对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的评定.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病例组CTQ-SF总分及其各维度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分更高(P<0.05),SES 评分更低(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SAD分与CTQ-SF总分及其各维度分、消极应对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积极应对分、SES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童年期虐待水平、情感虐待(EA)、情感忽视(EN)、消极应对、自尊为影响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因素,且CTQ-SF总分、EA分、EN分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起病年龄成显著负相关(P<0.01),EA、EN的严重程度与病程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有更多的童年期虐待经历.童年期虐待水平、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消极应对、自尊为影响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是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保护因素,且童年期虐待经历越多,其起病年龄越早,经历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越多,其病情越严重、病程越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女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情绪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及甲状腺激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对142例女性焦虑障碍患者及140例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调查;抽取5 ml静脉血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女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中焦虑状态(t=17. 69)、焦虑特质评分(t=3. 0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t=6. 86)、独立性(t=3. 75)、娱乐性(t=5. 71)方面分值较对照组低,矛盾性(t=4. 33)、控制性(t=6. 63)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女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负性生活事件(t=12. 05)、家庭有关问题(t=7. 86)、工作学习问题(t=4. 18)等方面分值较对照组高(P 0. 01);女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T4)值高于对照组(t=10. 80,P 0. 00),三碘甲状腺氨酸水平(T3)值低于对照组(t=8. 09,P 0. 00)。结论:女性焦虑障碍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特质,其焦虑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中学生群体的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2月-5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日照市3所中学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11项版(KADS-11)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定初中生的抑郁情绪和生活事件,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学生的父母关系及受照料情况。结果共发放问卷1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31份。中学生KADS-11评分为(7.97±4.25)分,KADS-11评分≥9分者有521人(42.32%)。不同父母关系的中学生焦虑不安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学习因子和人际关系因子评分对KADS-11总评分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3、0.11),受罚因子评分对KADS-11总评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06)。结论山东日照地区在校中学生的负性情绪较普遍,经历的生活事件主要与学习相关,父母关系、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是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情感障碍独生子女患者90例(研究组)和正常独生子女9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评,其中研究组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研究组EPQ评分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5.63,6.11,11.13;P均<0.01).研究组人格障碍的阳性率(44.44%)高于正常对照组(28.89%)(x2=4.69,P<0.05).研究组EMBU评分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亲保护、母亲干涉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t=3.03 ~8.20,P均<0.01),而父亲温暖因子低于正常对照组(t=4.46,P<0.01). 结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造成独生子女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与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医学生不安全感心理、儿童期虐待、人格、家庭关系、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例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不安全感心理自评量表(SRFIS)、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 FFI- R)、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 BREF)、人口社会经济学资料调查问卷等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 7.0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不安全感、人格和家庭关系有直接影响(Sβ=0.255,-0.189,0.285;P <0.01);家庭关系对不安全感、人格有直接影响(Sβ=0.220,-0.221; P< 0.01);人格对不安全感、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有直接影响(Sβ=-0.295,P<0.05;Sβ=0.598,P<0.01);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对不安全感有直接影响(Sβ=-0.524,P<0.01);家庭关系、人格、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不安全感的影响.模型Ⅱ的拟合指数为x2/df <3.000,P>0.05,RMSEA=0.050,PGFI=0.612、PNFI=0.655、PCFI=0.717,均大于0.500,GFI=0.956、AGFI=0.931、NFI=0.909、RFI=0.873、IFI=0.995、TLI=0.992、CFI=0.995,均大于0.900,模型拟合良好.结论 家庭关系、人格、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调节着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不安全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高中生焦虑情绪及相关因素,对比城乡差异。方法以城乡中学为基本单位,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自拟基本情况调查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城乡两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焦虑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结果共调查高中生1407人,收回资料完整有效问卷1383份,其中城市685人(49.5%),农村698(50.5%)人。高中生焦虑检出率20.3l%,城市、农村分别为27.30%、13.47%,城市高于农村,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焦虑标准分总分为(42.33±9.37),城市为(43.81±10.10),农村为(40.86±8.35),城市高于农村,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高中生SAS标准分总分与PSQI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学习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影响高中生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还有家庭因素及学校因素。结论高中生焦虑情绪检出率高,焦虑情绪城市高于农村。影响高中生焦虑情绪的因素有睡眠质量、学习成绩、家庭因素、学校相关因素等。城乡影响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某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以团体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为主方式进行综合干预,并评估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干预研究设计,按年级分层,随机抽取班级,将受调查615名学生分成研究组(n =295)和对照组(n=320).研究组学生将接受为期8次的心理干预,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所有被试学生干预前、后自评完成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校园暴力行为调查问卷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2个月后评价团体心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615名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检出率为35.3%.其中男生为43.0%,女生为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9.570,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生、经常被父母打骂、经常玩网络游戏、消极应对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男生校园暴力的危险性高于女生(OR=0.321,P<0.01);经常被父母打骂(OR=1.562,P<0.01)、经常玩网络游戏(OR=2.393,P<0.01)校园暴力的危险性相对较高;消极应对水平高者(OR=2.931,P<0.05)校园暴力的危险性相对较高.干预后暴力行为的检出率对照组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3,P<0.05).干预后,研究组消极应对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43,P<0.01).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可有效改善学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Young网络成瘾问卷(IAII)、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分层、随机抽样收集的3400例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实际人数比为3∶2∶1.结果 (1)南通市青少年上网率92.14%,男生高于女生(P<0.05);(2)网络成瘾现患率3.29%,男生高于女生(P<0.01);(3)初中生和高中生网络成瘾的现患率明显高于小学生 (P<0.01);(4)学习成绩差的网瘾率明显高于成绩较好和成绩中等者(P<0.01);(5)成瘾组的EM-BU父母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P<0.01),而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非成瘾组显著高于成瘾组(P<0.01).结论 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暴力高危青少年的自尊、应对方式以及生活事件应激水平,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选取2所中学的1312名学生,使用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在自尊水平、应对方式、应激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对照研究,并对三者和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回收问卷1312份,1305份有效。男生663人,女生642人,平均年龄(14.37±1.71)岁。暴力高风险学生筛出率为9.43%(123/1305);男性青少年的暴力风险高于女性(7.6%VS1.8%,P=0.000)。以是否存在暴力高风险为因变量,相关心理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4.427,95%CI:2.595~6.952)、消极应对分数偏高(OR=2.251,95% CI:1.452~3.488)、ASLEC“其他”因子分数偏高(OR=4.517,95%a:2.272~8.978)是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消极应对分数偏高以及ASLEC“其他”因子分数偏高是学校青少年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Young网络成瘾问卷(IAII)、艾森克人格量表(EPQ)、自尊量表(SES)对南通市区3 5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南通市青少年上网率92.14%,男生上网率高于女生(P<0.05);网络成瘾现患率3...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首次精神科住院大学生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临床心理评定量表(LES、SSRS、SCL-90)测定78例首次精神科住院大学生父母遭遇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身健康状况,与同期住院的首次非精神科住院大学生父母和健康大学生父母各40例相比较。结果首次精神科住院大学生父母组经历的生活事件总频数及紧张值、负性生活事件频数显著较多,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显著较低,SCL-90各项指标除恐怖、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分增高,且均具有显著性。结论首次精神科住院大学生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精神科的健康教育不仅包括患者,还应针对患者父母的心理状况采取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少年信任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随机抽样的武汉市400例初、高中学生分别采用信任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信任与生活满意度成正相关(P〈0.05),与家庭氛围成负相关(P〈0.05),与家庭动力的其他三个维度相关不显著。生活满意度与家庭氛围和个性化都成正相关(P〈0.05);(2)独立样本t检验中,生活满意度在高低信任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家庭气氛、个性化和系统逻辑拆分组的不同,回归方程中的解释率和显著系数都随着分组而有所改变。因此,它们对信任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信任与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并显著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高低;青少年的家庭氛围、个性化和系统逻辑等家庭动力因素,对信任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随着青少年家庭氛围更加轻松愉快、青少年在家中更加独立、家庭中的思维模式更加开放,青少年会感受到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干预对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中学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筛选出有自杀风险的高危中学生65人。除接受学校常规心理健康课程外,还参加团体认知行为实践辅导;对学生家长进行自杀预防宣教。并在干预前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环境问卷(FES)、Beck抑郁量表(BDI)、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自尊量表(SES)问卷基线评估、干预后6个月及18个月后问卷随访评估效果。结果:干预后,青少年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0,P=0.264,P0.05);其他问卷在干预后6个月及18个月后随访与基线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6个月随访与12个月后随访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社会干预对改善中学生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短期内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在国内,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目的 评估中学生中各种生活应激事件的发生率,确定与中学生自我感知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的人口学特征和生活事件的类型。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抽取上海市2个区4所中学共1818名学生,应用2种自评问卷进行评估: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学生版和用于评估11项负性生活事件的简易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结果 中学生报告的常见负性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74%),受到批评(66%),家庭冲突(29%)以及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26%),但是这些事件的发生率因学生的性别、学校类型以及所处城郊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样,不同组别的学生其生活事件所致心理应激水平、心理困难总分以及社会行为水平亦有所不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评估前6个月内心理困难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按照重要性先后顺序):过去一年内负性生活事件所致的应激总评分高,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没有发生亲人死亡,男性,学校位于郊区,以及未患重病或残疾。社会行为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负性生活事件所致的应激总评分高,学校位于城区,女性,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比),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没有发生亲人死亡,初中(与高中比)。结论 与中学生的应激和社会行为相关的众多因素之一是负性生活事件。进一步需要开展前瞻性研究以阐明中学生应激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因果关系,开展并验证人群特异性的干预方法以减轻应激、增加适应性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留守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方法 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评定温州地区的中小学生356例.其中留守学生共182例,非留守学生174例.结果 留守男学生焦虑自我意识评分显著高于非留守男学生(3.85±3.21 VS 2.09±1.76,P<0.01).留守女学生的智力自我意识评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女学生(7.46±3.43 VS 8.51±3.60,P<0.01).留守对间长短与自我意识中的焦虑评分呈负相关(r==0.34,P<0.01).留守与非留守学生儿童的自我意识评分与家庭环境量表评分的相关结果显示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总体而言.非留守学生的自我意识评分与家庭环境评分有较强相关,而留守学生则不相关(例如非留守学生的智力自我意识与家庭的娱乐性、组织性相关,r=0.59,0.43.而留守学生不相关,r=0.11,0.07).结论 留守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与非留守中小学生存在不同,与留守时间长短有一定关联,其与家庭功能的关联不如非留守学生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