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了视(V)、听(A)单模靶刺激与视听双模联合靶刺激(VA)条件下大脑认知作用的差异,进而讨论了双模增进作用的神经机制.方法 采用64道脑电(EEG)信号采集系统,记录了14个被试者在视觉、听觉和视听联合靶刺激条件下的脑诱发电位和行为学数据.检测了单模与双模间行为学[反应时间(RT)与错误率(ER)]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P2峰值和峰值潜伏期,P3峰值和峰值潜伏期)结果的差异;分析了行为学与ERPs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 结果显示RT、ER和P3峰值潜伏期在单模与双模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3峰值潜伏期与行为学数据特别是反应时间有显著性相关.结论 通过对比视听双模靶刺激和视、听单模靶刺激的行为学和ERPs结果,提示相对视、听单模靶刺激,视听双模靶刺激不仅在早期ERP成份(P1和N1)而且在晚期ERP成分(P2和P3),都表现出优越的感觉信号神经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听觉-体感觉跨模靶刺激模式下双模增进作用,探讨大脑认知过程不同脑区间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20例听力正常、躯体感觉功能正常、无任何大脑病史的在读研究生和大学生,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5岁;均为右利手。以受试者的事件相关电位为考察对象,分析听觉-体感觉跨模靶刺激与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行为学数据(反应时间、反应错误率)与事件相关电位(P3、P2幅值和潜伏期)的关系。结果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反应时间[分别为(538±14)ms、(576±18)ms]、P3峰值潜伏期[分别为(455±17)ms、(479±18)ms]均显著大于听觉-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模式下的值[反应时间(461±20)ms,潜伏期(357±12)ms;P0.001];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反应错误率[分别为(5.1±1.2)%、(19.3±3.1)%]显著小于听觉-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模式下的值[(2.7±0.6)%;P0.001],说明大脑不仅对听觉-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有更快的反应速度,而且探测的准确度明显优于单一靶刺激;不同靶刺激模式下,反应时间与P3峰值潜伏期具有显著相关性(r=0.58,P0.001),可以作为跨通道增进效应潜在神经过程的时间指标。结论双模靶刺激模式下存在明显的增进效应,大脑在跨模靶刺激模式下具有更优越的感觉信号神经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行为学和EEG频谱能量分析方法,考察大脑对视、听和体感单通道靶刺激探测的频段和空间半球分布.采集14位健康受试者的64导联脑电数据,实验材料分为视觉、听觉和体感觉的靶刺激和非靶刺激.分析了3个感觉通道下所有受试者靶刺激EEG Power显著强于非靶刺激的频谱和脑区分布,还比较了3个感觉通道靶刺激的行为学数据.结果表明,体感觉靶刺激探测的难度显著大于听觉和视觉靶刺激探测.delta和theta频段在三感觉通道靶刺激探测过程中都发挥主要作用,印证ERPs成份中的P300在三感觉通道靶刺激探测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大脑对近点靶刺激的探测具有明显的左半球优势.三感觉通道靶刺激探测的行为学结果(错误率)与EEGPower结果(显著性差异电极统计)趋于一致,表明EEG Power分析可作为视、听、体三通道认知任务难度分类的潜在电生理学参数.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视体单模靶刺激(V,S)与视体双模联合靶刺激(SV)条件下大脑认知作用的差异及双模增进作用的神经机制。采用64道脑电(EEG)信号采集系统,记录了14个被试在视觉、体感觉和视体联合靶刺激条件下的脑诱发电位和行为学数据,检测了单模与双模间行为学(反应时间和错误率)和ERPs(P2,P3)数据的差异,并分析了行为学与ERP数据间的相关性。通过比较视体联合靶刺激和视体单独靶刺激的行为学和ERP结果,提出视体联合刺激双模增进作用可能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脑机接口(BCI)技术可以为肢体残障人士提供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在医疗康复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单一视觉刺激的BCI系统难以适用于实际场合中多感觉信息输入的情况,需要进一步了解听觉刺激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为视听混合刺激下的BCI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在闪光刺激为12和42 Hz条件下分别加入12和42 Hz的听觉刺激,研究听觉刺激的加入对视觉刺激下大脑头表额、枕、中央、顶、颞5个空间点脑电功率的影响。 结果:视听脉冲同时刺激条件下,枕区脑电功率最大,其余空间点的功率随测试点到枕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与单一视觉刺激下空间某点的脑电功率相比,听觉刺激的加入对该点脑电功率起增强还是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该点的空间位置。 结论:研究结果为听觉刺激和视觉刺激在BCI中的整合及多模态脑机接口的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记录与分析单一听觉、单一触觉和混合听触觉条件下的头皮脑电信号,探究一种研究大脑听觉和触觉整合现象的分析方法,为研究听觉和触觉整合的神经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首先构建听觉和触觉双模态刺激的头皮脑电记录系统,通过采集13例正常受试者在单一模态和混合模态条件下的头皮脑电信号,分别比较不同条件下听觉和触觉事件相关动作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与稳态诱发电位(steady-state evoked potential,SSEP)的差异。结果听觉和触觉整合的ERP信号峰值比单一听觉和单一触觉条件下的幅值更强,脑电响应的潜伏期显著提前,并且混合模态下的稳态诱发电位的能量显著高于单一模态。结论事件相关动作电位信号峰值的潜伏期与幅值以及稳态响应的能量可作为衡量听觉和触觉整合的参数指标,对听觉和触觉整合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35例正常青年人同时进行视觉、听觉不同刺激模式检测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刺激模式诱发出的ERP各波的潜伏期,波幅均不相同,尤其是不同模式的靶与非靶刺激诱发的P_2波的波幅有明显的差距(P<0.05)。本文对其原因和不同年龄的P_3波在颅顶有不同的分布部位以及其中一些人P_3波电位值两半球不对称性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正常大鼠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ERP)的P3样波 (下简称听觉P3样电位 )特点及癫大鼠P3样电位变化。方法 :癫组大鼠每日予戊四氮腹腔注射 ,直至达到点燃标准 ;正常组大鼠每日注射生理盐水。记录并分析两组动物听觉ERP特点及其P3样电位的变化。结果 :①在大鼠可发现与人类听觉ERP的P3电位波形、潜伏期及反应特点相似的ERP ;②癫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 ,其P3样电位的听觉ERP的P3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 (P <0 0 1) ,波幅相对降低 (P >0 0 5 ) ,波形分化不清。结论 :P3样电位的产生具有跨越种属的相似性 ,提示P3样电位在哺乳动物中可能具有共同的神经回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视觉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系列成分的研究,了解其临床电生理学特征,从而为临床评价脑认知功能的状态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经典的Odball P300刺激范式对29名志愿者分别进行视觉、听觉刺激,采用64导ERP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及离线分析。使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听觉P1波幅和潜伏期的性别主效应均显著(F=5.44,22.45;P=0.02,0.00),N1波幅的性别和电极部位主效应也均显著(F=4.50,17.85;P=0.04,0.00),P2波幅的电极部位主效应明显(F=17.64,P=0.00);而视觉P1、N1、P2的波幅和潜伏期中,仅P2波幅的电极部位主效应显著(F=3.51,P=0.04)。视觉性P1、N1、P2电位潜伏期明显小于听觉性P1、N1、P2(F=20.45,104.12,107.26;P=0.00),P1和N1的波幅明显低于听觉性P1、N1(F=7.05,133.82;P=0.01,0.00),听觉性N2、P300电位潜伏期明显大于视觉性N2和P300(F=52.43,52.64;P=0.00),视觉N2的波幅也明显高于听觉性N2(F=26.00,P=0.00),但视觉性P300波幅与听觉性P300无差异(F=0.00,P=0.989)。结论:听觉诱发电位具有早期外源性感知电位影响因素较多,P300等晚期内源性认知电位虽然相对稳定,但有波幅较低的缺点;视觉诱发电位早期外源性感知电位同样结果较稳定但波幅低,而晚期内源性认知电位具有波幅高和波形分化好的优点。因此同时检测视觉和听觉P300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大脑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听觉的脑机接口系统为视力减退或者无法控制眼球运动的闭锁综合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通道,使其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简单的交流.为了实现在线二分类听觉脑机接口系统,采用包含两种靶刺激、一种非靶刺激的三音oddball范式作为听觉刺激,通过一维离散小波变换对所得脑电数据进行单次样本特征提取,选取低频的特征向量,并采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目标与非目标的识别.结果表明,利用小波变换可以有效地单次提取特征向量P300,相当于20次靶刺激响应的叠加结果,最终目标识别正确率可高达80%以上,达到与视觉诱发的BCI模式可比的效果,可以用于二分类的脑机接口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常儿童空间视觉注意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的特征.方法:采用有效提示、无效提示刺激模块(即Posner Cue)对30名8岁儿童进行检测.刺激信号同步触发,数字化脑电图(EEG)同步记录,使用德国的Besa软件从中提取ERP进行分析.结果:同一导联脑枕后部同一导联有效提示的N1、P2波幅大于无效提示(P<0.05),潜伏期无差异(P>0.05);脑顶前部有效提示的P1波幅大于无效提示,N1波幅则小于无效提示(P<0.05),潜伏期无差异(P>0.05);脑顶前部导联的N1潜伏期长于枕后部导联(P<0.05).结论:处理有效刺激的投入大收益也大,处理无效刺激的投入小收益也小,但儿童易受差异信息的干扰使得收益发生改变:二者的处理时程相似.  相似文献   

12.
视体联合刺激双模增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视体单模靶刺激(V,S)与视体双模联合靶刺激(Sv)条件下大脑认知作用的差异及双模增进作用的神经机制.采用64道脑电(EEG)信号采集系统,记录了14个被试在视觉、体感觉和视体联合靶刺激条件下的脑诱发电位和行为学数据,检测了单模与双模间行为学(反应时间和错误率)和ERPs(P2,P3)数据的差异,并分析了行为学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正常大鼠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RP)的P3样波(下简称听觉P3样电位)特点及癫痫大鼠P3样电位变化。方法:癫痫组大鼠每日予戊四氮腹腔注射,直至达到点燃标准,正常组大鼠每日注射生理盐水。记录并分析两组动物听觉ERP特点及其P3样电位的变化。结果:(1)在大鼠可发现与人类听觉ERP的P3电位波形、潜伏期及反应特点相似的ERP;(2)癫痫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其P3样电位的听觉ERP的P3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波幅相对降低(P>0.05),波形分化不清。结论:P3样电位的产生具有跨越种属的相似性,提示P3样电位在哺乳动物中可能具有共同的神经回路。  相似文献   

14.
对30位神经系统正常、精神活动完整的老年人同时进行视觉、听觉、体感不同刺激模式检测得到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提示不同的刺激模式诱发出来的ERP各波的潜伏期、波幅、波型是不同的。如视觉刺激时P3波潜伏期为400.74±26.52ms,波幅为8.35±4.96μv;听觉刺激时P3波潜伏期为339.52±23.90ms,波幅为8.40±5.43μv;体感刺激时P3波潜伏期为346.2±35.1ms,波幅为8.56±2.14μv。并对不同刺激模式的最佳记录部位和产生机制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图论的因果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体感电刺激对脑功能网络的影响。方法选择7例在校研究生,年龄23~29周岁;身体健康,无神经系统病史或注意力缺乏症,右利手。采集健康受试者进行不同手指部位的电刺激实验时脑电数据,采用基于定向传递函数(DTF)的方法构建靶刺激和非靶刺激因果脑网络,平均后得到DTF矩阵平均值DTF_(mean),并运用图论的方法进一步比较分析靶刺激和非靶刺激网络平均度、特征路径长度的差异性。结果靶刺激DTF_(mean)显著高于非靶刺激(P0.05),靶刺激网络平均度显著高于非靶刺激(P0.05),靶刺激特征路径长度显著短于非靶刺激(P0.05)。结论体感电刺激能够增强大脑活动,促进脑区信息交流,此研究有助于将体感电刺激应用于脑神经功能的康复和改善。  相似文献   

16.
对30名正常青年人分别采用左、右手按键测定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RP)。我们发现,当靶刺激或非靶刺激出现时,不同的手按键,各导联诱发的P_3或P_2波的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但当靶刺激出现时,不同的手按键能引起按键手对侧半球后部P_3波电位值的降低,而颅顶中线各导联之P_3波电位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听视觉刺激对听力损失患者大脑中与语言处理相关脑区神经活动的影响,为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募集12个听力损失患者和12个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听力受试者。首先构建每个参与者个体化虚拟数字脑,然后将虚拟视觉刺激信号施加到已构建虚拟数字脑的次级视觉皮层;将虚拟听觉刺激信号施加到已构建虚拟数字脑的初级听觉皮层。最后,观察这些刺激信号在听力损失患者脑皮层中所诱发的神经活动变化。结果:同正常受试者相比,虚拟视觉刺激信号抑制了听力损失患者听觉皮层和布洛卡区的神经活动,并通过最短因果路径削弱了布洛卡区的激活。相反,虚拟听觉刺激信号抑制了听力损失患者视觉皮层的激活,但通过最短因果路径增强了布洛卡区的神经活动。此外,听力损失患者也呈现了减弱的视觉诱发的威尼克区的激活。结论:目前的研究表明,视觉刺激通过削弱听觉皮层和布洛卡区的神经活动抑制了听力损失患者的语言处理。相反,听觉刺激通过抑制视觉皮层的活动,增强布洛卡区的神经活动,从而改善了听力损失患者的语言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伤害性刺激脑干三叉诱发电位(BTEP)的检测方法和波形特征。方法:对5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上唇电脉冲刺激,用远场记录法在头皮上记录刺激后10 ms内出现的反应波,寻找最适宜的刺激和记录参数。部分被试者同时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结果:50例正常人均记录到满意的BTEP反应波,其峰潜伏期、波间期值与文献资料近似。BTEP的脑干成分较BAEP和SSEP清晰、明确。结论:用无伤害刺激在正常人可以记录到清晰、稳定的BTEP反应波。BTEP为评价三叉神经周围结构和脑干中枢通路提供了新的、可靠的电生理学方法,是研究脑干功能的又一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三种视觉符号编排的刺激序列,记录了95名正常人的视觉ERP,报道了Fz、Pz点N2、P3波幅和潜伏期的正常值及N2、P3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刺激序列可引出清晰、稳定的ERP波形;P3波幅与任务和部位有关,靶P3波幅大于非靶P3,靶P3于Pz点波幅大于Fz,非靶P3在Fz、Pz点间波幅无明显差异;N2波幅与任务无关,靶与非靶之间N2波幅无差异,而与部位有关,Fz点波幅大于Pz点;N2、P3受年龄的影响.中老年人N2、P3潜伏期长于青年人,而波幅中老年人较青年人低。  相似文献   

20.
视觉听觉同时刺激模式下ERP的同步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视觉、听觉脑区在认知过程中的同步性。方法:设计了视觉、听觉同时刺激模式下的脑电实验,采用128道高密度脑电采集系统,记录了14位年龄在18~29岁之间的在校男性大学生的诱发脑电信号数据,并运用希尔伯特(Hilbert)相位同步算法对视觉、听觉区域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同步量化。结果:在视听觉同时利用模式下,视觉脑区(枕叶)和听觉脑区(颞叶)之间的同步指数明显大于它们与其他脑区间的同步指数。结论:人在感知和认知事物时,相关的脑区间自动产生了神经活动的同步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