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60例高血压患者和200例正常血压者实施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白天、夜间和24小时血压及其血压负荷进行对照研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1)高血压组各时段血压均值及血压负荷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在高血压组中,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与高血压级别呈正相关,即高血压级别越高,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越高,靶器官损害越重。(3)不论是高血压组还是对照组,均表现为收缩压变化大,舒张压变化小。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高血压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定和指导高血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60例高血压患和200例正常血压实施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白天、夜间和24小时血压及其血压负荷进行对照研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1)高血压组各时段血压均值及血压负荷均明显大于对照组,(2)在高血压组中,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与高血压级别呈正相关,即高血压级别越高,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越高,靶器官损害越重。(3)不论是高血压组还是对照组,均表现为收缩压变化大,舒张压变化小。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高血压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判定和指导高血压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美春  王晋明  宋敏  王玉 《武警医学》2004,15(4):263-26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的脉压与血压、血压变异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06例年龄大于50岁的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经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以及临床资料,分别按脉压≥50mmHg和<50 mmHg进行分组,比较二组之间的动态血压参数,并对伴和不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组中脉压≥50mmHg比例进行比较.结果高脉压组收缩压水平、白天血压变异明显高于低脉压组,而舒张压水平、夜间血压变异二组之间无差异,在伴靶器官损害的116例病例中,脉压≥50mmHg者占68.9%,明显高于脉压<50mmHg者所占比例,也高于无靶器官损害组,后者仅42.2%.结论(1)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主要与收缩压升高有关;(2)脉压高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白天血压变异大;(3)脉压高与靶器官损伤呈明显的相关,其相关性可能与血压变异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45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24 h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血压昼夜节律为监测指标.结果两组的nSBP、dSL、nSL及血压昼夜节律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血压及其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脉压、昼夜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1)对684例观察对象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其中血压正常组312例,单纯血压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组145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227例,对比分析24小时动态脉压监测各指标。(2)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下降率小于10%为非杓型组,大于或等于10%为杓型组。结果 (1)伴靶器官损害组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2)随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的加重,脉压也随之增大(P<0.01),依次为伴靶器官损害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3)靶器官损害组大多为非杓型血压节律,与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1)动态脉压的变化可以反映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舒张压低及动态脉压增大是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动态脉压变化特点之一。(2)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靶器官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20%~40%合并高血压,病程长者易并发肾脏损害出现继发性高血压。这类患者有明显的代谢紊乱和较严重的靶器官损害,降压药的疗效降低,控制血压的能力受影响,构成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积极控制血压能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及病死率。为此,我们观察了贝那普利(洛汀新)联合氨氯地平(络活喜)用于糖尿病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7.
李丽颖  经纯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1):1290-1291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及其评估靶器官损害的价值。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8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单纯性高血压组和合并脏器损害组,观察24 h平均血压、白昼和夜间平均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结果:合并脏器损害组动态血压各参数均值较单纯高血压组有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充分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其昼夜节律的情况,对预测靶器官损害提供了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刘兵  刘元德 《兵团医学》2013,35(1):38-40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晨峰现象,以明确其对主要靶器官功能及结构的潜在损害。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148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分为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空腹血糖、血脂、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ALB),计算体重指数(BMI),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QTcd),B超检查计算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晨峰组的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晨峰组的QTcd,LVM、LVMI和UALB指标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2组BMI、血糖、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晨峰使靶器官损害明显增加,因此在临床上,遏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反应对降压达标尤其是减缓靶器官受累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检查诊所血压显示降压有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服用口服降压药物1个月以上,并按诊所血压检查标准降压有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组86例,血压正常的健康老年人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监测的各项监测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老年高血压组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诊所血压检查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应进一步行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可作为观察老年降压疗效以及是否平稳降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血压升高数年以后可引起小动脉硬化病变,肾脏为主要受累的靶器官之一。早期肾损害缺乏临床表现,而常规检查很难发现阳性结果。临床上若能早期发现高血压的肾损害,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死亡率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中微量元素与一氧化氮(NO)及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原子吸收法及比色法测定EH患者血中微量元素及NO含量,同时测定24h动态血压,研究其相关性。结果:EH组血中锌较正常对照组(NT)明显升高(P<0.05);血中铜较NT组明显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锌与动态血压的收缩压值呈正相关,与血浆NO含量呈负相关。结论:EH患者血中存在微量元素变化,其中锌、铜变化较明显,且锌与收缩压呈正相关,与NO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病症。主要见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和症状性高血压(肾脏,内分泌、血管疾病等)时。一般认为,运动员高血压的发生率理应低于同年龄的非运动员。但对运动员高血压的发生率、临床特点、病因等,在文献资料上报道甚少,尤其对运动员高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6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状况的调查,分析其药物应用,血压控制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化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用问卷调查、查阅健康档案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1、调查960名老干部中高血压患者603例,患病率62.81%,其中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390例(64.68%);高血压病程的中位数为9年,有合并症/并发症541例(89.7%)。2、服用钙拮抗剂(CCB)最多,为75.3%,其余依次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26.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19.4%,β阻滞剂19.4%,利尿剂6.3%,其它药物14.1%。联合用药:1联占52.07%,主要为CCB,2联占36.82%,主要为CCB+ACEI/ARB/β阻滞剂,3联占9.78%,主要为CCB+ACEI/ARB+β阻滞剂。3、血压控制达标占49.9%,控制一般占44.1%,控制差占6.0%。4、按不同联合用药情况、病程长短、合并或并发疾病多少分别分组,各组间血压控制情况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5)。结论我区老干部高血压的治疗控制情况较好,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何龙  范连慧  黄小龙  陈鹏  邱实  刘龙 《武警医学》2015,26(7):667-669
 目的 探讨应用后腹腔镜切除无功能肾上腺偶发瘤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10至2014-10肾上腺瘤合并高血压,并行后腹腔镜瘤切除92例,并进行最长2年的随访观察,观察术前至术后完成随访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共计78例完成随访。术后至完成随访期间共有69例(88.5%)高血压情况得到改善,收缩压水平由术前(167.2±5.2)mmHg降至术后随访终点(122.1±3.7)mmHg,舒张压(100.3±4.6)mmHg降至术后(79.9±2.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始血压为高血压3、2、1级的患者术后血压总体改善率分别为93.1%、88.9%、 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发生手术并发症11例(14.1%),均无需特殊处理。结论 后腹腔镜切除肾上腺瘤能够改善一部分患者的血压水平,且手术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5.
杨晓萍 《西南军医》2012,14(2):216-217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3例,对照组不用药物治疗采用随访观察,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指导血压监测,定期随访护理干预等措施,随访时做好记录,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护理干预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护理干预后血压下降情况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有效的控制血压,能够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age and blood pressure at the time of scanning o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velocities and cross-sectional diameter at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US). MATERIALS AND METHODS: During 12 months, 1,020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wen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oppler US. No or minimal arterial disease was found in 142 patients (67 women, 75 men). Blood pressure was recorded prior to examination. The angle-correct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eak systolic and end-diastolic velocities were obtained. The effects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pulse pressure, age, chronic hypertension, and medications for hypertension on velocities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Peak systolic velocity was influenced by age (P =.008),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P =.009),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P =.003), and pulse pressure (P =.017) but not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P =.53) or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use (P =.77). Increasing age decreased peak systolic velocity by 0.34 cm/sec/y. End-diastolic velocity was influenced by age (P <.001) but not by systolic, diastolic, or pulse pressure (all P values were >.13). CONCLUSIO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eak systolic velocities decrease with advancing age and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pulse pressure. The effects of blood pressure at the time of scanning are small, but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could cause increases in spurious veloci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诊室血压与功能检查室血压的关系及二者诊断高血压的一致性。方法入选门诊疑似高血压患者388例,年龄15~89岁,平均(54.30±14.53)岁;其中男187例,平均(50.39±15.44)岁;女201例,平均(57.95±12.66)岁。采用汞柱式标准袖带式血压计检测、记录所有患者的诊室血压并计数心率;采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BP-203RPEⅢ)检测、记录四肢动脉血压和心率,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总体上诊室血压及心率高于功能检查室血压及心率;诊室收缩压与功能检查室收缩压差值平均值为12.36 mmHg;舒张压差值平均值为8.42 mmHg;心率差值平均值为6.17次/min。②388例疑似高血压患者中,根据诊室血压有90.72%(352/388例)被诊断为高血压;根据功能检查室血压有53.09%(206/388例)被诊断为高血压;而且诊室高血压患者中只有56.82%(200/352例)的患者通过功能检查室血压诊断为高血压。结论①诊室血压与功能检查室血压高血压诊断的一致性较差。②单纯根据诊室血压进行高血压的诊断会带来较大的误诊率和一定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长春市3~18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为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07至2012-09,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长春市4860名3~18岁儿童和青少年进行高血压、肥胖流行特点的横断面调查。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18岁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发生率8.9%。超重肥胖总发生率20.9%,肥胖的高峰期出现于9~11岁。(2)超重组高血压发生率13.17%,肥胖组高血压发生率32.85%,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高血压发生率(5.3%),BMI值增加对收缩压升高产生的影响高于对舒张压升高产生的影响。(3)BMI、腰围、腰围身高比(waist to height ratio,WHtR)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正相关,腰围和BMI与血压的相关性优于WHtR,没有明显性别差异。(4)有家族史者超重肥胖发生率为56.3%,无家族史者超重肥胖发生率为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高血压更易出现糖、脂代谢紊乱,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腰围、血脂水平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 BMI对收缩压的影响显著,腰围对舒张压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I能够敏感预测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目前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率明显升高,此类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