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后患肢体位对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北大人民医院骨关节中心自2012年3月~2012年5月共实施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术后6 h髋、膝关节均完全伸直位.B组:术后6h患肢屈髋30°、屈膝70°,计算所有患者的术后隐性失血量.[结果]A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80.23±57.64) ml,占总失血量的48.3%.B组术后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15.23±56.32) ml,占总失血量的31.4%.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体位不同可以明显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术后6h患肢屈髋30°、屈膝70°位可有效减少关节置换术后的引流量,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发病率和影响因素.[方法]1996年10月~2006年10月回顾性研究1 216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4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做为实验组,4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和美国麻醉分级(ASA)等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P=0.001)和术中(P=0.039)膝关节屈曲度与术后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和术后髌骨低位与术后膝关节僵硬发生呈明显相关性(P=0.001).[结论]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僵硬受多种因素影响,选择合适的患者、术中仔细暴露、重建伸屈膝间隙、减少髌腱和伸膝装置的损伤、选择合适假体、保持良好的下肢力线和术后理疗等因素会明显减少膝关节僵硬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抑制纤溶及减少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7月~2017年3月在本中心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氨甲环酸的使用方案将其分为A组(129例,术前5~10 min静脉给予20 mg/kg,3、6 h后各再次静脉给予1g)及B组(110例,术前5~10 min静脉给予20 mg/kg,3h、6h、9h及12h后各再次静脉给予1g)。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纤溶水平、静脉血栓栓塞症、术后伤口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239例,B组患者总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A组[(559.07±306.77)ml vs(678.53±386.92)ml,P=0.010;(3.45±0.82)d vs(4.03±1.26)d,P0.001)];B组患者术后24 h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A组[(9.53±6.67)mg/L vs(17.41±16.59)mg/L,P0.001;(4.22±3.43)mg/L vs(6.40±5.38)mg/L,P0.001],而术后72 h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术后伤口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进一步抑制纤溶反应,减少失血,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占丰  闵继康  王丹  钟建明  李恒 《中国骨伤》2017,30(11):1013-1017
目的 :对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进行计算,通过与全膝置换术比较,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其对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膝关节单髁置换术65例,全膝置换术65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男27例,女38例;年龄50~82岁,平均(62.3±4.3)岁;其中70岁14例,50~70岁51例;BMI指数18.3~30.1 kg/m2,平均(23.9±2.6)kg/m2。全膝置换术组男23例,女42例;年龄57~81岁,平均(67.4±4.9)岁;其中70岁34例,50~70岁31例,BMI指数20.6~33.1 kg/m2,平均(25.6±2.3)kg/m2。根据Gross方程计算术后隐性失血,比较两组隐性失血量差异,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差异,同时分析其与BMI指数、术后膝关节功能是否存在相关性。动态观察术后全血容量变化,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情况。结果: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术后隐性失血量(375.25±168.09)ml,HSS评分87.11±5.39。全膝置换术组术后隐性失血量(898.81±221.47)ml,HSS评分82.23±3.08。两组隐性失血、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指标男女间、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隐性失血量与术后HSS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隐性失血量与BMI指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术后全血容量变化比较,术后第2、4、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组没有患者接受术后同种异体输血,全膝置换术组3例接受术后同种异体输血。结论:单髁置换术后隐性失血是总失血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失血量较全膝置换术少,机体可对其进行代偿,不会增加术后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76-1580
[目的]探讨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应用骨蜡止血的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资料。与同期未使用骨蜡治疗的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按1∶1配对,配对条件为诊断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近(±3岁)、BMI相近(±2)、膝关节影像学相似;手术及术后处理相同。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比例、临床效果(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例年龄、性别、BMI、术前Hb、PLT、HSS评分、术中止血带时间、术中失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蜡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 d Hb分别为(109.88±10.71)g/L和(103.98±10.88)g/L、第3 d Hb分别为(94.67±8.64)g/L和(89.83±6.86)g/L,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85.71±173.04)ml和(453.93±163.39)ml、总失血量分别为(884.07±206.31)ml和(995.48±209.33)ml,其中术后24 h引流量分别为(138.10±110.74)ml和(206.31±107.64)ml。上述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切口愈合、感染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蜡封闭假体未覆盖截骨面及定位骨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而且未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胫骨后倾截骨对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应用胫骨后倾5°截骨(后倾组)进行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骨关节炎患者27例(27膝),男7例7膝,女20例20膝;平均年龄69.5岁.同期应用胫骨后倾0°截骨(非后倾组)57例57膝,男15例15膝,女42例42膝;平均年龄67.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术后两组胫骨后倾角、关节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和KSS评分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5.7±4.3)个月.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后倾组术后胫骨后倾角5.7°±2.1°,非后倾组0.9°±0.6°.后倾组术后关节最大伸直角度0.8°±0.3°,非后倾组1.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倾组术后关节最大屈曲角度115.7°±4.8°,非后倾组101.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倾组术后KSS评分(87.6±5.9)分,非后倾组(83.3±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后十字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后倾截骨可以增加术后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但对最大伸直角度和KSS评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主动快速康复功能锻炼对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效果。方法将9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康复训练方法锻炼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主动快速康复锻炼膝关节活动度。2组均连续康复锻炼14 d,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和康复锻炼14 d后患侧肢体最大伸直角度与最大屈曲角度。结果手术前2组患肢的最大伸直角度及最大屈曲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锻炼14 d后,2组患肢的的最大伸直角度及最大屈曲角度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主动快速康复锻炼,利于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屈膝体位对失血量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5月到2015年5月收集拟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者,将纳入的9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0例。三组病例术后均屈髋抬高30°,其中A组术后72 h内膝关节处于完全伸直位,B组术后72 h内膝关节处于屈膝30°体位,C组术后72 h内维持屈膝60°体位。所有患者术后均放置负压引流袋48 h,记录各组引流量,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水平,术后第3天、1周、6周膝关节活动度。记录各组伤口愈合情况、输血人数以及术后3个月并发症的情况。对于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术后48 h引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378,P0.05);各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94,P0.05;F=23.557,P0.05;F=21.594,P0.05),其中A组与B、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第3天、1周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030,P0.05;F=29.013,P0.05);三组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88,P0.05)。术后各组伤口愈合情况可,无输血,所有患者均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TKA术后通过屈膝体位可以有效减少失血量,但屈膝体位减少失血量的作用并不和角度大小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出血的相对更有效的患肢体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9/5至2012/7/15入住本组并符合试验要求的患者分三组。A组(68例):患肢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位;B组(65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屈曲70°;C组(73例):患肢髋关节屈曲抬高45°,膝关节伸直位。试验干预于术后12h终止,术后3组均放置负压引流袋24h,比较各组24h引流量及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Hb)差值,并对比术后5天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24h引流量:A组为(424.76±59.11)ml,B组为(403.71±56.26)ml,C组为(404.15±51.89)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Hb差值:A组为(33.09±7.03)g/L,B组为(29.92±5.33)g/L,C组为(30.68±6.28)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分别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5d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4d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结论屈髋位与髋关节伸直位相比可减少TKA术后出血量;相同屈髋角度时,屈膝70°位和直腿抬高位对减少TKA术后出血的作用相同。同时鉴于大角度屈膝时对切口的不良影响,作者推荐术后将患肢直腿抬高以减少TKA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综合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运用石膏托固定、冰敷、弹力绷带等综合管理和单纯弹力绷带包扎后出血量的比较,评估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综合管理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8月10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别随机进入综合管理组和对照组,其中综合管理组54例、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况均具有可比性,术后综合管理组用弹力绷带包扎,石膏固定膝关节伸直位,髋关节抬高35°,并行持续冰敷.对照组仅用弹力绷带包扎下肢伸直位放置.对其术后2 h、12 h、 24 h的失血量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两组术后2 h、12 h、 24 h的失血量.[结果]综合管理组2 h、12 h、 24 h的平均失血量分别为170 ml(85~505 ml)、210 ml(105~560 ml)、260 ml(110~580 ml),明显低于对照组280 ml(110~900 ml)、320 ml(115~930 ml)、390 ml(170~970 ml),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通过对TKR术后进行石膏托固定、冰敷、弹力绷带等综合管理明显减少失血,综合管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失血平均减少33.3%,是一种简单易行价廉有效的减少TKR术后失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关节腔灌注氨甲环酸(TXA)后夹闭伤口引流管的最佳时间。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揭阳市人民医院骨外一科因原发性骨关节炎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90例,排除感染或凝血、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经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术后关节腔灌注TXA 3.0 g配合术后不同夹闭伤口引流管时间,3组夹闭时间分别为1 h(夹闭1 h组)、2 h(夹闭2 h组)、4 h(夹闭4 h组)。对比3组患者术后失血量、膝关节肿胀周径、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输血率。年龄、体重指数、失血量等为计量资料,分类变量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多组比较使用方差齐性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SNK检验。结果 3组患者术后24 h、3 d总失血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447,P0.05;F=3.798,P0.05);术后24 h夹闭2 h组失血量(874±184)ml、夹闭4 h组失血量(852±169)ml均少于夹闭1 h组(1023±267)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7,P0.05;t=2.964,P0.05);而夹闭2 h组与夹闭4 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夹闭2 h组失血量(1084±246)ml、夹闭4 h组失血量(1027±273)ml均少于夹闭1 h组(1242±307)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5;t=2.866,P0.05);而夹闭2 h组与夹闭4 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夹闭2 h组、夹闭4 h组失血量均少于夹闭1 h组(t=3.461,P0.05;t=3.995,P0.05),夹闭2 h组与夹闭4 h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24 h与3 d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和肿胀周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周围瘀斑发生率、下肢血栓形成人数和输血人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灌注应用TXA 3.0 g配合夹闭伤口引流管2 h的方案可有效减少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总失血量,不影响膝关节肿胀,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在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贫血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贫血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术中所有患者均静脉联合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失血。主要观察指标为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及输血率,次要指标为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过敏、发热)。结果共纳入147例患者(髋关节置换术89例、膝关节置换术58例),治疗组84例,对照组63例。治疗组入院时Hb(105.38±7.57)g/L,术前Hb为(115.20±10.62)g/L;对照组入院时Hb(110.75±8.95)g/L,术前Hb为(112.30±12.62)g/L。治疗组术前Hb平均提高10 g/L,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术后第1、3、5天的H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术后第3天Hb平均降低18 g/L,对照组为22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所有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接受输血,无切口部位感染、深静脉血栓、过敏反应发生。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可安全有效的提高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前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对术后失血及早期膝关节活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就TKA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减少失血及增加膝关节活动度的作用机制,膝关节屈曲及伸直位、不同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的疗效差异进行总结。结果 TKA术后膝关节保持屈曲位可通过血管成角变化等减少术后失血、提高屈肌肌力,进而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较大、维持屈曲位时间较长时,可显著改善术后失血和膝关节活动度;但维持时间≥24 h与24 h相比,不能进一步减少失血并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结论 TKA术后保持膝关节屈曲位是减少术后失血,提高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简单、有效方法,但膝关节最佳屈曲角度及维持时间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位置对软组织平衡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拟行初次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髌骨复位下间隙平衡技术及髌骨半脱位下间隙平衡技术进行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比较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及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后的伸直、屈曲90°关节间隙及间隙内外翻角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及下肢机械轴线夹角,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55例均完成半年随访,髌骨复位组27例,髌骨半脱位组28例。术中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伸直和屈曲90°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屈曲90°的关节间隙为(10.5±0.3)mm,小于髌骨复位后的(11.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01);屈曲90°的内翻角度为1.5°±0.3°,小于髌骨复位后的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1);髌骨半脱位组内髌骨复位前后伸直状态下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髌骨半脱位组股骨假体旋转角为-0.49°±1.2°,小于髌骨复位组的0.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P=0.039)。术后1个月髌骨复位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09.6°±8.5°,高于髌骨半脱位组的104.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8,P=0.046);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KS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髌骨脱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有髌骨复位后屈曲间隙增大、内翻增加及股骨假体内旋增加的风险。在髌骨复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术后早期活动度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自2018-02—2018-08完成的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A组39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B组43采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结果 A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为(638.9±125.6)mg,B组为(601.3±132.9)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2、24、48、72 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术后72 h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2、24、48、72 h大腿肌群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24 h小腿肌群肌力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术后72 h小腿肌群肌力均恢复为5级。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可取得满意效果,不影响下肢后群肌肉力量及功能锻炼,对于患者术后实现快速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止血带释放时机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失血的影响.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80例TK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关闭切口,B组:关闭切口弹力绷带包扎后释放止血带.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血量、输血例数、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及膝关节屈曲度.结果 A组术中失血量[(161.5±50.1)mL]多于B组((70.0±19.4)mL],术后失血量[(357.8±104.7)mL]少于B组[(467.9±116.0)mLl,总失血量[(516.8±107.9)mL]少于B组[(579.5±140.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输血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77.7±14.6)min,B组为(73.6±17.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止血带使用时间为(69.4±14.4)min,B组为(73.6±17.5)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膝关节屈曲A组为93°、B组为84°,术后2周A组为113°、B组为10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8周后A组膝关节屈曲为117°、B组为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释放止血带彻底止血后关闭切口可减少手术总失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滑膜对失血量和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初次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切除滑膜,对照组保留滑膜,观察两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以及术后膝关节临床和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显性失血量(750.9±253.7)mL、隐性出血量(722.8±213.3)mL、理论总出血量(1557.2±346.8)mL和手术时间(111.3±23.9)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性失血量(543.2±223.6)mL、隐性失血量(536.1±192.4)mL、理论总失血量(1086.7±242.9)mL和手术时间(90.6±20.2)min(P0.05);两组手术后3 d、12周和1年时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周和术后1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A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和感染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3.33%(P0.05)。结论: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滑膜,可明显增加失血量和感染风险,但未能显著促进膝关节功能改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观察,明确氨甲环酸是否既可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而又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选择初次单侧TKA患者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术后均按指南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生率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对照组术中失血量(58.3±20.3)m L,多于实验组(54.5±15.1)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8)。对照组术后引流量(370.0±171.9)m L,多于实验组(145.9±137.9)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显性失血量(428.3±177.7)m L,多于实验组(200.5±136.4)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实验组Hb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术后第1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术后第3、5天实验组和对照组Hb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4 d、1个月、3个月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控制术后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同时不增加术后DVT和P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与低分子肝素钙比较,分析利伐沙班对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隐性失血及输血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1月初次行TKA的90例单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术后12 h开始对其中45例给予利伐沙班10 mg/d(试验组),另外45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0.4 mL/d(对照组),共14 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92.32±23.13)min,对照组为(89.81±18.6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79)。试验组和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40.18±14.85)、(34.04±12.9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0);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0.60±2.89)、(28.85±8.10)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P=0.17)。术后试验组输血率为73.33%(33/45),对照组为55.56%(2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0,P=0.08)。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输血量分别为(1.44±1.09)(、1.06±1.17)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11)。术后试验组1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对照组1例出现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出现无症状性肌间静脉血栓形成,试验组无下肢深、浅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结论初次行TKA术后应用利伐沙班会影响患者隐性失血,增加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需在抗凝治疗同时密切关注血红蛋白变化,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膝关节周围骨折治疗过程中,膝关节囊的损伤及手术切开情况对膝关节远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自2010-10—2013-07诊治的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原发性关节囊损伤者36例纳入关节囊损伤组,受伤时关节囊完整的93例按治疗过程中关节囊是否切开分为关节囊切开组(58例)和关节囊未切开组(35例)。比较3组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X线片测量膝关节冠状位胫股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45(24.8±12.9)个月随访。3组间冠状位胫股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21,P=0.137)。3组间膝关节功能HSS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732,P0.001)。膝关节活动度比较中,无论是屈曲还是伸直,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囊未切开组关节屈曲和伸直活动度优于其他2组(P0.05),关节囊损伤组关节屈曲和伸直活动度最差(P0.05)。结论在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尽量修复损伤的关节囊,避免术中切开关节囊,能够提高远期膝关节功能,包括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和行走能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