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治2011.4至2014.8我院就诊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形成患者52例,均接受抗凝治疗,疗程3个月,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接受华法林治疗,治疗组(27例)接受达比加群酯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出血事件及肺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中血栓清除率85.27%,治疗组中血栓清除率9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肺栓塞发生率20%,治疗组肺栓塞发生率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血事件发生率8%,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达比加群酯治疗可以显著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血栓清除率,减少肺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而两者在出血事件的发生无明显差异,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和较高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腓肠肌按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03~2015~3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同时给予双下肢腓肠肌按摩,预防DVT的形成,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在术后7、14d,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7.5%、20%;观察组在术后7、14d,DVT的发生率均为7.5%。结论 腓肠肌按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改善了静脉回流,明显的减少了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王春凤  张新英 《吉林医学》2011,(29):6283-6284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3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采取护理方法早期干预,减少血栓形成。结果:38例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7.89%,经及时治疗,症状减轻。结论:掌握合理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好,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109-111
目的:探讨行气活血法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4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行气活血中药汤剂治疗。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10/2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40/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气活血法能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防治,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5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通过早期采取积极主动的护理方法,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56例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干预后,无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只有3例出现术后局部血肿、胀痛,经过及时治疗、护理,患者症状缓解.结论:采取合理可靠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抽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90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硬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治疗及围术期护理干预,对两组高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经各不相同的两种方法进行护理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0.0%、22.2%,观察组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7%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1%,组间数据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预防与有效的护理干预相结合,可最大限度避免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骨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口服利伐沙班,两组均抗凝治疗14天。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DVT诊断指标以及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PT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相比,术后3 d两组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未有明显改变,PT值增加(P0.05)。两组间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相比,也没有统计学差异,但观察组PT值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0.36%,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7.98%,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钠均能改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激活纤溶系统,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钠的预防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更有利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91-59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40例年龄>65岁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全麻方式行髋关节置换术,于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7d内行下肢彩超检查,以判断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对可能影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应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2.86%,女性、肥胖、应用骨水泥、血型为"O"型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其中血型为"O"型是保护性因素,其他都为危险因素,性别、应用骨水泥和肥胖对老年患者深静脉血栓的OR值依次为10.03、8.03、3.07。结论:对于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临床上应注意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对于危险因素较多的老年患者,应在术后尽早进行临床检查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治疗,以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8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结果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实验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效果确切,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满意度,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在预防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将140例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验组常规方法 +足底静脉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DVT1例,对照组发生DVT3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应用足底静脉泵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伴2型糖尿病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预防实践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的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0例。给予参照组患者传统护理措施,给予研究组患者循证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预防术后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0%,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3.58±2.67)分;参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00%,髋关节功能评分为(82.74±3.12)分,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围手术期间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在我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加入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髋骨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围术期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可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模式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与评价.方法 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病人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观察组应用整体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对照组应用一般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两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做出相关性研究; 结合Harris评分标准(见附录2)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研究整体护理模式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53 例平均Harris评分(86.3±3.4),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数4例,发生率7.5%.观察组 53例平均Harris评分(91.4±2.7),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数 1 例,发生率 1.9%.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t值为4.9,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认为应用整体护理模式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优于传统的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方法统计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抽取其中56例患者,并分别预见性护理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法,统计两组护理结果。结果预见性护理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记录明显低于对照组,即发生率分别为2.89%与19.88%(P0.05)。在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过程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对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方式,大大缩短了患者恢复时间,且缓解了患者疼痛症状。结论预见性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预防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预见性护理患者满意度较高,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体魄,故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就术后使用中医中药熏药技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和观察及疗效。方法在9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分2组进行,观察组采用中药药包的热力和药力在患肢熏蒸后直接接触皮肤配以肌肉按摩等,对照组使用抗凝药物及肌肉活动锻练。比较2组治疗方法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结果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中医中药熏药技术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明显高于常规治疗方法(P<0.01)。结论在患肢上使用中药熏药技术配以肌肉按摩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较好。患者较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骨科建立血栓监测病房,通过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方法将200例患者分别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对照组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模式前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是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模式,即在骨科病房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通过量化表对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通过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及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比较建立血栓监测病房前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建立血栓监测病房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建立前(对照组)有所下降(P0.05)。结论在骨科建立血栓监测病房,通过规范的工作流程,客观的量化评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效预防及降低了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住院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运用益气活血法口服活血消肿汤治疗,对照组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口服拜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观察组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益气活血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中药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51例口服通络散;对照组45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结果:预防组总有效率89.1%,对照组86.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组(P〈0.05)。结论:通络散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收治的53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从一般护理、观察护理进行预防性术后功能锻炼及药物疗法等方面做好精心护理.结果 本组53例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切实做好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是提高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