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目的 通过分析介入术后并发症,进一步提高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 利用东软数字医疗生产的NAX-500RF数字胃肠机。对我院近期接受血管性介入手术后发生的重症并发症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3例;其中晚期肝癌12例,肺癌3冽,胰腺癌2例。结果 17例重症并发症患者占整个手术病人1.6%。肺动脉栓塞1例,术后3天死亡;消化道出血7例,1月内死亡2例;6例穿刺部位血肿,急诊手术2例;误栓脏器3例。结论 介入术后并发症应引起介入医师高度重视,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良好的影像设备与器械支持,熟练的操作技术,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是手术成功与良好愈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4.
1988年11月至1993年5月,我科的578例根治性切除的大肠癌病人中,27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或转移。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早期复发、转移与癌的部位、大小、形态、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并强调癌细胞的医源性种植和肿瘤切除范围不足是导致早期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早期复发、转移还可能与术中低血压、输血有关。进而提出了预防早期复发、转移的措施:①审慎地选择合适的术式;②强化术中无瘤操作观念;③术前、术后放疗预防局部复发;④提高外科技术;⑤CEA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直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经验、教训。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作者近年所遇 5例大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病人。结果 吻合口水肿 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 ,其它 3例腹内疝 1例两次手术后痊愈 ,肠粘连1例、漏诊同时多原发癌 1例均经二次手术治愈。结论 仔细分析病因 ,正规保守治疗 ,及时手术探查应成为该类病人诊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7.
影响大肠癌预后的组织病理因素(附2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癌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大肠癌病理因素与预后 ,有关治疗与预后 ,国内外文献均有报告[1- 4] 。本文则从组织病理因素包括癌的组织类型、浸润程度 ,有无淋巴转移等与预后进行分析 ,为大肠癌的防治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有较完整资料的手术切除大肠癌 2 0 2例 ,其中男 12 6例 ,女 76例 ,男女之比为 1.6 6∶1,年龄13~ 75岁。病理组织类型是按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所统一规范的标准[5] 。高分化腺癌 4 2例 ,乳头状腺癌18例 ,中分化腺癌 59例 ,粘液腺癌 4 6例。低分化腺癌 2 2例 ,印戒细胞癌 8例、未分化癌 5例 ,腺鳞癌、鳞癌各 1例。浸… 相似文献
8.
康莱特对大肠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术后应用康莱特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患者手术后按治疗措施不同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常规化疗组和康莱特组。手术前和术后3周抽静脉血测定并比较T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及CD+4/CD+8)的值并将所有患者术前指标做为患者组同54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患者组术前与对照组相比,CD+3、CD+4、CD+4/CD+8细胞数减少(P<0.01)而CD+8细胞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患者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上升(P<0.01),且不同术后处理组升高程度不同,康莱特组的CD+3、CD+4、CD+4/CD+8较其余两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康莱特可显著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后的T细胞亚群值并优于单纯手术和常规术后化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颌骨囊肿术后并发症预防措施。方法 按设计切口切开 ,翻瓣、开窗、剥离囊肿 ,对相关牙齿及创口进行处理 ,最后缝合。结果 15例颌骨囊肿术后经过半年的随访观察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颌骨囊肿术前、术中、术后所采用的各种治疗措施对预防颌骨囊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大肠癌并急腹症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院诊断肠梗阻24例,肠穿孔4例,急性阑尾炎3例,下消化道出血2例,腹痛待查4例。急诊手术23例,择期手术12例,根治性手术16例,姑息性手术7例,短路手术3例,结肠造口6例。手术死亡2例,肠瘘2例。7例左半结肠癌急诊行根治或姑息切除,Ⅰ期肠吻合术,恢复顺利。结论:大肠癌并急腹症以肠梗阻最多,肠穿孔及出血次之;老年急腹症患者入院时多怀疑肿瘤存在,但确诊困难。无论左、右半结肠癌,急诊手术时均应积极行根治切除并Ⅰ期吻合术,预后满意。 相似文献
11.
101例大肠癌术后肝转移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大肠癌肝转移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材料与方法将101例原发灶得到控制,无肝外播散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3组,其中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组40例,动脉插管化疗+放疗组34例,静脉化疗组27例。结果手术切除+动脉化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5%,50.0%,27.5%,明显高于其他两治疗组,P值均小于0.05。动脉化疗+放疗组的治疗有效率1,3年生存率分别高于静脉化疗组,P值均小于0.05。结论对原发灶得到控制,无肝外播散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应争取切除孤立或仅局限于一叶的多发病灶;对不可切除的病例选用动脉化疗辅助放疗不失为一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早期诊治,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150例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情况。结果:出现病症至确诊时间多在半年以上;有误诊史者90例,3月内确诊33例,出现症状后3月内未就诊19例,漏诊8例。治疗后Ⅰ-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8%、20%、0%。结论:大肠癌误诊率很高,分期与预后关系密切。注意大肠癌的早期症状,提高早期诊断率,将极大地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评估高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的合并症,并探讨这些合并症与ADS矫形术后临床疗效或手术后并发症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年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318例60岁以上接受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的A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A组(年龄<80岁,n=252)以及B组(年龄≥80岁,n=66)进行比较。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情况、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病史及伴发疾病情况。并发症分为内科并发症(感染、心肺疾病、胃肠功能障碍、肾衰竭)和外科并发症[近端交界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内固定松动、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纳入研究的影像学参数主要包括,冠状位Cobb’s角(coronal Cobb’s angle,CA)、矢状位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患者结肠造口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的治疗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结肠造口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研究的肠造口并发症包括周围皮肤炎症、缺血坏死、出血、皮肤黏膜分离、感染、造口回缩、造口狭窄及造口脱出。结果 结肠造口并发症发生24例,占全部病例的29.27%。造口坏死、造口回缩或者狭窄、感染等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急诊手术高于择期手术(χ2=8.2,P<0.05)。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操作技术影响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发生肠造口并发症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生活质量减低(t=3.325,P<0.05)。本组研究病例无肠造口并发症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手术方式的选择,规范仔细的手术操作,术后积极的治疗,及时的观察和正确的护理,是防治大肠癌结肠造口并发症的关键。避免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术后腹腔加静脉双路化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腹腔加静脉双路化疗对大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我科于 1997年1月 - 1999年 12月随机对 6 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6 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 ,手术资料齐全 ,均行根治或扩大切除。随机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例。治疗组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34岁~ 70岁 ,平均年龄 5 6岁。结肠癌 2 1例 ,直肠癌 9例 (Miles术式 4例 ,Dixon术式 5例 )。低分化腺癌 11例 ,低—中分化腺癌 4例 ,中分化腺癌 6例 ,高分化腺癌 4例 ,乳头状腺癌 3例 ,黏液腺癌 2例。 Dukes分期 ,B期 8例 ,C1 期 1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介入术后并发症,进一步提高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 利用东软数字医疗生产的NAX-500RF数字胃肠机。对我院近期接受血管性介入手术后发生的重症并发症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3例,其中晚期肝癌12例,肺癌3例,胰腺癌2例。结果 17例重症并发症患者占整个手术病人1.6%。肺动脉栓塞1例,术后3天死亡;消化道出血7例,1月内死亡2例,6例穿刺部位血肿,急诊手术2例,误栓脏器3例。结论 介入术后并发症应引起介入医师高度重视,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良好的影像设备与器械支持,熟练的操作技术,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是手术成功与良好愈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20.
肖小炜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1998,(1)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病人的生存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对50例大肠癌肝转移病人的临床因素,生存质量,肿瘤大小,血清碱性磷酸酶和体重进行评估。体质症状评分是一个较CT扫描测量肿瘤大小更精确的生存预告者,预测生存的最好模型包括腹泻、进食、休息、工作能力和睡眠等生活质量问题。唯一临床测量变量(包括在这个最好生存预告模型里)是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研究展示生活质量能预测大肠癌肝转移的生存。肿瘤产物和肿瘤大小的差异能影响病人的健康和大肠癌的生存,通过生活质量评估这些差异较肿瘤大小的测量更为精确。大肠癌肝转移病人的生存与临床因素、生活质量、血清碱性磷酸酶呈正相关系,而与肿瘤大小,体重减轻不呈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