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踝在参与并维持踝关节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累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患者预后较差。后pilon骨折为特殊类型的后踝骨折,预后较普通的后踝骨折更差。众多学者希望通过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分型提示损伤机制、损伤模式、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目前,相关研究对于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提出了多种分型系统,但尚未形成共识。各分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后踝骨折和后pilon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有其缺陷和不足:多数分型系统主要集中于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对于提示损伤机制、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和判定预后意义有限,也不能明确区分后踝骨折和后pilon骨折。而且,多数后pilon骨折分型均在累及内踝的胫骨后方骨折块基础上提出,存在骨折类型涵盖不全的可能。本文综述了后踝骨折及后pilon骨折的多种分型及其优劣。 相似文献
2.
后踝骨折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上存在较大争议,对于后踝骨折的手术指证尚未有明确规定,不同的骨折分型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术人路和内固定方式。后踝骨折常累及内外踝,因此,治疗方案和手术人路的选择常常需考虑内外踝骨折的情况及后踝骨折块的大小以及位置。根据骨折分型和患者自身情况可选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齿状突骨折的 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9月~2004年6月,对32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X线检查、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评价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结果X线片检查对齿状突骨折的漏诊率为28.13%(9/32),CT平扫漏诊率为6.25%(2/32),CT三维重建无1例漏诊。结论X线片对齿状突骨折易造成漏诊或诊断不确切。CT三维重建能直观、精确地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提供分型依据,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倾型后踝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75例资料完整的后踝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后踝骨折线延伸至内踝的损伤(内倾型后踝骨折)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5~75岁,平均40.3岁;坠落伤6例,车祸伤4例,扭伤3例;均合并腓骨骨折;12例伴关节软骨面损伤。患者术前临床均表现为踝部及足背部肿胀、畸形、活动受限。正位X线片示骨折线呈冠状位走行,其中10例形成双边征。根据Haraguchi CT分型:Ⅰ型8例(61.6%,8/13),Ⅱ型3例(23%,3/13),Ⅲ型2例(15.4%,2/13)。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骨折复位后空心钉固定。术后随访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Baird-Jackson评定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5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 mm,踝穴增宽<1 mm,骨折达到或者近似解剖复位。13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2~20周,平均15.1周;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Baird-Jackson评分为93~100分,平均96.3分;其中优10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13/13)。末次随访,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骨折再移位、骨不连、螺钉松动及断钉现象。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即可行走。结论 大部分内倾型后踝骨折伴有关节软骨的损伤,这可能是旋转应力合并垂直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后内侧切口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实用骨科杂志》2016,(5)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对不同Lauge-Hanse分型老年骨质疏松性后踝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笔者对本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9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后踝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LaugeHanse分型分为旋后外旋型50例、旋前外旋型48例,两组患者均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同分型后踝骨折的效果。结果旋后外旋型与旋前外旋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周旋后外旋型与旋前外旋型两组患者的骨痂形成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两组患者的骨痂形成评分较本组术后4周、12周均显著的提高(P0.05);术后末次随访旋后外旋型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00%与旋前外旋型组患者的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对旋后外旋型与旋前外旋型老年骨质疏松性后踝骨折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6.
《临床骨科杂志》2017,(1)
目的探讨Haraquchi Ⅱ型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46例Haraquchi Ⅱ型后踝骨折患者。患者俯卧位,采用踝关节后外、后内侧联合切口,首先复位并固定内踝后丘。观察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Baird-Jackson评定标准评价术后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21个月。40例切口一期愈合,6例切口周围出现水疱、结痂。无感染、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等现象。骨折愈合时间为13~18周。末次随访按照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26例,良1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82.6%。结论患者俯卧位,采用后外、后内侧联合切口,首先复位并固定内踝后丘,并以此为复位纽带,是治疗Haraquchi Ⅱ型后踝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对后踝骨折进行分型 ,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入院患者进行物理检查 ,主要是对初次X线片进行测量、归纳 ,4 4例根据手术所见。结果 通过对 175例后踝骨折病例进行分析 ,发现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由后向前下的冲力及足剧烈内翻或外翻产生的扭矩应力 ,距骨撞击后踝和下胫腓后韧带牵拉所致。依据 :①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 ;②后踝骨折移位的特点 ;③骨折波及关节面的损伤程度 ;④是否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及踝穴的稳定状况 ,将后踝骨折分为四型 ,并应用于临床。应用本分型治疗 175例后踝骨折 ,取得了 95 .6 %的优良率。结论 对后踝骨折实行分型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分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后踝骨折进行分型,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入院患者进行物理检查,主要是对初次X线片进行测量、归纳.44例根据手术所见。结果 通过对175例后踝骨折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由后向前下的冲力及足剧烈内翻或外翻产生的扭矩应力,距骨撞击后踝和下胫腓后韧带牵拉所致。依据:①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②后踝骨折移位的特点;③骨折波及关节面的损伤程度;④是否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及踝穴的稳定状况,将后踝骨折分为四型,并应用于临床。应用本分型治疗175例后踝骨折,取得了95.6%的优良率。结论 对后踝骨折实行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实用骨科杂志》2015,(6)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外侧入路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0~60岁,平均35.62岁;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等情况,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本组均获随访10~35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骨折均于术后3~5个月愈合,平均3.5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检查示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7例,良13例,中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型后踝骨折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复位精确,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探讨其较为合理的诊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踝关节骨折伴后踝骨折80例,通过筛选符合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17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双切口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1~24个月,平均18.7个月。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5周(11~17周)。依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制定的踝关节评定标准评定,优8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88.2%。结论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手术治疗HaraguchiⅡ型后踝骨折,能在直视下复位固定后踝骨折块,具有显露充分、内外兼顾、固定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分类与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对后踝骨折进行分类。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入院患者进行物理检查。主要是对初次X线片进行测量、计算、归纳,28例根据手术所见。结果:本文通过对52例后踝骨折病例进行分析。发现后踝骨折是由于踝关节受到由后向前下的冲力及扭转应力,特别是在小腿处于内旋位时,距骨撞击后踝和下胫腓后韧带牵拉所致。依据(1)后踝骨折的生物力学机制;(2)后踝骨折移位的特点;(3)骨折波及关节面的损伤程度;(4)J 否合并周围组织损伤及踝穴的稳定状况,将后踝骨折分为Ⅲ度,得出了与之相应的治疗方案。应用本分类标准治疗52例后踝骨折,取得93.3%的优良率。结论:对后踝骨折实行分类,为临床治疗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后踝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踝关节骨折中后踝的诊断、手术方法,阐述后踝骨折复位固定的重要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手术治疗的踝关节外旋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21-67岁,平均34岁。按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型13例,旋后外旋型Ⅲ型7例、Ⅳ型5例。后踝骨折中20例采用螺钉内固定,5例采用石膏外固定。术后用X线即时评估标准观察手术复位效果。结果:随访时间为7~36个月,平均15个月,按Leeds临床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21例,良2例,差2例。对踝关节作活动范围的评估并与健侧比较,两者在背伸、跖屈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良好的复位、固定,以及后踝正确处理是恢复踝关节正常功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根据CT扫描及三维重建改良胫骨平台骨折的Schatzker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3D-CT检查,把Schatzker分型再分出若干亚型,方便制订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6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Schatzker分型,再行3D-CT检查。根据胫骨平台俯视图,把胫骨平台分为两柱四区,根据骨折累及各区情况,把Schatzker分型进一步分出亚型。对265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各型及亚型的病例数和发病率。比较两种分型的漏诊率,比较两种分型对指导治疗方案的满意度。结果根据3D-CT检查,把Schatzker分型细分出亚型,我们称为改良的Schatzker分型。265例胫骨平台骨折有27例行CT检查后,常规Schatzker分型与改良的Schatzker分型结果不符合,不符合率为13.61%;两种分型正确率分别为86.4%和100%。所有265例患者中,2 8例根据常规Schatzker分型不需要手术,但根据改良的Schatzker分型需要手术,更改率为10.6%。结论根据3D-CT检查把Schatzker分型进行细分,使分型更详尽、直观,提高了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率,减少了误判率,便于研究损伤机制、制订治疗方案以及评判预后。 相似文献
18.
肩胛盂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导致,骨折约占肩胛骨骨折的10%,多伴有严重的复合伤.肩胛盂骨折处理不当可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目前对移位明显的肩胛盂骨折多主张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本院2006年3月~2012年2月手术治疗12例肩胛盂骨折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T型微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科应用踝部后外侧入路治疗的14例后踝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6例,男8例;年龄21~59岁,平均(43.1±3.0)岁;右侧8例,左侧6例;运动损伤1例,砸伤1例,摔伤5例,交通伤7例。采用制定的术中注意方面、手术技巧、术后观察及术后制度,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所有病人均按医嘱,在我科门诊上进行定期复诊,复诊时间4~12个月,平均7.3个月。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结论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后踝骨折可以充分暴露踝关节后方结构包括腓骨尖、下胫腓后韧带及后踝骨折块,直视下修复损伤的结构,固定后踝骨折块。操作较为简单,对软组织分离破坏较小,可以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复位固定外踝骨折,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