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髌股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因膝关节退行性疾病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80例,按照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组和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MPA)组各40例。SVA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55~77岁,平均(66.03±5.01)岁。MPA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56~75岁,平均(65.78±4.42)岁。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在Laurin位下分别拍摄屈膝30°及60°膝关节轴位片,通过测量髌骨位移距离及髌骨倾斜角评估髌骨侧向位移及倾斜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情况、术后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Lonner髌股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SVA组术后1个月屈膝30°时髌骨位移距离(...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OVID/Medline和中国万方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股内侧肌下入路对比传统内侧髌旁入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的方法学偏倚进行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使用Rev 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其中12篇随机对照研究,1篇半随机对照研究,共1 246例膝关节。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直腿抬高时间、早期KSS功能评分方面股内侧肌入路优于传统内侧髌旁入路,但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内侧髌旁入路相比,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早期KSS功能评分及直腿抬高时间上有优势,但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旁入路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8-12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与内侧髌旁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初次行直腿抬高动作及屈曲至90°的时间,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至少3年。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手术时间比内侧髌旁入路长,但切口长度比内侧髌旁入路组短,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术后首次行直腿抬高及屈曲90°均较内侧髌旁入路组早(P<0.05)。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低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但是两组术后1、3个月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术后1个月膝关节HSS功能评分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但是两组术后3个月、3年膝关节H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安全行。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CBM等数据库,并行手工检索,全面搜索关于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及髌骨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及纳入研究、提取数据资料及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本研究的试验文献11篇,其中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组395例,传统髌骨旁入路组372例。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血量、术后6周及3个月KSS临床与功能评分、手术时间、假体力线等方面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术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切口长度等方面,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组表现优于传统髌骨旁入路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同髌骨旁入路对比,在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假体力线、术后KSS评分、出血量以及术后关节屈曲活动度方面效果相似。但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切口更小,且能获得更快的膝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果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与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共51例(51膝)被随机分为经股内侧肌组26例和髌骨内侧旁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疾病诊断以及术前关节活动度和功能评分方面均匹配(P〉0.05)。假体均采用GenesisⅡ后稳定型设计,骨水泥固定,手术均采用微创器械,术毕采用“鸡尾酒”镇痛剂注射。平均随访15个月(10-23个月)。结果两组均无神经、血管损伤,以及感染、切口皮肤牵拉性坏死等并发症。两组在切口长度,术后引流管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VAS评分,杜冷丁和西乐葆追加量,关节活动范围,总体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上的假体力线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直腿抬高时间和起始下地行走时间方面,经股内侧肌组显著优于髌骨内侧旁组,在手术时间方面,髌骨内侧旁组显著短于经股内侧肌组。结论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在术中显露满意度方面不如髌骨内侧旁入路,但在股四头肌功能恢复和髌股轨迹的改善方面显著优于髌骨内侧旁入路。而这两个入路在手术创伤严重度、术后总体功能恢复以及假体固定力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41-1445
[目的]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内侧髌旁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MPA)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拟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0例患者采用SVA入路TKA,40例采用MPA入路TKA。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运动和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结果] SVA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MPA组(P0.05),但SVA组在切口长度、依托考昔追加量、直腿抬高、下地行走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优于MPA组(P0.05)。两组术前运动状态下VAS评分、膝ROM和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方面,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静息状态下SVA组VAS评分均低于MPA组(P0.05),术后6 h、术后1 d、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运动状态下SAV组VAS评分显著低于MPA组(P0.05),术后1周静息状态下和术后3个月运动状态下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方面,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SVA组膝ROM和HSS评分均高于MPA组(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间膝ROM及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PA入路相比,SVA入路行TKA手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subvastus approach, 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edi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MPA)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完成初次TKA的69例病人资料(年龄均超过60岁),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SVA组和MPA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可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术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病人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评价病人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SVA组病人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48±1.35) cm,与MPA组的(15.24±1.41) c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1,P<0.001);两组间手术总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09,P=0.835;t=1.003,P=0.320);SVA组病人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为(1.52±0.62) d,MPA组为(2.61±0.97)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2,P<0.001)。术后第3、7天SVA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均优于MPA组,两组间比较,除外术后第7天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其他时间及状态下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7天,MPA组病人的膝关节ROM(89.09°±5.51°、93.03°±7.06°)均小于SVA组(96.36°±4.55°、96.36°±6.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2,P<0.001;t=1.991,P=0.049)。术后2周,MPA组病人的KSS评分为(72.42±4.35)分,小于SVA组病人的(78.79±3.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4,P<0.001)。术后第1、3、6、9个月,两组间KSS评分和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SVA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快速恢复,减少疼痛,提高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PMF-TP)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PMF-TP患者80例,依据完成手术的不同路径,每组40例,常内组给予常规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改内组给予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改内组术中出血量、手术、住院、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内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内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髌旁内侧入路较常规的后内侧入路相对简单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早期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和经典内侧髌旁入路行TKA治疗60例64膝原发性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32例33膝,经典内侧髌旁入路28例31膝,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2周、6周及3个月时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以及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组伤口引流量200.2 m l,较经典内侧髌旁入路组340.6 m l明显减少。两组患者术后直腿抬高时间分别是2.8 d和5.2 d(t=-10.0208,P=0.0000),术后2周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分别为97.2°和83.8°(t=2.5657,P=0.0128),疼痛程度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分别为3.2分和4.6分(t=-0.6545,P=0.0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周、3个月时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6周:t=0.2274,P=0.8209;3个月:t=0.6411,P=0.5239)、疼痛程度(6周:t=-0.6146,P=0.5423;3个月:t=-1.1358,P=0.2606)和关节功能(6周:t=0.3937,P=0.6955;3个月:t=1.0541,P=0.296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经典内侧髌旁入路相比,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TKA具有术后出血少,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其远期疗效和经典入路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运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州市正骨医院膝关节外科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置换的41例患者(41膝),手术均采用Biomet Oxford Ⅲ骨水泥型人工单髁假体,随访时间最少12个月。根据术前Kujala膝前痛评分将所有病例分为膝前痛组(19例)和对照组(22例),记录并分析其手术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及Kujala膝前痛评分,以评价其手术前后膝关节尤其是髌股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两组的术前和术后HSS评分、Kujala膝前痛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膝前痛组的分值更低。两组术后HSS评分的提高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而Kujala膝前痛评分的提高则是膝前痛组更显著。结论运用微创髌旁内侧入路行内侧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安全可行,创伤小,疗效良好,术中可观察、处理髌股关节病变,甚至改善髌骨轨迹,提示该入路对内侧间室合并髌股关节病变的患者更加适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侧髌旁入路与外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7-12行TKA治疗的5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其中24例采用外侧髌旁入路(外侧组),29例采用内侧髌旁入路(内侧组)。结果 5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6~36)个月。内侧组2例出现足背皮肤感觉减退,积极康复锻炼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膝关节内侧不稳,予以支具保护后症状改善。外侧组1例残存膝关节不稳,行肌肉锻炼后症状明显改善。外侧组膝关节HS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内侧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内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股胫关节外翻角、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髌旁入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外翻畸形能够有效重塑下肢力线、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同时可最大程度减小损伤和减轻疼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PMF?TP)的疗效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PMF?TP患者80例,依据完成手术的不同路径,每组40例,常内组给予常规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改内组给予改良髌旁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改内组术中出血量、手术、住院、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内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内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常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髌旁内侧入路较常规的后内侧入路相对简单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位置对软组织平衡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拟行初次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术中分别采用髌骨复位下间隙平衡技术及髌骨半脱位下间隙平衡技术进行截骨和软组织平衡。比较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及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后的伸直、屈曲90°关节间隙及间隙内外翻角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股骨假体旋转角及下肢机械轴线夹角,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结果55例均完成半年随访,髌骨复位组27例,髌骨半脱位组28例。术中完成截骨和软组织平衡后,髌骨复位组与髌骨半脱位组伸直和屈曲90°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髌骨半脱位组髌骨复位前屈曲90°的关节间隙为(10.5±0.3)mm,小于髌骨复位后的(11.0±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01);屈曲90°的内翻角度为1.5°±0.3°,小于髌骨复位后的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2,P<0.001);髌骨半脱位组内髌骨复位前后伸直状态下的关节间隙和内外翻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髌骨半脱位组股骨假体旋转角为-0.49°±1.2°,小于髌骨复位组的0.2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P=0.039)。术后1个月髌骨复位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09.6°±8.5°,高于髌骨半脱位组的104.9°±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8,P=0.046);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KS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在髌骨脱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有髌骨复位后屈曲间隙增大、内翻增加及股骨假体内旋增加的风险。在髌骨复位状态下进行软组织平衡术后早期活动度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髌旁外侧联合髂胫束Gerdy结节止点剥离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外翻膝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在本科接受膝关节置换的外翻膝患者39例,包括18例髌旁外侧联合髂胫束Gerdy结节止点剥离入路(外侧入路组)和21例髌旁内侧入路(内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与随访资料。[结果]外侧入路组中除3例重度外翻膝患者接受进一步松解外侧副韧带和后外侧关节囊外,其余患者将髂胫束自Gerdy结节止点处骨膜下完全剥离并咬除外侧增生骨赘后,外翻畸形得到一次性纠正。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内侧入路组(P0.05),外侧入路组直腿抬高时间短于内侧入路组(P0.05),外翻畸形矫正度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5个月,平均(18.89±4.36)个月。两组膝关节稳定性、假体位置及下肢力线均良好,平均HKA角、FFC角及FTC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ROM和KS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旁外侧联合髂胫束Gerdy结节止点剥离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在显露膝关节的同时即可松解外侧挛缩的结构,从而获得良好的力线平衡。此外,该术式操作简单,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是外翻膝行关节置换的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锚钉缝线减张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髌骨止点的技术及其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3—2013-03采用锚钉缝线减张缝合法重建MPFL髌骨止点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21例,其中17例非固定型髌骨脱位,4例固定型脱位。采用自体肌腱双束重建,髌骨止点用缝线固定并锚钉加强。比较术前及术后1 d、6周、1年于膝关节0°位CT测量髌骨倾斜角、髌股关节匹配角、锚钉尖距髌骨外缘距离,术前及术后1年Kujala评分。结果本组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术后2例髌骨再脱位,2例屈膝受限,17例膝关节活动正常、无髌骨不稳。19例术后1年髌骨倾斜角、髌股关节匹配角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6周、1年髌骨倾斜角、髌股关节匹配角、锚钉尖距髌骨外缘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固定型脱位17例术后1年Kujala评分(85.8±3.4)分,较术前(54.1±5.6)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缝线结合锚钉内固定重建的MPFL髌骨止点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能够明显改善髌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与传统手术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94例(104膝)拟行TKA的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入路组(46例、52膝)和微创入路组(48例、52膝);其中传统入路组45例(51膝)、微创入路组45例(49膝)获得完整随访,纳入最终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别、骨关节炎分级以及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开始行直腿抬高锻炼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时VAS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及KSS评分;X线片测量的HKA、股骨解剖轴线与股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股骨角)、胫骨解剖轴线与胫骨假体关节面夹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胫骨平台后倾角。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传统入路组随访时间60.0~72.5个月,平均66.4个月;微创入路组为60.0~71.2个月,平均65.6个月。与传统入路组相比,微创入路组切口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延长、患者开始直腿抬高锻炼时间提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4/49),传统入路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3 d,微创入路组VA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14 d时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个月以及3、5年,两组HSS评分及K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复查提示,随访期间假体无松动表现。末次随访时,两组HKA、股骨角、胫骨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以及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值及其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下微创入路行TKA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但远期疗效与传统手术入路TKA一致;同时因显露范围有限增加了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Wang F  Chen BC  Kang HJ  Wang J  Liu H  Dong JT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2):891-895
目的 对比观察单束等长重建和双束解削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行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治疗的60例(72膝)陈旧性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束等长重建组22例(27膝),双束解剖重建组38例(45膝).术后手法检查髌骨稳定性,记录再脱位的病例数,CT测量髌骨外移度及髌骨倾斜角并以Kujala和主观问卷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无再脱位病例.(1)髌骨不稳发生率,术后单束重建组18.5%,双束重建组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两组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移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Kujala评分,单束组术前59±9,术后87±4;双束组术前62±9,术后9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主观问卷:单束重建优良率85.2%,双束重建组9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均明显恢复髌骨稳定性,提高膝关节功能,但临床评价双束重建优于单束重建.  相似文献   

18.
全膝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晚期膝关节疾病有效治疗方式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髌骨内侧旁入路对伸膝装置影响较大,患者术后恢复较慢。股内侧肌下缘关节囊入路符合人体解剖特点,但术中难以清楚暴露术野而较少采用。股内侧肌入路结合两者优点,具有术后疼痛较轻、加快术后功能恢复、不影响伸膝装置及术中较易暴露关节等优势,近年引起广泛关注。该文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常用手术方式及其临床疗效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和内侧髌旁人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相关参数和术后早期康复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方法自2004年3月~2006年3月将34例同期双膝TKA患者两侧膝关节的手术入路进行随机分配,一侧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人路。比较两组的外科参数和临床参数,外科参数包括暴露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外侧支持带需要松解的比例。临床参数包括术后静息和运动时疼痛、直腿抬高时间、主动屈曲到90。的时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与内侧髋旁人路比较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一侧的膝关节术中失血较少[(286.0±29.8)mL/us.(368.0±35.8)mL,P〈0.05],外翻膝需要做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较小(20%us 50%,P〈0.05),术后l周内疼痛较轻(P〈0.05),能较早地进行主动直腿抬高[(1.8±0.3)d us.(4.5±0.8)d,P〈0.01],较早地屈曲到90^o[(3.2±0.8)d us(7.1±1.2)d,P〈0.01],术后45d活动度改善较快[(107^o±20^o)us、(98^o±12^o),P〈0.05]。结论因为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伸膝装置和髌周血管丛的破坏较少,TKA后功能恢复早期,比内侧髌旁人路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干扰股四头肌(QS)和经股内侧肌入路进行微创全膝置换术(MIS—TKA)的早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采用不干扰股四头肌和经股内侧肌入路分别完成33例和46例微创全膝置换术,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屈曲活动度、VAS(visual analog scale)疼痛评分,支持带松解率和直腿抬高时间;采用膝关节协会TKA放射线评估表评估假体位置和力线等。结果手术时间不干扰股四头肌组明显比经股内侧肌组长(P〈0.01)。而失血量,VAS评分,关节屈曲度和直腿抬高时间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胫骨假体内移不干扰股四头肌组为5例,而经股内侧肌组为1例,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骨外移两组分别为3例和4例,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胫股角和假体的对线指标两组间无差异。不干扰股四头肌组发生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为3例,经股内侧肌微创组为4例。两组都未发现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论不干扰股四头肌和经股内侧肌入路微创全膝置换早期功能恢复和早期结果没有差异。不干扰股四头肌入路要注意后外侧角的暴露,经股内侧肌入路要限制股内侧肌劈裂的长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