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秀荣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4(4):277-278
随着生活水平及医疗条件的改善 ,越来越多的产妇要求产时镇痛。自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8月我院对足月顺产者采用硬膜外阻滞施行无痛分娩 ,为探索更恰当的给药模式 ,采用不同浓度的布比卡因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足月妊娠、头位、要求无痛分娩的住院初产妇 90例 ,设为无痛分娩 (观察 )组 ,根据布比卡因的浓度不同 ,分为观察Ⅰ组 (0 .375 %布比卡因 )、Ⅱ组 (0 .2 5 %布比卡因 )和Ⅲ组 (0 .12 5 %布比卡因 ) ,每组 30例 ,其中妊高征 8例 ,胎儿宫内窘迫 3例 ,妊娠并发心脏病 1例。另选同期住院分娩产妇 4…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对产程、分娩方式、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行为神经评分(NBNA)的影响。方法:3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B组:0.15%布比卡因+2μg/ml芬太尼;R组0.2%罗比卡因+2μg/ml芬太尼,NL组:为自然分娩组。实施分娩镇痛的病人均于宫口开至2~3cm时选k~3间隙作常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接PCEA泵。负荷剂量:6ml,持续剂量:7ml/h,PCA剂量:3ml/次,锁定时间:30分钟。宫口9~10cm停泵,观察疼痛评分、运动阻滞评定、麻醉副反应及并发症、可行走率、各产程时间、产后2小时和24小时累积出血量(出血量测定以产垫称重法折算为容积)、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及窒息率、出生后2小时、24小时、3天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结果:三组孕妇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及窒息率、出生后2小时、24小时、3天NBNA评分未见差异;镇痛组疼痛评分、舒适评级和镇静评分优于自然分娩组,B组和R组之间无差异;运动阻滞评定R组优于B组,R组的可行走率要明显高于B组。结论罗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分娩镇痛,对产程、产科并发症、新生儿等无影响,罗比卡因因运动感觉阻滞分离的特点,优于布比卡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分娩镇痛时连续性硬膜外应用山莨菪碱和 0 .12 5 %布吡卡因对第二产程、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Apgar’s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条件相同足月妊娠单胎头位、无产科合并症的初产妇 ,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 ,每组为 110例 ,镇痛组采用硬膜外山莨菪碱和 0 .12 5 %布吡卡因行分娩镇痛。结果 :镇痛效果优良率91.8% ,对第二产程无影响 ,并减少器械助产率 ,新生儿Apgar’s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此方法极大缓解产痛 ,不增加难产率和分娩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上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5.
本院自1998年起应用硬膜外阻滞行镇痛分娩,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麻醉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产妇选择 选择ASA Ⅰ级产妇60例,年龄22~30岁,初产妇单胎头位,孕期37~42周,无严重产科并发症,胎儿情况正常,自愿要求镇痛分娩。方法 当产妇进入产程活跃期,宫口开至2~3cm时,输入平衡液500ml,不用麻醉前用药。取左侧卧位,鼻导管吸氧,于L2~3间隙直入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平卧位后注入试验量0.25%布比卡因 0.0003%芬太尼5ml,观察5分钟,无不良反应,再注入试验量5ml,测试保持阻滞平面T10以下,待产痛重新出现且剧烈时… 相似文献
6.
7.
<正> 经硬膜外腔注入咪唑安定能明显缓解术后疼痛,且呈节段性镇痛效果。我们将咪唑安定与布比卡因联合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并与硬膜外单纯注入布比卡因镇痛作对照观察,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40例ASAⅠ—Ⅱ级成年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1999年5月~2004年5月采用不同浓度的布比卡因或复合芬太尼,氯胺酮硬膜外阻滞用于无痛分娩共90例,观察其对产程的影响,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病例选择90例ASAⅠ~Ⅱ级,单胎头位,无胎儿异常,估计能从阴道分娩的健康足月初产妇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3组年龄体重、身高均无显著差异(P>0.05)。另选30例条件相仿但不给硬膜外阻滞自然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2观察方法2.1药液配制:A组0.18%布比卡因 50g芬太尼(共20ml);B组:0.18%布比卡因 0.15%氯胺酮;C组:0.25%布比卡因。2.2麻醉与观测:当产妇出现规则宫缩,宫口开至3cm~4cm,进入活…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足月产妇随机分成三组,R组(n=20)镇痛液加0.25%罗哌卡因;B1组(n=20)为0.1%布比卡因;B2组(n=20)为0.15%布比卡因,采用分娩镇痛泵,选择顶注+持续剂量给药方式。结果:三组产妇在产程上无明显差异,也无运动神经阻滞(P>0.05),但镇痛效果评价是R<B2<B1组。结论:0.25%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分娩优于0.1%或0.15%布比卡因且副作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硬膜外腔在分娩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以及对产程和胎儿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SAIⅡ单胎足月、初产妇9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宫口开至3~4cm时,A组经硬膜外腔注入0.125%罗哌卡因4ml,加用芬太尼2μg/ml,B组经硬膜外腔注入0.125%布比卡因4ml,加用芬太尼2μg/ml,C组为未实施分娩镇痛者作对照。观察VAS评分,产妇宫缩、产程、新生儿评分、改良Bromange评分及副反应等。结果硬膜外腔给予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加芬太尼者,均能获得满意镇痛效果。但B组运动神经阻滞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硬膜外腔予0.125%罗哌卡因加用芬太尼2μg/ml,能使产妇获得满意镇痛效果,是一种对母婴安全性高且副作用小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0.125%低浓度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的分娩镇痛效果及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无合并症孕妇60例,随机分为镇痛组和对照各30例。镇痛组于L2-3行硬膜外穿刺,给0.125%布比卡因,首次剂量12.5mg-18.5mg,必要时追加给药5ml。结果:0.125%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第一产程有效率达100%,第二产程有效率93.33%,与对照组比较P〈0.01。 相似文献
16.
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和母婴的影响。方法:对45例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1组0.125%布比卡因,2组0.0625%布比卡因+0.0002%芬太尼,均采用持续硬膜外注药和病人自控给药。3组为对照组。结果:1、2组镇痛满意,两组间无差异;2组局麻药用量少,运动神经阻滞较轻,与1组比较差异显著。1、2组第2产程较3组明显缩短。第2产程时间、出血量和新生儿Apger评分3组间无差异。结论: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阻滞为一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吗啡,布比卡因用于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术后镇痛技术.我院自1997年10月以来,在术后实施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达500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病人自控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在分娩中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母婴、产程的影响。方法 :选择5 2例ASAⅠ -Ⅱ级、单胎头位足月妊娠的初产妇随机分为病人自控镇痛 (PCEA)组 (n =2 6 )和自然分娩对照组 (n =2 6 )。PCEA组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开始实施PCEA ,用药 0 .15 %罗哌卡因 +芬太尼 1μg ml,首次输注量 8~ 12ml ,PCEA基础注药速率为 5ml h ,冲击量为 2ml,锁定时间 15min。对PCEA组进行视觉模拟镇痛评分 (VAS)和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 (MBS) ;记录两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CEA组用药后 15~ 30min均感到无痛或只感到轻度可耐受的疼痛 ,MBS镇痛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PCEA行分娩镇痛效果确切 ,对运动神经阻滞轻 ,不影响产程及新生儿。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