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介入治疗技术,该技术要求术者对真实解剖结构的准确理解。64层螺旋CT(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提供详细的术前、术后解剖学信息,并对两侧前庭区进行观察与分析。本研究对二组大样本患者进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获得前庭区形态学分析,用以指导房颤消融术并评估预后。方法:对232例患者(房颤组146例,对照组86例)行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显示双侧前庭区,进行解剖学分析,并比较房颤组及对照组前庭区的周长、面积及形态。结果:两组患者两侧前庭均为不规则状。房颤组前庭周长:左侧(119.61±24.71)mm,右侧(128.84±24.77)mm;对照组前庭周长:左侧(97.83±9.37)mm,右侧(107.56±4.79)mm;房颤组前庭面积:左侧(1053.79±561.57)mm2,右侧(1246.07±542.64)mm2;对照组前庭面积:左侧(621.13±89.80)mm2,右侧(849.20±59.03)mm2。结论:64层MSCT左心房肺静脉成像可以在环肺静脉线性前庭隔离术术前提供详细的肺静脉前庭区解剖数据,且在房颤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所得出的各项形态学分析结果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对健康成人肾上腺体积的测量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1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行增强扫描测量肾上腺体积的大小,着重观察健康成人双侧肾上腺的检出率及其与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血压等参数的关系。结果健康成人双侧肾上腺检出率为100%,左侧平均体积为(2803.18±869.74)mm3,明显大于右侧的(2010.82±726.33)m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肾上腺总体积、左侧平均体积、右侧平均体积分别为(5436.91±1576.07)mm3、(3021.48±930.45)mm3、(2448.07±764.95)mm3,均明显大于女性的,(4260.83±1510.34)mm3、(2589.85±880.61)mm3、(1634.90±796.38)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肾上腺体积56岁后缩小;肾上腺体积与体重呈正相关,与身高、血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SCT可简便、准确测量肾上腺体积,是测量肾上腺的有效方法,为肾上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MSCT重组技术对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SCT重组技术在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RVES)诊断中的方法与价值. 资料与方法 26例(LRVES)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 结果 MSCT通过MPR及VR三维成像可清楚地显示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和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CT征象.正常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在下降之前从腹主动脉呈近似直角分出,其平均角度为(85.6±10.5)°,经过左肾静脉中点垂直腹主动脉的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相邻边缘的直线距离为(15.4±4.2)mm,而病变组则分别为(35.6±9.5)°和(5.7±3.6)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左肾静脉受阻远端前后径的最大值与夹角段前后径的最小值之比平均为3.6±1.5. 结论 MSCT重组技术能直观显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影像特征,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0年度招收的飞行学员椎动脉发育情况,为椎动脉超声检查列入招飞体检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回顾性分析722名飞行学员的椎动脉起始位置、内径、走行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总结飞行学员中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的比例.结果 722名飞行学员左侧椎动脉起始段(Dl)与椎动脉椎间段(D2)内径(分别为3.624±0.017、3.623±0.018mm)宽于右侧(分别为3.489±0.018、3.438±0.019mm,P<0.05),左侧椎动脉椎间段收缩期峰值流速(53.547±0.412cm/s)高于右侧(48.463±0.405cm/s,P<0.05).椎动脉直径在2.5 ~3.0mm的比例较大,为17.5%,而小于2.5mm比例稍低,为6.9%;右侧椎动脉窄细者(16.0%,116/722)多于左侧(8.3%,60/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者24例(占3.3%),其中双侧椎动脉起始位置正常,仅走行异常者19例,起始部伴走行异常者5例.19例仅走行异常者左右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5例起始部伴走行异常者中2例伴有同侧椎动脉窄细.结论 飞行学员中存在多种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应早日将椎动脉的超声检查列入招飞体检项目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群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的MSCT测量,得到国人该距离的正常值及其变异情况,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将锯开削面测量值与相同影像平面测量值对照后取得测量平面。以同样方法对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的118人行颌面部扫描面HRCT扫描。在MPR影像上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水平距离,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面神经管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的距离:女性(5.29±2.44)mm,右侧(4.55±2.21)mm,左侧(6.04±2.45)mm;男性(5.54±2.58)mm,右侧(4.99±2.46)mm,左侧(6.09±2.61)mm;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左、右侧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按年龄分组(≤18岁,19~35岁,36—60岁,〉60岁),女性4组间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60岁组与19~35岁组、36~60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性4组间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18岁组与19—35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性别差异统计分析,≤18岁和19~35岁这两个年龄组男、女间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获得的数据,可为耳鼻喉科、颅脑外科及显微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也可以为解剖学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195例国人正常左肾静脉的MSCT表现与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95例国人正常左肾静脉(LR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测量有关数据,确定LRV各项测量指标95%可信区间,为LRV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随机选取195例正常肾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或腹部MSCT增强扫描资料,按年龄分为A、B、C三组,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利用MSCT血管后处理技术,观察LRV及其属支的空间走行、与邻近结构关系和断面形态,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之间夹角(a)、SMA与AA三角间隙内LRV断面中点水平SMA后缘与AA前缘距离(d);在LRV断面上分别测量:SMA与AA间隙内LRV前后径(r1)和截面积(s1);近肾侧LRV最大断面处前后径(r2)和截面积(s2),以及两者的比值qr(r2/r1)、qs(s2/s1);测量LRV长度(1).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d、r1、r2、s1、s2、qr、qs、1值分别为:(49.45±21.11)°、(13.0 ±6.3)mm、(6.0±2.5)mm、(10.7±2.6)mm、(83.0±37.1)mm2、(127.2±43.4)mm2、(2.14±1.19)、(1.73±0.82)、(75.9±12.0)mm.各值呈正态分布,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49.45±2.96)°、(13.0±0.9)mm、(6.0 4-0.4)mm、(10.7±0.4)mm、(83.0±5.3)mm2、(127.2±6.3)mm2、(2.14±0.17)、(1.73±0.12)、(75.9±1.7)mm.性别组间仅q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组间仅LRV长度(1)一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能够直观观察LRV的形态及与邻近结构关系,并进行相关测量,有助于LRV相关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64排螺旋CT观察旋股内、外侧动脉,为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并分析60例因下肢动脉疾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资料.观测旋股内外侧动脉的起源、开口内径及走行,并测量其开口距股深动脉起点的距离.结果 右侧旋股内侧动脉起源于股总动脉占16.7%(10例),股浅动脉占3.3%(2例),股深动脉占80%(48例);左侧旋股内侧动脉起源于股总动脉占11.7%(7例),股深动脉占88.3%(53例).右侧旋股外侧动脉起源于股总动脉占5%(3例),股浅动脉占6.7%(4例),股深动脉占88.3%(53例);左侧旋股外侧动脉起源于股总动脉占3.3%(2例),股浅动脉占3.3%(2例),股深动脉占93.3%(56例).36例有DSA资料的病例,血管解剖显示的符合率为100%.旋股内侧动脉右侧开口内径为(2.73±0.54) mm,左侧为(2.63 ±0.50) mm;旋股内侧动脉开口距股深动脉起点距离,右侧为(17.32±11.06) mm,左侧为(19.03 ±1.65)mm.旋股外侧动脉右侧开口内径为(3.79 ±0.94) mm,左侧为(3.78±0.79) mm;旋股外侧动脉开口距股深动脉起点距离,右侧为(19.48±12.94)mm,左侧为(22.78±12.70) mm.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开口内径,右侧为(2.61±0.63)mm,左侧为(2.66 ±0.51) mm.旋股内外侧动脉开口内径大小在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304,0.939).旋股内外侧动脉开口内径大小在男女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 =0.681,P=0.165).结论 64排螺旋CT能准确显示旋股内、外侧动脉的血管走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神经节多层螺旋CT(MDCT)的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133例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无异常患者的CT资料,记录和测量腹腔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及大小.结果 左侧腹腔神经节124例显示,9例显示不清;右侧115例显示,18例显示不清,两侧显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93.2%;右侧,86.5%;x2=3.339,P=0.068).双侧腹腔神经节位于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水平,左侧者位于左侧肾上腺与左侧膈肌脚之间,右侧者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右侧肾上腺内侧,主要为长条状(74.5%,178/239)、分叶状(25.5%,61/239).腹腔神经节的左、右侧长径分别为(26.1±12.3) mm、(29.5±9.2) mm,短径分别为(4.1±1.0) mm、(3.1±0.9)mm,左侧腹腔神经节长径小于右侧(t=-4.208,P<0.001),左侧短径大于右侧(t=13.635,P<0.001).结论 MDCT能显示腹腔神经节的位置、大小及形态特征,左侧腹腔神经节的显示率略高于对侧,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三维 CT 血管造影(3D CTA)显示椎动脉寰枢颅内段(AISVA)解剖的价值. 方法从头颈部血管 CTA 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选出头颈部血管无病变者 98 例.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容积显示(VR)三维成像,同时配合分离、融合、不透明及伪彩技术(SFOF).在三维图像上观察及描述 AISVA 行程、分支及其周围静脉丛(VVP).结果 98 例 3D CTA 图像清楚,显示 AISVA 大小及分支满意,其主要分支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见于颅内段.行程呈典型 5 个弯曲者85 例,占 86.73%;有变异者13例,占 13.27%.AISVA 管径左侧大于右侧者 66 例(66/98,67.35%),两侧计数值比较,统计学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VVP 与 AISVA 第 2、3、4 弯曲关系密切,其形态、大小两侧比较,统计学结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3D CTA 能清楚、直观地显示 AISVA 和 VV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MSCT检查时浅静脉结扎止血带的不同方法对深静脉显示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64例需进行下肢静脉MSCT检查的患者随机分组[A组(32例)行浅静脉全程结扎;B组(32例)行浅静脉半程结扎].测量下肢深静脉的显示范围、髂静脉水平管腔内的CT值,并对A、B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28例,B组26例纳入本研究.A组显示下肢深静脉的范围为(651.2 ±47.3) mm;B组为(842.4 ±56.4) 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26,P<0.05).髂静脉水平管腔内CT值A组为(211.2±12.1) HU,B组为(228.8±6.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8,P<0.05).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672,P<0.05).结论 采用半程结扎浅静脉直接法进行MSCT检查时显示下肢深静脉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