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卡因苯丙胺调节转录肽(CART)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生成和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依次为模型组(AD大鼠)、实验组(AD模型大鼠尾静脉注射CART)、假手术组(用等量的PBS代替Aβ_(1-40))、对照组(正常饲养)。脑侧室注射Aβ_(1-40)构建AD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Aβ_(1-40)水平,RT-PCR检测脑组织中胰岛素降解酶(IDE)、中性内肽酶(NEP)、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1)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Tau蛋白磷酸化、IDE、LRP-1、NEP、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p-GSK-3β水平。结果实验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低于模型组,而穿越平台次数明显高于模型组。实验组大鼠Aβ_(1-40)水平、Tau 5水平、Tau磷酸化水平(Tau pSp~(199/202)、Tau~(pT231))、GSK-3β、p-GSK-3β明显低于模型组,而IDE、LRP-1、NEP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CART能够通过调节IDE、LRP-1、NEP水平降低AD大鼠模型中Aβ_(1-40)水平,能够通过调节GSK-3β抑制Tau蛋白磷酸化,进而改善AD大鼠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与糖尿病之间关系被逐渐重视。AD患者同时存在脑内胰岛素缺乏与抵抗及外周高胰岛素血症,又被称为"3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是发生AD的风险因素,AD发生后又常加重糖尿病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糖尿病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使脑内胰岛素降解酶被大量消耗,促进β淀粉样蛋白沉积;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又加重脑内胰岛素缺乏与抵抗,形成恶性循环,促进AD进展。胰岛素及胰岛素增敏剂之一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激动剂均被证实治疗AD有效,但可能只针对载脂蛋白E-ε4基因阴性的早期AD患者。同时,糖尿病患者因代谢障碍产生过多的糖化末端产物,导致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也加重AD病情。干扰糖化末端产物作用的药物也是未来治疗AD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因复杂,尚未明确,关于AD的发病机制已经提出多种假说[1-2].其中,淀粉样蛋白毒性学说因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是构成AD典型病理改变老年斑的核心成份而得到广泛的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4.
β淀粉样蛋白25-35诱导皮质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研究仍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细胞模型通过复制AD的某些分子生化改变,可用于研究AD的发病机制和筛选治疗药物。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大量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AD的两大主要分子生化改变。淀粉样瀑布学说认为Aβ可直接诱导神经元tau  相似文献   

5.
突触改变与Alzheimer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淀粉样斑块形成、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与神经原纤维缠结产生为突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长时间以来,在AD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是Aβ学说和tau蛋白学说,但两者均不能完整地解释AD的发病机制。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其他可能的病因。近年来突触的病理改变在AD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就AD突触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D作为老年期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有遗传易感性、淀粉样β蛋白(β-amyloid,Aβ)毒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种学说.但是学者们普遍认为老年斑是AD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它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 protein,Aβ).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目前对于AD发病机制的各种学说中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学说最受关注,本文对Aβ在发病过程中的损伤机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传统学说认为AD与β-淀粉样蛋白(Aβ)学说、tau蛋白学说、细胞周期调节蛋白障碍、氧化应激、炎性机制关系密切.近年来研究表明心脏类疾病还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与心衰、冠心病、房颤、心脏瓣膜疾病等关系密切.此外,传统医学心主神明,理论依据丰富且源远流长,验证了二者的联系密切.这些对于重新认识AD及其发病机制可能有新的突破,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有较大的科研及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在脑内经β和γ分泌酶的作用生成β淀粉样蛋白(Aβ),也可在α和γ分泌酶的作用下从Aβ序列内部进行降解,生成sAPPα而避免Aβ的生成,sAPPα可对神经细胞产生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Aβ在脑内沉积从而对细胞造成毒性作用即Aβ毒性学说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之一。目前AD的治疗策略主要集中于抑制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的研究。新近的研究显示,一类属于解聚素和金属蛋白酶(主要指ADAM10、ADAM17和ADAM9)分子具有α分泌酶的功能,提高α分泌酶的表达可以降低Aβ,有可能在AD的治疗中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神经系统第一大退行性疾病, 但是目前尚未发现可以逆转AD病情进展的药物。本研究从AD的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学说、Tau蛋白学说两大发病机制出发, 系统性综述已进入临床研究的抗Aβ、Tau蛋白的AD新药, 阐述其临床试验发现及其作用机制, 并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以期为AD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淀粉样β-蛋白(β/A_4)基因突变与Alzheimer病(AD)的关系。方法 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检测分析20例散发性AD患者和8例正常老年人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16、17外显子的多态性。结果 AD患者和正常对照的β/A_4基因均未发现C→T突变及其它异常SSCP泳动变位。结论 APP基因β/A_4编码区突变不是一突变“热点”,在AD不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及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可分为家族性AD和散发性AD[1]。两种类型的AD均以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过度累积为特点,有学说认为AD的发生是Aβ生成与清除失衡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性的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认知和记忆障碍,是最为常见的痴呆类型.AD的病理学改变包括神经元外蛋白片段β-淀粉样蛋白(称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和神经元内蛋白tau蛋白(称为tau缠结)的异常形式的积...  相似文献   

14.
15.
<正>自噬是清除有功能障碍细胞器和潜在毒性蛋白质的一种主要降解途径。其分子机制及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非常复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β淀粉样蛋白(Aβ)细胞外沉积和tau蛋白的细胞内聚集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自噬在β淀粉样蛋白产生和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噬功能异常可能是AD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就自噬在AD发病中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Aβ)过度沉积,基于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降低Aβ水平是对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策略。本文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介导的细胞对Aβ的摄取及降解以及LRP1介导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中Aβ转运及清除的具体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前有关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更新,经典的β淀粉样蛋白瀑布学说、tau蛋白学说依然是AD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包括肠道菌群在内的病原体感染促进AD发病学说逐步引起重视,充分补充了现有学说。我们通过查阅近10年来关于病原体感染促AD发病的文献,总结病原体促进AD发病的可能机制,并提出早期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表现为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的一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的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β-amlyloid,Aβ)沉积、胞内神经纤维缠结及神经元丢失等。该病与年龄的相关性已得到证实,随着全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该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1]。A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发病机制主要有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tau蛋白学说、氧化应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痴呆症最常见的病因,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目前已有的抗AD药物仅能够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并不能有效阻止、逆转疾病过程。随着更多发病机制的相继提出,抗AD药物的研发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s, Aβ)学说、Tau蛋白学说、炎症学说、胆碱能损伤学说、“微生物-脑-肠轴”学说、淋巴回流受损学说及相应的现有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AD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对AD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脑啡肽酶是Aβ最主要的降解酶,而且慢性缺氧、维生素D化合物、雌激素等许多因素可以调节脑啡肽酶的表达及活性,影响其对Aβ的降解,从而影响AD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基因治疗已成为一种延缓AD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