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36例慢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前后均行磁共振成像和DTI检查,处理图像数据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伪彩图,行双侧皮质脊髓束(CST)重建,对健侧和患侧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2级15例,占41.67%;3级21例,占58.33%;将15例2级作为A组,21例3级作为B组;A组康复FA值为(0.612±0.039)显著高于B组;2组康复后均显著下降,与康复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康复后FA值为(0.556±0.064)显著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前A组FudlMeyer评分为(57.264±5.821)分显著高于B组,康复后A组Fudl-Meyer评分为(85.162±9.861)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康复治疗前后CST FA值下降百分数与Fudl-Meyer评分上升百分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可根据CST受损程度评估肢体运动康复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脑梗死患者住院前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2-7天)在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经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计算出相对FA值(rFA值),rFA值为病灶侧FA值与对侧正常区FA值的比值;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病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23例患者分为A、B两组,并在两次行DTI检查前施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motor assessment,FMA)。然后将治疗前后rFA值的变化与NIHSS评分及FM评分的变化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前梗死灶FA值均低于对侧镜像区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rFA值均低于治疗前r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住院治疗前后患者rFA值下降的差值与NIHSS评分减少的差值及FM评分增加的差值之间均呈负相关(r=-0.685,P<0.01)、(r=-0.50,P=0.015)。根据病变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2级,12例;B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3级,11例。对本研究住院期间A组和B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的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病灶侧与对侧正常侧rFA值的测量及相关研究,可以判断脊髓纤维束的变性程度,并可判断疗效及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CT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24 h内和治疗4周后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检查,同时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瘫痪情况,根据入院时DTT图像评估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级别,分析CST损伤级别与术后神经功能和瘫痪情况的相关性。结果: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CST损伤分级Ⅰ级13例,Ⅱ级38例,Ⅲ级35例。CST损伤级别越高,患者FA值越低,NIHSS评分和PG分数越高,不同CST损伤级别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患者各项指标均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但不同CST损伤级别间FA值、NIHSS评分及PG分数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ST损伤级别与FA值呈负相关,与NIHSS分数、PG分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HICH患者发病后24 h内行磁共振检查获取的DTI、DTT,对预测术后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有一定价值,CST损伤程度越高,患者术后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人体内重要的大脑运动神经纤维"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进行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CST和梗死灶之间的空间关系,用于病灶的准确定位和评估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状况.方法:研究对象是病灶位于基底节豆纹动脉区或侧脑室旁辐射冠区,并且伴有中~重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8例,采集急性期MR数据并合成皮质脊髓束的三维DTT图,根据CST与腔隙性脑梗死灶的空间关系将患者分成3组:第1组梗死灶与CST相邻,第2组部分CST穿过梗死灶,第3组整个CST穿过梗死灶(病灶将神经束包绕).再分别于急性期(发病3d内)、慢性早期(8~14d)及慢性期(30~60d)前瞻性追访这些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变化情况,评价该神经束的受累情况与患者预后变化的关系.结果:在急性期,对第1组患者(12/28)与第2组(11/28)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中风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运动功能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U=-1.430,P>0.05),而第2组患者NIHSS运动功能评分低于第3组患者(5/28),且差异有显著性(U=-2.676,P<0.01).而在慢性期,这3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经两两比较,显示第1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第2组,并且差异有显著性(U=-2.501,P<0.05),第2组低于第3组,差异也有显著性(U=-2.948,P<0.01).从这3组患者急性期到慢性期的NIHSS运动功能评分值变化来看,第1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最好;第2组患者预后比第1组稍差,患者通常残留轻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第3组患者运动功能预后最差,患者普遍残留明显残疾.病灶内相对ADC值为0.714(患侧相对于正常侧下降约28.6%),相对FA值为0.725(即患侧较正常对侧下降27.5%).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纤维束成像可对梗死灶准确定位,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评价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1.5T DTI和DTT检查,此检查均在发病72 h内进行。测量梗死灶区与对侧镜像区、梗死灶边缘区、双侧大脑脚的FA值及ADC值。据CST受损程度分为3级。对20例患者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及简式Fug-Meye运动功能评分(FMS)。将CST分级与发病3个月时NIHSS及FM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CST损伤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灶FA值及ADC值较健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急性期缺血缺氧已造成病灶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CST受损程度与运动功能障碍分级成高度负相关性(r=-0.843,P<0.001),即CST受损越严重,运动功能分级越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越重,预后越差。CST受损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成高度正相关性(r=0.819,P<0.001),即CST受损越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越低,神经功能预后越差。结论 DTI及DTT为定量分析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灶组织及CST损伤程度提供了途径,为早期准确判断临床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评估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新郑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35例HICH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CT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和DTI扫描,根据CST损伤程度将135例HICH患者分为A(Ⅰ级)、B(Ⅱ级)、C(Ⅲ)3个亚组,对比不同亚组间FA值、NIHSS评分和PG评分的差异性,统计CST损伤与患者术后4周时FA值、NIHSS评分和PG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CST损伤患者术前和术后4周时的FA值、NIHSS评分和P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组FA值最高,NIHSS评分和PG评最低;C组FA值最低,NIHSS评分和PG评最高。Spearman分析显示,CST分级与FA值呈负相关,与NIHSS评分和PG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可有效反映HICH患者锥体束损伤情况,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损伤状况及术后恢复情况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各向异性特征,结合扩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评价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对1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及57名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测量双侧大脑脚、内囊后肢、梗死灶及其对侧对称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值),并进行比较分析;对双侧皮质脊髓束进行扩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并分级;在DTI检查前及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及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FMS),将脑梗死病灶区域FA值降低率与NIHSS及CST的DTT分级与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FMS)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志愿者双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及半卵圆中心平均FA值双侧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病例病灶区域平均FA值与对侧比较,无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病例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FA值降低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500,p=0.001);脑梗死病例大脑脚及内囊后肢FA值与对侧比较,急性期病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病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显示CST纤维束分级与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FMS)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899,p=0.000)。结论 DTI能较好的评价脑梗死后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皮质脊髓束的损害程度与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旨在探讨DTI(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对于放射冠及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参数变化与患者的发病时间及恢复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入组患者健侧与患侧肢体参数差异,分析各检查参数与患者发病时间、患侧肢体肌力的恢复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患者健侧肢体的ADC值(t=14.89,P<0.01)、FA值(t=9.982,P<0.01)水平均显著高于患侧肢体;患者的发病时间与ADC值(r=-0.376,P=0.020)、FA值(r=-0.361,P=0.022)及rADC(r=-0.412,P=0.015)均呈线性负相关;肌力完全恢复、部分恢复、无恢复的3组患者ADC值(F=7.407,P<0.01)、FA值(F=3.874,P=0.030)、rADC(F =7.187,P<0.01)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DTI的相关参数如ADC、FA、rADC等与放射冠及基底节区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肌力恢复状况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所有34例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h)行常规头颅MRI检查、DTI检查,根据白质纤维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与梗死灶的关系分为相邻(10例)、部分穿过(13例)及完全穿过(11例)共三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最后通过随访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MMT肌力测试,将结果作为预后评价的实际值与上述理论值作一对比并进行评价,判断二者符合率。结果相邻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90.0%(9/10),部分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84.6%(11/13),完全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90.9%(10/11)。三组的实际值均接近于理论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预后判断的符合率较高,能够较好的进行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判断胶质瘤良恶性和侵袭性的价值及胶质瘤与脑白质结构间关系,观察纤维束受损情况,为制定胶质瘤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31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15例,高级别胶质瘤16例)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分别绘制FA图、DEC图并重建弥散张量纤维素成橡(DTT)图。选择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及水肿边缘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相应感兴趣区内的rFA值,并观察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改变。结果: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平均rFA值均表现出实质部分(低级别组0.428±0.078,高级别组0.366±0.055)、瘤周水肿(低级别组0.578±0.120,高级别组0.458±0.158)、水肿边缘(低级别组0.834±0.074,高级别组0.676±0.138)的顺序递增的趋势。高级别胶质瘤组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和水肿边缘的rFA值均较低级别胶质瘤组明显降低(P<0.05)。在FA图中各级别胶质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信号。DEC图中病变区颜色黯淡混杂、纤维束整体形态异常。在DTT图中低级别胶质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12/15),少数表现为受压、偏移(3/15);高级别胶质瘤中,纤维束多呈现明显的变形移位,多数表现为纤维束明显中断、稀疏(13/16);少数表现为纤维束全部或大部分中断(2/16);1例主要表现为受压移位。结论: DTI能够在术前评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瘤细胞侵袭性并能较全面地观察纤维束改变,可为胶质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判断手术效果及观察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能够无创性显示大脑白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得以重视。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用DTI能加深该病对大脑白质影响的认识。现就DTI基本原理、成像特点、常用参数及其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DSI Studio 结合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应用于脑功能区肿瘤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2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的41例脑功能区肿瘤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3.0T磁共振成像常规序列及DTI检查,分别测量患侧及健侧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投射区DTI参数,分析与患者MRC肌力评分及CST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FA值 (P<0.001),患侧ADC值明显高于健侧ADC值 (P<0.001);患侧FA值、偏侧rFA值与CST分级呈负相关(P<0.01);ADC值、rADC值与CST分级呈正相关性(P<0.01);患侧FA值、偏侧rFA值与手术前后肌力评分程度呈正相关(P<0.01);ADC值、rADC值与CST分级呈负相关性(P<0.01);患者术前CST分级与对侧肌力呈负相关;患侧FA值,rFA值、ADC值、rADC值和CST分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分别是0.820(P<0.01)、0.796(P<0.01)、0.698(P<0.05)、0.638(P>0.05)、0.708(P<0.05)。结论 DTI参数与肌力评分及CST分级对脑功能区肿瘤患者的术后运动功能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高级别胶质瘤13例和低级别胶质瘤8例,均作了MRI平扫、增强扫描和DTI,测定两组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及瘤周水肿区MD值、FA值,分别比较两组肿瘤上述三个区域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高级别组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及瘤周水肿区MD值分别为(0.976±0.171)×10-9㎜2/s、(1.92±0.515)×10-9㎜2/s、(1.41±0.288)×-9㎜2/s,低级别组上述三个区域MD值分别为(1.28±0.320)×-9㎜2/s、(1.77±0.567)×-9㎜2/s、(1.19±0.218)×-9㎜2/s,高级别组肿瘤实质区MD值低于低级别组(P<0.05),两组肿瘤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M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组上述三个区域FA值分别为0.137±0.056、0.0824±0.061、0.148±0.09,低级别组分别为0.149±0.0504、0.105±0.0623、0.160±0.083,两组肿瘤上述三个区域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测定胶质瘤肿瘤实质区MD值,有助于胶质瘤的分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与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神经胶质瘤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142例疑似脑胶质瘤患者为样本进行研究,均完成T1WI、T2WI、3D ASL和DTI检查并测量病灶最大脑血流量(CBF)/镜像区CBF比值rCBFmax和部分各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劲峰 《吉林医学》2011,32(12):323-325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脑梗死前期中的应用。方法:对9例受检者进行FA、RA、ADC值测量。结果:FA值、RA值、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前期的影像诊断中,DTI技术能够敏感地发现病变,客观地测量FA、RA、ADC值,将病变的量化,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运动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不同时间窗的急性脑梗塞病人的MRI影像资料,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I、DWI及DTT扫描,测量FA值、ADC值,DTT评估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梗死不同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FA值呈降低趋势,ADC值呈逐渐升高趋势。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带的FA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束(DTT)成像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分为不累及、受压无中断、破坏中断减少,破坏组及受压组的FA值、ADC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FA及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可评估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DTT可以显示梗死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有利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WI、DTI及DTT对检出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住确性、特异·性、敏感性高于常规序列,且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07.4—2012.5之间8例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患者,所有患者执行常规序列和DwI、DTI及DTT扫描,将将原始图像传至ADW4.4工作站上进行数据后处理,测定ADc值、FA值及重建白质纤维柬,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DwI、DTI及DTT对药物过敏中毒性脑病检测优势。结果所有患者双侧灰质核团及白质纤维明显受累,呈长T1wI、长T2wI信号或短T1WI、长T2W1信号改变,边缘较模糊,DWI显示呈明显高信号,边缘清晰,经后处理后其病变区ADC值及FA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D1、T显示白质纤维损伤,治疗后ADC值及FA值逐渐增高。结论DWI、ADC图、FA图能够准确量化地检测到灰质核团及白质纤维采损伤改变,DTT能够直观,清晰显示白质纤维束损伤后,同时DwI、DTI及DTT艮好评估治疗后改变。  相似文献   

20.
弥散加权和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脑梗死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不同时期(超急性期6例,急性期30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22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WI及DTI扫描,比较患侧和健侧弥散信号的改变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各项异性指数(FA)值的变化,分析不同时期脑梗死DWI信号改变、ADC值及FA值的关系。 结果: 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在DWI呈高信号,慢性期表现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平均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平均rADC值(P<0.05)。45例不同时期(超急性期4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4例,慢性期11例)患者脑梗死区平均FA值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的平均FA值(P<0.05)。结论:DWI和DTI可以快速检出超急性和急性期脑梗死,DWI和MRI的联合应用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