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纳入自2013-06—2015-06诊治的11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55例(cage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55例(zero-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及植骨融合率,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2.78±3.10)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1周、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ca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与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明显较低,其安全性更符合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2—2016-02诊治的65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8例(观察组),行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27例(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术后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Cobb S角、椎间高度,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情况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2(12~16)个月。观察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异位骨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NDI指数、疼痛VAS评分、Cobb C角、椎间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Cobb S角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术后12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与传统cage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效果相当,但能够明显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最大限度延缓邻近节段椎体异位骨化发生,且操作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46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22例(A组,n=22),使用传统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24例(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JOA评分、手术节段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和邻近节段退变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为97.3min,术中出血量86.4ml;B组为103.5min 、90.6ml,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1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B组8例术后发生吞咽困难,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随访12~31个月,平均21.5个月,B组术后随访13~32个月,平均22.1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JOA改善率为61%,B组为6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A组44个邻近节段有4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B组48个邻近节段有8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两组融合率和邻近节段退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Zero-p椎间融合器和传统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应用Zero-p椎间融合器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钛板联合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与零切迹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后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6—2013-05采用颈前路减压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钛板组)及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零切迹组)治疗的49例颈椎病,钛板组24例,零切迹组2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NDI指数、JOA评分、Bazaz吞咽困难分级,测量颈椎曲度、相邻椎体角度位移及水平位移。结果 2组手术时间(t=0.789,P=0.347)、术中出血量(t=1.488,P=0.3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例均获得随访24~60个月,平均37.8个月。零切迹组吞咽困难发生例数少于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P=0.043)。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NDI指数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钛板组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大于零切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与零切迹融合均能良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维持颈椎曲度,在减少吞咽困难、相邻椎体角度位移及水平位移方面,零切迹系统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颈前路保留中部椎体的分段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评价颈椎前路分段减压、保留中部椎体、钛网植骨长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前路长节段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21例,分段减压治疗32例。根据影像学检查评估术后内固定的并发症、植骨融合率、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和重建,根据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长节段减压组有4例出现内固定并发症,主要为钛网和螺钉的松动脱落;分段减压组未出现并发症。术后6个月长节段减压组有4例钛网植骨未达到骨性融合,分段减压组均达到融合。术前与术后比较Cobb角的改善,分段减压组明显优于长节段减压组(P<0.05)。JOA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采用颈前路保留中部椎体分段减压、钛网植骨长钛板固定、术后外固定保护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地进行颈前路融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5—2019-05诊治的55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6例采用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观察组),29例采用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邻近节段退变数,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4个月的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改善脊髓功能,增加颈椎活动度,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不同手术方式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影响,并讨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我科采用零切迹颈前路减压间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51例,同时期采用常规ACDF钛板结合Cage病例54例,记录一般情况,对手术相关指标、功能评分、症状评分以及包括钢板摆放位置在内的影像学指标进行记录及分析,结合目前已有的多方研究意见,对钛板结合cage及零切迹椎间融合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手术方式的选择、高龄、女性、术中出血过多、症状改善率不佳、钛板距离椎体边缘过近、骨质疏松是ACDF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结论使用Zero-P、抗骨质疏松治疗、减少术中出血、选用合理长度的钛板和合适的摆放位置可降低术后相邻节段异位骨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手段。但接骨板内固定在增加融合率的同时常导致一些并发症。目的:探讨一种新型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对51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组33例使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B组18例使用Zero-P。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术后融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B组随访6~19个月,平均10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及改善率,NDI评分,融合率均无显著差异(P〉O.05)。但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尸〈0.05)。结论:Zero-P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其是吞咽不适的发生,是一种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的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种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n=32),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cage置入融合、钛板内固定;B组(n=28),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 2组的JOA及VAS末次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维持及融合率优于A组。结论 2种减压、融合、内固定系统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症状改善,就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维持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提高融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而言,Zero-P系统具有更多优势。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多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中采用传统钢板+cage和“零切迹”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前路钢板+cage植入的11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为钢板cage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的108例患者为Zero-p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摄颈椎X片评价植骨融合程度、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为2.4年(1.0~3.5年).术后第2天钢板cage组发生吞咽困难49例(41.53%)明显高于Zero-p组(36例,33.33%);钢板cage组术后第2天及术后2个月椎前软组织厚度明显大于Zero-p组.术后第2天Zero-p组中手术范围为C3~C6的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43.1%)明显高于手术范围为C4~C7的患者(22%).结论 颈前路多节段融合术后吞咽困难不可避免,内固定的选择和手术范围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使用颈椎“零切迹”植入物可以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手术节段越高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在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与融合器并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术后吞咽困难及远期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5月行ACDF治疗的108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9例应用ROI-C固定(A组),49例应用融合器并钛板固定(B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颈椎Cobb角、颈椎弓深、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椎功能。分别采用Odom法及Vaccraro标准进行手术疗效评定,记录2组术后吞咽困难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骨化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NDI明显降低,颈椎Cobb角和弓深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术后JOA评分、NDI、手术疗效优良率和同时间点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B组相比,A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更低、持续时间更短,邻近节段骨化发生率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ACDF中应用ROI-C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与融合器并钛板固定相比,ROI-C能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颈椎疾病的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疾病临床分析.方法 2001年7月至2005年12月施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38例,其中颈椎骨折14例,颈椎病23例,颈椎肿瘤1例,比较术前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2~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和完全消失,JOA评分术后优良率84.2%.Frankel分级脊髓神经症状较术前平均提高1级以上.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固定术,植骨固定牢固,可提高植骨融合率,术后可长期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9例,术前JOA评分为0~13分,平均8.1分。在全身麻醉下取颈前偏右侧横切口,通过枢法模METRX椎间盘镜,行椎间盘切除减压,植入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或异种骨,同时行颈前路钛钢板固定。结果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植骨块滑动和内固定松动,椎间植骨全部融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时JOA评分0~17分,平均14.9分,改善率为76.4%。结论椎间盘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技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钛板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采用前路手术对我科2008-03-2011-03收治的30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15个月的随访,根据术后摄片及JOA评分判断疗效。结果在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临床并发症,术后摄片显示均获得骨性融合,依据JOA评分标准:优(改善率大于75%)20例,良(改善率50~75%)8例,好转(改善率25~50%)2例。结论该方法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充分减压、重建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椎间隙高度、椎体间高融合率、颈椎牢固固定的作用。而且该术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颈椎融合结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单椎体次全切颈椎融合结合相邻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ADR)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6月~2011年3月采用经颈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带锁钛板内固定(ACCF),结合相邻单节段椎间盘切除Mod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CADR)治疗19例三节段颈椎病.结果 本组平均随访26.5个月(12~36个月),融合节段均得到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9.6±1.7)分,末次随访为(14.4±1.1)分(P<0.05),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0.1%.术前VAS评分(7.1±1.1)分,术后(1.0±0.7)分(P<0.05);术前NDI(40.4±3.7)分,末次随访降至(9.3±2.2)分(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前活动度为(16.0±3.3)°,末次随访时(15.6±3.1)°(P>0.05).结论 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结合颈椎融合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有效可行,减压彻底,保留了部分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减少术后相邻节段出现退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相关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的相关原因。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进行颈前路手术的3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7例,女171例;年龄28~81岁。手术方式包括颈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体次全切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间盘置换。术后1个月根据Bazaz食道功能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价,将所有患者分成吞咽困难组和吞咽正常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手术节段数、颈前路钛板使用率。结果:术后1个月共有63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男19例,女44例,男女性别之间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9.1×10-280.05);吞咽困难组: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65.0岁;吞咽正常组: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53.6岁;发生吞咽困难组与吞咽正常组之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4×10-80.05);63例吞咽困难患者均使用钛板内固定,而21例吞咽正常患者均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未使用颈前路钛板固定),应用颈前路钛板固定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吞咽困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手术单节段3例,双节段24例,3节段及3个以上节段36例,3节段及3个以上节段钛板内固定组与单、双节段钛板内固定组吞咽困难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6×10-330.05)。结论 :颈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较多,其中应包括女性、高龄、钛板内固定的应用以及多节段手术等因素,临床医生在进行颈前路手术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对于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对 2 5例 2 0 0 0年 3月~2 0 0 2年 5月行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例获随访的患者在 12~ 15周内均获得牢固骨融合 ,无骨不连发生。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 ,优 (改善率 >75 % ) 18例 ,良 (改善率 5 0 %~ 74 % ) 3例 ,中 (改善率 2 5 %~ 4 9% ) 2例 ,无效 (改善率 <2 5 % ) 2例。结论 颈椎前路开窗减压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结合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加长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16例患者全部采用单个或相邻两个椎体次全切加单纯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加长钛板固定术.[结果]16例6个月全部达到骨性愈合.JOA评分优10例,良4例,好转2例,由术前平均9.5分上升至15.5分.[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加椎间盘摘除分段减压结合钛网植骨及椎间植骨融合长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疗效可靠,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139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已采取的不同术式分为A,B两组,其中A组63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与Zero-P融合内固定;B组76例,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cage融合与钢板内固定。分别于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采用电视透视吞咽研究(videofluorograph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估患者椎前软组织厚度;采用Bazaz吞咽困难分级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及CT检查评估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RI检查评估临近节段退变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Odom评级及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发生率(Bazas评分)、椎体间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Odom功能评级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VFSS中的椎前软组织厚度、吞咽困难发生率在术后第2天,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获植骨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12.7%)出现邻近节段退变,B组19例(25%)出现临近节段退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前者术后吞咽困难和临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低,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ero-P钢板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4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1例单节段颈椎病,24例术中采用Zero-P钢板(观察组),27例术中采用传统钢板与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JOA评分(脊髓型颈椎病)、NDI指数、颈椎Cobb角、吞咽困难Bazaz等级、植骨融合Eck等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81.0±4.4)个月,对照组随访(79.0±3.4)个月。观察组术后1、6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Eck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中应用Zero-P钢板在减轻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症状方面较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具有优势,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在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缓解临床症状、植骨愈合、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