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1例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临床分析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和关节疼痛的原因与翻修策略.[方法]对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假体松动和关节疼痛的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翻修术.[结果]31例假体翻修术后患者随访10~26个月,平均18.7个月,主观满意度89%,无1例假体脱位.关节活动度好,术前症状改善率94%,影像学表现假体位置良好,其周围无透亮影等松动征象.[结论]翻修术前应对人工髋关节疼痛部位、时间、活动度及影像学资料仔细评估,术中对人工假体与骨水泥取出技巧以及翻修假体的选择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2.
He AS  Fu M  Sheng PY  Yang ZB  Fang SY  Liao WM  K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4):1069-1073
目的 探讨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翻修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55例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资料,其中术后5年内(含5年)翻修11例,翻修原因及翻修方式为:髋臼假体位置不良导致复发性脱位2例,手术调整髋臼假体位置;髋臼假体松动5例,翻修髋臼和(或)股骨假体;术后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2例,行骨折复位固定;股骨头磨损髋臼1例,行全髋翻修;感染1例,行二期手术翻修.术前和术后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6分(28~62分).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16~76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Harris评分提高至平均86分(75~96分).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1例术后局部血肿形成,4周后需再次手术清理血肿;1例术后关节不稳,经适当牵引制动后关节不稳定现象消失.无感染、深静脉血栓、主要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初次髋关节置换早期翻修主要原因与髋臼假体处理、假体选择和安放技术不当有关,因此提高髋臼假体安放的手术技术有助于改善人工髋关节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en B  Yang J  Pei FX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07-14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手术指征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64—75岁,平均68岁。翻修原因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0%),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7分(28~40分)。所有病例均一期翻修,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结果49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7年(5—8年)随访,7例失访。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8分(84~90分)。全部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1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髋关节脱位1例。随访患者中无髋臼及股骨柄假体需要再度翻修。X线片显示人工关节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感染征象。结论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若手术指征正确,手术技巧娴熟,该翻修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1997年7月~2004年10月,共收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53~79岁。行CT及X线片检查,了解假体松动情况及假体位置,并分析脱位原因。无假体松动者,麻醉下手法复位、行稳定性试验。手法复位成功且稳定者,胫骨结节牵引4~6周。手法复位失败或不稳定者,原入路切开,根据术前及术中情况,调整offset值及部分假体组件。稳定者,关节囊修补,胫骨结节牵引4~6周。仍不稳定或松动者采用翻修手术。结果23例患者,1例松动者采用全髋关节翻修;10例手法复位治疗成功;12例手法复位后不稳定或失败患者中,5例行切开复位关节囊修补,2例采用加长股骨头增加offset值,2例改用防脱位髋臼内衬,1例采用加长股骨头并调整异常髋臼内衬位置,2例仍不稳定者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患者均获随访1~5年,平均1.9年。均未出现再脱位。术后1年Harris评分72~94分,平均87分。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应根据脱位原因和术中稳定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本组30例(31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1岁(47~74岁)。初次关节置换类型:全髋置换19例(20髋),人工股骨头置换11例。翻修原因:3例(3髋)为感染性松动,余均为无菌性松动。翻修距初次手术时间:1年以内1髋,2~3年3髋,8~10年21髋,10~15年6髋。翻修假体类型:均为混合型假体,国产12例(12髋),进口18例(19髋)。X线评价包括翻修前骨缺损,翻修前后的下肢长度,股骨偏心距,前倾角。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3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1年,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差距小于1 cm)。偏心距、前倾角、颈干角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术后3个月均完全负重,髋关节疼痛除2例外其余完全缓解,至最后1次随访时,按Harris评分,优16髋,良10髋,可4髋,差1髋。无感染及髋关节脱位发生。结论:翻修的常见原因为无菌性松动、髋臼磨损和感染性松动;髋关节翻修是一种近期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松动伴股骨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对15例(15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松动伴股骨骨缺损采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对于骨缺损采用自体或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自体大块髂骨结构性植骨,使用钢丝、钢缆固定。结果术后髋关节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改善。15例获随访6~22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远端出现新透亮带,Harris评分平均89.8分。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使用生物型翻修加长柄治疗股骨假体松动伴股骨骨缺损早期疗效可靠,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泛多孔涂层柄应用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翻修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自2009-01—2015-03应用同一广泛多孔涂层柄对25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观察翻修时间、出血量、术中骨性操作、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2.5(60~200)min,出血量平均750(400~2300)ml。1例因假体取出困难行扩大粗隆截骨术,4例行股骨远端开窗,1例因假体固定较好而强行打出假体时并发股骨近端骨折,1例在置入假体时假体末端突出皮质并发骨折。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26(6~67)个月,均显示骨长入,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平均84.4(82~94)分,无一例诉大腿痛。结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对假体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应用广泛多孔涂层翻修柄可安全、有效地对PaproskyⅠ~ⅢA型骨缺损进行股骨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生物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年以上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接受生物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疾病的患者110例124髋进行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40例(44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8.2年(5~16.3年)。临床观察Harris评分、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无菌性松动所致翻修为随访终点。结果随访率为36.4%。Harris评分由术前为(48.47±14.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1.37±5.44)分(P〈0.001)。截止随访终点,术后并发症包括脱位(1例1髋)、无菌性松动(2例2髋)、深静脉血栓(1例1髋)、异位骨化(13例13髋),无感染。生物型股骨柄1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初次THA术中生物型股骨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但需要提高随访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随着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于临床,髋关节翻修病例亦逐年增加。髋关节翻修术是关节外科医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手术失败。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50~75岁,平均62岁;右侧12例、左侧8例;术前Harris评分为20~62分,平均(45.8±3.2)分。翻修手术:人工股骨头翻修术5例、全髋关节翻修术15例;翻修手术时间距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时间:5~20年,平均11年。术后及随访行双髋正位X线片检查,并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Harris评分提高至65~94分,平均(84.5±3.1)分。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移位及臼杯松动。结论: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操作关键是假体取出及翻修假体的顺利安放:术前应备好多种类型髋臼假体,并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术中髋关节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术中必须对骨缺损进行充分植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处理方式及原则。方法笔者自2010-01—2014-09对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术、人工半髋或全髋关节翻修术、人工髋关节翻修加锁定钢板固定术和环抱器固定术等治疗。结果术后随访7~24个月,平均1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16个月,平均11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85(83~89)分,术后平均81(80~85)分。髋关节功能良好,无切口感染、假体松动下沉、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处理原则是重建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充分考虑患者预期寿命、经济条件、假体类型、骨折类型及骨量情况选择相应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非骨水泥型髋假体进行髋关节翻修的四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Kou BL  Lin JH  Guan ZP  Sun TZ  Wei W  Li H  Lü HS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8):499-501
目的 评价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系统治疗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术后中期临床随访效果。方法 自1996年11月至2001年1月,对55例56髋关节行翻修术,采用了Zweymüller非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系统,年龄30~80岁,平均59岁。均有至少两年以上的临床和放射学追踪资料,平均随访时间4年。结果 32例32髋得到随访, 23例24髋失访。有3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 1例为假体取出时大转子骨折, 1例为术后2d脱位并成功闭合复位, 1例为伤口深部感染需要再次清创。无髋臼及股骨柄假体需要再度翻修。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 6分提高到最末次随访平均80 4分。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周围骨质内向长入。结论 中期临床结果显示,初次用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固定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的病例,若髋臼环完整,使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运用大号生物型臼杯(Jumbo臼杯)翻修髋臼骨缺损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山东省立医院骨关节外科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经治的人工全髋置换术后存在不同程度髋臼骨缺损的33例患者(33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平均(60±7)岁。31例患者为单侧初次翻修,2例患者为单侧二次翻修。翻修原因:不同程度骨溶解伴假体松动3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1例。髋臼骨缺损按Paprosky分型,其中ⅡA型6例,ⅡB型8例,ⅡC型7例,ⅢA型6例,ⅢB型6例。其中7例采用双锥面螺旋臼(63~72)mm进行翻修,26例采用大号(52~68)mm钽金属臼杯联合颗粒性打压植骨、螺钉固定进行翻修。术后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髋关节翻修术后功能,影像学检查来观察假体位置、有无假体周围骨溶解及移植骨愈合情况,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手术前后计量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2±11)个月。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7±7)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84±4)分;不同Paprosky分型患者末次随访和手术前Harris评分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X线检查未发现臼杯松动或内固定移位,植骨愈合良好,仅有一例出现轻微骨吸收现象。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或基本消失,无假体脱位、感染、排异反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髋关节翻修术中存在髋臼骨缺损的患者,根据其缺损情况应用Jumbo臼杯联合打压植骨可为髋臼假体提供早期稳定,其短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临时间隔物并二期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进行二期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2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48±12.26)岁。采用一期取出假体、清创的抗生素间隔物置入,二期行关节翻修置换术。分析患者感染病原,通过比较术前术后Harris评分评估翻修术的效果。[结果]2例细菌培养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患者经数次清创后仍不能控制感染,另1例患者二期翻修因感染复发失败。其余26例患者二期手术后平均随访(29.12±9.26)个月(12~51个月),没有发生假体松动和感染复发,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8.11±19.42)分(18~91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4.27±14.11)分(58~1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通过一期清创,间隔物置入及二期翻修手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并重建髋关节功能。而MRSA造成的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是一期清创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方法 1995年1月~2002年6月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33例(33髋),其中男7髋,女26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2例,感染后松动8例(其中2例合并窦道形成);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3例,不伴有假体中心性脱位.对无菌性松动和股骨头磨损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13例,生物固定型假体12例,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8例感染患者均行一期骨水泥固定型全髋置换. 结果随访6个月~7年6个月,平均3年11个月.2例出现X线透亮带,但无临床不稳;4例遗留持续性疼痛,无假体脱位、断裂.本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4~47分(平均38.6分),上升为术后的68~88分(平均82.4分),满意率87.9%. 结论无菌性松动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髋臼侧翻修假体可选择骨水泥型假体、也可选择生物型假体,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感染后的翻修选择骨水泥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第三代氧化铝陶瓷全髋关节置换在中青年患者中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本组98例行全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获得有效随访患者82例,共89例髋,其中男43例(48髋),女39例(41髋),平均年龄47.6岁,平均随访时间101.9个月(66~120个月),对有效随访的患者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患者术前Harris评分(49.8±8.0)分(36~65分),术后末次随访(92.3±2.6)分(86~97分)(P〈0.05)。术后随访均未见假体破裂,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翻修病例。1例术后出现脱位,1例出现关节异响现象,均在非手术治疗后消失。术后影像学均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无明显异位骨化,无假体松动。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三代氧化铝全陶髋关节假体用于中青年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是一种良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01—2014-12共诊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1例,采用髋关节翻修进行治疗。结果本组获得平均21(6~36)个月随访,8例骨折线消失,完全愈合,3例骨折线部分消失;11例假体未出现脱位及松动、下沉;患者均可下地行走,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3(74~92)分,随访表明髋关节翻修术的优良率达88%,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B3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采用关节翻修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例86例髋(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髋关节功能检查,并进行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疼痛发生评估及X线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8个月~6年,平均38.9个月,无感染、假体松动等症发生;髋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2分(30~53分),随访时平均89分(73~97分),其中优51,良29例,可6例,优良率93.02%;X线评价: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现象,假体周围均无新出现的透亮带。结论:人工节翻修术近期疗效显著;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重建需充分术前准备,术中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植骨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失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4-02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失败12例。4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水泥型假体9例,生物型假体3例。结果术后无假体脱位、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2例翻修术后平均随访14.5(6~22)个月,末次随访时参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5例,可3例。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失败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恢复负重及行走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327例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失败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27例人工髋关节初次翻修手术患者的病史、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记录.结果 以髋关节翻修术作为终止点,共分析327例行初次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资料,具体失败原因包括假体无菌性松动(226/327,69.1%)、感染(52/327,15.9%)、假体周围骨折(22/327,6.7%)、假体不稳定(17/327,5.2%)、假体柄断裂(5/327,1.5%)、髋臼内衬脱落(5/327,1.5%).结论 假体无菌性松动和感染是初次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机制,手术适应证和假体选择不当以及外科理念及技术局限是造成失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本组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年以上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探讨其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6年以前行THA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48例(285髋)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174例(198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70.2%,随访时间平均为7.6年(5.5~11.6年)。临床随访包括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双侧髋关节正位(或骨盆正位)、患髋侧位片,判断人工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4.4分(0~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8分(35~99分),优良率为88.5%。术后假体总的生存率为97.1%。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9例)、异位骨化(8髋)、脱位(7例)、假体松动(2例)和感染(3例)等。结论本组病例整体疗效满意、假体生存期长,随访率偏低、病例数偏少,因此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